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

什么是理解的深度呢?理解的深度就是:当你能够站在别人的鞋子里面,当你能够从别人的眼睛观看,当你能够从别人的手里来感觉,当你能够站在别人的存在里,站在别人的中心上,通过他来看——他怎么感觉,他感觉什么、他说什么。

有知识的人总是盲目的、喜欢争辩的,他总是对的,而别人总是错的。他总是在讨论,他的讨论变得令人厌恶。他总是很自负,总是在防卫。他不能理解任何人。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要否定。他会说:“不”,因为在“不”里面有力量。记住这一点:一个还没有认识到说“是”的力量的人还没有智慧。他不停地说“不”,因为每当他说“不”的时候,他都觉得很有力量。你感觉过吗?只要说“不”,你就觉得很有力量。说“是”,你就觉得臣服了。“是”变得很困难,所以,不管谁在说什么,你都继续反驳,你总是对的。

这怎么可能呢?这整个世界——这么多的意识,这么多看待生命的方式——都是错的,只有你是对的?这似乎是一种非常非常自负和暴力的眼光。一个有悟性的人知道:每一个人在这种或者那种意义上多多少少都是对的。

从前有一次:

一个苏非的神秘家当上了法官。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悟性的人——就是老子所说的有理解的深度。

第一件案子摆在他的面前。甲方辩护,他专心地听,然后他说:“对,完全对。”

书记官很担心,因为他还没有听到乙方的辩护,在没有听到另一方辩护的情况下,一个法官怎么能说这种话呢?所以他凑到法官耳边小声地说:“我想你还不知道法庭的方式。你不应该这么说,因为那是一个判断,你这么一说,案子就结束了,但是你还没有听到另一方的辩护!你怎么能对这一方说他们是对的呢?”

法官说:“你说得对。让我来听听另一方的辩护。”

他听了另一方的辩护,听得很专心,然后说:“对,完全对。”

现在书记官认为这个人是发疯了。怎么可能双方一起对呢?他又凑过来说:“你在干什么?你是喝多了还是发疯了?怎么可能双方都对呢?”

法官说:“当然,你是对的。怎么可能双方都对呢?”

这就是一个有理解的深度的人,对他来说,每一个人都是对的——因为他能够穿透你存在的深度,也能够看见你的观点。他并不封闭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哲学、自己的信条。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有——他是一个敞开的人。他能够进入你,看穿你,能够看见为什么,为什么你在坚持,他能够感觉到为什么你感觉你是对的。

但是这样一来,这种类型的人就会成为一个奥秘。你要么把他叫做疯子,要么把他叫做圣人,他超越这个世界,他不需要干涉我们的生活。

马哈维亚就是这样。他创造一种逻辑,那种逻辑以前从来没有过。他创造一种叫做syatvad的逻辑——“也许”的逻辑。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会说:“也许你是对的。”如果有人来说:“我相信上帝。”他就会说:“也许上帝存在。”永远是也许,你怎么可能绝对错误呢?因为一股生命力,一个上帝在你里面,你怎么可能绝对错误呢?肯定有一些东西是对的。或许我们无法理解它,或许我们无法感觉它,但是在你的里面肯定有一些东西是对的。如果上帝存在于每一个人的里面,那么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权利在某些意义上,他是对的。

马哈维亚穿透得很深,他坐在那里,另一个人跑过来说:“我不相信上帝,上帝并不存在。”马哈维亚说:“也许你也是对的。在某种意义上,上帝是存在的。在另一种意义上,上帝是不存在的。”然后他创造一种新的逻辑,一种新的逻辑向度。

只有两种逻辑:一种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另一种是马哈维亚的逻辑。亚里士多德说A只能是A,A永远不能是B。马哈维亚说A可以是A,也可以是B,也可以是C,也可以是D……一直到Z。有这么多角度,有这么多看事情的角度——他说有7个立场,但是要理解马哈维亚是很困难的,所以他无法拥有很多追随者。那是不可能的。即使那些追随他的人,他们之所以追随他,也是因为他们碰巧生在他的圈子里,否则那是不可能的。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耆那教徒,他能够真正地追随马哈维亚。

我曾经跟一个耆那教的和尚谈话,他是耆那教的一个大和尚,我问他:“你认为syatvad怎么样?”

他说:“它是绝对真实的。”

我说:“那么你就不是一个syatvaa,你应该说也许,”即使对马哈维亚你也应该说:“也许他是对的。”

但是没有耆那教徒能够这么说。“也许?马哈维亚是绝对正确的。”——他们就在那里错过了。他们说耆那教义是绝对正确的,而耆那教义的整个观点就是: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

前几天有一次,木拉·纳斯鲁丁的妻子去看索诺(sona)——你知道索诺吗?他是用纸牌算命的人——她回来以后心烦意乱。

未来使人心烦意乱。任何关于未来的事情都使人心烦意乱。最好不要知道未来,因为你一旦知道关于未来的什么事情,它就开始改变你的现在,然后就有心烦意乱。

她非常担心。木拉·纳斯鲁丁问她:“怎么了?”

她说:“我去找过算命的人,她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她对我说了一些事情,我非常担心。”

木拉·纳斯鲁丁说:“不要担心。生活当中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所以不可能做出预言。我告诉你,只有傻瓜才会确定。”

他的妻子说:“你对此真的那么确定吗?”

他说:“绝对确定!”

只有傻瓜才会确定。如果一个人对此绝对确定,那么他就变成了一个绝对的傻瓜。没有一个耆那教徒有勇气说:“也许马哈维亚是对的。也许那些否定马哈维亚的人也是对的。”没有一个耆那教徒有这种勇气——所以我说没有一个耆那教徒有马哈维亚的悟性,这很困难。

古代的智者有微妙的智慧和理解的深度,他们高深莫测,所以无法被理解。

你往自己里面进入得越深,对别人来说,你就变得越不可理解,因为他们生活在表面上。如果你生活在表面上,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他们就理解你。他们知道表面,但是如果你开始向下移,更深地进入你的深处,那么终有一天你会变得不可理解。你已经超越了他们了,他们无法理解你。

就在二三天以前,有一个桑雅生来找我,他说:“我不能再来听你的演讲了,我觉得很厌倦。”我说:“你不要来了!不要来了!”当他说他觉得很厌倦的时候,他以为他在说关于我演讲的事情。他在说关于他自己的事情,我所说的已经超出他的理解力了,他无法进入那样的深度,它已经超出他的范围了。所以他觉得很厌倦。

有两种途径可以使一个人觉得厌倦。要么某件事情被不断地重复,有一个音符被不断地重复,一个单一的调子——然后你就觉得厌倦……催眠曲就是以这种方式创造的。母亲不断地重复某一句,孩子觉得厌倦,就睡着了。那是遭受失眠的人应该对自己做的事情。咒语就是这样起作用的,摩诃里西摩赫西(MaharishiManesh)瑜珈行者的超越冥想帮助那些丧失睡眠能力的人。对他们来说,超越冥想是完美的,因为它会引发厌倦。你在心里面重复一句咒语——不停地重复、重复——头脑感到厌倦,因为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知道,没有兴奋,同样一个词重复、重复、重复、重复……你就睡着了。

或者当有些事情超越你的时候,你也觉得厌倦。当有些事情太深奥了,对你来说,它是不可理解的,你就觉得厌倦。

他们高深莫测,所以无法被理解。

你只能理解到你所觉知的范围。你的理解无法超出你的觉知,你的悟性必定局限于你的觉知。如果你想要理解有智慧的人,你的觉知就必须成长。你的觉知越多,你越能穿透他们。只完全觉知的时候,一个老子才会完全向你敞开。并非他是封闭的,他永远是敞开的——但是你无法进入他。你还没有能力进入他。

因为他们无法被理解,所以只能对他们勉强加以描述。

因为你无法理解真正有智慧的人,所以你对他们感到困惑。关于他们的谣言和矛盾百出的事情到处传播。有人说葛吉夫是一个上帝,有人说葛吉夫是一个撒旦,这两种谣言都是真实的——因为一个有深度的人就是两者在一起。

所以只能对他们勉强加以描述。

所以人们以这些方式描述他们:小心翼翼地——有智慧的人在你看来非常谨慎。他不是谨慎,他是警觉。这里面有一个差别,一个巨大的差别。当一个人小心翼翼的时候,他是在害怕。比方说,在一个漆黑的晚上,你在森林里面迷路了;你小心翼翼地行动。每一步都有危险、死亡。在那个小心翼翼里面,有一种警觉来到你的身上——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每当有危险的时候,都有一种警觉来到你的身上,每当有危险的时候,你都变得有点警觉——并非就是警觉,只是谨慎而已,但是要变得谨慎,一个人也必须有点警觉。它是自动来临的,那种警觉是谨慎的一个自发的影子,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警觉是什么,所以当我们看见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佛,在走路,我们就认为他小心翼翼,那是我们对他的觉知的理解。

小心翼翼地,好像在横渡冬天的河流。

他看起来似乎小心翼翼地。

犹豫不决地,好像一个人在害怕四周的危险……的结论像一个缓冲器在运作,你害怕去碰触生命。

不,有智慧的人不是犹豫不决的,但是他不像傻瓜那么确定。他对生命没有现成的解答,所以他看起来犹豫不决。他并不带着结论生活。他敞开地生活,向将要发生的一切敞开。他的心里没有结论。他不会把他的结论强加给生命,他保持警觉,并帮助生命达到它自己的结论。他合作,他不强加——这里面有一个差别。

我们带着结论生活。比如,你们来听我说话。有人告诉你关于我的事情。他是一个朋友,他谈论我,他赞赏我,他给你留下印象。你带着一个结论来听我说话:我是一个好人。现在你将带着这个结论来听,而且你的结论将被加强。你会回家说:他是对的,那个朋友是对的。然后另外有人在同一个早晨来了。他遇到我的敌人,他告诉他很多关于我的事情。使他相信我是一个坏人,但是他的好奇心起来了——一个人也想去看一看那么一个坏人。他也在这个早晨带着结论来听我说话,然后他将带着他的被加强的结论离开。

只有那些到我这里来不带任何结论的、敞开的、像镜子一样的人,才会看到我的真面目。否则你的结论就会变成我的脸,你会把它硬贴在我的脸上。

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不是犹豫不决的,但是他显得犹豫不决,因为他不带任何结论生活,他一刻接着一刻地行动。他从来不从过去携带任何结论。无论生命带来什么,他都以一个新鲜的意识来面对它,而不是以一个背负着结论的意识来面对它。如果这样的话,每一样东西都是死的。你透过结论来看——那意味着你透过过去来看,那意味着你透过你的经验、透过你的头脑来看。你从来不直接跟生命接触。在你和生命之间有一个缓冲器。

你小心翼翼地,好像在横渡冬天的河流。

他不是小心翼翼,他是觉知。

犹豫不决地,好像一个人在害怕四周的危险。

不,他不是犹豫不决,他是没有结论。

严肃庄重,好像一个人在作客……

不,他不是严肃庄重,但是他显得这样,因为他不是肤浅的。他不笑,他的笑不是肤浅的人的笑。他最多微笑,甚至微笑也太过分了。实际上,他甚至连微笑也不需要,因为他的整个存在充满着那么多的美丽、那么多的祝福、那么多的快乐,所以他不需要。

你会感到惊讶,那些笑得最多的人,他们的心里真的很悲伤;他们用笑来遮掩他们的悲伤,他们试图用笑来愚弄自己,让自己以为他们是快乐的。那些高声大笑的人,他们的内心几乎总有深深的创伤。他们不想走进那些创伤。

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
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