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

智慧和悟性是逐步增加,还是像爆发一样地来临?

悟性从来不会来临,它既不是一个突然的现象,也不是一个逐步的现象。因为它一直都在那里。你现在就拥有它。它并非将要在未来的什么地方发生。你蕴涵着它,就像种子蕴涵着树,女人蕴涵着孩子一样。你现在就带有它。现在它取决于你:如果你的强度是十足的,你就会突然达到它,如果你的强度不是十足的,你就会渐渐地、一步一步到达它,但是悟性从来不会来到你的身上——你就是悟性。开悟不是某件临到你身上的事情你就是开悟。

记住这一点;那么它就是一个选择——你的选择。如果你的渴望是全然的,那么在那个全然的渴望之火里,所有覆盖悟性的东西都会烧掉;突然间,光明在那里了,但是这要取决于你。逐步地发生或者突然地发生都不是开悟本性的一部分。

不要推卸责任,人们就是这样创造哲学和宗派的。日本有两个禅的宗派:一派相信顿悟,一派相信渐悟——好像它们是开悟的品质,好像它们属于开悟一样。它们并不属于开悟,开悟永远在那里,它是供你选择的。如果你的渴望是全然的,那么一刻也不会耽搁,但是如果你的渴望不是全然的,那说明你自己不愿意它马上发生。你希望推迟它,你明天或者将来的某一天才想要它,然后你继续玩把戏。

如果你真是诚心诚意的,那么就没有时间间隔,它当下就可以发生。一刻也不需要耽搁,因为它已然如此。一个人只要向内看,但是如果你现在不想要它,那么你可能会等上好几千年。

Www●ttKan●C〇 我想告诉你们一个古老的故事。它发生在斯里兰卡。

有一个伟大的佛教师父,他教导门徒几乎有80年的时间。当他12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说:“现在,我再过7天就要死了。”所以几千个门徒聚集在一起,参加做最后的达显(darshan),见他最后一面。

在瞑目和向内溶化之前,这个老人问他们:“有没有谁想陪我去的?如果有人想马上涅槃,开悟的话,那么他只要举手就可以了。”

人家知道他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他不是在开玩笑。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开过玩笑,他是一个严肃的人,他说话算数。他们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几千个人,居然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请不要误会我。我并不是想马上陪您去,因为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完成,很多事情要经历,很多业障要消除。因为我还没有准备好,但是总有一天我会想要开悟。您能提供一些关键性的忠告吗?——因为您就要不在了。”

这个师父,他的整个一生,整整80年的时间,都在给予关键性的忠告。他们还想要他对此说点什么,好让他们能够推迟、计划和考虑未来。年老的师父已经准备好了,如果有人已经准备好了,他就准备带他一起去,但是没有人准备好。

人是狡猾的,因为有头脑是狡猾的。而头脑最大的狡猾就是:它总是把责任推在别的事情上。如果开悟是逐步的,那么你能做什么呢?什么也不能做;它是逐步的,它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开悟是突然的,那么它为什么还没有临到你的身上呢?你会问:“如果它是突然的,那么为什么它还没有临到我的身上呢?不,它不可能是突然的,但是如果它是突然的,就没有必要为它的发生做什么了,那么我还能做什么呢?我就等着,它什么时候发生,它就发生了。”

你纯粹是要逃避“这是你自己的选择”的责任。沙特说过一句话的确很美。他说:“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人没有不选择的自由。”你可以选择任何一条路,但是不要被愚弄——你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因为即使当你认为你不在选择的时候,你也在选择它的反面。

有一个人到我这里来,他说:“我还没有准备好做桑雅生。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准备,但是有百分二十没有准备好,所以我怎么能做桑雅生呢?我还没有全然。”

所以我说:“可以,但是你仍然在选择,现在你住选择你头脑中较小的一部分——那个说。不要做桑雅生,约百分之二十。现在你在选择百分之二十,反对百分之八十。”

所以不要认为你没有选择,那是不可能的。无论你做什么,你都不得不选择;即使你不选择,你也在选择,选择在那里。一个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一个人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如果头脑说它是逐步的,那是一个选择;如果头脑说它是突然的,那也是一个选择。当你说它是突然的,那意味着你想要放弃所有的努力,所以你选择顿悟。这样就不须要做任何事情了——当它发生的时候,它就发生了,什么也不能做,因为它是一件突然的事情。就像空中的闪电一样,当它发生的时候,它就发生了——你无法为它做准备。它不像家里的电,你可以开,可以关,它并不取决于你。它是一个突然的现象,当它发生的时候,它就发生了,你只能等待它。如果你考虑在空中发生闪电的时候读一则电报的话,那么你就必须等待。当它发生的时候,你可以读它。你能做什么呢?

想要逃避努力的人会选择顿悟。想要逃避巨大的、全然的责任——想要逃避它可以马上发生的责任的人会选择逐步的哲学。

我不是在说任何关于开悟的事情——我是说关于你的事情。这是帮助你去感觉你的渴望:全然的渴望——开悟是突然的,部分的渴望——开悟是逐步的。这跟开悟的本性没有关系。

记住这一点。

第二个问题:

道家同意立即成道或渐进的成道?

他们不管这个。老子不管这个,因为他说:只要平常,就是开悟。它不是什么特殊的,一个人必须达到的东西,它不是一种成就,它不是什么一个人必须达到的东西。它就是你——它在你绝对的平常里开花。想要非凡,那正是自我的病。

自我总是想要非凡,想成为特殊的、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人——那是自我的强烈的渴望。如果你能成为一个洛克菲勒,那很好;如果你能成为一个希特勒,那很好;或者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个洛克菲勒或者一个希特勒的话,那就抛弃红尘,考虑成为一个佛,但是总要成为一个人物,一个特殊的人物,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老子不管开悟和所有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他说:只要平常。当你觉得饿了,你就吃,当你觉得渴了,你就喝,当你觉得困了,你就睡。只要像整个存在一样自然,然后突然间,每一样东西都在它的全面的辉煌里,什么也不需要了。

平常是存在最非凡的状态,因为自我溶化了。自我是微妙的。你在一个方向摆脱它,它就从另一个方向来。你把它从这扇门推出去,回到房间里,而它正坐在宝座上——它已经从另一扇门进来了。甚至在你进来之前,它已经在那里了。

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只小猫,一只非常漂亮的小猫。他问我他应该给这只小猫取个什么名字。我把它叫做“自我”,因为自我非常狡猾,而猫当然是狡猾的,没有东西像猫那么狡猾。所以,他就把他的猫叫做“自我”。

但是渐渐地,他觉得腻了。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单身汉,没有妻子,没有孩子,他总想一个人待着,但是那只猫老是打扰他。他想睡觉,猫就跳到他的胸上。有时候猫进来,爪子上都是血迹,弄脏了坐椅和他的衣服,因为猫一直在抓老鼠。所以猫成了他的麻烦,对一个从来没有照顾过任何人的单身汉来说,牠比一个妻子还要麻烦。他问我该怎么办。这个“自我”已经变成了一个麻烦。所以我就告诉他:“自我总是一个麻烦,你去把它扔了。”

他说:“但是猫认识镇上所有的路,牠会回来的。”

我告诉他:“你到森林里去。”

于是他就跑到森林里去,好让猫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一直往里面走,往里面走——然后他迷路了!然后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他让猫走,跟着牠,然后回到家里。那是唯一的办法,那里没有其它人可以问路。那只猫像箭一样准确地回到家里,毫不犹豫应该走哪一条路。

于是我告诉他:“你的猫完美地具有自我的品质。你无法轻易地扔掉它。不管你跑到什么地方去扔它,当你回到家里的时候,它已经在那里了。或者有时候,你可能走迷了路,那么你还不得不跟着它,因为只有它认识路。”

自我是非常有智慧的——智慧在它的狡猾里。老子不给自我任何立足点,任何站立的地方,所以他不谈论开悟。所以,如果你遇到老子,你不要问他:“你相信顿悟还是渐悟?他不会回答你。他会笑你:多么愚蠢!不需要任何开悟。那个词不是为老子产生的,他的词汇里没有这个词。

他十分简单。他说:只要平常。为什么要渴望变得非凡,渴望成为人物呢?如果你无法成为世界上的人物,那么至少也要开悟。然而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你不能对自己原本的样子感到满足、感到满意呢?如果你问我,我就说:对自己原本的样子感到满意就是开悟。它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它并不像瑜珈行者所确认的:亢达里尼在上升,光有照耀,内在的体验。天使和上帝和这个和那个。如果你理解,这些都是胡说。开悟不是这种类型的东西。

所有这些东西——亢达里尼、光、上帝、天堂、地狱——都是魔术师口袋里的东西。你想要它们——他立刻生产,立刻供给。你发出要求,魔术师就把那些东西提供给你。你想要特殊的东西,他就把特殊的东西给你,他利用你,他靠你的荒唐的生活。

老子是绝对简单的,他没有口袋。他说:为什么不只是存在呢?这有什么不好呢?你的存有里面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要努力呢?谁将作出努力呢?你将作出努力。你的努力无法超越你,不管你做什么,都是你去做。它怎么可能超越你呢?它怎么可能是超越的呢?你怎么可能用你自己的努力来超越呢?这是不可能的。你在试着做不可能的事情,你可以继续跳上几千世而什么也达不到。

接受你自己。那是唯一存在的真实,那是唯一存在的可能性。接受你自己原本的样子,然后突然间,每一样东西都被转变了。“接受”这个词是属于老子的,开悟不是——全然的接受,无论是什么情况,别的都不可能。

事情就是这样。你就是这样偶然地来到这个广阔的宇宙,这个广阔的宇宙希望你像这样——现在你接受。

只有两种情形可供选择:要么你拒绝自己,要么你接受自己。如果你拒绝自己,那么又有两种可能是开放的:或者你以世俗的方式拒绝自己,或者你以非世俗的方式拒绝自己。如果你以世俗的方式拒绝自己,那就意味着你想要比你现正更加美丽,你想要比你现在更加强壮,你想要比你现在更加富裕,你想要拥有比你现有更大的房子。这就是以世俗的方式拒绝。如果你以非世俗的方式、宗教的方式拒绝自己,那就意味着你想要达到觉悟、三摩地、开悟、成道、涅槃;你想要变成一个佛;你想要拥有上帝;你想要活在无限的喜乐里。这就是你以非世俗的方式拒绝。这两者都是拒绝,两者都是错误的。在老子那里,两者是同等荒谬的。

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
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