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

现在的孩子可以告诉你很多事情——孩子觉得你多少有一点无知,有一点没有文化。在西方,每一个孩子都觉得父母是没有文化的,尊敬已经消失了。如果有知识的人支配社会的话,就会这样,因为知识每天都在增加,每天都在变化,积累得越来越多——孩子当然要比他们的父母更合乎时代潮流,必然如此,他们知道最新的知识。

在东方,有智慧的人都是生命的中心,而不是有知识的人。知识会增加、变化、运动——而智慧是永恒的,它永远都一样。不管你什么时候达到它,它都是一样的。它就像天空,永远保持一样。季节来了又去了,现在是冬天,现在是夏天,现在正在下雨,现在雨已经停了。树木长出来又死了,一代一代的人来了又去了,生命的戏剧继续上演,但是天空依然如故,永远都一样,永远都是新的,永远都是新鲜的,也永远都是古老的。智慧就像天空一样。

知识当然可以在大学、学院、学校里被教,智慧永远不能被教。它没有办法可以被教。智慧必须通过生活来吸收,没有其它办法。所以只有老年人可以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在智慧上,年青人永远无法打败老年人,但是在知识上,他总是能够打败老年人。

你怎么可能在智慧上打败一个老年人呢?智慧来自于体验;知识并不来自于体验,而是来自于学习。你可以把它塞进去,如果你稍微聪明一点,比一般人聪明一点,你就能够比老师知道得更多。你能够比你的父亲知道得更多,这毫无问题。在你这里只需要一点点的努力,但是智慧——没有办法。它是通过生活渐渐产生的。如果你生活,如果你全然地生活,如果你以觉知来生活,只有这样,智慧才能一点一点地产生出来。它是一件那么微妙的事情!没有直接的路可以达到它,只有老人才能是有智慧的。所以,每当有人既年轻又有智慧,在东方,我们知道他是老的,他是古老的。

有一个关于老子的故事很美,故事里说他生下来就是老的。说他生下来就是84岁——他在母亲的子宫里面待了84年。这很荒唐,难以置信,但的确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它说出一些事情,说出一些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它说他在童年的时候就像一个老人,非常有智慧,所以他不可能是一个孩子。它说出一些事情。它是象征性的。它说的是: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具有通常情况下84岁的老人才会具有的智慧,他肯定极其警觉。

如果你非常非常警觉,那么只要一次体验就能给你很多东西。如果你不是警觉的,你就会继续重复同样的体验,而什么也得不到。

有智慧的人只恋爱一次,然后他就会知道关于它的每一件事情。他将穿透它的整个奥秘,他将经验它的整个奥秘,他将进入它的世界,如此全然地进入,以至于没有一个角落不被他经验到。之后他再从里面出来。然后他不可能再次堕入情网——而愚蠢的人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事情,而且永远无法从它学到任何东西。必须有觉知和生活的勇气,所以孩子和年青人很少会有智慧。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年老了,当他已经活过人生的所有季节,当他成熟了,当他已经知道所有的气候、所有的心境——当他已经知道夏天的生命之河,只有一个干枯的河床,除了干渴、饥饿、干枯的河床、燃烧的之外,什么也不剩,什么也没有;他也已经知道泛滥的生命之河,广大的一片,危险而广大的一片,似乎要变成一个海洋,到了这个时候,一个人才会变得有智慧。

他已经知道所有的心境,他已经走过所有生命允许的道路。他以一个罪人活过,他也以一个圣人活过,他被所有的体验丰富了。当头发全部变白的时候,有一种美来到他的脸上,那种美只可能来到老人的脸上,从来不会来到年青人的脸上。就身体而言,年青人可以是美丽的,形状、比例、力量——年青人可以是非常美丽的,但是就灵魂而言——它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进化、成长——只有老人才能是美丽的。

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有觉知的人很少。人们很少以静心生活。除非这样,否则没有年青人能够和老年人的美竞争。老年人的美有一种优雅,有一种深度;年青人的美是肤浅的、表面的,只有表皮的深度。老年人的美有一种深度——你进入,进入再进入,而你永远达不到它的底。

老年人就像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峰,他是宁静的。风暴已经过去了。所有需要知道的他都已经知道了,没有留下更多的东西需要知道。自我已经在路上的某个地方被放下了,因为自我是一个负担,有了自我这个负担,你就无法达到顶峰。在一个人走向顶峰的时候,他必须逐步地放下每一样东西,最后的顶峰是在你也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时候达到的。你作为一个‘无’达到顶峰,因为在生命最后的阶段里,甚至‘有’也变成了一种负担。

东方尊敬老年人。如果你尊敬老年人,你就尊敬过去。东方对过去有一种怀旧。

现在我们来看这段经文:

古代的智者有微妙的智慧和理解的深度。

古代的智者……

在东方,有智慧的人总是老人、古人。对自己和现在有一种谦卑。你怎么可能比你的父亲更有智慧呢?你怎么可能比你的祖父、曾祖父更有智慧呢?不,你可以知道得更多。你可以比佛陀知道得更多——你或许已经比佛陀知道得更多了——但是你无法更有智慧。事实上,在智慧里‘更多’是不存在的。一个人要么有智慧,要么没有智慧——对智慧来说,没有更多,也没有更少。在知识里,更多和更少是存在的。知识是相对的,智慧是绝对的。你无法更有智慧,实际上,如果你有智慧,你就会觉得非常非常谦卑。

老子对他自己和他的时代很谦卑,所以他总是谈论古代的智者。如果你去找古代的智者,你就会发现他们又在谈论更古代的智者。

如果你想要理解东方的经典,他们总是说:不管他们说什么都不是新的,那是别人告诉他们的,是他们听来的。所以印度人的经典有两个名字;shruti和smritioShru,他的意思是:我们听说过它,我们从知道的人那里听说过它。Srnriti的意思是:我们从知道的人那里把它储存起来,没有任何个人宣称他们是知道的,因为“我知道”的宣称就是无知的宣称,那个“我”就是浓缩的无知。他们往后推、往后推再往后推。在《奥义书》里,如果你往后推,他们就会说:我是从我的老师那里学来的,我的老师是从他的老师那里学来的,他是从他的老师那里学来的……他们继续再继续,直到最开始:梵天——世界的创造者——是从宇宙存在的本身、从婆罗门那里学来的。

他是从婆罗门那里学来的,婆罗门是看不见的神性,梵天是看得见的神性。看得见的神性从看不见的神性那里学到它,恒河从梵天开始。然后老师接着老师接着老师,一个长长的行列而“我只是听说过它。”

这是一个美丽的现象。它只是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只有相互依存。整个过去都卷在你的里面——这就是它的意义。你并不是一个人在这里,你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整个过去都被你携带着——你的意识在一条锁链里,联系着整个过去。从一开始直到现在,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都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你是整个过去的携带者。以这种方式,在时间里,一种关系,一种关系的感觉,就会出现。

可以有两种类型的相互依存。一种类型是特殊的——你和这棵树有关系,这棵树和今天的太阳有关系,今天的太阳和更大的星星有关系,在空间里,每一样东西都是有关系的——这是一种类型的相互依存。还有另一种类型的相互依存,它在时间里运动:整个过去都卷在你的里面。你作为过去的一个结果出现,而整个未来又将从你产生。你是整个过去的果实,你又将变成整个未来的种子。那么时间和空间两者都是相互依存的,你在两个向度上都是相互关联的。

古代的智者有微妙的智慧和理解的深度。

什么是微妙的智慧呢?他们直接地知道,他们立刻地知道。他们面对面地知道真理,那不是借来的知识。只有当智慧是直接的时候,它才是智慧。否则它就只是无知的一个面具,你继续用你的知识来隐藏你的无知。为什么把智慧叫做微妙的呢?为什么不仅仅把它叫做智慧呢?把它叫做微妙的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有意义的。智慧是直接的,更是微妙的。说它是直接的意思是,一个人立刻面对生命,而说它是微妙的意思是:在生命里,你永远不能直接地达到任何东西。你必须以间接的方式来运动。

试着理解这一点。首先,智慧是直接的意思是:它不是借来的。并非你只是借用别人的技能,然后把它积累在头脑里。不,是你自己碰到它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直接的,比知识更直接。但它仍然是微妙的,因为它有它自己的间接的方式。那个间接的方式是什么呢?

如果你想要快乐,你不能像箭一样直接冲向快乐的目标。如果你这么做,你就射不中。举个例子来说,有人告诉你,“当我到河里去游泳的时候,那真是太美了,我觉得非常快乐、非常放松,在阳光下,只是漂浮在水面上。我忘记所有的担心,我忘记所有的紧张,我是这么放松,就好像世界已经不存在了一样。我觉得非常快乐,通过它,有一种深深的喜乐来到我的身上。”然后你的贪婪就升起来了,你说:“那么我也要试一试。”然后你就去了,但是你去得非常直接。你的头脑并没有在游泳,你的头脑并没有跟河流在一起,你的头脑并没有跟太阳在一起,你的头脑并没有跟风在一起。你的头脑像箭一样直接冲向快乐的目标——你不会射中它。

因为生命是非常害羞的,它躲避那些有侵略性的人。它只对那些以非常微妙和间接的方式劝说它的人展现它自己。生命必须被劝说和引诱,生命是一个女人,不要对它有侵略性。你不能强奸它。如果你试着去强奸它,你将一无所获,你不会从它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你可以强奸它,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做这件事情——试着去强奸生命。因为堕入情网看起来似乎太冒险了,强奸看起来似乎不太冒险——它里面没有托付,但是没有托付,你也无法学到任何东西。除非你卷进去,否则你不会被转变。

你到河里去,但是你的头脑一直在惦念和渴望快乐。你不看那条河。你不敏感,你只是贪婪。你跳进河里,但是你只觉得疲倦,而不是放松。你游泳,但是你在不停地问:“你说的快乐在哪儿呢?我看见太阳,我看见河流,我看见风吹过,但是你所说的快乐在哪儿呢?”

这是一次直接的进攻。没有人能够用那种方式达到快乐。你必须在游泳当中忘掉你自己,忘掉你在这里打算达到快乐。忘掉你自己,忘掉你的贪婪,忘掉那个目标——当目标被忘掉的时候,目标便达到了。我可能显得自相矛盾,但是我不能是任何其它东西,我无能为力,因为生命就是这样的。忘掉目标,箭就射中它;看着目标,过分看着目标——箭就射不中。你就达不到。你就会回到家里说:“这没有用,我试过了。”

有人静心而感到非常快乐,你觉得被感染了。每当他来到你的周围,你都觉得他有某些东西而你没有。然后你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说他在静心,那是一件非常喜乐的事情——你也来尝试。你去尝试,但是你失败了,因为你总是直接的。你不理解生命是女性的,它真的是一个女人。你必须劝说它,你必须跟它玩很多游戏,间接的,微妙的。

不要直接去问女人:“你愿意跟我上床吗?”她会叫警察来。

要更有诗意一点,给生命写美丽的情书,那就是静心的一切。给生命写情书,寄上含蓄的信息,但是要非常间接。当生命越来越靠向你的时候,你越来越鼓起勇气——但是要非常小心地行动,你可能会错过它。只要有一点点的侵略,你就会错过它。爱、快乐、静心、真理——不管你怎么叫它——任何美丽的东西都只能以微妙的方式达到。所以老子说:

古代的智者有微妙的智慧和理解的深度。

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
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