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

因此所有那些下结论的人都是死的。如果你下结论说你是一个印度教徒,你就是死的。如果你下结论说你是一个伊斯兰教徒,你就是死的。因为有时候一个印度教徒需要倾向伊斯兰教徒以取得平衡,有时候一个伊斯兰教徒也需要倾向印度教徒以取得平衡。

我听过一个故事,它不是道家的人写的,但故事是道家的——那个人有意无意地把道家的思想带到故事中去了。它是一个德国的故事。

有一次,一只小鸡蹲在鸡窝里面,十足地像一个佛,世界上没有一件令人担心的事情。后来突然出现一个人。她感到很害怕;她逃跑了。当她回来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但是就在鸡窝前面有一些玉米。她开始深思苦想。她的脑子里产生一个科学的好奇心。这些玉米是打哪儿来的呢?

第二天,那个人又来了。她又逃走了,然后再回来。那个人已经走了;但是玉米又出现在那里。那个人和玉米之间肯定存在某种关系,但是对于一个科学的思想家来说,要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她不想这么快、这么匆忙地就导出一个理论。因此她继续等待——她肯定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她等啊等啊等啊,这件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然后,这个因果关系的理论渐渐地在她小小的头脑里面成形了,每当那个人出现的时候,玉米就出现。她观察了999次。现在已经肯定——存在一个因果关系。当那个人出现的时候,玉米就出现。那个人是因,玉米是果。

999次已经足够了。她现在断定存在一个必然的关系。而且她已经等待得、实验得、观察得、研究得足够了——现在她可以说:这种情况一直在发生,没有例外。所以它肯定是一个法则。她非常高兴,她等着那个人。他第1000次出现了。

鸡走向那个人,感谢他的仁慈——随后就送了她的命。

生命就是这样的。它没有因果关系。即使一件事情出现过999次,你也不要下结论;第1000次可能就是例外。

这不仅是一个故事。日前在科学界里,一种模糊哲学正在兴起,并且逐渐站稳脚跟。在海森堡之后,科学不像从前那么确定了。现在他们说每一样东西都是模糊的,确定只是大概地确定──不是绝对地确定。999次,可以——但是随后就有例外。即使科学也是动摇的,它必须是动摇的,因为它也要对付生命。生命不可能被降低为一个科学的因果关系。生命依然是神秘的。

要想保持中间,如果你执着于中间,你就会错过。这正是生命的奥秘。要想保持在中间,你就必须不断地左右移动。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在中间,因为中间不是一个固定的点。事实上中间并不是你外面的东西。中间是你里面的东西:一种平衡,一种音乐,一种和谐。

老子说,要小心极端。不要走极端,否则你就会掉下来。物极必反。

如果你在恋爱,你一天24小时都在追求你的爱人,就像其它爱人一样,你也走极端,那么你就会毁掉每一件事情。你将亲手毁灭自己的爱情,因为这太过分了。它变得让人难以忍受。

你不能一天爱24个小时。一天爱24个小时就像一个人一天吃24个小时一样,爱就是食物。你不应该走极端,否则食物也能变成毒药。事情就是这样走向反面的。食物可以滋养,但是吃得太多,食物也会变成毒药,致人于死地。滋养品变成了毒药和凶手。爱是一种滋养品;做得过分了、过头了,它就会杀人。只剩下恨。任何事情做得过头,你都会发现它的反面。

过分追求金钱,到头来你会发现你只是一个乞丐,什么都没有。你已经错过了整个生命以及它的目的。你已经错过了生命所能给你的一切丰富,因为你过于追求财富了。追求幸福而走向极端,你就会变成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不必过分地追求幸福。有时候一个人应该忘记它;有时候一个人甚至要享受不幸。要想幸福,我说有时候一个人也必须享受不幸,那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美丽的。平衡就是这样维持的。如果你一天笑24个小时的话,你的笑就会变成神经病。它不再是笑了——你只会发疯。为了保持笑的活力和健全,眼泪也是需要的。你不可能一天笑24个小时。

观察孩子,因为他们是纯净的人,他们彻底地、清晰地反映事物他们就像镜子一样。在一些村庄里面,如果一个孩子笑得太厉害了,母亲就会说:“别笑得太狠了,要不然你会哭的。”这句话里暗含了一些哲理。如果一个孩子笑得太过分了,他肯定要哭。你可以看见他在笑。他在笑,他在笑……然后突然,他开始哭了。笑走到极端就变成哭。

你不可能一天24个小时都是快乐的;不快乐是一种放松。你也不可能一天24个小时都是不快乐的;快乐是一种放松。这就是走绳索——而人是愚蠢的,因为人太逻辑了。

你活在世界上就像一个grinastha——就像一个家长。你一天24个小时都活在世界上;在24个小时中,你连1个小时也没有离开过它——静心,祈祷,与世隔绝,单独一个人,只是享受自己,不去管世界和世俗的事情——没有。然后有一天,你终于受够了。必然如此,这是肯定要发生的:如果你一天24个小时都是一个家长的话,总有一天你会厌倦你所走到的极端。然后你就抛弃一切,跑到喜马拉雅山去了。

我曾经注意过:那些跑到喜马拉雅山去的人都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我说的是:他们做得过头了,他们做得过分了。而当你做得过分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另一个极端。它在报复,一个太投入世俗的人,只是积累财富、金钱、银行存款,会突然感到挫折。他笑得太多了,现在流眼泪了。他开始逃跑。他开始抛弃,他变成一个出家人,跑到喜马拉雅山上,住进山洞里。这个人到底怎么了?——你认为那是一种革命吗?不是的。那只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只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他过去太投入世俗了,现在他必须走到反面。现在他将试着一天做24个小时的出家人——现在他又在做同样的蠢事了。终有一天他会重新回到市井之间的。他曾经试着一天做24个小时的家长——他做不到;现在他又在做同样的蠢事,他试图一天做24个小时的出家人。

生命是一个韵律。你吸气,你也呼气。你不可能一直吸气、吸气再吸气——你会死的。你不可能一直呼气、呼气再呼气——你也会死的。你必须呼吸,你必须保持一个平衡。吸气的数量必须和呼气的数量相等——这样你才是健康的。入世的生活是吸气,出世的生活是呼气。它们两者必须在一起。

人们到我这里来问我:“你点化的是什么类型的出家人呢?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类型的出家人。这是什么类型的出家人呢?人都住在家里,做他们的生意,上他们的班,在工厂里工作,他们有妻子和儿女。这是什么类型的出家呢?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是的,你们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但这是唯一正确的出家,这是唯一平衡的出家。这是唯一具备呼吸和谐的出家。

只有在呼吸完全平衡的时候,才最有可能达到喜乐的顶峰。你没有过分倾向于任何一边——突然你超越了两者。

老子说:

一张弓拉得太满,你会希望你早就及时停止了。

因为那张弓会折断。拉满一张弓……如果你小心一点,它可以用很长时间。永远不要把弓拉满,因为满总是死亡。生命不希望任何东西完美,因为有了完美,进化就停止了。

完美就是死亡;不完美就是生命。生命热爱不完美。完美了,你也就没有用了——生命将把你扔进垃圾堆里,它不再需要你了。保持不完美,你就是活的,而生命将从每一个地方支持你。所以完美不是老子的或者我的目标——全然才是目标。

你可以是全然的,而不完美;你可以是完美的,而不全然。事实上,如果你不是全然的,你只能是完美的,因为完美不是选择右就是选择左;这样你就变成一个完美的右派或者一个完美的左派——或者你变成一个完美的中间派。然而完美意味着你是固定的;完美意味着你的里面没有变迁;完美意味着你被冻住了,不流通了。而且完美总是部分的。

最伟大的人从来不是完美的,他们一直是全然的。全然意味着在他们的里面有每一样东西,但他们并不只是每一样东西的总和。他们比那个总和更大。他们的里面有每一样东西,然后出现一种超越的和谐,超越他们具有的每一样东西,他们不只是一个数学的总和,他们是一个艺术的总和。一首诗大于它里面的所有文字——它必须是这样,否则它就只是文字而已。一幅画大于它里面的所有色彩——它必须是这样,否则它算什么东西呢?

有一次,一个美国人想让毕加索给他画一幅肖像画。他知道毕加索要价奇高,但是他给得起,他有足够多的钱。所以他们一开始没有定价。他请毕加索画,毕加索就画了。画好以后,毕加索真的开了一个极高的价钱。连那个美国人也无法相信,就这么一小幅肖像画,一块画布上面涂了几笔颜色——就要1万美金?

那个美国人说:“就算对我来说,这好像也有点过分了。它里而有什么东西值1万美金呢?”

毕加索问:“你看见什么了?”说:“我看见一块画布和一点颜色。”

毕加索说:“那就行了。或者你给我1万美元,或者随便你想要什么,”

他说:“我给你5000美元。”

当他拿来5000美元,毕加索没有给他那幅肖像画,而是给了他一块画布和几管颜料。他说:“你拿着。这是你想要的所有东西。”

一幅肖像画大于一块画布、大于几笔颜色——因为它是一个和谐,当毕加索作画的时候,那是一种伟大的和谐。价钱并不出在颜料和画布上,价钱出在他带给颜料和画布的和谐上——某种超越的东西。

当一个人是全然的,他就具有一切——左、右、中——以及它们之间所有的位置。他具有一切、具有整个系列。他是一道彩虹。整个色彩的系列都在他的里面,然而他是大于那个系列的——他是它们的下一个和谐,那个和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现象;你必须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达到它。而那正是它的和谐,因为这样一来,它就永远不会衰老、永远不会乏味、永远不会平淡、永远不会陈腐。它每一时刻都从无中兴起,它每一时刻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新鲜,它永远是新鲜的。

一个老子就活在常新里、活在常青里。如果他达到了什么,永远达到了、确保了——那么它就会变得陈腐。它就会积满灰尘,它就会积满过去,一个人迟早会对它感到厌倦,他肯会想扔掉它。即使是开悟,如果你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获得它,它也会变成一个令人乏味的现象——同样的道理。你会觉得受够了。

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7章 甘于平凡 (2)
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7章 甘于平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