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道的特性 (2)

你在分割:你一个小时去寺庙,或者每个礼拜去教堂。礼拜天是一个宗教的日子,而宗教也渐渐变成礼拜天的事情了。它触及不到6天的工作日。你是非常狡猾的!礼拜天是休假日,礼拜天是宗教日。当你不工作的时候,你很容易诚实;当你不在店里的时候,你很容易诚实;当你在阳光下休息的时候,你很容易诚实;当你在教堂里听牧师讲道的时候,你很容易诚实。

那不算什么,没有问题。6天的工作日才产生真正的问题,你在这个时候无法虔诚。所以这是一个花招。礼拜天是一个逃避宗教的花招。你已经在你的生活中建造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小房间。宗教有它自己的位置──礼拜天,于是,于是你获得6天的自由,在这6天里面,你可以尽可能地不虔诚。

印度教徒有他们自己的方式,伊斯兰教徒有他们自己的方式,基督教徒有他们自己的方式:怎么逃避宗教。而你把这些人叫做虔诚的人!他们都是逃避者。他们去寺庙里祈祷。当他们祈祷的时候,你注意看他们,你注意看他们的脸。他们看上去那么美好,但是当他们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或者从寺庙里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就不同了。

托尔斯泰曾经写过一个小故事,其实并不是一个故事。那是一个事实,它确实发生过,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有一天早晨,托尔斯泰到教堂里去。当时天还没有亮,教堂里面很黑,他吃惊地发现,这座城市里最有钱的人正在祈祷,他在上帝面前忏悔,说自己是一个罪人。当然托尔斯泰对此很感兴趣。那个人在数落自己的罪行,他怎么欺骗他的妻子,他怎么对妻子不忠诚,他怎么跟别的女人、跟别人的妻子有爱的关系。

托尔斯泰变得更感兴趣了。他越来越靠近那个人,那个人说得越来越起劲,他向上帝忏悔:“我是一个罪人,除非您原谅我,否则我就没有出路了。我一直在剥削!我一直在掠夺别人!我是一个罪人,我不知道怎么改变我自己。除非您降下您的恩典,否则我没有可能洗清罪名了。”他说话的时候泪流满面。

突然,他发觉旁边有一个人。他抬头看了看。他认出那是托尔斯泰,这时候天已经亮了,他非常生气地对托尔斯泰说,“你要记住!这些事情是我对上帝说的,不是对你说的。要是你把这些事情告诉别人的话,我就会把你拉到法庭上去,告你诽谤我。所以你要记住,你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些事情。这是我和上帝之间的私人谈话,我并不知道你在这里。”

在上帝面前是一张脸,在世人面前又是一张脸……宗教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小房间。这是一种逃避它的花招,这是一种根本没有虔诚的虔诚的方式!是一场骗局。

老子根本不以这样的方式虔诚。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他甚至不觉得他是虔诚的——一个虔诚的人怎么可能觉得他是虔诚的呢?对他来说,宗教就像呼吸一样。只有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只有在呼吸困难的时候,只有在身体有气喘或者其它呼吸毛病的时候,你才会觉知到呼吸。否则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永远不会觉知到你在呼吸。你只是呼吸,它是很自然的。

老子的虔诚是自然的,他甚至没有发觉这一点。他不像你们那些练习宗教的圣人。不,他不练习,他已经让整体占有他了。他经验它,但是他不练习它。对他来说,宗教不是一种训练,它是一种深深的理解。它不是从外面加进来的某种东西,它是从里面流出来的某种东西。他和宗教之间没有一点距离。

他的虔诚并不像你所理解的那样。他不是一个圣人,因为他从来不练习神圣。他从来不强迫它,那不是他的特性。一个真正虔诚的人没有虔诚的特性——不可能有,因为特性是不虔诚的人的诡计。试着理解这二点,你培养一种特性,因为你害怕你的存在;你培养道德,因为你害怕内在的不道德;你强迫自己进入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你知道如果你自发地、自然地生活,你就会变成一个罪人,而不是一个圣人。你害怕你的存在,你在你的周围强加一种特性。特性是一件盔甲,它保护你防止别人,它也保护你防止你自己。它是一座城堡,你在里面活动。你说真话,并不因为你知道说真话的快乐;你说真话,因为你被教导过:如果你不说真话,你就会被扔到地狱里去。

你们那些神学家尽可能试着把你们的上帝描绘成一个最大的虐待狂——把人扔到地狱里、燃烧的火里、沸腾的油里,这个上帝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虐待狂。他需要做一次彻底的心理治疗——他看上去似乎是最大的行刑者。你害怕地狱,你对天堂充满野心——天堂的红萝卜一直挂在你的面前。而你的特性正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一个诡计,一个防止地狱的诡计,一个实现野心的努力。如果你这么害怕、这么富于野心的话,你怎么可能虔诚呢?

一个虔诚的人根本没有野心。野心是虔诚的人所脱落的第一样东西,因为野心意味着在未来,而一个虔诚的人永远在此时此地。他存在于当下,他没有未来可以操心,他一点也不害怕。他活得这么全然,他怎么可能害怕呢?害怕的发生是因为你活得支离破碎。你根本没有生活过,所以你害怕。

试着理解这一点。一个人害怕死亡——为什么?你知道死亡是坏的吗?除非你死了,否则你怎么可能知道呢?你知道死亡肯定比活着坏吗?你怎么可能知道呢?它可能比活着好。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你为什么害怕死亡呢?一个人怎么能害怕未知的事情呢?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你只能害怕已知的事情。你怎么能害怕未知的、你根本不知道的、不熟悉的事情呢?不,你不是害怕死亡。你错把你的害怕放在死亡上面了。你害怕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你从来没有生活过——那个害怕和你未活过的生活有关。你害怕你一直没有能够生活、没有能够爱,而死亡正在逼近,它将结束一切。你将不复存在,而你一直没有能够爱。

你像一棵没有开过花的树,而伐木工人正在逼近。树感到害怕,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恐惧并非来自死亡,恐惧来自某些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那棵树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结过果、没有开过花。那棵树还不知道春天,它没有和风一起跳过舞,它没有爱过,它没有生活过……而伐木工人正在逼近。当伐木工人来到的时候,它就没有未来了。死亡意味着没有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未来是没有的——眼前如此狭窄。恐惧压倒了你,你在发抖。

恐惧永远属于未活过的生活。如果你全然地生活,你就不会害怕任何东西。如果死亡马上来到我的面前,我也准备好了。我已经活过了。每件事情都完成了。没有什么是未完成的。死亡无法毁灭。如果有什么事情是未完成的,那么我会希望死亡等等,等到每件事情都完成了。今天早晨我洗过澡,我已经告诉你们了,所有要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我完全准备好了。如果死亡来临,我已经准备好了,我甚至不会回头看一眼,因为没有什么需要看的,每件事情都完成了。每当一件事情完成以后,你就从中解脱了。一个真正活过的生活——一个人从中解脱了。一个没有活过的生活——你永远无法解脱它。你可以到山洞里去、到喜马拉雅山去、到西藏去——你可以到任何地方去,但是你永远不自由,恐惧永远跟着你。

恐惧和自由不可能在一起。当自由来临的时候,只有当你活过,开过花,每件事情都完成了、结束了,自由才会来临,这时候你还要活得更长干什么呢?一刻也不需要了。这时候恐惧消失了。

你的宗教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上。它不是真正的宗教。它是虚假的,它是伪装的,它只是一场骗局。在你是虔诚的或者你觉得别人是虔诚的意义上,老子不是虔诚的。老子的虔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他的品质是不同的。他是简单的,他天真地、一刻接着一刻地生活。他也不谈论上帝——因为这有什么用呢?上帝不是一个单词。你怎么可能谈论他呢?他经验他,他不去谈论他。他享受他,他庆祝他,这不是一种大脑的现象。他舞蹈,他畅饮他,他经验他,所以谈论他有什么用呢?

我的观察是这样的:人们总是谈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有一个苏菲的故事:

一个伟大的国王经常去找一个托钵僧,一个神秘的乞丐,但是他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每当他来的时候,神秘家总是谈论金钱、王国和政治,而他在那里等着谈论上帝、静心和宗教。

所以有一天他说:“请原谅我,但是我无法理解这一点。我到这里来是要谈论上帝、宗教、静心和三昧的。但是这很荒唐,我,一个世俗的人,到这里来谈论三昧和开悟;而你,一个虔诚的人——听说是虔诚的,因为我现在有一点怀疑——每当我来的时候,你总是谈论王国、金钱、政治以及很多别的事情,但都是世俗的事情。您对此怎么解释呢?”

托钵僧笑了。他说:“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这很简单:你谈论你不知道的事情,我谈论我不知道的事情。这很简单,我为什么要谈论上帝呢?我知道上帝。你为什么要谈论王国呢?我是一个国王,你已经知道了。”

老子不谈论上帝,甚至一次也没有提到过他。他已经忘记他了吗?他反对他吗?不是的。他这么全然地经验他,以至于即使记住他也是一种渎神的行为。谈论上帝就是谈论一个很深的现象,那是一种出卖。

我对你说,谈论上帝是一种出卖。那是一种极其亲密的现象,它在个人和整体之间。它就像爱人们不愿意谈论他们的爱情一样。那些谈论自己的爱情的人,你可以确信他们没有爱的生活。爱情是一种如此亲密的现象,没有人愿意谈论它。诗人们谈论它,因为他们不知道爱情。他们一直在写诗,那是他们的幻想——但是他们不知道爱情。爱人们保持沉默,爱人们从来不谈论爱情,没有什么可谈的——他们知道它。因为知道它,所以他们也知道它是不能被谈论的——那是一种出卖。

老子的虔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

现在试着跟我一起进入他的经文:

道是一个空的管道,它的应用是不可穷尽的、不可测度的。

“空”是老子的关键词之一。他一遍又一遍地谈论空。空意味着空间,空意味着广阔,空意味着不可穷尽。

你住在一所房子里面,但是你对房子的概念就是墙壁。老子对房子的概念是它里面的空间,而不是墙壁。他说,墙壁不是房子。你怎么可能住在墙壁里面呢?你住在空里面,而不是墙壁里面。那个空——才是真正的房子,但是当你想到房子的时候,你所想到的就是围绕着空的结构。所以一座宫殿和一间茅屋在你看来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老子来说是一样的——因为空是相同的。如果你看墙壁,那么当然茅屋是茅屋、宫殿是宫殿,但是如果你看内在的空、看真正的房子——因为只有空才能容纳你,而不是墙壁——这样一来,茅屋和宫殿之间就没有差别了。不存在富有的空和贫穷的空:所有的空都是一样的,它们是平等的,但是存在富有的墙壁和贫穷的墙壁。

一旦你理解这一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可能,因为这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和意义的比喻。当你看一个人的时候,你看他的身体吗?那么你就是在看他的墙壁。那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内在的空。一个身体可以是美丽的、丑陋的、生病的、健康的、年轻的、年老的,但是内在的空永远是相同的。这样你就不会去看身体了,这样你就会看内在的空。

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
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