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

因此,借着事物的有,我们得到利益。借着事物的无,我们被服务。

一个人就是要这样才能变得全然和整体,而对于老子来说,全然就是神圣的。没有其它的神圣。它不是一种宗教仪式的培养,它甚至不是一种道德的培养。它和性格没有关系。神圣意味着一个整体的生命,一个没有拒绝过任何东西的生命,一个不知道拒绝的生命,一个没有对任何东西说过“不”的生命,一个接受的生命,接受所有的对立面,一个不选择的生命。一个没有选择的生命是神圣的。神圣(holy)和整体(whole)来自相同的词根。

如果你是整体的,你就是神圣的,那意味着你同时是生命和死亡。你不隐藏死亡的事实,你不试图隐藏你内在的空。你不试图用垃圾去填满它。你也享受空的纯粹。没有什么像空那样纯粹,也没有什么能够像空那样纯粹——因为只要有东西,不纯就进来了。只有空才能绝对地纯粹。

但是我们非常害怕空。人们到我这里来说:一个人独处太难了,因为一个人开始感觉到他的空。然后你去寻找朋友,去寻找爱人,整个努力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因为一个害怕他的空的人是无法真正去爱的。他害怕,他的内心深处有恐惧,他怎么可能爱呢?当他行动,当他假装爱上某个人的时候,他只是在设法逃避自己、逃避自己的空。他在设法忘记内在的什么地方有空和无。他在设法用别人的存在来填补这个空——而另一个人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所以,在这个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爱情都是假。你迟早会明白,它们一直是骗人的。爱人会明白他们一直被欺骗、被愚弄,但是他们认为那是别人愚弄了他们,从来不认为他们对别人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们不了解人类的悲惨和他们的愚蠢;如果他们了解自己的愚蠢,了解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就能够同情所有的人。当你无法单独、安静的时候,那表明你害怕你的孤独,你想用别人来填补它。你假装,另一个人也对你做同样的事情,他也无法单独。两个无法单独的人试图在一起;那将是一个悲惨的现象,一个地狱。

如果你不能在你的孤独里面爱你自己,别人怎么可能爱你呢?如果你不能爱你自己,你怎么可能期望任何人爱你呢?如果你如此厌倦你的孤独,那么别人也迟早会厌倦你的孤独。你无法填补它,它是无法填补的东西。它作为你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你无法填补它,它必须保持空虚。它将保持空虚。所有填补它的努力都会失败。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这个空协调,允许它,经验它。不要压制,不要逃避。感觉它,享受它——渐渐地,你就会理解它的美。一旦你理解了你的孤独的美,它就变成了单独。那么它就不再是空的,那么它就不再是无。那么它就是一种纯粹——它是那么地纯粹,以至于它是无形的。

要永远记住单独和孤独之间的差别。孤独像一个伤口。孤独意味着你惦念着别人。孤独意味着你老是想着别人、你老是渴望别人。别人在你的想象里,在你的头脑里,在你的睡梦里。别人不是真的,是想象的,但是别人在那里,因为它不是真的,所以你感到孤独。当你开始感觉到你的单独的时候,别人已经在你的脑海里彻底消失了。它不再笼罩你的睡梦,它不再碰触你的纯粹。你自己感到快乐,你自己感到狂喜,你过得很愉快。你第一次跟你的有和你的无协调。你是整体的。

现在你可以爱了。现在爱能够流动了,但现在的爱将是一种分享,而不是一种逃避。现在你能够去分享你的有和你的无。

现在你可以分享你的整体。现在你能够让任何敞开的人加入你的敞开,现在你们可以变成永恒之旅上的伙伴。这种爱不是占有的,因为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单独。实际上,你在单独的时候是快乐的,你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快乐的——你不选择。两者都是好的。无论如何你都感到快乐。现在你的快乐是不可摧毁的;别人可以享受它、分享它,但是无法摧毁它。

你可以分享,可以把它分出去,也可以把它送给全世界;你有那么多的快乐,以至于你可以用它祝福全世界。而它还在继续成长;你给得越多,你就会发现它变得越多。现在你不是一个吝啬鬼了;现在你的有不是阻塞的,你不是封闭的,你不会害怕。

你能够给予,你能够分享,因为你也了解你的无。现在你不害怕做一个无了。现在你知道它是你存在的一部分和你存在的美;它是你内在的空间,你可以移到那里去,它是内在的神殿,它是真正的寺庙。这个寺庙在你的里面。

如果你在身体上寻找,那么它在肚脐的附近。所以印度人才会变成凝视肚脐的人。西方人笑话他们;每当有人冥想的时候,他们就说:“你变成一个凝视肚脐的人了吗?印度人知道在身体里面……日本人称之为哈拉的死亡基点,印度人称之为身体的寺庙。他们闭上眼睛,把觉知放在身体的寺庙里。你的身体是一座寺庙,因为它支撑着你。你从那个寺庙进一步深入,然后你将发现你的无——那是一座更大的寺庙。身体变成一扇门,当你抵达内在的神殿时,你被无围绕着,在宝座之上的就是神。那是无的中心。

就在几天前,有一个人在问:内在的空怎么可能有一个中心呢。是的,它只有中心,没有周界——每个地方都是中心,任何地方都不是周界。这是不合逻辑的……因为逻辑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它和生命无关。生命有它自己的逻辑,生命逻辑的基础就是:对立面不是对立面,它们是互补的。

空有一个中心。你看轮子——它的中心有空——轮毂。轮子是物质,轮毂是无物质,但是当你移进去的时候,情况正好相反:轮毂里面是有,而轮子属于无。无正是你存在的气息、你存在的光、你存在的空间、你存在的领域。它是美丽的,因为它完全是空的;它是纯粹的,因为它完全是空的——不要害怕它。在刚开始的时候,它看起来像死亡一样;如果你允许它,它就会复活。在每一次内在的死亡之后,都有复活。

那就是耶稣复活的故事的意义——并非他的复活了,而是他经过了死亡、经过了那个十字架,他达到了最内在的生命。你必须经过空——那就是十字架。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它。

没有人能够替你背那个十字架,你必须背你自己的十字架。除非那个最内在的中心上,你不再是一个个体,你已经变成上帝本身,你这么做,除非你经过空,否则你达不到那个内在的核心。

印度人说:我就是上帝本身。这种说法来自于那些已经达到最内在的点的人,那些已经经过无的部分、已经来到上帝在而你不在的神殿的人,但是你在设法逃避它,你不知道怎么使用它。如果你空了,你无事可做,你就开始做一些事情……任何事情。你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机,你读报纸、小说,你到饭店或者到俱乐部——你做很多事情。

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是你无法什么事情都不做。人们有一种观念,认为如果你不能做重大的事情,那么可以做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是不要闲坐着。

空坐着。只要空坐着,一个人就会碰到和生命最伟大的邂逅——一个人就会碰到自己的死亡。如果你能够通过它,如果你能够跳着舞、快乐地、享受地通过它,如果你甚至能够被空滋养,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摧毁你了——你已经达到了那永恒的、不可摧毁的、不死的。

所以我一直强调舞蹈的静心。它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舞蹈。外在无非是内在的训练。你的外在在舞蹈,你不断地在外在舞蹈渐渐地,一种内在的舞蹈就会出现,然后你就能在内在舞蹈,而移动到最内在的中心——存在的核心。记住——死亡只能用舞蹈通过,死亡只能被深深的欢笑战胜。一个人只能快乐地、喜悦地、狂喜地背着他的十字架——忧伤地,严肃地,它就会变成一副极其沉重的担子。你自己的空将变成一副那么沉重的担子,以至于你想要逃避它,你会出来、进入尘世。

学习怎么在外在跳舞,这只是一种训练、一种锻练,好让内在的舞蹈变得可能。它是一种心境、一种氛围——舞蹈是一种氛围,它跟任何舞蹈动作都没有关系。它是一种氛围,一种内在喜乐的洋溢,一种内在喜乐的震颤。只有在那条船上,你才能渡过非常非常难以渡过的部分。否则一个人就会逃跑。你一面对内在的空,就会逃跑,你变得怕死。所以会有那么多人从来不思考自己。他们思考整个世界,他们担心整个世界,但是他们从来不思考自己,因为那个点似乎在碰触内在的伤口,他们害怕。

不要害怕。东西的存在是好的,你可以借着它得到利益,但是这还不够。除非你也学会怎么被空服务,否则你还没有学到那个艺术、全然的艺术。如果你只知道怎么活,那么你只知道艺术的一半;如果你也知道怎么死,那么你就知道完整的艺术——完整的艺术将使你完整。

记住,除非你死了,否则你是无法新生的。像你现在这样,你必须穿过死亡。而你太执着生命了,那没有用——死亡还是要来。但是死亡的来临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通常来的方式是:你执着于生命,它来得像一个敌人;你反抗它,你拒绝它,你尽可能地避免它,但是你怎么可能避免它呢?在你出生的那一天,死亡已经确定无疑了;每一次生都带着死的种子。事实上,在生命中,只有死亡是确定的。每一件事情最多只是可能而已,然而死亡是确定的。它必然要发生。你可以去避免它,你可以把它推迟一点,但是那改变不了这种局面。它肯定要发生。面对死亡的一种方式就是像敌人一样,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用这种方式来面对它和错过它。就因为他们的敌对,所以他们无法使用它,他们无法借着它得到利益,他们无法被死亡服务。

还有另一种方式:把死亡当做朋友来接受,把死亡当做你存在的最深的一部分来接受,享受它,欢迎它,为它准备好,当它来的时候,拥抱它。突然,死亡的品质改变了。它不再是死亡,它变成一扇门。它不再毁灭你;相反,你会被它服务。它引领你走向不死。

死——你必须死,但是要死得优美。我不是说要死得像一个坚忍克己的人,我不是说要死得像一个非常控制的人。不,我是说要死得优美、美丽,就像一个朋友来了,敲你的门,你很快乐,你拥抱这个朋友,然后请他进来,你一直在等他,已经等得很久了。

如果你能够爱死亡,你就会变成不死的;如果你能够理解无,那么你的存在就会变成整个有的基础、上帝的基础。如果你能够热爱无,那么就没有东西可以摧毁你了,你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那么你已经变成了一个和整体在一起的人,这就是神圣。变成整体的就是成为神圣的。

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
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