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军突起

“英帅怎么样?醒了没有?”顾清风亲自探望,神色安定,并没有因为两线全面溃败而紧张。

“娘娘,大帅已经昏睡三日了,医官说性命无忧,但什么时候能醒就不知道了,澄侯在里面也连续待了三天了。”吊着胳膊的邓昂一脸愁容说道。

苏青在里面,明鉴司的事情自然也就撂下了,顾清风不是蒙琰,这个时候不会只讲大义,她是女人,在知道石英重伤吐血后,顾清风自然而然的就接手了明鉴司,蒙婉姝看到被抬回来的石英后将自己关在房里一日后突然好像长大了,主动分担母亲的活计,处理起来虽然生疏,但也有模有样了。

“这次损失的情况统计出来没?”顾清风问道。

“禀娘娘,神鹰军损失步骑共计四万余人,辎重粮草还好英帅早做安排,损耗可以忽略不计,白衣军的损失还没送过来。”邓昂越说越心虚,太惨了,毫无还手之力。

“现在是谭忌驻守广水一线是吗?”

“是的,谭指挥主动揽下重任驻防广水,于庆武没有再南下一步。”神鹰军受罚是一定了,但愿娘娘能看在谭忌的功劳上能说两句好话。

顾清风点点头,知道邓昂的心意,而后看向身后喊道:“周策上前来!”

只见顾清风的亲军中闪出一个面生女相的清秀将领,看他的着装,应该是都尉的武职。

虽说面生女相,但步伐神态上却是矫健有力,只见周策半跪在顾清风面前说道:“娘娘请吩咐!”

“领本宫的亲军卫和从京山大营中选出两万人,由你统领去夺下七里坪,随即坚守,等待军令!”

周策犹豫了一下,终是没有说出口,领下命令立刻放下面甲上马出发。

周策,字子瑾,白泽武院近三年来最好的学生,在顾言风和蒙琰的强力推荐下破格做了月清宫的亲军都尉,本来周策还不愿意,谁曾想机会来的这么快,但顾清风和小郡主的安危多少有些放心不下。

点齐人马后周策对副手说道:“三千亲卫我只带走三百,娘娘和郡主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归你调遣。”

副手一开始对这个年轻的书生将军还看不起,成都几次大比武之后发现自家都尉并不是看起来那么弱不禁风,无论是武脉修养还是兵法阵法都堪称人杰。

前线防务的事情安排好了,顾清风准备给蒙琰写信了,云梦全面败退对军中将士的信心打击的很厉害,但将陈之庆这样半死不活的人调回来坐镇太过于残忍,顾清风真是觉得没有主意了,只能求助于蒙琰。

就在思考怎么写信的时候,一个熟悉的气味传过来,女儿婉姝回来了。

“母妃,舅舅那里不比这里好,舅舅身上有了十七处刀伤,血流了一地,亏得十一叔稳住局面,不然襄阳和上庸会有一处失守。”蒙婉姝的心情低落的很。

“姝儿,看到了吗?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这里不是成都,你若是忍不了就回成都吧。”顾清风这时候不能给她太多的安慰,一定要打击她,这样才有助于成长。

“母妃,我想进入明鉴司,不是郡主,就是个普通的人。”蒙婉姝毫不犹豫的说道。

“姝儿,想法是好的,你的名声太大了,郡主进入明鉴司也是好事,不过这个事儿你自己跟你父王求恩典。”顾清风对孩子有积极性还是很支持的,但量力而行和自知之明是要有的。

就在谭忌暗下决心要以死报效的时候,周策率领两万人夺回七里坪的消息就来了,这让谭忌大喜所望,立刻派人与七里坪的周策建立联络。

驻扎在鸡公山的于庆武在得知七里坪失守后闻到一丝危险的气息,他本想趁此机会要挟西府释放萧湛,但西府给他的反应却是毫不让步。

七里坪位置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重要,但背后的天台山可是屯兵的好地方,大军如果翻越天台山往北进发将是一马平川,一路经新县、固始,可以直奔淮滨,这条线路是于庆武无意中发现的。

如今西府没有理会鸡公山的他,反倒是直奔七里坪,于庆武猜测西府中有人看明白了这条隐蔽的路线,不过领兵的是一个不知名的人,这让于庆武觉得也许只是巧合,拿七里坪作为反攻鸡公山的侧翼,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做了安排。

“郡王,请您领三万步骑去七里坪,尽可能的拖住西府的援兵。”‘拖住’二字于庆武说的特别清晰。

萧寒没有质疑于庆武的决定,事实上他对于庆武的信任已经到了顶点,当日若不是于庆武坚持长途奔袭鸡公山,也不会有如此大胜。

“大将军准备收复孝昌?”萧寒走之前还是想知道于庆武的想法。

于庆武有些难为情的说道:“随州城。”

萧寒闭嘴,恭敬的对于庆武行了军礼后便走了,话尽于此,不能说的太明白。

不过两日的功夫谭忌的心态发生巨大的转变,开始研究起战情了,这是当年在武院的必修课,蒙琰说过,一个合格将领不是冲阵杀敌,而是要决胜于千里之外才是为将者最应该具备的本质。

在了解过于庆武的部署后,他敏锐的觉察到于庆武的目标似乎不是孝昌和江夏,而是随州,但是他又不能确定,安全起见,他调动了两个校府两万人马向中华山附近移动,即便是判断错误,这一支队伍也可以形成策应。

就在双方斗智斗勇僵持不下的时候,蒙琰的书信和谕令都到了,谕令中并没有责怪石英又一次的惨败,只是要求他回成都养病,神鹰帅府调叶伯怀接任,叶伯怀抵达之前由顾清风署理;鉴于顾希风的伤病加上陈之庆的推荐,让蒙焕暂时代管白衣帅府,坚守襄阳、上庸,无令不得出兵。

而给顾清风的信中却是明摆的写着叶伯怀不会抵达江夏坐镇,神鹰帅府的事情先让顾清风管着,会调一组大都督府的参赞人员,组成参谋小组供她驱使,有邓昂、谭忌在前,参谋小组在后,让于庆武不能再进一步还是能做到的。

参谋小组还没抵达的时候,意外又出现了,明鉴司来报周策不见了,七里坪大营中只有他的副手在与萧寒周旋,与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三千轻骑。

周策叛逃是不可能的,但是突然的消失让顾清风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与蒙婉姝私下里有过讨论,蒙婉姝的意见就是周策或许已经抵达申州腹地。

蒙婉姝的猜想不是没有可能,但也是一种异想天开,当年庆帅闪电般的夺城也不敢轻易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深入敌军腹地,除非是疯子。

疯子有时候做事情疯狂,但脑子是清楚的,蒙婉姝猜的不错,周策就是那个疯子,拿下七里坪之后他立即带人对天台山进行了探查,本想在天台山埋下一支伏兵,但上了山后他立刻改变了想法,天然屏障,秘密通道,只要翻过山,申州东侧的郡县一览无余,如果速度够快,可以直扑宁朝西线重镇颍州。

疯子与正常人的不同就是,正常人会把这样的思路通报给上官,由上官判断可行性有多大,让上官提供补给,而疯子的做法则是谁也不说,背水一战。

就在周策的副手快要抵挡不住萧寒的时候,震惊中原的消息爆出来了,西府三千轻骑,先取新县,杀县令,诛武将。

还没等大家吃透消息真假的时候,一条更劲爆的消息传出来,直接让于庆武重新集结大军,撤回在七里坪纠缠的萧寒,因为有个疯子已经将拿下潢川了,正在向固始进发。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于庆武明白这个道理,顾清风也懂,于庆武迅速集结大军回援的时候,顾清风也没闲着,让伤势未愈的邓昂领江夏七万援兵迅速北上,巩固新县和潢川,邓昂接到命令后,一边骂着周策这个神经病,一边催促大军急行军,他现在要和于庆武抢时间。

不过聪明的于庆武没有因为周策的不讲理而昏头,依然留下三分之一的兵马给萧寒,让他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随州城。

萧寒也不含糊,随即带大军向随州城快速移动,谭忌在中华山的布防就起了作用,但也只是拖延时间罢了,萧寒接受的将令是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随州城。

在随州城陷落的当天下午,周策再次取得胜利,以两千人拿下申州重镇固始,而且他并不打算收手,直奔淮滨去了,宁朝镇北大将军滕寒知道周策的进度,连夜从徐州向颍州方向而来,他怎么也想不到战火会烧到他这里来。

萧寒进入随州城立刻与于庆武建立联系,稳固随州到申州一线,谭忌久攻不下,向蒙焕发出了求救信号,蒙焕在斟酌一番后调动了两个校府兵马从枣城出兵威胁随州城的萧寒,但萧寒只是坚守,死活不出,这边的战事陷入僵持。

而于庆武这边终究还是慢了一步,邓昂率先进驻新城、潢川和固始,同时邓昂也效仿萧寒,坚守不出,于庆武的大军一是累,二是于庆武担心周策继续发疯,继而选择与滕寒汇合,两军汇合在蔡州的时候,周策拿下了淮滨,他的疯狂表演没有预兆的就戛然而止了。

宁朝镇西、镇北两大将军到淮滨城下的时候发现已经打不了了,邓昂又来了,一时间战线从云梦襄阳拉到了颍州,论谁也没有本事左右,双方就此陷入僵持,倒是成就了周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将领。

蒙琰的两大帅府兵败的二十四天以后,西府小将周策孤军深入申州腹地,拿下了申州东边四镇,直接抵消了随州城和武胜关的丢失。

双方就这样僵持下来了,以一个非常意外和难以理解的方式形成了对峙,宁朝打开了南下云梦的路径,而西府也打通了北上的机会。

第八章 新旧·西京政变(七)第六章 七雄并立·东川之战(五)第六章 七雄并立·北大门第七章 南北对峙·于庆武第二章 旧世界·镇北王第三章 乱世风华·论道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十三)第三章 乱世风华·论道第八章 新旧·阴阳(一)第五章 问鼎中原·迟来的雪第五章 问鼎中原·辰城政变(六)第四章 兄弟阋墙·较量第五章 问鼎中原·辰城政变(五)第三章 乱世风华·火烧谷山第九章 阴阳·直捣黄龙(二)第八章 新旧·易帜(三)第八章 新旧·易帜(四)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八)第九章 阴阳·杜衡(一)第二章 旧世界·大婚(三)第六章 七雄并立·蒙昭之殇(一)第八章 新旧·风云再起(一)第八章 新旧·阴阳(三)第八章 新旧·川西剿匪记(一)第九章 阴阳·往昔与今朝第六章 七雄并立·大婚第八章 新旧·雍王第二章 旧世界·风云前夕第四章 兄弟阋墙·苍鹰折翼第五章 问鼎中原·辰城政变(一)第六章 七雄并立·蒙昭之殇(一)第七章 南北对峙·苏青的犹豫第五章 问鼎中原·水底波澜第九章 阴阳·沿江杂事(三)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七)第七章 南北对峙·围城第二章 旧世界·镇北王第五章 问鼎中原·顾氏之殇(二)第八章 新旧·川西剿匪记(一)第八章 新旧·幽州的抉择(一)第九章 阴阳·尸山血海第四章 兄弟阋墙·较量第九章 阴阳·险境第五章 问鼎中原·顾氏之殇(二)第五章 问鼎中原·情愫第八章 新旧·打一架第七章 南北对峙·五年成就第四章 兄弟阋墙·辰阳郡主第五章 问鼎中原·顾氏之殇(二)第七章 南北对峙·五年成就第六章 七雄并立·选士与婚配(二)第八章 新旧·幽州的抉择(一)第七章 南北对峙·白衣祠第五章 问鼎中原·辰城政变(八)第七章 南北对峙·清风袭来第七章 南北对峙·庸人自扰第八章 新旧·川西剿匪记(一)第五章 问鼎中原·星棋罗布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四)第九章 阴阳·尸山血海第六章 七雄并立·再添噩耗第三章 乱世风华·分歧第九章 阴阳·朝政第八章 新旧·西京政变(七)第六章 七雄并立·东川之战(六)第七章 南北对峙·母女情深第八章 新旧·西京政变(四)第八章 新旧·无效谈判第九章 阴阳·直捣黄龙(二)第五章 问鼎中原·父母心第八章 新旧·西京政变(二)第三章 乱世风华·庐陵保卫战(一)第三章 乱世风华·顾氏?卓氏?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二)第八章 新旧·阴阳(一)第九章 阴阳·向塘半日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一)第八章 新旧·达奚谦弼第三章 乱世风华·三娘的劝降之道第六章 七雄并立·北府第八章 新旧·军制改革(一)第五章 问鼎中原·东南无战事(三)第五章 问鼎中原·父母心第七章 南北对峙·三年休养第三章 乱世风华·论道第八章 新旧·陈氏第九章 阴阳·新词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三)第三章 乱世风华·苏青第九章 阴阳·诸葛之殇(二)第九章 阴阳·险境第五章 问鼎中原·血染沅江第八章 新旧·西京政变(十)第四章 兄弟阋墙·三生万物第六章 七雄并立·东川之战(四)第六章 七雄并立·穷途末路(二)第五章 问鼎中原·辰城政变(一)第六章 七雄并立·选士与婚配(一)第八章 新旧·达奚谦弼第六章 七雄并立·秦淮血夜(二)
第八章 新旧·西京政变(七)第六章 七雄并立·东川之战(五)第六章 七雄并立·北大门第七章 南北对峙·于庆武第二章 旧世界·镇北王第三章 乱世风华·论道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十三)第三章 乱世风华·论道第八章 新旧·阴阳(一)第五章 问鼎中原·迟来的雪第五章 问鼎中原·辰城政变(六)第四章 兄弟阋墙·较量第五章 问鼎中原·辰城政变(五)第三章 乱世风华·火烧谷山第九章 阴阳·直捣黄龙(二)第八章 新旧·易帜(三)第八章 新旧·易帜(四)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八)第九章 阴阳·杜衡(一)第二章 旧世界·大婚(三)第六章 七雄并立·蒙昭之殇(一)第八章 新旧·风云再起(一)第八章 新旧·阴阳(三)第八章 新旧·川西剿匪记(一)第九章 阴阳·往昔与今朝第六章 七雄并立·大婚第八章 新旧·雍王第二章 旧世界·风云前夕第四章 兄弟阋墙·苍鹰折翼第五章 问鼎中原·辰城政变(一)第六章 七雄并立·蒙昭之殇(一)第七章 南北对峙·苏青的犹豫第五章 问鼎中原·水底波澜第九章 阴阳·沿江杂事(三)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七)第七章 南北对峙·围城第二章 旧世界·镇北王第五章 问鼎中原·顾氏之殇(二)第八章 新旧·川西剿匪记(一)第八章 新旧·幽州的抉择(一)第九章 阴阳·尸山血海第四章 兄弟阋墙·较量第九章 阴阳·险境第五章 问鼎中原·顾氏之殇(二)第五章 问鼎中原·情愫第八章 新旧·打一架第七章 南北对峙·五年成就第四章 兄弟阋墙·辰阳郡主第五章 问鼎中原·顾氏之殇(二)第七章 南北对峙·五年成就第六章 七雄并立·选士与婚配(二)第八章 新旧·幽州的抉择(一)第七章 南北对峙·白衣祠第五章 问鼎中原·辰城政变(八)第七章 南北对峙·清风袭来第七章 南北对峙·庸人自扰第八章 新旧·川西剿匪记(一)第五章 问鼎中原·星棋罗布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四)第九章 阴阳·尸山血海第六章 七雄并立·再添噩耗第三章 乱世风华·分歧第九章 阴阳·朝政第八章 新旧·西京政变(七)第六章 七雄并立·东川之战(六)第七章 南北对峙·母女情深第八章 新旧·西京政变(四)第八章 新旧·无效谈判第九章 阴阳·直捣黄龙(二)第五章 问鼎中原·父母心第八章 新旧·西京政变(二)第三章 乱世风华·庐陵保卫战(一)第三章 乱世风华·顾氏?卓氏?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二)第八章 新旧·阴阳(一)第九章 阴阳·向塘半日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一)第八章 新旧·达奚谦弼第三章 乱世风华·三娘的劝降之道第六章 七雄并立·北府第八章 新旧·军制改革(一)第五章 问鼎中原·东南无战事(三)第五章 问鼎中原·父母心第七章 南北对峙·三年休养第三章 乱世风华·论道第八章 新旧·陈氏第九章 阴阳·新词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三)第三章 乱世风华·苏青第九章 阴阳·诸葛之殇(二)第九章 阴阳·险境第五章 问鼎中原·血染沅江第八章 新旧·西京政变(十)第四章 兄弟阋墙·三生万物第六章 七雄并立·东川之战(四)第六章 七雄并立·穷途末路(二)第五章 问鼎中原·辰城政变(一)第六章 七雄并立·选士与婚配(一)第八章 新旧·达奚谦弼第六章 七雄并立·秦淮血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