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夜宴(四)

炎热的夏天渐渐过去,八月,天气渐渐凉快。

夏天京城也热,特别是河中低洼,学子数量又多,宋家就象火炉一样。

不过也就是今年一年,可能明年夏天还有一段时光,过去就好了。宋九规划河中,河北提都不敢提,这是明智的做法。就是河中,现在依然有极少数人在吵闹。但不多,拆的房屋多,包括宋九的房屋,在这次规划中也拆掉了。有的人家住宅面积比宋家大,但造价未必比宋九这个宅子花的钱多,况且里面还有那么多学子。这才造多长时间,也拆。

实际是宋九想重建一个好一点的宅子,象现的的学子教室,宽敝明亮面积也大,但学子一走,难道将它们一起做客厅?

那么到时就可以象正店那样装原始的控温设施。

珠儿说道:“好贵的。”

“珠儿,钱在我手中还是钱吗?”

珠儿云儿与两对双胞胎一起大乐。

她们都还小,不想嫁人,宋九由着她们,就是珠儿姿色出众,心也有些野,看到玉苹结局不错,于是笨拙的“勾搭”了宋九几回,当然结果让她大失所望。

但河洲再次轰动,这回非与建设有关,而是书院。

整个建筑向西滑了四百米,一是路拓宽了部分,二是剧院也竞技场扩大,三就是书院,书院也增加了一百五十多米,但到了这里,河洲是最宽处,书院南北长达近六百米,等于书院扩大了一半。

原来贴图用意是募资的。现在还需要募资本吗?因此设计规划图未出来,并没有引人注意。不过学舍里几个先生知道。宋九还与他们做过商议,人多力量大主意多,除了数理化其他方面宋九一点也不骄傲。最后做出一个决定。不能再象学舍这样教了,随意性太大。每次说一年,都是一年多,但书院增设了课程,若是再是一年时间,还是标准一年时间,学子必然学不完。

这些讨论乃是春天就开始在家里商议。

商议很长时间后才做出决定,一个初学,一个中学。一个高学。宋九准备用小学中学大学,让张博士狠斥了一顿,你知道何谓小学大学?反正是一个代词。何必与儒学上的大学小学靠。初学五个年级,第一年启蒙教育,主要教识字与一些算术基础。第二年教宋九编写的启蒙课上知识,包括一些自然知识。一直到第三年级,还是这些知识,但三年级增加了算盘。虽进度慢了,考虑招收的学子年龄与他们家庭背景能接收的知识面,也只能如此。四年级与五年级学的就是现在一年级内容,包括少量二年级上半年知识。课程差不多。中学一年半教育一拆为三年,然而任务不轻。除了原来的课程外。还有几项选修课程。农学,包括种水利农具。种植业养殖业,若细分又包括瓜果蔬菜,鱼牧农林。工学,包括各种具体物事,如桥梁房屋城墙要塞等的建造,各种器械的制造。武学,包括弓马与军事修养,武器的研发。哲学,包括佛老,以及法家墨家等知识,不是让学子成为他们信徒,而是让学子分析他们,引为国用。书礼,书法与画技,包括音乐舞蹈礼仪礼器。明律也变成辅课,但这是律法的深研,包括法制等等。商学,顾名思义,商业管理,但不仅是商业管理,还有税务的管理,历朝历代税务与财政上的得失。最后就是医学,这一课也重要。另外还有物格,算术与经义三项主课。三门主课必修,七门辅课必须修两门,不让他们全部学,没那精力,但不管那两门,这两门必须要学好。中学三年毕业考试后通过者,才能发放书院的毕业证。否则什么证也没有,书院也不承认他是书院的学子。

中学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六班,初学五年年级四个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对外招收学子,这个必须要考进来,一直到中学一年级,每年期末考试之前就要考,将名次成绩存档,根据需要与上下等户,录取前列者入学。也就是录取多少名,三等户以上者与三等户以下来一切为二,择取成绩前茅录取。

初学一年级二年级只择三等户以下来,各州县烈士,也就是军人家属子弟,义士,做好事的人,孝子,但有一个不受限制,那就是善户,一些经常做事善的大户子弟也可以择取录用,还有一个,忠蕃,也就是各羁縻州一些忠于朝廷蕃酋子弟,但未必会有人来,说不定书院是好心,他们还以为是做人质的,来不来不强求。

年龄也有限制,这一来要学八年,而且年终考试不可能再让张燕二博士开后门,要严格考试,象会计学,初学五年级就必须全部通过,中学时只是略略温习,留级现象会十分普遍。因此一年二年级学子只限制在十岁到十二岁,太小了生活不能自理,太大了跟不上进度。三年级十岁到十四岁,四五年级十三岁到十五岁。中学十五岁到十八岁。二年级是升级上去的,不对外考核。

至于高学学的什么?宋九还没有想清楚呢,就不议了。只有一个计划,一门课设高低两班,低班是学,高班是议,就是没事做在一起争议,共同进步,顺便做先生教学子。在高班里呆上几年,才能成为专科的专家。

但这一来,所有课本打乱,还有的不大好编写,特别是中学,例如工学,农学,商学,书礼,武学。有的好编写,可必须请别人来帮助,例如明律,燕博士一人肯定主持不了这个任务。经义也不行,宋九并且说了,也不能单教经义,古今往来一些好的策论,例如魏征的一些札疏,就可以收录到中学课本当中。毕竟其中一半人要为朝廷所用。

¸ tt kan¸ C〇 只能说小学的没有多大问题,甚至大半学子就可以帮忙。将它们全部编写出来。

因此宋九忙得不可开交。

有的看似难,实际不难,例如农学,就是花钱。请几十个文人到全国各地,问老牧人,有经验的老农,或者养殖户,或者果农,向他们请教,这些农民不会给钱的,但会记录他们的名字,哪里人氏那个人口述的。还有一些可怜巴巴的农学书籍。让这些文人看了,逐一整理对比,然后也记下他们名字。雕印成书。随后就是试种试养,慢慢改正。

军事也是如此,反正朝廷养了许多老将军,让文人将他们心得记录下来,关于军事方面的书籍不要太多,稍做整理,武学就有了课本。书礼是交给几个先生了,书法绘画的什么宋九不行,礼仪宋九也不拿长。之所以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宋九对前者更看重。那才是真正的艺术。可这时代不看重。反而更看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礼仪。但这些仪礼离不开礼器音乐舞蹈,也涉及到绘画书法。于是将它们放在一起。

商学名为商。实际非是商,涉及到财政,岂止是商业,因此要找小吏记录,找一些良吏问询,包括吕馀庆与赵普,不要以为他们不会接见,相反的若不找他们,他们准会急,这可是留名于教课书的大事,能缺少他们吗?甚至宋九还找到赵匡胤,陛下,你也写一写吧。你老人家可是大宋第一战将。别人都能缺,唯独你不能缺。

医者必须有救人之心,因此请了十几个大夫,让他们整理历代医书,但宋九又做了细化,单独分出来一些杂项,例如兽医,包括包括牲畜,还包括鱼农果蔬的瘟病研究。现在这方面还没有专家,但有一些书籍里零碎地有一些记载,派人将它们整理出来,以后让学子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最终能成为一个个细科。

难的就是工学,有的工匠到现在仍然敝帚自珍,决不吐露半句真言。

而且宋九大方向得把握好。

这个动静太大了,仅是派出记录的文人就达到一百六十七人,京城寄读着无数贫困文人,这两年因宋九故他们都有了话计,不在为生计发愁。

宋九正在家整理教材,两步计划,第一步是初步,得将各年级教材编写出来,这个由学子代劳,不过宋九要负责审核,然后再请国子监的博士负责文字加工。

是其他博士,与燕张二人无关,他们也忙得不可开交,河洲露天教育都没空去。

玉苹在顺店,潘怜儿就坐在边上看,偶尔递上一杯茶,或者看管着潘惟正,若他不读书,去玩,就豪不客气地用鸡毛扫帚往他身上抽。于是小三很悲催,只好成了一个用功苦读的好孩子。

正在这时,一行人来到宋家。

赵匡胤带了,还是便装,只带了几名侍卫,骑马而来,但他来过两次,街坊们都认识,看到他来了,哗啦啦一起伏下。赵匡胤挥挥手让他们走来,宋九立即迎出来,将赵匡胤迎进去。见怪不怪,老赵经常干这事儿,不稀奇了。

赵匡胤看着一叠文稿,笑了笑道:“宋九,你准备忙到什么时候才能休息。”

宋九苦逼地说:“陛下,微臣认为今年会好起来,往后越来越好,可真正书院即将成立,一细想,事儿更多。也许微臣认为以后会有喘息的时候,但真到了后面,说不定又有事儿发生。想要富贵,不易儿。虽然微臣现在富有了贵也有了。”

双胞胎急忙上茶。

赵匡胤看了她们一眼,这事他听说过,许多人认为宋九是暴殄天物,潘家为了凑足十一对貌美如花的双胞胎,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几天时间就让宋九送走了九对。不过赵匡胤倒是认同,若论貌美的女子,天下不要太多,难道想要一一纳到家中?何苦。

喝了一口茶说道:“虽苦,你的思路却让朕开阔了眼界,何谓学问,得这样教。太学那边不行啊,看看那些学子,没有一个能学到学问的。”

宋九不敢回答。

赵匡胤又说道:“宋九,朕心中有一个疑问,若是太学那边也这样教如何?”

“陛下,不可。微臣这边教的是专业性人才,初学是总纲,中学开始细分,到了高学就是专业。是专业人才,而非是官员。若是做小吏还是可以的,一旦大规模教育开始,一个良官带着各项高学高班人才下去,那么农工商军医律礼算术账目,都有专业人士指点他们,只要这些官员不贪不墨,能虚心听从他们意见,又不苛民。略有些智慧,一方就能大治。然而做为主导官员他们不行,一是细分了。学得越多他们在专业上越突出,但综合能力会变差。二是做官不仅有才能,还必须有心机权谋,微臣这里教什么心机权谋?即便做了官,没有后者,他们很难在官场上生存。”

“心机权谋重要吗?”

“陛下,听真话还是听假话?”

“都说说。”

“假话就是权谋也是一项学问,那怕是孙子兵法,它是武学,实际许多战术也用到权谋机变。真话就是这个权谋产生了大量内斗。一个个为了自己利益无所不用其极。而不顾正业。整个国家与民族一起消耗在这个内斗当中。不然以中原的肥沃与这个民族百姓的勤劳,岂止是契丹。什么丹也非是华夏民族的敌手。这就象秦国,正因为团结最终才能强大,可李斯写了逐谏客论后,却不知道将六国也视为秦朝领土,对六国暴征横敛,最终而倒塌。”

宋九没有多说,朝廷能让学院办起来,甚至默许了这些专科的成立,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不能再强求,又说道:“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非人力可以催毁。不过太学那边虽不能象书院这么教,但那边确实要反思了,不能象这边这样教,也不能象那边那样教。如何,微臣不知也。”

“若太学那边增加策论呢?”

宋九笑了一笑,看来自己让张燕博士增加策论也引起一些大臣注意,说道:“陛下,增加策论是好事,但看怎么教,比如唐太宗破突厥,朝士多言北狄分散于河南诸州境内,教其耕织,化虏为民。颜师古却说置之河北,分立酋长,各领其部。李百药说各分其部,令阿史那氏只统其直辖一部,那么就不能抗衡中国。窦静也以为不当置之于河北边境,而是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使之各部一个个变小变多变弱,即便危害也不重也。温彦博却赞同颜师古之意,说汉朝也这么做的。魏征不同意,说夷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说汉朝之典故,且看晋初,郭钦江统看到诸胡与民杂居,劝晋武帝驱出塞外,武帝不听,几十年后五胡乱我华夏。温彦博说有教无类,只要教导得好,就不会发生五胡乱华之事。太宗听从温彦博之言,安史之乱有了,并且陕西西北皆是羌蕃部族,说不定也成为我朝之害。”

赵匡胤点了点头,宋九南下湖南时就写过他的想法,没有说迁移,那弄不好就会成为麻烦,因此宋九的想法是一弱化,就是将它们分化,一个个部族分得更小,二就是汉化,传其文明,教其耕织,兴办教育,使其生活变好起来,变富起来,汉蛮融合。没有全部采纳,但也采纳了一部分。其中有的想法很细稚,不过考虑到其资历年龄,还是可喜的。

宋九又说道:“故我评太宗之过,非是征高丽之错,一过文成公主下嫁,这也没有错,但不当带去几万名工匠。二过就是这个安置。但换成我教这段历史时,我会提出一个假设,若是唐朝用李百药之策会不会成功,别看有道理,实际很难的,例如当真能将阿史那氏威望打压下去?就象拓跋李家在西北的威名,或者彭家在湖南北江的威名。或者迁于河南与江淮之间,又会不会成功。转虏为汉是好事,既为我民,何分汉虏,若无这个心态,又谈何包容天下。”

“说得好。”

“陛下,不敢,但有一条,这些胡虏以游牧为生,生活习惯又不同,非是高丽人,他们大半是耕,小半是牧,因此一批批迁于淮南一直平安无事,以至于今,全部融合为中国人口。因此真安置了又会发生什么?我会提出这两种假设,让学子去讨论,那么学子学习过后,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但太学那边各个先生让学子必须按照严格的曲礼对待先生,要尊敬,要守礼,不得提问,不得疑问。实际呢,里面学子都是衙内,谁怕谁啊,于是先生教得不开心,学子也没有真正学到什么知识。这个僵化的教育不改进,就象我将一百名学子放到王全斌帐下,王全斌能善待巴蜀百姓吗?”

赵匡胤苦瑟的喝着茶。

宋九又说道:“性质也不同,书院不是培养官员,只是小吏或者其他人才,要的是活力,是创新,是想像力,必须要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与思考能力,拘束不能太多,否则会墨守陈规。那边是官员,若是过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那如何了得?故微臣知道太学种种,却无从着手。”

这个问题还是让赵匡胤继续头痛吧,主要宋九不能插手,那样忌讳会更多。

赵匡胤忽然问道:“你那个火药是否能将太原城墙炸倒?”

“炸太原城墙?”

第355章 有一种痛叫虚伪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142章 又是豪赌(下)第163章 想不通第533章 大结局(一)第96章 乾德三年的事(上)第247章 官家的妙算(中)第281章 可怕的误会(中)第522章 第三十七计(上)第271章 前兆第465章 很短的飙风(上)第508章 口袋第151章 花蕊夫人(下)第515章 捉猫猫第50章 火花四射第142章 又是豪赌(下)第404章 铁血之路(四)第274章 反击(上)第95章 一把手的问题(下)第338章 坦白第460章 小寇才是祸第329章 毒狐第269章 谋划第427章 上位(下)第467章 很短的飙风(下)第424章 定(下)第340章 官家的妙算(下)第493章 原因第287章 春行(上)第372章 包青天第479章 不动如山第152章 烧酒会(上)第500章 破骑军第292章 小鱼(上)第445章 高处不胜寒(下)第449章 风起第55章 爹爹第310章 硕麦(下)第386章 礼物第188章 立必行第508章 口袋第428章 乌鸦嘴(上)第312章 同病相怜(下)第385章 五十年第506章 残忍的计划第177章 夜探第26章 宋九赵匡胤的豪赌(上)第492章 疏忽第347章 必死(上)第364章 弃子(下)第510章 胶着第42章 真小人第189章 强上了第369章 拓跋第54章 独一无二第26章 宋九赵匡胤的豪赌(上)第214章 肥羊(下)第237章 宋无敌(上)第315章 脱变(上)第514章 三忧第78章 孤家寡人第292章 小鱼(上)第80章 **(上)第70章 神奇(中)第217章 夜宴(二)第310章 硕麦(下)第310章 硕麦(下)第2章 人心第363章 弃子(上)第93章 两道诏书第136章 夜审第485章 南方(上)第259章 枪杆子第495章 第一权臣第508章 口袋第387章 好人第12章 从此醉(上)第28章 宋九赵匡胤的豪赌(下)第434章 神的黄昏(三)第224章 皇后(下)第286章 落幕第225章 大宋第一战将第70章 神奇(中)第425章 上位(上)第305章 不杀人(上)第354章 谁想不到的第40章 挖祖坟(上)第188章 立必行第415章 一地鸡毛(上)第403章 铁血之路(三)第155章 清明(中)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317章 学问第244章 献酒(上)第19章 分岐第303章 打猎(上)第371章 那一年第64章 糊涂第131章 诘问(下)第16章 约战(上)
第355章 有一种痛叫虚伪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142章 又是豪赌(下)第163章 想不通第533章 大结局(一)第96章 乾德三年的事(上)第247章 官家的妙算(中)第281章 可怕的误会(中)第522章 第三十七计(上)第271章 前兆第465章 很短的飙风(上)第508章 口袋第151章 花蕊夫人(下)第515章 捉猫猫第50章 火花四射第142章 又是豪赌(下)第404章 铁血之路(四)第274章 反击(上)第95章 一把手的问题(下)第338章 坦白第460章 小寇才是祸第329章 毒狐第269章 谋划第427章 上位(下)第467章 很短的飙风(下)第424章 定(下)第340章 官家的妙算(下)第493章 原因第287章 春行(上)第372章 包青天第479章 不动如山第152章 烧酒会(上)第500章 破骑军第292章 小鱼(上)第445章 高处不胜寒(下)第449章 风起第55章 爹爹第310章 硕麦(下)第386章 礼物第188章 立必行第508章 口袋第428章 乌鸦嘴(上)第312章 同病相怜(下)第385章 五十年第506章 残忍的计划第177章 夜探第26章 宋九赵匡胤的豪赌(上)第492章 疏忽第347章 必死(上)第364章 弃子(下)第510章 胶着第42章 真小人第189章 强上了第369章 拓跋第54章 独一无二第26章 宋九赵匡胤的豪赌(上)第214章 肥羊(下)第237章 宋无敌(上)第315章 脱变(上)第514章 三忧第78章 孤家寡人第292章 小鱼(上)第80章 **(上)第70章 神奇(中)第217章 夜宴(二)第310章 硕麦(下)第310章 硕麦(下)第2章 人心第363章 弃子(上)第93章 两道诏书第136章 夜审第485章 南方(上)第259章 枪杆子第495章 第一权臣第508章 口袋第387章 好人第12章 从此醉(上)第28章 宋九赵匡胤的豪赌(下)第434章 神的黄昏(三)第224章 皇后(下)第286章 落幕第225章 大宋第一战将第70章 神奇(中)第425章 上位(上)第305章 不杀人(上)第354章 谁想不到的第40章 挖祖坟(上)第188章 立必行第415章 一地鸡毛(上)第403章 铁血之路(三)第155章 清明(中)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317章 学问第244章 献酒(上)第19章 分岐第303章 打猎(上)第371章 那一年第64章 糊涂第131章 诘问(下)第16章 约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