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

朱由检对陈奇瑜的工作作风非常满意。

大明文臣士子大多以清谈务虚为荣,而以亲身下到一线为耻,像陈奇瑜这种有大学士职衔的重臣,能不辞辛劳亲自到现场勘查寻访,这是极为难得务实作风,这才是大明最需要的能臣干才。

自从大规模的转移灾民开始后,类似陈奇瑜这样的官吏已经涌现出来不少,不管他们是在什么动机的驱使下做出这样的改变,只要是真正去做了,那就必须要得到应有的奖赏和拔擢。

“启奏我皇,此次京城内两项工程完工之后,定会有众多经验丰富、技能熟识之壮工从中涌现,臣以为,其后若无相应之事承续,此等民工身怀之技便就此湮没,想来殊为可惜。而反观我大明诸地,则需此技艺者之地甚广,但却为人财物力所限,无法展开此类相似工程。臣建议京师工程竣工之后,从中拣选有条件之人,由官府出面,仿皇庄中打井之建制组建施工之伍,于财力物力丰厚之地予以施工,以次解决诸府县城内涝、沟渠淤塞之痼疾,使我皇明各处城镇面貌为之有较大改观!以上便为臣之浅见也,望我皇斟酌后予以决断!”

陈奇瑜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皇帝这几年的施政分针,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位皇帝有可能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关注民生、最喜欢大搞基础建设的皇帝了。

自从崇祯九年境内安定之后,不管是移民还是免除北地各省三年赋税、给皇庄佃农降低租赋,再加上废除金花银、自掏腰包在各地打井修渠等种种类似的举措都证明了这点。

既然知道了皇帝的喜好,那身为臣子为何不投其所好?以民为本也是先贤所倡,无论从大义还是忠君角度上来讲,都是牧民官的要务,若想让圣眷长久不衰,就应当从这方面着手才是上策。

他的上述言论是早就想好的,准备在工程完工前再向皇帝提出来的,没想到今日皇帝问到工程进展的问题,这正好给了他在重臣们面前露脸的机会。陈奇瑜相信,自己这项提议肯定会得到皇帝的高度赏识,为自己将来的仕途增添一块分量极重的砝码。

陈奇瑜确实没有猜错,这项切合实际的建议使得朱由检对他的好感度呈直线上升之势,瞬间就将他的位置提到了前几名上,直逼前面的孙传庭和卢象升。

“陈卿此建言极为合理!卿可遣人于此数千人中做一番查访,一是将技艺熟练者之身份记录在册;二是询问其人是否愿意参与别处施工中去;勿使因其常年在外,耽搁家中农事或者家事,此一点一定要吩咐下去。身有技艺、自愿、家中劳力不缺,此三者缺一不可,不符者勿要强征。再就是工钱要合理,饭食需管饱,如此繁重之消耗,肉食务必每三日一放,就按每人次三两计便可,消耗巨大,养分跟不上,很容易致其早衰并引发重疾,陈卿切记、切记!稍后卿回衙后,将此事详略以题本报来,朕参详无误后,待工程完工之后便建起施工之伍,先于京畿一带府县城试行!钱粮由內帑与太仓分别负担一半,朕会遣锦衣暗中查访,以绝贪鄙之人从中渔利!”

听到皇帝居然要陈奇瑜给这些民工每三日管一顿肉食,大多数朝臣都露出了不以为然的表情。

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农户被官府出钱雇佣,能在农闲时多一份收入补贴家用就应该很知足了,况且还管两顿饭食,这已经是皇帝的仁慈了,没想到居然还要三天吃一次肉,这待遇就连乡下的一些殷实之家也比不上啊,这有点太过了吧?

陈奇瑜坦然拱手接旨,心下却是得意不已。今日在皇帝面前露了个大脸,这对将来晋升阁臣后排名靠前极为有利。

至于给民工肉食这等小事,陈奇瑜心中倒是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这两年随着他直接接触大明最底层次数的增多,对于百姓疾苦的直观认知也是远胜从前,之前内心深处对于草民的蔑视也改变了不少。能利用手中职权为最底层人氏谋取些许福祉,已不再是陈奇瑜心中所抵触的事了。

“近两年来为安置灾民之事,工部、户部上下均是出力甚巨,范卿、侯卿亦是颇为辛苦,朕自是将此种种看在眼中。朕向来提倡有过必罚、有功必赏之准则,有鉴于二位爱卿于两年间辛苦操劳,朕决意,此次范卿、侯卿按功均加东阁大学士衔!望二位爱卿戒骄戒躁,于公事上更加勤勉职守,将今后之职事办的愈加圆满才好!”

朱由检接着随手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在去年的时候,朱由检已经下旨,将两阁大学士的职衔升为从一品,三殿学士位则升为正一品。这项举措改变了多年以来内阁学士权重品低的尴尬处境,也让二品的尚书们对阁臣一职有了更大的渴望。

范景文与侯恂一愣之后都是大喜过望。在事先没有一点消息的情况下,竟有如此大的喜讯从天而降,莫非是老天开了眼?今天能得到皇帝的首肯,自己两年来的辛劳终是没有白费,东阁大学士的荣衔,可谓是对自己的最好褒奖。

在殿内其余重臣充满各种复杂神情的目光注视下,两位重臣起身拜倒谢恩。

侯恂与范景文都在五旬左右的年纪,有了大学士的头衔后,无论从资历、年龄、能力上来讲,都具备了入阁的条件,这让除了吏部尚书周云以外的其余几位尚书倍感压力。

尤其是本以为入阁已是十拿九稳的杨嗣昌,这两人本来从未在他的计算之中,今天却突然之间成了对自己最现实的威胁,这顿时让他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

因为户部和工部向来是差事最多最累,却也出错最多的部司。尤其是户部,虽然是朝廷非常重要的部司,但历任户部尚书很少有最后入阁的,很多都是在任上就获罪回籍,典型的出力不讨好。

没想到皇帝在毫无预兆的情形下,突然将二人拔擢到令人瞩目的地位,这让杨嗣昌心里顿感失落无比。

朱由检当然能理解杨嗣昌的失落之情。他虽然对杨嗣昌的才干很看重,但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钱粮和建设才是重中之重。杨嗣昌毕竟重新出仕不久,也并未立下显赫的功劳,所以这次的升赏并未列入朱由检的考虑之中。

户部与工部官员吏目大多被派往了安置灾民的第一线,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其中虽然主要是利益驱使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家确实是干出了一番真实的政绩,这一点从目前灾民安置到现在未出大的纰漏就能看出。

再有就是锦衣卫和御史关于相关情况的每旬奏报,也对其中表现突出的人和事有着比较详尽的描述,这一切都为范、侯二人的升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孙卿已率部抵京,准备应对来年与建州之大战,但陕西巡抚一职不能长久空缺下去。顺天府丞吴甘中颇具才干,为官亦是素有清名,今特擢为陕西巡抚一职,着其与孙卿交接后即刻赴任,不得延误!”

朱由检将下一个重要的人事任免消息又放了出来。

吴甘中与孙传庭私交甚密,这是被很多朝臣所知悉的,在朱由检的眼中,能和孙传庭成为至交之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否则以孙传庭骄傲的性情,一般人他根本不屑与其往来。

现在陕西全省已经非常稳定,灾民的安置工作进行的相当顺畅,只要接班的人不去任性胡为,而是按照现有的有效策略执行下去,那么用不了几年,陕西将会初现大治的局面。

从这一点上来讲,吴甘中应该是最合适的陕西巡抚人选。起码在交接延续的问题上,两个人肯定会有相应的默契,相信孙传庭自会给这位挚友提出最为可行的施政策略,避免人亡政息的官场弊端。

至于现在的陕西布政使朱永佑,朱由检根本没考虑过他,这人是个典型的官僚,混日子的那种。此人在孙传庭主政陕西两年多的时间里,并未作出任何出色的政绩,孙传庭对其评价也是很低,这种尸位素餐之人早晚要被替换掉。

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三百四十四章 内阁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三百四十章 酒后第三百五十八章 圣意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无悬念第三百八十七章 狭路第七十三章 处置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一百零三章 心机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联军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六百三十六章 苏州府抢了首功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军心第四百五十一章 从流贼到王师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四百九十四章 圣驾亲临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六十章 追击2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十九章 孙传庭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三十章 预谋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国人的小金库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军抵达马尼拉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
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三百四十四章 内阁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三百四十章 酒后第三百五十八章 圣意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无悬念第三百八十七章 狭路第七十三章 处置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一百零三章 心机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联军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六百三十六章 苏州府抢了首功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军心第四百五十一章 从流贼到王师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四百九十四章 圣驾亲临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六十章 追击2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四百六十一章 杨嗣昌的担忧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十九章 孙传庭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三十章 预谋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国人的小金库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军抵达马尼拉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面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