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

朱由检对陈奇瑜的工作作风非常满意。

大明文臣士子大多以清谈务虚为荣,而以亲身下到一线为耻,像陈奇瑜这种有大学士职衔的重臣,能不辞辛劳亲自到现场勘查寻访,这是极为难得务实作风,这才是大明最需要的能臣干才。

自从大规模的转移灾民开始后,类似陈奇瑜这样的官吏已经涌现出来不少,不管他们是在什么动机的驱使下做出这样的改变,只要是真正去做了,那就必须要得到应有的奖赏和拔擢。

“启奏我皇,此次京城内两项工程完工之后,定会有众多经验丰富、技能熟识之壮工从中涌现,臣以为,其后若无相应之事承续,此等民工身怀之技便就此湮没,想来殊为可惜。而反观我大明诸地,则需此技艺者之地甚广,但却为人财物力所限,无法展开此类相似工程。臣建议京师工程竣工之后,从中拣选有条件之人,由官府出面,仿皇庄中打井之建制组建施工之伍,于财力物力丰厚之地予以施工,以次解决诸府县城内涝、沟渠淤塞之痼疾,使我皇明各处城镇面貌为之有较大改观!以上便为臣之浅见也,望我皇斟酌后予以决断!”

陈奇瑜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皇帝这几年的施政分针,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位皇帝有可能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关注民生、最喜欢大搞基础建设的皇帝了。

自从崇祯九年境内安定之后,不管是移民还是免除北地各省三年赋税、给皇庄佃农降低租赋,再加上废除金花银、自掏腰包在各地打井修渠等种种类似的举措都证明了这点。

既然知道了皇帝的喜好,那身为臣子为何不投其所好?以民为本也是先贤所倡,无论从大义还是忠君角度上来讲,都是牧民官的要务,若想让圣眷长久不衰,就应当从这方面着手才是上策。

他的上述言论是早就想好的,准备在工程完工前再向皇帝提出来的,没想到今日皇帝问到工程进展的问题,这正好给了他在重臣们面前露脸的机会。陈奇瑜相信,自己这项提议肯定会得到皇帝的高度赏识,为自己将来的仕途增添一块分量极重的砝码。

陈奇瑜确实没有猜错,这项切合实际的建议使得朱由检对他的好感度呈直线上升之势,瞬间就将他的位置提到了前几名上,直逼前面的孙传庭和卢象升。

“陈卿此建言极为合理!卿可遣人于此数千人中做一番查访,一是将技艺熟练者之身份记录在册;二是询问其人是否愿意参与别处施工中去;勿使因其常年在外,耽搁家中农事或者家事,此一点一定要吩咐下去。身有技艺、自愿、家中劳力不缺,此三者缺一不可,不符者勿要强征。再就是工钱要合理,饭食需管饱,如此繁重之消耗,肉食务必每三日一放,就按每人次三两计便可,消耗巨大,养分跟不上,很容易致其早衰并引发重疾,陈卿切记、切记!稍后卿回衙后,将此事详略以题本报来,朕参详无误后,待工程完工之后便建起施工之伍,先于京畿一带府县城试行!钱粮由內帑与太仓分别负担一半,朕会遣锦衣暗中查访,以绝贪鄙之人从中渔利!”

听到皇帝居然要陈奇瑜给这些民工每三日管一顿肉食,大多数朝臣都露出了不以为然的表情。

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农户被官府出钱雇佣,能在农闲时多一份收入补贴家用就应该很知足了,况且还管两顿饭食,这已经是皇帝的仁慈了,没想到居然还要三天吃一次肉,这待遇就连乡下的一些殷实之家也比不上啊,这有点太过了吧?

陈奇瑜坦然拱手接旨,心下却是得意不已。今日在皇帝面前露了个大脸,这对将来晋升阁臣后排名靠前极为有利。

至于给民工肉食这等小事,陈奇瑜心中倒是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这两年随着他直接接触大明最底层次数的增多,对于百姓疾苦的直观认知也是远胜从前,之前内心深处对于草民的蔑视也改变了不少。能利用手中职权为最底层人氏谋取些许福祉,已不再是陈奇瑜心中所抵触的事了。

“近两年来为安置灾民之事,工部、户部上下均是出力甚巨,范卿、侯卿亦是颇为辛苦,朕自是将此种种看在眼中。朕向来提倡有过必罚、有功必赏之准则,有鉴于二位爱卿于两年间辛苦操劳,朕决意,此次范卿、侯卿按功均加东阁大学士衔!望二位爱卿戒骄戒躁,于公事上更加勤勉职守,将今后之职事办的愈加圆满才好!”

朱由检接着随手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在去年的时候,朱由检已经下旨,将两阁大学士的职衔升为从一品,三殿学士位则升为正一品。这项举措改变了多年以来内阁学士权重品低的尴尬处境,也让二品的尚书们对阁臣一职有了更大的渴望。

范景文与侯恂一愣之后都是大喜过望。在事先没有一点消息的情况下,竟有如此大的喜讯从天而降,莫非是老天开了眼?今天能得到皇帝的首肯,自己两年来的辛劳终是没有白费,东阁大学士的荣衔,可谓是对自己的最好褒奖。

在殿内其余重臣充满各种复杂神情的目光注视下,两位重臣起身拜倒谢恩。

侯恂与范景文都在五旬左右的年纪,有了大学士的头衔后,无论从资历、年龄、能力上来讲,都具备了入阁的条件,这让除了吏部尚书周云以外的其余几位尚书倍感压力。

尤其是本以为入阁已是十拿九稳的杨嗣昌,这两人本来从未在他的计算之中,今天却突然之间成了对自己最现实的威胁,这顿时让他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

因为户部和工部向来是差事最多最累,却也出错最多的部司。尤其是户部,虽然是朝廷非常重要的部司,但历任户部尚书很少有最后入阁的,很多都是在任上就获罪回籍,典型的出力不讨好。

没想到皇帝在毫无预兆的情形下,突然将二人拔擢到令人瞩目的地位,这让杨嗣昌心里顿感失落无比。

朱由检当然能理解杨嗣昌的失落之情。他虽然对杨嗣昌的才干很看重,但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钱粮和建设才是重中之重。杨嗣昌毕竟重新出仕不久,也并未立下显赫的功劳,所以这次的升赏并未列入朱由检的考虑之中。

户部与工部官员吏目大多被派往了安置灾民的第一线,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其中虽然主要是利益驱使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家确实是干出了一番真实的政绩,这一点从目前灾民安置到现在未出大的纰漏就能看出。

再有就是锦衣卫和御史关于相关情况的每旬奏报,也对其中表现突出的人和事有着比较详尽的描述,这一切都为范、侯二人的升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孙卿已率部抵京,准备应对来年与建州之大战,但陕西巡抚一职不能长久空缺下去。顺天府丞吴甘中颇具才干,为官亦是素有清名,今特擢为陕西巡抚一职,着其与孙卿交接后即刻赴任,不得延误!”

朱由检将下一个重要的人事任免消息又放了出来。

吴甘中与孙传庭私交甚密,这是被很多朝臣所知悉的,在朱由检的眼中,能和孙传庭成为至交之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否则以孙传庭骄傲的性情,一般人他根本不屑与其往来。

现在陕西全省已经非常稳定,灾民的安置工作进行的相当顺畅,只要接班的人不去任性胡为,而是按照现有的有效策略执行下去,那么用不了几年,陕西将会初现大治的局面。

从这一点上来讲,吴甘中应该是最合适的陕西巡抚人选。起码在交接延续的问题上,两个人肯定会有相应的默契,相信孙传庭自会给这位挚友提出最为可行的施政策略,避免人亡政息的官场弊端。

至于现在的陕西布政使朱永佑,朱由检根本没考虑过他,这人是个典型的官僚,混日子的那种。此人在孙传庭主政陕西两年多的时间里,并未作出任何出色的政绩,孙传庭对其评价也是很低,这种尸位素餐之人早晚要被替换掉。

第三百五十七章 办学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八百三十八章 无奈的加征、钱姓少年的背景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怪物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战是走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三百六十二章 红夷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三章 改变战略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二百八十七章 钓鱼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十八章 容情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备无患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兴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军抵达马尼拉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一百章 心安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八章 皇庄4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八章 皇庄4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后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四百九十四章 圣驾亲临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无悬念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一百零五章 夜袭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毙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
第三百五十七章 办学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八百三十八章 无奈的加征、钱姓少年的背景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怪物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战是走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三百六十二章 红夷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三章 改变战略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二百八十七章 钓鱼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十八章 容情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备无患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兴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军抵达马尼拉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一百章 心安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八章 皇庄4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八章 皇庄4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后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四百九十四章 圣驾亲临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无悬念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一百零五章 夜袭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毙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