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

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是后世乾隆收藏书籍的偏殿,现在却是朱由检接见重臣的主要办公场所。不大的殿堂内,除了正北方位摆放着一具御榻以外,下首两侧都放着数个锦墩,以供重臣们安座。

这也是朱由检主动提出来的一项举措,是以效仿两宋君臣之间坐而论道的名义安排的。皇帝的这一行为得到了重臣们的一致好评,因为这充分体现出皇帝对大臣们的尊重之意。

此时的殿中间摆放着一具沙盘,上有兵部职方司根据舆图及实地勘察后,由京城专捏泥人的巧匠制作出来的宁锦一带的山川河流图样。

当然了,这是朱由检无意中想起后提出来,然后由兵部去制作完成的,虽然只是个大致的模样,但至少比舆图给人的印象更为直观。

“臣以为洪亨九所虑甚是有理。建奴在主力西征未归、南面又遇重挫之际,为挽回被动之局,调集兵力夺回义州,乃至趁机攻打锦州已是势在必行!”

在众人传看过洪承畴的奏本后,杨嗣昌率先拱手出言道。

“那依卿之言,洪卿所提增兵一事可行否?若遣军出关增援义州,败敌之后是否可趁势收回广宁,以使锦州以北再多一道门户?”

朱由检连续向杨嗣昌发问道。如果官军能攻取广宁,那么义州与广宁、锦州就会形成一个三角形防御地带,会使得锦州防线更加稳固,也会让来年大军攻略东北有了一个更加前出的据点。

“启奏圣上,臣以为增兵乃必然,但此次不仅不收回广宁,甚至连义州亦要弃之!”

潇洒文雅的杨嗣昌忽出惊人之语,包括朱由检在内的其余诸人闻听尽皆吃惊不已。

朱由检知道杨嗣昌并非故作大言、哗众取宠之人。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现世来评判,杨嗣昌的确是智谋深远、胸有沟壑,战略眼光相当长远,刚才他这几句言论定有深意。

“兵宪何出此言?义州夺取虽易,但一乃建虏守备力量薄弱,二是未曾想到我军会突然出击,大意之下这才失手。反观义州城东、北两面皆有大凌河环绕,而敌却为南向,凭此地利,城内只需放置数千守军,便可将奴拒之门外。况收复失土乃我辈之责,何来刻意弃之之说?”

兵部左侍郎王家祯面带不解的发问道,薛濂、卫时春、孙应元也是一脸疑惑的看向杨嗣昌,只有朱由检面色沉静的等待杨嗣昌接下来的解释。

“玉存且听吾言:义州的确有险可据,若敌强攻,城内置五千守军则敌短期难破也。但若建奴掘壕筑墙以围之该当如何?其距锦州百余里,中间皆为地势开阔之平野,我军如想救援则势必要横穿此间,而平野正是建奴之马队逞威之处。就算我军兵力多于其数倍,可在其沿途骚扰不断、粮道不稳之情势下,即使抵达义州也需耗费良多。且还有深壕沟墙相阻,我军师老兵疲之际,正中建奴围城打援之策,结局实在堪忧!”

杨嗣昌起身行至沙盘前,一个机灵的小太监赶忙上前递上一根细长的木棍,杨嗣昌接过后指点着沙盘侃侃而谈,殿内诸人闻听后皆流露出恍然之色。

朱由检也不由的心中赞叹:盛名之下无虚士,不愧是历史名人,凡事着眼之处与他人确实不同。包括自己在内的绝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面对建奴重兵如何守御,根本没想到如果建奴并不强攻,而是采用围城打援的方法,诱使明军从锦州前去救援,然后在平原地带布下大股马队突击援军。到时援军再多、并且也有马队护卫两翼,但在利于马队驰骋的旷野上四面受敌下也会寸步难行。最后勉强抵达义州时也难有作为,损兵折将是次要的,一旦决策失误,全军覆没也极有可能。

“杨卿不愧是大明肱骨,此番解析实是高瞻远瞩、鞭辟入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官军驰援后战事是否如杨卿所言那般,但事关数万将士性命以及辽西之安危,为帅者需做万全之思!那依杨卿之见,该如何应对将要发生之战事?”

朱由检毫不掩饰的对杨嗣昌大加赞赏,得到皇帝表扬的杨嗣昌欣喜之余继续演说道:“我皇谬赞,臣诚惶诚恐!臣思量之下偶有所得,有不当之处还望我皇既诸位同僚指正!”

刚才递上棍子的小太监殷勤的端来一杯茶水,杨嗣昌接过后轻啜几口,小太监接过茶盏后颠儿颠儿的退到一旁。

“臣观锦州一线之地势,唯松山、杏山之处适合迎战建奴。辽西之地最狭长之处便为此两处堡城所辖,其地有大小山头若干,利于步卒排阵,而不利于骑兵驰骋。我军弃守义州后,敌定会来犯锦州,而锦州城坚难下,且建奴不善攻城,依臣推测,其应以围困锦州为主,之后四下掳掠为辅。而松山、杏山两城相对锦州来言更易攻取,故其应会掘壕垒墙之后分兵绕过锦州来攻松、杏二城。届时我军在此预先设伏、以逸待劳、发挥我军火器之利,争取重创来犯之敌!”

杨嗣昌分说完毕之后向朱由检施礼后退回座位,小太监轻步快跑过来接过长棍后退开,殿内一片寂然,诸人都在思考杨嗣昌提出的策略和计划。

“杨卿此策甚佳!此次迎战建奴援军之战便依卿之策即可!可京畿一带可战之兵仅有勇卫营与京营,勇卫营现只余两万余人马在侧,京营也仅有三万余人,孙卿之秦军远在陕西、川军更是远甚,左良玉等将所部兵马并不太多。京师重地须有强兵驻守,远处调兵则时日过久,诸卿可有良策?”

按照洪承畴以及杨嗣昌等人的推测,建州若想派兵报复,那其能调派的人马也就在三万之数,除了汉军旗近两万人外,建奴和鞑子也会在一万左右。考虑到建奴的战斗力惊人,官军兵马怎么也得有其一倍以上才有把握取得大胜,否则人数相当的情形下结局很难预料。勇卫营这样的强军要是损失过重,那明年进攻盛京便失去了一只最有力的拳头。

包括杨嗣昌在内,诸人都未将辽西军计算在内。事实明摆着,若是祖大寿们能打的话,还用被动挨打这么多年?

若是让锦州军勉强上阵,指不定会拖累关内明军,这种事例以前又不是没发生过。

但要是调秦军、川军赴援,那时间可就拖下去了,说不定等这两只强军赶到,建奴早就扫荡完锦州周边后退回盛京了。

从京师以八百里加急赶到西安府,最快也要三天以上,而孙传庭从接到圣旨到下令集结分散于陕西各府的秦军,然后征集粮草,准备各种物资,这个过程最少要二十天;之后再率军由西安府横跨山西、京畿赶到锦州,这三千多里的路程,按每日六十里的行军速度计算,也得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这还是不包括途中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比如暴雨山洪、桥梁断绝、士卒染病等等。

至于川军则距离更远,临时根本指望不上。

“启奏圣上,臣以为接下来之战事不必动用过多兵马。臣建议与敌打消耗战、将战事拖久,逐步蚕食此次之敌,以使奴酋接连调派建奴大军前来锦州、松山一线,秦军、川军等强军可从容赶至关外,待大军汇集时,我军与敌在松山展开会战,争取一战将其击垮!”

杨嗣昌神态肃然的起身施礼奏道。

朱由检瞬间明白了,这才是杨嗣昌的根本目的:先在锦州、松山与敌胶着,让建奴感觉可以胜,但又胜不了;给敌以杀伤,但不会使其丧胆,最终目的是拖到建奴西征主力回归,皇太极为了消灭锦州、松山一带的明军,肯定会尽遣主力前来;而此时各路官军已经汇集松、锦前线,双方就在松、锦决战!

此策可行!

朱由检不禁对杨嗣昌的谋划赞叹不已。此计选择了最适合明军发挥火力优势的地带与敌决战,免去了远赴辽中平原时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可测因素和危险,让战事朝着最利于明军的方向发展,也使得主力尽出的建奴老巢空虚,卢象升的侧翼突击成功的可能将会大大增加。

“杨卿,此战若胜,卿当居首功!”

朱由检大赞的同时并未许诺什么,但态度已经相当明确,杨嗣昌整整衣袍躬身施礼后坐下,面上并未有洋洋自得之意。

“启奏圣上,臣受命与宣城伯重整京营已有近两年,赖圣上之仁德慷慨,京营上下粮饷充足、兵甲犀利,平常亦是两日一操、十日一演,众将士皆感恩我皇之恩德,誓言以死报效我皇!现京营士气军心皆可用之,臣恳请我皇调派京营出关,与建奴一战!勇卫营已与建奴接战两场,同为亲军,我皇不能厚此薄彼!我皇莫非以为京营不如勇卫营乎?臣与宣城伯无能乎?”

阳武侯薛濂起身施礼后慷慨陈词道。

同为护卫京师的两只兵马,勇卫营在昌平、义州已经和建奴大战两场,打出了好大的名气,而京营只有部分将士参与了剿灭张献忠之战,这让京营上下心内不服,也让薛濂和卫时春感觉很不舒服。照这样打下去,直到平灭建州为止,作为主力的勇卫营很可能会有人被封侯伯,而自己一手整肃过的京营将领将会一无所获,这样下去很不利于自己家族以后的存续和发展。

“薛卿且稍安,汝与卫卿公忠体国之心朕岂能不知?京营由孱弱不堪到现今兵强马壮,二卿功不可没,朕自会记得二卿之功。京营上下军心可用,朕闻之亦欣喜不已!此次朕亦如卿愿,二位卿家稍后回营准备,京营全军于五日后拔营出关,驰援锦州前线,勇卫营剩余人马暂留京师听命!兵部抓紧筹措粮草物资,由辎重营押运,跟随大军一同出关!”

京营三万多人马,加上义州的勇卫营两万人,再有锦州人数不等的马队策应,这数万人马应该足以应对皇太极凑起来的南下军队了。

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八十八章 兵乱第四百章 布防第四百章 布防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进盛京城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访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八百六十一章 斩首计划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七百四十四章 舆论的重要性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六百八十九章 孙传庭纳妾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战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势后的策略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一百零六章 鏖战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六十八章 轻松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驳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十六章 平叛
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八十八章 兵乱第四百章 布防第四百章 布防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进盛京城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一百三十六章 谋划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访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八百六十一章 斩首计划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七百四十四章 舆论的重要性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六百八十九章 孙传庭纳妾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战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势后的策略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二百七十七章 觐见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济格的梦想第一百零六章 鏖战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六十八章 轻松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驳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十六章 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