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内

民间有句俗话:祸不单行。

这不是迷信,常常是各种具体因素在同一个时间内,促成不同的倒霉事同时出现。从表面看来是偶然,实际一想也并不偶然。

崇祯连做梦也不会想到,在同一天里,他在乾清宫中接到了两封飞奏:上午收到河南巡抚李仙风奏报,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在项城兵败,四万大军半数覆没。下午收到大同总兵王朴乘夜逃跑的消息,松锦之战的八总兵骑兵和步兵相互践踏,死伤无数,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

不久之前,崇祯收到的消息还是傅宗龙在大洪山击破闯贼,左良玉从后夹击,眼看就要平定中原流寇,完全没有料到,傅宗龙会这么快就失败,这么快就战死,四万精兵,就这么葬送了!

左良玉呢?他到底在哪里去了?

倘若在往年,他得到这奏报会十分震惊,震惊后会到奉先殿痛哭一阵。然而自从杨嗣昌死后,他在内战中已经习惯于失败的打击,只觉得灰心,愁闷,忧虑,而不再哭了。傅宗龙的死亡,在崇祯心中,实在不能同杨嗣昌的死亡相提并论。

可洪承畴被围就让崇祯异常慌张了,杨嗣昌一死,他只剩下洪承畴一个股肱之臣了啊!

“陈新甲还未进宫?已经二更了!”

恰在这时,一个太监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躬身说道:“启奏皇爷,陈新甲在文华殿恭候召见。”

上午,陈新甲已被崇祯帝在乾清宫召见一次,向他询问应付中原和关外的作战方略。陈新甲虽然精明强干,无奈朝廷粮饷枯竭,将不用命,士无斗志,纪律败坏,要挽救这种危局实无良策,所以上午召见时密议很久,却毫无结果。

崇祯本来就性情急躁,越是苦无救急良策就越是焦急得坐立不安,容易在宫中爆发脾气,吓得乾清宫中的太监们和宫女们一个个提心吊胆,连大气儿也不敢出。

晚膳刚过,他得到在山海关监军的高起潜来的密奏,说洪承畴在松山被围,危在旦夕,并说风传清兵一旦攻破松山,即将再一次大举入关,围困京城。

高起潜在密奏中提到这样一句:“闻东虏仍有议和诚意。倘此事能成,或可救目前一时之急。国事如此,惟乞皇爷圣衷独断。”

崇祯虽然不喜欢对满洲用“议和”一词,只许说“议抚”或“款议”,但是他的心中不能不承认实是议和,所以在今晚一筹莫展的时候并没有因为高起潜的用词不当生气。关于同满洲秘密议和的事,他本来也认为是目前救急一策,正在密谕陈新甲暗中火速进行,愈快愈好。

现在接到高起潜的密奏,不觉在心中说道:“起潜毕竟是朕的家奴,与许多外廷臣工不同。他明白朕的苦衷,肯替朕目前的困难着想!”

陈新甲在外等候了一段时间,崇祯皇帝终于过来同他商讨军机,皇帝将陈新甲看了一眼,不禁想起了杨嗣昌,心中凄然,暗想道:“只有他二人是心中清楚的人!”

“朕今晚将卿叫进宫来,是要商讨中原和关外战局。傅宗龙被杀,洪承畴被围,情况实在危急。”

陈新甲回答道:“洪承畴等被围至今,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怕不会支持多久。祖大寿早有投降东虏之意,只是对皇上畏威怀德,不肯遽然背叛,尚在锦州死守。倘若松山失陷,祖大寿必降无疑。松、锦一失,关外诸城堡难免随之瓦解。虏兵锐气方盛,或蚕食鲸吞,或长驱南下,或二策同时并行,操之在彼。我军新经溃败,实无应付良策。微臣身为本兵,不能代陛下分忧,实在罪不容诛。”

“据卿看来,松山还能够固守多久?”

“此实难说。洪承畴世受国恩,又蒙陛下知遇,必将竭智尽力,苦撑时日,以待救援。且他久历戎行,老谋深算,而曹、王两总兵又是他的旧部,肯出死力。以微臣看来,倘无内应,松山还可以再守一两个月。”

崇祯问:“一两个月内是否有办法救援?”

陈新甲低头无语。

崇祯轻轻叹了口气,说:“如今无兵驰往关外救援,只好对东虏加紧议抚,使局势暂得缓和,也可以救洪承畴不致陷没。”

“上次因虏酋对我方使臣身份及所携文书挑剔,不能前去沈阳而回。如今马绍愉等已经准备就绪,即将动身,前往沈阳议抚。马绍愉此去必要面见虏酋,议定而归,暂解皇上东顾之忧,使朝廷得以专力剿灭流贼。”

崇祯点头,说:“卿言甚是。安内攘外,势难兼顾。朕只得对东虏暂施羁縻之策,先安内而后攘外。朕之苦衷,惟卿与嗣昌知之!”

陈新甲叩头说:“皇上乃我朝中兴英主,宏谋远虑,自非一班臣工所能洞悉。然事成之后,边境暂安,百姓得休养生息,关宁铁骑可以南调剿贼。到那时,陛下之宏谋远虑即可为臣民明白,必定众心成服,四方称颂。”

崇祯心中明白陈新甲只是要他赶快议和,渡过目前危局,至于这件事是否真能使“众心成服,四方称颂”,他不敢奢望,所以他听了陈新甲的话以后,脸上连一点宽慰的表情也没有,接着说道:“此事要万万缜密,不可泄露一字。缜密,缜密!”

崇祯最怕的就是之前谢升将议和内情透露的一幕重演,恨恨道:“谢升身为大臣,竟然将议抚事泄于朝房,引起言官攻訏,殊为可恨。朕念他平日尚无大过,将他削籍了事。当时卿将对东虏暗中议抚事同他谈过,也是太不应该的。不过,朕对卿恩遇如故,仍寄厚望。既往不咎,以后务必慎之再慎。”

一听皇帝提到谢升的事,陈新甲赶快重新跪下,伏身在地。他对于崇祯的多疑、善变、暴躁和狠毒的秉性非常清楚,尽管他得到皇帝倚信,却无时不担心祸生不测。

他明白皇上为什么这时候对他提到谢升,感到脊背发凉,连连叩头,说:“谢升之事,臣实有罪。蒙皇上天恩高厚,未降严谴,仍使臣待罪中枢,俾效犬马之劳。微臣感恩之余,无时不懔凛畏惧,遇事倍加谨慎。派马绍愉出关议抚之事,何等重要,臣岂不知?臣绝不敢泄露一字,伏乞陛下放心。”

“凡属议抚之事,朕每次给你下的手谕,可都遵旨立即烧毁了么?”

陈新甲又小心翼翼回答道:“臣每次跪读陛下手诏,凡是关于议抚的,都当即亲手暗中烧毁,连只字片语也不敢存留人间。”

崇祯点头,最后才提到中原战局,问:“据卿看来,中原剿局如何收场?”

“以微臣看来,流寇兵力方盛,河南大旱已久,若不加以重剿,必成大患。”

崇祯此时最重视的就是中原流寇问题,为此他不惜撕毁多年来建立的圣君面貌,放下架子同东虏议和,也要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

“流寇是天下巨患,让汪乔年接任秦督,各方调集兵力增援,务使贼不能冲出一隅。”

陈新甲赶快说道:“微臣已调郑家栋、杨德政、方国安各总兵援剿中原,献贼如今势力不张,正可以楚兵援豫局。有二三万楚兵入中原恢剿,秦军再益兵三万人,即便不能剿灭闯、曹,遏其于一隅也绝不成问题。”

崇祯稍觉宽慰,点头说:“如此甚好。卿下去吧。”

陈新甲为了应对项城之战后官军在河南兵力空虚的情况,不仅将秦军精锐悉数调往河南,而且还将原本用来对付张献忠的湖广驻军也大量抽调往河南,组织第二次大围剿。

可是河南实,则湖广虚,崇祯和陈新甲左支右绌,拆东墙补西墙,到底能裱糊到什么时候?

第九十六章 联军末路(一)第四十章 曹营的抉择第三十二章 伐辽第七十一章 花关索(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关中有何罪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二十一章 总结会第三章 李天下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二十六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四)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统第七十二章 鹿角线第一百三十二章 当立盖世功名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八十三章 李过回来啦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复仇第三十四章 鳌拜震惊了第七十八章 红衣发熕之神第七十章 奇袭雪域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七十二章 鹿角线第四十二章 多尔衮放弃太原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宫第六十一章 中营宿卫骁骑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银子第三十三章 雾中的骑兵交战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四十章 孙可望第八十四章 范永斗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杀李来亨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八十八章 开封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门员第八十八章 顾君恩来了够不够第一百二十章 阿济格东路军第五十五章 贺镇精骑(二)第五十九章 不见洛阳花(二)第八十六章 绝地反击第一百二十二章 开国封侯,失之交臂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十六章 虬龙沟第九十章 方从哲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后的明军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战第一百八十章 两白旗白甲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历史第十四章 军台线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十一章 制式银币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三十八章 杨嗣昌的终局(二)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帅第三十五章 襄阳陷第十二章 闯营的胜利第二十章 明末顺初第六十三章 帝国特惠制第九十二章 解决革回两营的办法第七十三章 大宁新城第二十三章 沈庄军事变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十章 牛铨请罪第四十九章 棒打鞑酋第七十一章 多尔衮的行踪第二十章 李来亨为谁前驱第三十二章 洛阳春光好(九)第七章 左镇第二十八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七)第二十七章 换将第五十章 满城之战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贼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帅刘芳亮第五十二章 陕西遭了二茬罪第六十一章 不见洛阳花(四)第五十三章 清军裂开了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九十章 首都第二十章 郝标骑兵第十八章 强攻屏风寨(四)【求收藏和推荐!】第九十八章 方太师第一百二十章 阿济格东路军第七十八章 宁武关只打了两天第九十六章 剿总行辕和绥寇公署第六章 易名李来亨第一百一十六章 难道归来尽列侯第三章 满洲入寇(下)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远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无处不青山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师助剿第九十九章 清军在迂回第一百一十八章 灭顶之灾第一百二十二章 开国封侯,失之交臂第一百二十一章 飞云桥南岸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
第九十六章 联军末路(一)第四十章 曹营的抉择第三十二章 伐辽第七十一章 花关索(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关中有何罪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二十一章 总结会第三章 李天下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二十六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四)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统第七十二章 鹿角线第一百三十二章 当立盖世功名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八十三章 李过回来啦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复仇第三十四章 鳌拜震惊了第七十八章 红衣发熕之神第七十章 奇袭雪域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七十二章 鹿角线第四十二章 多尔衮放弃太原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宫第六十一章 中营宿卫骁骑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银子第三十三章 雾中的骑兵交战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四十章 孙可望第八十四章 范永斗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杀李来亨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八十八章 开封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门员第八十八章 顾君恩来了够不够第一百二十章 阿济格东路军第五十五章 贺镇精骑(二)第五十九章 不见洛阳花(二)第八十六章 绝地反击第一百二十二章 开国封侯,失之交臂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十六章 虬龙沟第九十章 方从哲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后的明军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战第一百八十章 两白旗白甲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历史第十四章 军台线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十一章 制式银币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三十八章 杨嗣昌的终局(二)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帅第三十五章 襄阳陷第十二章 闯营的胜利第二十章 明末顺初第六十三章 帝国特惠制第九十二章 解决革回两营的办法第七十三章 大宁新城第二十三章 沈庄军事变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十章 牛铨请罪第四十九章 棒打鞑酋第七十一章 多尔衮的行踪第二十章 李来亨为谁前驱第三十二章 洛阳春光好(九)第七章 左镇第二十八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七)第二十七章 换将第五十章 满城之战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贼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帅刘芳亮第五十二章 陕西遭了二茬罪第六十一章 不见洛阳花(四)第五十三章 清军裂开了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九十章 首都第二十章 郝标骑兵第十八章 强攻屏风寨(四)【求收藏和推荐!】第九十八章 方太师第一百二十章 阿济格东路军第七十八章 宁武关只打了两天第九十六章 剿总行辕和绥寇公署第六章 易名李来亨第一百一十六章 难道归来尽列侯第三章 满洲入寇(下)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远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无处不青山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师助剿第九十九章 清军在迂回第一百一十八章 灭顶之灾第一百二十二章 开国封侯,失之交臂第一百二十一章 飞云桥南岸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