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建号封爵

在这之下,便是真正体现出闯军嫡系诸将地位的侯爵次序了。

侯爵的第一位是被封为泽侯的田见秀,泽州在太原南面,与田见秀的经历颇为贴合。可是田见秀刚刚经历大同和雁门两次重大失败,居然还成为闯军内部封侯的第一人,这不仅让李来亨略微感到不快,其他闯军大将,多多少少也是存在一点不服气心态的。

侯爵的第二位,倒是众望所归,毫无质疑之声。李过被封为荆侯,只是在部分文官中引起一些涟漪,毕竟“荆舒是惩”,这个王安石的封爵典故,大部分读书人都是知晓的。

文臣们不能不因此猜度,这是李自成的什么暗示吗?更接近大顺核心的高级文臣,想到的则是牛金星对李过的敌视,居然到了如此地步吗?连开国封爵的爵号上,都要恶心别人一把。

至于侯爵的第三位,这是最让大顺文武群臣感到好奇和关心的问题了。

因为从资历和功劳上来看,无论是牛金星这个文臣第一人,还是李来亨、刘芳亮、袁宗第这三位权将军,似乎都有资格问鼎第三位侯爵的地位。

就以实际力量来看,李来亨当然是最高的,实际上他在湖广的建设规模和楚闯的力量之大,甚至超过大顺军准备拉拢的盟友秦王张献忠和大顺军内部的头号诸侯罗汝才。

只是因为李来亨刻意潜伏实力,又长期徘徊于闯军嫡系之外,李自成对楚闯的实力了解并不清楚。否则毫无疑问,李来亨至少应当享受了和罗汝才同一级别的封公待遇。

当侯爵的第三人被提出时,结果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侯爵的第三位竟然是在远征甘肃时,已经在青海湖附近遭到地方土司伏击杀害的原革左五营豪帅左金王贺锦。

贺锦被追封为肃侯,他虽然在攻克肃州以前就战死沙场。但在贺锦死后不久,留守西北的闯军大将党守素和辛思忠便出兵攻破了凉州、肃州,为贺锦报仇。

大顺开国以后,以肃侯追封贺锦,也是在安投奔大顺军的其他旁系起义军之心。

而且贺锦毕竟是已死之人,以他来做最受争议的侯爵第三位,也可以安抚众将之心。

在贺锦之后,便是以李来亨为随侯、以刘芳亮为磁侯、以袁宗第为绵侯。

李来亨的随侯封号,自不必说,因为楚闯的一切起源之地就是随州。

刘芳亮的磁侯则与闯军近来在山西磁州附近的战斗无关,而是要追溯到多年前陕北起义军首次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的古早时期。

那已经是大约十余年前的事情了,崇祯四年,陕北的起义军为避开明军主力,王嘉胤率军入晋。在这一时期,李自成开始崭露头角,刘芳亮也在此一时期立下了攻破磁州的战功。

大顺开国以刘芳亮为磁侯,亦是彰显不忘义军诸将过往的种种战功和履历,安抚陕北元从诸将之心。

袁宗第的绵侯也是相同道理:

闯军在崇祯九年占领米脂、绥德一带后,曾打算渡黄河再入山西。由于山西巡抚吴甡加强了黄河渡口的防御,只好变计西行,先到甘肃、宁夏一带发展以后,从秦州南下汉中。

大约在崇祯九年的十月间,闯军先破陕西通往四川的咽喉宁羌,接着攻克四川七盘关和朝天关,占领广元县。然后便如入无人之境,连克数十州县,甚至围攻成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袁宗第率部攻克四川的绵州,立下了攻占州城的功劳,因此被封为绵侯。

李来亨本来估计,以大顺开国封爵时对于名位的珍惜程度来看,在罗汝才以外,除了自己,还有田见秀、李过、刘芳亮、袁宗第这四人以外,其他人大约就难以达到侯爵的高度。

开国仅封五侯爵,如此名器,可说是相当珍贵——亦可见到原本历史上的大顺,给吴三桂开出了父子皆封侯的价码,是高到了何等地步,要知道即使是刘宗敏、田见秀也不过封侯而已。

而大顺能够对与自己处于敌对关系的张献忠,授以秦王拉拢,也远比穷途末路之下依旧不愿意封孙可望为秦王的南明朝廷,要明智许多。

但是结果,却发生了一件让李来亨略微感到意外的事情。

“……着将李鼐改回本姓张氏,加封义侯……”

礼政府官员慢慢念出了诏书上的内容,看来连牛金星都不知道这一件事,因而也露出了相当震惊的表情。

李过则依旧严肃着一张脸庞,古井无波,毫无动静。

李来亨和方以仁对视一眼以后,都感到了李自成的用意颇为微妙。紧接着二人都重点关注了田见秀和李双喜这一对翁婿的神情,田见秀的眉头紧锁一处,看来是相当吃惊,连近来和田见秀关系极亲密的姜瓖表情都很不好看。

李双喜那边,侍立在李双喜一旁的谋士邵时昌瞪大了眼睛,看来也没有想到李自成会有如此的布置。只有李双喜本人,满脸欢喜,似乎是对于封侯一事,感到分外的喜悦和荣耀。

的确,李双喜本来只是制将军,竟然获得了权将军才有的侯爵一级爵位,理所应当感到喜悦。

可是大顺朝的文武百官们,更加关注的另一点则是,诏书中要求李双喜——现在应该叫他李鼐,命他改回本姓。

改回本姓以后,就应该叫他张双喜或者张鼐了。

不姓李……

这自然也就不属于新朝的皇族宗室了。

毕竟张鼐并非李自成的亲子,而只是义子,本来就和李氏没有真正的血缘联系。义侯这个侯爵名号,也颇说明了一些问题。

李自成一直无子,可是他和高夫人育有一个女儿,看来生育能力并不成问题。只是长期戎马倥惚,无暇养育子女,如今开国称帝,将来势必还要建立后宫,李自成又是春秋鼎盛的年龄,对于自己今后能够生下一个亲生儿子,当然是充满信心。

至于李来亨,他虽然是李过的义子,但本来也姓李。这一回开国封爵,又没有提到要将李来亨还于本宗的事情,等同于是认可了李来亨在大顺新朝之中,身为皇族宗室的地位。

想到这一点,李来亨不免就把目光投到了李过的脸上——这是因为李自成对自己能生儿子充满信心,又对李过特别放心,所以才默许了李来亨以义子身份成为大顺皇族吗?

还是说李过在这之中,做了另外的斡旋工作,通过他和李自成多年的情谊,说服了李自成?

李过没有什么表情,可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不管李过在这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李来亨都感到李过对于自己的确是恩义深厚。

现在的局面啊……对自己和方以仁等人的未来预计,正可算是最佳的情况。

第六十四章 山中岂桃源(三)第九十章 处置士绅第十五章 宇文免费补偿上一章过多的玩梗第八十章 乡官体制开始动员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五十五章 复兴陕西第八十八章 基层政权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十八章 强攻屏风寨(四)【求收藏和推荐!】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五)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贼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后一战(一)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十一章 制式银币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五十一章 猛士许都第一百零九章 曹帅乱弹琴第九十六章 剿总行辕和绥寇公署第二十八章 方太师的议论第七十一章 大雪满弓刀第十四章 秦晋争禅第三十一章 南都内战第九十二章 皇太极之梦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五)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三十三章 李来亨政权诞生第二十章 李来亨为谁前驱第七十三章 花关索(下)第三十五章 襄阳陷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军营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扫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十六章 五军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爷第一章 后来的事第七章 顺兵第二十章 强攻屏风寨(六)【求收藏和推荐!】第九十一章 一线城市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军营第五十四章 贺镇精骑(一)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阳城第四十六章 绣衣使者出奇算第二十章 即将定于一尊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声的开始第一百零三章 长安议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二)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吴三桂第五十三章 顾君恩第一百一十一章 监国、晋王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十八章 祝捷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闯孽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后一战(十)第五十二章 袁时中不畏于死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荐第八十七章 讨贼联军来了第二十四章 席卷黄麻第十四章 碗口铳第六十三章 帝国特惠制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一百四十二章 传庭死,大明中兴矣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远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烨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宫第三十四章 清军的邪教徒使者第五章 吴下摇旗第五十七章 贺镇精骑(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铁马之象第一百二十三章 铁马收取兴庆府第二十章 即将定于一尊第三十三章 推行营庄制第九十三章 墙式冲锋没有对抗第六十七章 叶尔羌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三十八章 东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秘策(二)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编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五)第八十九章 白沟河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线亦大捷第一百零三章 马三宝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八章 杀晋王,焚王府第九十五章 玛瑙山第九十一章 大顺骑士第九十三章 冲出洛阳城第二十八章 方太师的议论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九十二章 庆功宴(上)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军营第七十八章 黄河岿然不动第二十一章 勤王讨贼
第六十四章 山中岂桃源(三)第九十章 处置士绅第十五章 宇文免费补偿上一章过多的玩梗第八十章 乡官体制开始动员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五十五章 复兴陕西第八十八章 基层政权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十八章 强攻屏风寨(四)【求收藏和推荐!】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五)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贼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后一战(一)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十一章 制式银币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五十一章 猛士许都第一百零九章 曹帅乱弹琴第九十六章 剿总行辕和绥寇公署第二十八章 方太师的议论第七十一章 大雪满弓刀第十四章 秦晋争禅第三十一章 南都内战第九十二章 皇太极之梦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五)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三十三章 李来亨政权诞生第二十章 李来亨为谁前驱第七十三章 花关索(下)第三十五章 襄阳陷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军营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扫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十六章 五军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爷第一章 后来的事第七章 顺兵第二十章 强攻屏风寨(六)【求收藏和推荐!】第九十一章 一线城市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军营第五十四章 贺镇精骑(一)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阳城第四十六章 绣衣使者出奇算第二十章 即将定于一尊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声的开始第一百零三章 长安议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二)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吴三桂第五十三章 顾君恩第一百一十一章 监国、晋王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十八章 祝捷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闯孽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后一战(十)第五十二章 袁时中不畏于死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荐第八十七章 讨贼联军来了第二十四章 席卷黄麻第十四章 碗口铳第六十三章 帝国特惠制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一百四十二章 传庭死,大明中兴矣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远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烨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宫第三十四章 清军的邪教徒使者第五章 吴下摇旗第五十七章 贺镇精骑(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铁马之象第一百二十三章 铁马收取兴庆府第二十章 即将定于一尊第三十三章 推行营庄制第九十三章 墙式冲锋没有对抗第六十七章 叶尔羌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三十八章 东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秘策(二)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编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五)第八十九章 白沟河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线亦大捷第一百零三章 马三宝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八章 杀晋王,焚王府第九十五章 玛瑙山第九十一章 大顺骑士第九十三章 冲出洛阳城第二十八章 方太师的议论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九十二章 庆功宴(上)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军营第七十八章 黄河岿然不动第二十一章 勤王讨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