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鸡肋的巨人们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顺军重骑的奇妙之处,同样震惊了济尔哈朗。他知道唐通这些人马,是绝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给大顺军造成多大杀伤。

既然如此,与其让汉兵白白被杀伤溃散,降低本方的士气和炮灰。还不如赶紧通知屯齐,尽快将汉兵们都撤回到重壕后方,和满洲兵一起守卫阵地。

楚闯骑兵的猛烈攻势,真正改变了济尔哈朗的想法:

现在看来,自己这些兵马,能够围住深州、守住阵地,都已经非常困难了,再想要找机会大量杀伤守军兵马,简直是异想天开之说!

“退回阵中!”

满洲太君们率先撤回大阵中央,明军汉兵则紧随其后。但在这一后退的过程里,刘芳亮和郝摇旗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战机,顺军重骑马上践踏起遮天蔽日的战尘,纵骑蹂躏清军出击兵马的后队,驰射、冲击,杀伤无算,使得清军在撤回阵地的过程里,只能丢下许多具尸体,其士气也自然无可避免地受到很大损伤。

“跨过去!”

楚闯骑兵接过了左营重骑的先锋位置,郝摇旗带头冲锋,这些装备了长矛、腰刀和短铳的骑兵依旧保持着高度密集的冲击队形。不要说是敌对的骑兵或者正在处在运动过程的步兵,即便是面对依靠野战工事结阵的稳固步兵阵线,他们也能够造成足够惊人的伤害。

郝摇旗冲到刘芳亮的身边,两位大顺军中勇武过人的猛将,相互会心一笑。轻锐无双的刘芳亮身上受了些轻伤,不知道是敌人的鲜血还是他自己伤痕处流出的鲜血,将布面甲外披着的一件罩袍,浸透满鲜红色,并随着时间的持续,慢慢变成一种深沉且可怕的黑紫色。

郝摇旗勒住马头,轻松且愉快地大笑道:“刘帅还能冲阵吗?接下来让俺来吧!”

刘芳亮抹了一把额上的汗水和鲜血,他先低头看了一眼手上的血迹,接着才苦笑道:“三楚精兵经过北直隶的数场战事,已经足可以笑傲天下。不论是秦中三边的劲卒,还是明朝朝廷用千万辽饷打造的关宁铁骑,看来都比不过三楚精兵的厉害……即便是当年戚少保的浙军,都要让人疑惑一个问题,他们能有今日楚兵的劲利吗!?”

从李来亨受李过召唤北上追击袁时中以来,楚兵先在淮北数破小袁营,其后于马牧集围困内地官军的精锐陈永福部,在砀山击溃满洲八旗和汉军旗的精兵,挟战胜满洲“天兵”之威,轻易攻拔归德、马牧集、徐州,威震淮海。

其实湖广楚兵的精锐,在李来亨歼灭左良玉集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让闯军内部刮目相看,亦使天下人为之侧目。

李来亨在淮上的一连串胜利,则继续加强了楚兵精悍的形象,并最终在楚兵渡河北上以后,同时在明军、清军和北方大顺军的心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铁军神话。

白沟河的冰水奠定了楚兵铁军的基础,真定和深州的战事,则又将其威力扩大了许多倍。不需要今后的许多年,就在此时此刻,在冀中晋南一带,通过流民、难民之口,“李公子的仁义之兵”、“湖广虎贲”、“三楚精兵”的传闻,已然蔚为大观,在民间广为流传,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神话。

连刘芳亮这样大顺军中一等一的骁将,这时候都为李来亨建设军队的独特手腕所折服!

他用系在脖子上的战巾擦拭着盔甲上的血水,望着清军中军大阵前那一条并不多么深邃的重壕,却沉下了眼神,低声道:

“鞑子的阵地十分坚固,我们都是骑兵,恐怕不能一举摧破……”

郝摇旗却哈哈一笑,他指着顺军骑兵的后方,说:“大帅早有准备嘞!这下就让刘帅,再见识见识三楚精兵的厉害!”

在顺军重骑冲出深州城门不久以后,李来亨便时刻关注着城下的战斗情况,当他发觉清军的反扑部队被刘芳亮和郝摇旗联手驱赶回中军阵地以后,便意识到对于顺军突围部队而言,最艰巨的任务终于降临了。

对突围部队来说,野战不算艰难,艰难的是攻坚!

济尔哈朗是一位谨慎又持重的宿将,他手底下可以使用的高质量部队着实不多,所以就更加加倍重视修建阵地工事。

至少在挖掘壕沟、修建木栅栏的方面,明军的杂牌部队,和真正满洲太君的表现,应该不会有多么大的鸿沟差距。

特别是济尔哈朗所处的东虏中军阵地,更加是壕沟纵横,木栅、鹿角林立。唐通所部败兵本来已经是惊弓之鸟,但在撤回阵地以后,见到这样严密的阵势,再加上济尔哈朗带着不少镶蓝旗的老部众严阵以待,居然也就稳住了阵脚,并没有因为一时的挫败,便一举作鸟兽散。

刘芳亮看着这些严密的防御阵地,心里也不禁产生了一些望而生畏之感!

不过在早有准备的李来亨看来,济尔哈朗修建的这些土木工事,就只能算是车轮前的蝼蚁罢了……

站在深州城门下面,已经做好了出击准备的李来亨同样放下面甲,一张狰狞的铁甲鬼面遮挡住了他的苦笑:嗨,螳臂当车,这回是轮到大顺军来做“车”了!

在李来亨的身边,聚集是一大群步兵——总数大概有七八百人,将近千人之数,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步卒,而且都是从楚兵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身材高大、臂力强健之人。

他们穿着的军装和顺军普通步卒相似,但是在出战之前,李来亨专门嘱咐他们将那一顶顶大号范阳帽的前边帽檐向上弯曲翘起。远远看起来,那翘起的一截帽檐,就使得将士们显得更为高大威武,好像各个都是身材魁梧的“巨人”一般。

楚兵这样的一支“巨人营”,过去少有投入战斗的机会,以至于许多湖广顺军的将领军官,都暗地里说这只是李来亨专为自己准备的一支仪仗队罢了——

说是仪仗队也不错,因为这些巨人步卒,平时几乎不训练弓箭技艺,也不怎么训练使用长矛结阵的战法。他们每天做的训练,就只是用手臂抛掷石弹,还有使用短柄斧头砍柴罢了。

抛掷石弹,且不说人力根本不能同投石机相比,现在大顺军早已装备起了数量繁多、种类各异的火炮,哪里还用得着抛掷石弹呢?

而且步卒既不能齐射弓箭,又不能结为长枪阵抵御骑兵,那就说明他们是一支纯粹的突击步兵。但李来亨又不给他们准备使用刀牌或者斩马刀的训练,或者是使用大斧头也成啊!

短柄斧头,在野战中使用多少太不方便。何况李来亨为他们装备的短柄斧头,分明就是一些专门用来劈砍木头的砍柴斧啊?

李来亨自己也对此有些无奈,这样一支军队,本是他精心组建,准备当成王牌使用的秘密武器。但在此前的几次战事之中,这群“巨人”们的表现都很一般,根本担当不起王牌之任。

李来亨为楚兵的“巨人”们,都配备上了一口好剑和一柄短柄斧头,在身上还挎着一支枪管稍短一些的鸟铳——最重要的,则是装满了整整一口袋的“万人敌”手榴弹。

第六十章 反对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四十七章 千骑劫营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十五章 袁时中之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线亦大捷第八十章 乡官体制开始动员第七十三章 大宁新城第七十九章 杀左良玉啊第七十章 直冲狗鞑中军第三十一章 破阵军岭川(二)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贼兵势,强悍至此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七十章 鹰子山下第三十五章 襄阳陷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六十六章 军议(上)第三章 龙凤庙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东起义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圆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九十章 处置士绅第五十三章 大顺龙衣卫第三十六章 马宝临机决断第九十三章 冲出洛阳城第九章 乡官亦士绅第一百零一章 陈永福增援上来第二章 惠世扬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七章 免赋均田的悖论第一百四十九章 疯狂辱多尔衮第十七章 大顺开国!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兴了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二十五章 洛阳春光好(二)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顾细谨第三十七章 顺与清各擅胜场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节帅(上)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溃围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六十三章 孙可望出手第二十六章 李来亨以手握日第七十九章 华南海盗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后一战(十)第四十一章 血溅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儿第二十四章 席卷黄麻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后的明军第七章 鸟铳队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九十二章 皇太极之梦第六十章 中原战事结束第七十三章 军官造成的骑墙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六十三章 帝国特惠制第二十六章 血战无名山(上)第四十六章 永为浊流第五十九章 不见洛阳花(二)第六十六章 军议(上)第十七章 黄河南岸第十八章 祝捷第八十九章 校场练枪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八十三章 开国元勋第七十一章 多尔衮的行踪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四十四章 五营军制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八十九章 张献忠第八十四章 范永斗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银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阳(三)第八十二章 依旧大顺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七十一章 花关索(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变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顺军万胜(二)第十章 李寨主第二十三章 龙驹寨第三十四章 两班第十二章 两大寇第五十一章 蔺营换装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墙,三堵墙!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秘策(二)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二十三章 李得胜
第六十章 反对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四十七章 千骑劫营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十五章 袁时中之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线亦大捷第八十章 乡官体制开始动员第七十三章 大宁新城第七十九章 杀左良玉啊第七十章 直冲狗鞑中军第三十一章 破阵军岭川(二)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贼兵势,强悍至此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七十章 鹰子山下第三十五章 襄阳陷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六十六章 军议(上)第三章 龙凤庙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东起义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圆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九十章 处置士绅第五十三章 大顺龙衣卫第三十六章 马宝临机决断第九十三章 冲出洛阳城第九章 乡官亦士绅第一百零一章 陈永福增援上来第二章 惠世扬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七章 免赋均田的悖论第一百四十九章 疯狂辱多尔衮第十七章 大顺开国!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一百零一章 天气晴朗夏雨正凉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兴了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二十五章 洛阳春光好(二)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顾细谨第三十七章 顺与清各擅胜场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节帅(上)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溃围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六十三章 孙可望出手第二十六章 李来亨以手握日第七十九章 华南海盗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后一战(十)第四十一章 血溅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儿第二十四章 席卷黄麻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后的明军第七章 鸟铳队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九十二章 皇太极之梦第六十章 中原战事结束第七十三章 军官造成的骑墙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六十三章 帝国特惠制第二十六章 血战无名山(上)第四十六章 永为浊流第五十九章 不见洛阳花(二)第六十六章 军议(上)第十七章 黄河南岸第十八章 祝捷第八十九章 校场练枪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八十三章 开国元勋第七十一章 多尔衮的行踪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险第四十四章 五营军制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二十六章 绝不引虏入邦第八十九章 张献忠第八十四章 范永斗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银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阳(三)第八十二章 依旧大顺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七十一章 花关索(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变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顺军万胜(二)第十章 李寨主第二十三章 龙驹寨第三十四章 两班第十二章 两大寇第五十一章 蔺营换装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墙,三堵墙!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秘策(二)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二十三章 李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