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一九五〇年(二)(6)

孟子说或因传子之势已成,挽之不易,故不欲再发其论。我虽不敢批评大贤,但假使孟子亦继孔子之叹而叹之,孟子以下之各代儒者,亦相继而叹之,传贤之公未尝不可挽回;即使不易挽回,尚可寄之于人类希求的理想中,不至使后世之学者,反误孔子大同之说为后人伪造,其违背于圣人之旨者,深且戾也。

我读史,至夷齐叩马而谏,我以为此段历史,有所失真。“以暴易暴,而不知其非”为夷齐谏之本旨。盖见其本者,不会言其末,明其真者,不肯道其伪。孟子谓:“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夷齐岂能以不孝不忠责之武王,置纣之残杀人民而不顾,尚何求仁得仁之足言乎!

夷齐叩马而谏,盖讽之也;讽其勿蹈传子之故辙,冀其用兵之初,即布传贤之令,昭示国人,以复圣制,为用兵之旨,国人闻之何等畅悦,其所谏者在此。否则武王圣人也,纣暴君也,以圣人易暴君,何可谓之以暴易暴。夷齐亦圣人也,岂不辨此。盖以其若传子,不过以桀易纣,将以纣易幽厉而已,谓之以暴易暴,方为恰当。

夷齐之谏,不是说汤不如桀,武不如纣,是说若传子,禹等于桀,汤等于纣,武亦等于幽厉。然传子之制,禹汤共传四十五代,经过一千馀年,至周更有不可易之势,夷齐此谏,虽太公之贤未肯实告,避嫌也,历史亦未敢实书,避忌也。

可以说传贤之制,尧舜行之,禹受之,孔子叹其废,夷齐谏其复,此外不只无大同之识者,反有将大同侮为伪造,此皆趋焰附势之流,不知政治之真谛,不明人欲之可惧。自传子以来,虽贤能亦皆生活于残酷之中,不自知其惨痛,深可慨也。

自废井田制土地公有变为私有之后,将天然供人生产之土地,变为地主剥削劳动者之工具,既夺佃雇农之产物,复灭佃雇农之人口,其残且酷,亦谓至极。

孟子对井田之废弛,叹息不置。自秦废除井田制后,后世之君相学儒,亦不少谋恢复井田之人。井田时代之农人,可养八口之家,井田废后之佃雇农,因土地私有,被地主剥削,仅能养四口之人。我所以说佃雇农既被夺其产物,复被灭其人口。一方面不劳而获,骄奢淫佚;一方面终岁勤劳而无立锥之地;惹起佃雇农对地主之不平,发生生活之矛盾,由矛盾而斗争。但此为制度,虽由矛盾而斗争,其痛苦亦是不能解决不能停止不能忍受的。这不能解决不能停止不能忍受的痛苦,变成一种疯狂的行为,即成为社会上造乱的空隙。

注:阎伯川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四日、二十三年八月九日、二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三十六年四月十四日,先后论传贤及井田,并有纪载,可资参阅。

以上中国历史上演变的两大病根,使政治的设施,均建立在这病根上,乖戾了一切的政治设施,毁灭了人类之幸福,残害了人类的生存,但这两个病根,不只中国为然,世界各国皆然。按说世界各国政治,均多民主,传子之病象已去,我以为传子之病根仍在。结党的竞选,仍是贤能求人民,不是人民求贤能,仍是部分的民主共和,不是全面的民主共和。

至于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已为今日世界工业发达的国家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较之地主剥削佃雇农,尤为严重。因土地的生产工具,属于天然,不易增减,农田的产物,是人生的必需品,不能停止的,且土地可零星使用,可以产生自耕农。工业机器的生产工具,属于人造的产物,所产生的产品,亦多系人生的次要品,易于停止,且工业生产工具,不易零星使用,不易产生劳资合一的工厂。故政治环境以工业国家较落后国家亦复杂而严重。

今日的政治病根,世界相同,所以形成现世界人与人间国与国间的种种矛盾,由矛盾而斗争、战争,成为今日人类毁灭的前夕。欲去此病根,政治制度上须实行人民求贤能的直接选举,经济上须去除地主剥削佃雇农与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剥削制度。政治之病根去后,一切制度皆能公平合理,政治上一切设施,皆是成己成人,自无强凌弱、众暴寡、富欺贫、智诈愚一切的不良现象。政权与人民无矛盾,政治与民需相统一,当然政治易施而政效易见。

吾人生存于现世界,科学发达,交通便利,距离缩短,往来频繁,今日之全世界,等于已过的一国;欲某一国之幸福,须着眼于世界之大同。欲实现大同,必须政治经济双方并进。政治上去阶级之不平,使人各平等,实现身份的大同。经济上去剥削的不平,使劳享一致,实现经济的大同。国际上,大国小国强国弱国间去武力的侵略。工业发达与工业落后的国家间去经济的侵略,实现区域的大同。使强弱相安,众寡相融,贫富相扶,智愚相助,无矛盾,无斗争,无战争,以完成安和的大同世界,此为今日全世界人类之所希求。

不然,人与人间、国与国间,矛盾仍存,由矛盾而斗争战争。已过两次大战,已足恐怖人心,三次、四次以及无数次的大战,当无杜绝之把握。加以科学助杀人的武器,人类势必毁灭在恶风暴雨疯狂的斗争战争的漩涡中。

今日的世界,是人类毁灭的前夕,亦是人类安和的前夕。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世界人类久苦于斗争战争的威胁。事在人为,具有领导世界的能力者,登高一呼,全世界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工业家以及被剥削、被榨取、被侵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者,一定能风起云涌,欢心鼓舞,响应这个号召,安和的走上大同之路,则为人类安和的前夕。若仍循矛盾,而疯斗争战争,即成为人类毁灭的前夕。

然欲实现大同,必须有大同的人,有大同的认识,建立大同的思想,创造大同的主义,组织大同的国际,循着大同的步骤,走上大同的途径,建立大同的政府,推行大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完成大同的好景。

因此,我说今日中国政治的病根,亦是世界政治的病根,必须去除这政治上的两大病根,才能化斗争战争为互助,登人类于安和,促世界于大同。今日若不走上大同,不只是对不起古人,且对不起今人,更对不起时代,必为时代所抛弃。实现大同,此其时矣,机不可失。愿具有领导时代的国家与领导时代的人,有所选择,当为而不为,则成为时代的罪人。此就我之感想,以答诸君之问。

十二月十二日

不高傲容易不谦虚难,高傲是自损,谦虚是自益,自益仍是利己。

十二月三十一日

对本半世纪之感想与今后之展望

今日为本半世纪最终之一日,亦为后半世纪开始之前夕。我虽生于十九世纪的后半世纪,但我初入社会为本世纪之开始,当时我正十八岁。五十年来,世界经两次大战,人类饱受浩劫,时至今日,世界仍在动乱不安中。追怀往事,展望未来,使我动无限之感慨。

本半世纪接受了十九世纪科学之成就,继续发明进步,增大科学能力,吾人对此甚为兴奋。但当时政治家未审慎于初,未将私人资本变为国家资本以发达生产,因之加深生产的矛盾,发展到国际的矛盾,使今日进步的科学成为毁灭人类的工具。致此错误的责任,不在科学家,是在政治家。

人类的幸福,全在政治的设施,而当时的政治家,未在解除矛盾上努力,反被矛盾所席卷。所谓席卷,即是因资本剥削下的产物为无购买力的产物,科学愈发达,这无购买力的产物随之愈加多,即是工人失业的恐慌性愈随之而加深。当时的政治家,挽救自己政权的崩溃,遂不能不变生产的矛盾为市场的矛盾,演出殖民地政策与经济侵略政策,争夺市场,解决生产的矛盾,以巩固自己的政权。这即是将国内的矛盾延为国际的矛盾,将斗争的矛盾延为战争的矛盾,最后将经济的恐慌病延为主义的恐怖病,至今日已成为祸害人类的前夕,这是我对本世纪的感想。

我的展望,是愿将本半世纪毁灭的前夕,变为安和人类的开始。人事全在人,只要有领导世界的资格者,领导安和,全世界即能得到安和。政治与人民亦如同农夫与禾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日有领导资格者提出安和世界的大同主义,领导世人走向大同,取消生产上的矛盾,即无市场上的矛盾,亦无国与国的矛盾。然后唤起百分之八十的劳动者,安慰了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宗教家;使哲学家认为大同是人类关系的真理,科学家认为大同是科学公有,教育家认为大同是人才公用,宗教家认为大同合乎人类的慈悲。跟上来的是人类幸福的伙伴,不跟上来的是时代的落伍者,反对者是人类幸福的仇敌。如此可将前半世纪斗争的毁灭,变为后半世纪大同的肇兴,这就是我的展望。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
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
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13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4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3)第20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第52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第48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2)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31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9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1)第1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4)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28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第39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55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1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5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4)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56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3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2)第32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53章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40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35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3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第30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第51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46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26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7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6)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第37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第27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4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4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第15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第11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3)第19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第2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1)第36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第34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第50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6章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5)第22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