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火线

收费章节(12点)

美澳联军突围,实际上帮了中国陆战队大忙。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四十万美澳联军就算原地待命的价值也比突围大,因为这会迫使中国陆战队盯住北面的敌人。

既然美澳联军选择突围,中国陆战队就可以把注意力转向南面了。

当时,只有克朗克里附近的五个陆战师在盯住突围的美澳联军,另外十五个陆战师都开始为南下做准备。

事实上,直到三月底,中国陆战队才出兵占领了凯恩斯与诺曼顿。

占领这两处地点,也主要是为了修建前线机场,以便让空军把战术战斗机派过来,加强空中掩护与空中支援。别忘了,凯恩斯与诺曼顿都是港口城市,虽然港口规模不大,但是总能发挥一些作用。别的不说,一艘大型货轮运来的物资,就够大型电动运输机飞上百个架次了。

当时,鉴于北面的美澳联军已经选择突围,庞跃龙提前发动了第三阶段进攻。

按照原定计划,围歼北面的美澳联军,避免陆战队腹背受敌属于第二阶段作战行动,因此计划作战时间为二十天,将持续到二月底,要到三月初,陆战队才向南推进,以攻占布里斯班为目标。

结果就是,二月二十日,庞跃龙就让陆战队开始向南推进。

这种提前发起进攻的行动,肯定存在弊端,比如物资准备不充分。

所幸的是,牧浩洋安排的战前准备工作极为充分,空军集中了一万多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近万架战术运输机,海军还能提供大量战术运输机,空运能力是按照同时支持五十个陆战师准备的,而实际投入战斗的只有二十个陆战师。如此一来,后勤保障根本不是问题,所有陆战师都获得了充足的作战物资。

攻打布里斯班,首先就得攻占罗克汉普敦。

事实上,澳洲东北部地区的交通情况,非常不适合地面部队以传统方式发动进攻。

拿铁路来说,澳洲东北部的主要铁路干线都是东西向的,而且好几条铁路干线都没有连通,只有沿海铁路线是南北向的,把几条东西向的铁路连接了起来。如此一来,如果地面部队按照传统方式发动进攻,就只能集中在沿海地区,深入内陆之后,补给很难跟上,也就无法持续推进。

可以说,这也是牧浩洋与庞跃龙坚决采用新式进攻战术的根本原因。

这次,陆战队同样没有沿着铁路与公路推进,而是以空中突击的方式,直接攻占位于美澳联军防线后方的战略要地,特别是交通枢纽中心,切断美澳联军的补给线与退路,再围歼美澳联军。

当时,赫里斯已经在朗里奇到罗克汉普敦部署了一条战略防线。

在这条防线上,赫里斯投入的兵力高达一百二十万,而且防御纵深达到两百公里,几乎是美澳联军的防御极限了。要知道,决定防区纵深的是前线支援火力的射程,即部署在战线后方的远程炮兵能够把炮弹打多远。当时,美澳联军装备数量最多的远程火炮的最大射程就是两百公里。虽然美军有一些射程达到了四百公里的远程火炮,但是数量并不多,不足以支撑整条防线。

可惜的是,即便如此,美澳联军仍然不可能守住这条防线。

要知道,中国陆战队的突击距离是由运输机的航程决定的,即便是战术运输机也能把部队送到一千五百公里之外,再返回出发机场。

在发动进攻之前,陆战队在澳洲大陆上已经搭建了五十五座野战机场,还设法让十五座美军机场恢复运作。也就是说,当时总共有七十座机场可供使用。这些机场,除了支持四千多架战术运输机之外,还能部署大约两千架战斗机。只是实际部署量没有这么多,只有大约一千二百架,主要是需要留出一定的运作能力,让大型电动运输机起降,不然物资就无法送到前线。

当然,一千二百架战斗机也不少了。

别忘了,在不远处的海面上,还有十五支航母战斗群,在必要的时候十五支舰载航空兵联队都能投入战斗。此外,即便是朗里奇,离珊瑚海的深海区也不到一千公里,完全在海军大口径电磁炮的打击范围之内。当时,海军的三十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六十艘反潜战舰上,总共有一百二十门大口径电磁炮,其中六十门是三百毫米电磁炮,炮火打击力度相当于陆战队的六十个远程炮兵营。

综合这些因素,庞跃龙把下一条“火线”定在了查尔维尔到布里斯班。

也就是说,陆战队将跳过罗克汉普敦,直接攻打布里斯班。准确的说,是直接跳到美澳联军战略防线后方,一口气包围北面的一百二十万敌人,在攻打布里斯班的同时,围歼美澳联军的主力部队。

要知道,当时美澳联军的总兵力也不过四百万,其中地面部队在三百万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歼灭朗里奇到罗克汉普敦的一百二十万大军,就已经歼灭了美澳联军的半数地面部队。

不可否认,理论上,澳大利亚的战争动员能力不亚于俄罗斯。

原因很简单,澳大利亚的人口总量与俄罗斯相当,而且人口结构更加合理,适合服兵役的公民比俄罗斯多了大概一千万。

问题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澳大利亚根本不可能扩大动员规模。

要知道,俄罗斯打了一年,才完成全民战争动员。在中国陆战队登上澳洲大陆前,大概在二零五四年十一月份,澳大利亚国会才通过了进行第三阶段战争动员的提案,正式实施则是十二月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澳大利亚的全面动员只开始了两个多月。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澳大利亚公民的战争积极性远不如俄罗斯,对服兵役的态度截然不同。

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亚也是一个移民国家。

与美国一样,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几乎被殖民者赶尽杀绝,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被严格限制在保留区内。在大战爆发前,澳大利亚的人口总量超过一亿,可是其中白种人只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个比例,比美国还低。除了白人之外,澳大利亚的第二大种群就是东亚人,约占百分之三十一,然后是占比百分之十七的黑人、百分之九的南亚人与百分之五的伊斯兰教徒。

从人口结构上就看得出来,绝非所有澳大利亚公民都支持政府的战争行为。

事实上,战前的澳大利亚政治格局就能说明问题,即在过去二十年内,没有一届澳大利亚政府的民意支持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大多数时候都在百分之四十以下,澳大利亚的国内分歧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澳大利亚的实际战争动员能力远不如俄罗斯。

全面动员两个多月,澳大利亚皇家军队的总兵力只增加了两百万,而俄罗斯在参战后的两个月里就动员了三百万军人。

没办法扩大动员规模,澳大利亚离战败就不远了。

当然,就算扩大了动员规模,以中国陆战队的推进速度,澳大利亚最多也就多坚持几个月而已。

二月二十一日,在八个充当预备队的陆战师到达之后,第二轮进攻开始。

有趣的是,当时充当预备队的八个陆战师才是真正的王牌部队,因为这些部队全部参加过攻打所罗门群岛的作战行动,其中两个师还全程参与,官兵的作战素质与实战经验远远超过后面组建的陆战师。

庞跃龙没有让这八个陆战师打头阵,也有他的道理:这些部队都过于熟悉传统战术,对新战术的理解还不够,而且在过去几个月里,没有接受过新战术的训练,实际作战力不见得比新组建的陆战师强多少。

要知道,中国陆战队的新兵训练周期在一年以上。

实际上,新兵期只有半年,也只需要半年就能让招募的官兵掌握基本战术技巧,接下来的半年全是协同作战训练,即在编入作战部队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战术训练。在二零五四年组建的二十个陆战师,全部进行了三个月到半年的空中进攻战术训练,协同作战能力超过了之前的陆战师。

对庞跃龙来说,这次进攻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手里有预备队了。

他的主要目的不是攻占布里斯班,而是围歼一百二十万美澳联军,因此有没有预备队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还有一个不同,即前沿部署的战术航空兵能够全程支援陆战队,不会再次出现在战役初期无法参战的问题。

只是,这次进攻的难度也增大了不少。

至少,美澳联军早就有所准备,不会再次措手不及。

很快,这就变成了现实。

当时,陆战队首先强攻布里斯班,而在二十一日当天,就有五个陆战师到达布里斯班附近,然后按照既成战术,开始构筑前沿阵地,一边包围布里斯班,一边修建野战机场,为后继进攻做准备。

可惜的是,陆战队没能如愿以偿的攻入布里斯班。

直到二十五日,陆战队还在布里斯班外面打转,用炮火轰击守军,呼叫航空兵轰炸守军防御阵地。至于地面进攻,已经被美澳联军打退了十多次,造成了大量伤亡,五个陆战师都有点吃不消了。

打到这个时候,美澳联军才进行了第一次有效抵抗。

第189章 一锤定音第19章 人心所向第27章 树梢优势第35章 打扫战场第16章 强渡第22章 还以颜色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13章 全权顾问第202章 分散的防线第195章 两手准备第23章 俄罗斯的野心第211章 宣传榜样第61章 垂死挣扎第63章 毁灭第28章 屈服第193章 主旋律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5章 泰山北斗第163章 第一站第249章 举世震惊第7章 实干阶段第35章 声东击西第26章 威逼第93章 最后的攻击第34章 空军出击第129章 准备进攻第35章 奔赴前线第302章 觉醒第118章 和解第105章 以退为进第19章 关键结点第1章 千锤百炼第3章 把握机会第13章 全权顾问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38章 打工皇帝第27章 精妙战术第174章 伏尔加河第203章 正面强攻第78章 两强标准第182章 最后的挣扎第87章 最后的机会第73章 捆绑政策第248章 灾难第19章 第二战线第53章 生存竞赛第45章 补欠账第24章 重大发现第81章 进攻制胜论第54章 突然袭击第114章 关键情报第33章 白宫的晚餐第193章 单刀直入第230章 理智决策第92章 长远目光第58章 功亏一篑第204章 小人物第39章 战祸第49章 疑点重重第176章 关联因素第76章 热点地区第135章 全局第224章 内耗第8章 不知进退第164章 全力反扑第164章 地面第一战第233章 革命性技术第69章 左右为难第54章 突然袭击第124章 战略转向第54章 生于忧患第3章 演习第88章 奢望第19章 两手一起抓第215章 光复第95章 通畅的航线第27章 战略目的第18章 坦克战第189章 战术选择第184章 强攻第234章 推波助澜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66章 不可避免第46章 决策点第189章 一锤定音第42章 找准目标第314章 大重建第16章 马蜂窝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148章 勇敢的选择第247章 毁灭性打击第46章 预料之外第60章 振作第14章 扫帚星第120章 余波第1章 收假第28章 力所不及第11章 导弹攻击第55章 最后的坚持第228章 导火索
第189章 一锤定音第19章 人心所向第27章 树梢优势第35章 打扫战场第16章 强渡第22章 还以颜色第290章 人口大爆发第13章 全权顾问第202章 分散的防线第195章 两手准备第23章 俄罗斯的野心第211章 宣传榜样第61章 垂死挣扎第63章 毁灭第28章 屈服第193章 主旋律第262章 全民动员第5章 泰山北斗第163章 第一站第249章 举世震惊第7章 实干阶段第35章 声东击西第26章 威逼第93章 最后的攻击第34章 空军出击第129章 准备进攻第35章 奔赴前线第302章 觉醒第118章 和解第105章 以退为进第19章 关键结点第1章 千锤百炼第3章 把握机会第13章 全权顾问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38章 打工皇帝第27章 精妙战术第174章 伏尔加河第203章 正面强攻第78章 两强标准第182章 最后的挣扎第87章 最后的机会第73章 捆绑政策第248章 灾难第19章 第二战线第53章 生存竞赛第45章 补欠账第24章 重大发现第81章 进攻制胜论第54章 突然袭击第114章 关键情报第33章 白宫的晚餐第193章 单刀直入第230章 理智决策第92章 长远目光第58章 功亏一篑第204章 小人物第39章 战祸第49章 疑点重重第176章 关联因素第76章 热点地区第135章 全局第224章 内耗第8章 不知进退第164章 全力反扑第164章 地面第一战第233章 革命性技术第69章 左右为难第54章 突然袭击第124章 战略转向第54章 生于忧患第3章 演习第88章 奢望第19章 两手一起抓第215章 光复第95章 通畅的航线第27章 战略目的第18章 坦克战第189章 战术选择第184章 强攻第234章 推波助澜第140章 改变历史的潜艇第66章 不可避免第46章 决策点第189章 一锤定音第42章 找准目标第314章 大重建第16章 马蜂窝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148章 勇敢的选择第247章 毁灭性打击第46章 预料之外第60章 振作第14章 扫帚星第120章 余波第1章 收假第28章 力所不及第11章 导弹攻击第55章 最后的坚持第228章 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