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再战印度洋

一月四日,发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俄罗斯总统在莫斯科红场召开集会,宣布俄罗斯进行战争总动员,号召所有俄罗斯军民拿起武器抗击入侵者。虽然集会现场的气氛非常火爆,集会人群也是群情义愤,但是总统的号召多少欠缺说服力,因为俄罗斯首先入侵伊朗,而中国向俄罗斯宣战的理由就是俄罗斯入侵伊朗。

当然,这不是牧浩洋关注的事情。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总统不站出来,那才真是怪事。

当天,牧浩洋最关注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一条由潜艇发回来的情报,二是由周渝生提起的一件事情。

周渝生提出的这件事情,关系到队存在的最大问题:通信。

在大陆战场上,中国陆军所向披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指挥通信非常顺畅,命令能够准确的下达到各级部队。

原因只有一个:陆军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当时,陆军装备了一种超高空长航时无人飞机,而且其主要用途,就是充当定向通信的中转平台。

有趣的是,该项目是由陆军单独投资开发的,与海军、空军没有多大关系。

在开发这个项目的时候,陆军也提出与海军、空军合作,只是被拒绝了,主要原因与军种的性质有关。比如,陆军作战部队的活动范畴比较有限,而且指挥所一般固定设置在某个地方,而海军与空军的流动性较大。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海军与空军的定向通信系统一般只用在战术层面上。当时,海军与空军也想处理通信问题,特别是长途通信,只是都在寻找好的办法。

实战证明,陆军的超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通信中转平台。

虽然在作用范畴上,这种平台仍然较为有限,即最大通信距离不超过一千公里,但是也有一个很突出的优势,即保密性非常高。更重要的是,陆军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已经处理了通信距离不足的问题,即用多架超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组成串联通信线路,把通信距离延长到数千公里。

当然,这种办法也有很多缺陷。

比如,通信效率低下,只能满足基本通信要求。再比如,过长的通信中转链条极易遭到破坏,只需有一架无人机出了毛病或者被敌人击落,整个通信系统就将瘫痪。此外,续航能力与在航时间只能满足战役级别的作战需求。

问题是,没有比这更好的处理办法了,至少在当时还没有。

在看到陆军的使用成效后,周渝生立即意识到,这是海军舰队通信的可靠手段,因而向牧浩洋提出建议,先从陆军借用几架,看看能否作为舰队通信中转平台,再决定能否单独采购。

牧浩洋没有拒绝,而是立即让周渝生去处理。

现实上,他对通信问题有愈加间接的认识。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通信就是个大难题,特别是在舰队必须保持无线电静默的时候,与后方通信非常困难,大部分时候只能被动接收消息,如果需要发出消息,就要遇到大难题。以这场海战的过程来看,如果当时处理了通信问题,牧浩洋在指挥环节上的压力将减轻不少。

当然,这件事很快就处理好了。

因为在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比预料的还要顺利,所以陆军有几架超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需要关注的,还是那条潜艇发回来的情报。

四日凌晨,一艘在所罗门群岛南面、即珊瑚海北面海域徘徊的攻击核潜艇发觉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美军舰队正在南下,估计目的地是澳大利亚东南港口。因为距离太远,而且美军的反潜屏障非常严密,所以这艘攻击核潜艇没有能够靠近美军舰队,也就无法探清楚美军舰队的具体情况。

只有一点能够肯定,这是一支规模庞大,得到了严密保护的舰队。

电报中,明确提到了“舰队”,而不是船队,并且说明,舰队的航速在三十节以上,而当时最快的船队,也就只有二十四节。

问题是,这支舰队到底有多庞大?

现实上,早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之后,牧浩洋就认为,美军会在适当的时候向印度洋派遣一支舰队。虽然当时牧浩洋还不认为美军会放弃西太平洋战场,也不认为美军会竭力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但是他有理由相信,美军至少应该派遣一支舰队过去,哪怕只是一支没有航母的舰队。

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美国必须向澳大利亚证明还有足够的军现实力。

到了去年十二月底,牧浩洋的这个预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德拉-霍姆斯会战”之后,美军向印度洋派遣舰队,以至集中兵力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都有可能,而且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大。

原因很简单:美国承受不起中东战败的恶劣结果。

从战略上讲,美国仅向中东增兵,不可能确保取胜,只有夺取印度洋制海权,才能在中东获胜。

要知道,美国在动员,中国也在动员。

虽然大陆战场能够有效牵制中国陆军,但是中国陆军的规模本来就比美国陆军大,而且战斗力十分强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地面战平台早已实现量产,在战争时期,每一个月的产量就能装备一个集团军,而美国的类似装备,至少要到二零五三年下半年才能量产。这些因素加到一起,就决定了美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只投入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在中东战场上取胜。

俄军入侵伊朗,以及中俄开战,更为美军出兵印度洋创造了条件,或者说促使美军尽快出兵印度洋。

在牧浩洋看来,美军会在这个时候做出一个非常错误的判断。

这就是,中国空军将被牵制在大陆战场上,很难配合海军作战,因而美军有机会在印度洋上击败中国海军。

表面上看,这确实是现实。

在中东战场、大陆战场、伊朗战场与本土防御上,中国空军至少需要三千五百架战术战斗机、以及大约四百架战略轰炸机,而这正是中国空军在开战时的全部兵力,等于消耗掉了中国空军的全部战斗力。

现实上,这明显不是实情。

原因很简单,战争已经打了两个多月,而且在战争迸发后、也就是在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启动战争动员之前,黄瀚林就下达了元首令,让中国的军工企业全速运转,军品产量开始迅速提升。

两个月,足够完成军事工业的动员工作了。

在二零五二年十二月,成飞与沈飞总共交付了四百架战斗机,相当于和平时期两年的产量。

到了二零五三年一月份,这个数字至少要提高两倍。

要知道,在全面动员的情况下,和平时期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比如学问产权,比如生产专利。

一月一日,西飞、南飞、贵飞与哈飞都加入了战斗机生产行列,总共有十条战斗机生产线开始全速运转,而配套产业的调整工作在去年十二月底就已完成,足以为飞机制造厂提供足够的零配件。

当然,产业工人不足,对飞机产量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这十条战斗机生产线都达到最大产生的话,中国一个月就能生产两千架战斗机,年产量高达二万四千架。

除了战斗机,轰炸机的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能够说,到二零五三年一月份,中国空军作战飞机不足的问题,已经有所减弱,战斗力正在迅速增强。

当然,美军做出何种判断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美军已无更好的选择了。

要知道,在主要兵力派往中东战场之后,美军已经很难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也就没有必要把舰队继续留在西太平洋上了。更重要的是,已经有足够的情报表明,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防御部署已经完成,而且还在密克罗尼西亚修建了两座空军基地,完成了基地群的扩建工作。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只需中国舰队还在印度洋活动,即便没有舰队掩护,也能高枕无忧。

当然,这也是现实。

没有舰队支持,中国部署在琉球群岛与扶桑的地面部队就只能担当防御任务,根本不可能攻打马里亚纳群岛。

在具备了主要条件,又有现实需求的情况下,美军出兵印度洋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也正是如此,在一月一日,牧浩洋就对潜艇部署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对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的监视力度。

只是,让牧浩洋略感不测的是,美军的行动非常迅速。

如果潜艇情报没有错的话,进入珊瑚海的美军舰队在一月一日就离开了关岛,因而美军在当时就做出了进军印度洋的决定。如果考虑到决策环节中的各种因素,那么美军在一月一日之前就已做出决定。

这让牧浩洋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即美军进军印度洋,肯定与其他战场存在关联。

至于是什么关联,牧浩洋一时还想不明白,终究在一月一日之前,美军不大可能知道中国会进攻俄罗斯。

更重要的是,当时牧浩洋还不清楚美军派出的是一支什么样的舰队。

第54章 远征日本海第154章 特种战斗第70章 后果第29章 力挽狂澜第298章 决裂第132章 临界点第46章 大战略第12章 战争推动者第49章 疑点重重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18章 千钧一发第60章 舰队北上第202章 分散的防线第319章 反思第69章 登门求教第26章 理由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章 战争导火索第49章 场外因素第128章 意外频频第172章 不战而退第294章 经济动物第5章 军事冒险第35章 支柱第313章 千年战争第196章 突袭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267章 文明的飞跃第210章 瓮中之鳖第194章 诱饵第112章 以炸促战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56章 创新之举第232章 政治战争第118章 壮士断臂第49章 场外因素第55章 决战在即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49章 果断反击第72章 爱国商人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00章 战略大调整第149章 放弃第58章 抢先一步第123章 女性军人第29章 血战戈兰高地第36章 分外之责第1章 千锤百炼第38章 战前会议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253章 谋略家第91章 浮上水面第26章 战争宣言第27章 疯狂计划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39章 去台湾第29章 本质第175章 三板斧第49章 首轮空战第84章 战略平衡第127章 雷暴第86章 战术侦察第11章 经济围剿第23章 金狗第65章 门槛第162章 弹雨第72章 炮击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90章 独木难支第22章 谁输谁赢第12章 开战第22章 主要与次要第6章 战略篱笆第121章 全电动潜艇第6章 战略篱笆第94章 再战印度洋第37章 刺刀见红第31章 返航第3章 战争导火索第30章 战争制造者第161章 战术新应用第93章 同化政策第113章 未来战争第52章 全速追击第7章 钢铁鲨鱼第147章 上将之子第26章 威逼第161章 伏击与反伏击第69章 登门求教第6章 愈演愈烈第60章 海蛇之吻第51章 整军备战第7章 机关算尽第54章 突然袭击第145章 绝地反击第182章 风云变幻第99章 耐心的艇长第293章 战神之星第303章 幸运儿
第54章 远征日本海第154章 特种战斗第70章 后果第29章 力挽狂澜第298章 决裂第132章 临界点第46章 大战略第12章 战争推动者第49章 疑点重重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18章 千钧一发第60章 舰队北上第202章 分散的防线第319章 反思第69章 登门求教第26章 理由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章 战争导火索第49章 场外因素第128章 意外频频第172章 不战而退第294章 经济动物第5章 军事冒险第35章 支柱第313章 千年战争第196章 突袭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208章 东线起波澜第267章 文明的飞跃第210章 瓮中之鳖第194章 诱饵第112章 以炸促战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56章 创新之举第232章 政治战争第118章 壮士断臂第49章 场外因素第55章 决战在即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49章 果断反击第72章 爱国商人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00章 战略大调整第149章 放弃第58章 抢先一步第123章 女性军人第29章 血战戈兰高地第36章 分外之责第1章 千锤百炼第38章 战前会议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253章 谋略家第91章 浮上水面第26章 战争宣言第27章 疯狂计划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39章 去台湾第29章 本质第175章 三板斧第49章 首轮空战第84章 战略平衡第127章 雷暴第86章 战术侦察第11章 经济围剿第23章 金狗第65章 门槛第162章 弹雨第72章 炮击第108章 关键所在第90章 独木难支第22章 谁输谁赢第12章 开战第22章 主要与次要第6章 战略篱笆第121章 全电动潜艇第6章 战略篱笆第94章 再战印度洋第37章 刺刀见红第31章 返航第3章 战争导火索第30章 战争制造者第161章 战术新应用第93章 同化政策第113章 未来战争第52章 全速追击第7章 钢铁鲨鱼第147章 上将之子第26章 威逼第161章 伏击与反伏击第69章 登门求教第6章 愈演愈烈第60章 海蛇之吻第51章 整军备战第7章 机关算尽第54章 突然袭击第145章 绝地反击第182章 风云变幻第99章 耐心的艇长第293章 战神之星第303章 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