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神的黄昏(五)

还不明白吗,于是渐渐无人上奏放大炮。

旱情在继续,不过现在仍没有人察觉。

科闱过后,李觉上了一奏。

粮贵伤民,粮贱伤农。国家导河渠,贯江湖,将各地粮食运到京城。越积越多,仓库充牣,露积红腐,陈陈相因,只好赏赐,赏赐不掉,只好处理销售,以至一斗豆仅售价十文钱。赏给兵士,一家不过数口,可一月给粮数斛,能吃得完么?或者出售给京城百姓,等于用这个贱粮变相资养着百万之众,游手之民。但这些粮食运到京城是何其不易,西抵三峡,南极荆湖,包举江吴,旁达浙右,历风涛之险,踰岁月之期,始达建安军,历楚、泗,泝汴流,才运到京城。不说粮贱农民收入变得多可怜吧,就是这一路的民夫,以及诸军傔人(押运粮食的厢兵),离去乡舍,终老江湖,是多么的可怜?

实际这个问题宋九在三司时也在调控。

但一直没有好的办法,例如巴蜀,税粮不适合了,只好用绢代税,结果导致巴蜀绢价坚挺,以至一些聪明的商人将绢贩到巴蜀,再变成税运回来……这更让人无语。

然而朝廷不能不征巴蜀的税啊,不征绢,征粮成吗,征草成吗?将一束草从成都顺三峡长江再顺汴河往京城运?那到了京城是草还是黄金草?或者征钱,请问钱够流通之用吗?

因此宋九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正好那时赵普还没有进入中书,于是在李昉默许下下了数道命令。鼓励巴蜀各州府的官员奖励百姓植桑种麻。

然后在前年死死按住赵匡义建寺塔的冲动,甚至禁止朝廷铸相关的铜器。大肆铸钱,前后计铸七百多万缗铜钱,又让金铺衙内出资增股,金铺固定资产增加,大家继续一起拿出资本出来吧,然后发行近两千万缗交子。实际就等于变相的增加货币数量。

可这终是权宜之计。

铜不足,铜钱不足,就不敢增发交子。

至于植桑种麻。能彻底解决巴蜀绢难之弊吗?试问能增种多少桑麻,以至满足向朝廷纳税的需要?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不用粮纳税,用什么来纳税?

宋九做了一些调节,但仅是他的军制改革,就省下大量粮草,加上连年丰收。于是京城储粮越积越多,对此宋九也无可奈何。

所以李觉想了一个办法。

既然对农民太不公平,那么只好涨粮价,一斗豆涨成二十文钱。有了这个钱,诸军押粮傔人旧日给米二升,现在就可以给赋钱三百。人心就乐焉了。城中诸军因赏粮过多,可以拿出来卖,屯兵手中耕粮更可以拿出来卖,这不亚于多赐钱给兵士,兵士也就高兴了。粮价涨。官府储粮升值,同样可以获利。只涨到一斗二十文钱。民不会难以承受,农民又能受益。

但说易行难。

这是市场决定的,朝廷想涨到二十文就能涨到二十文?

赵匡义十分欣赏这个奏折,确实相比于其他人等,农民太苦了。辛辛苦苦地耕种一年,一家有几十亩地,累死累活,交纳税务外,除家人吃喝外,能有二三十石余粮,就算好得不能再好。可是一石粮一百文钱不足,这些存粮能售多少钱?二三贯钱又能做什么?原来还有棉花,但现在棉布价格越跌越厉害,连下面的官员都不大喜欢用绵布纳税,以免朝廷亏空。粮食贱委实是过于伤农。

因此将两府三司两制御史台官员一起请到政事堂商议。

大家皆一愁莫展。

王显嚅嚅道:“原来丰收也不是好事啊?”

还有人说酿酒,遭到大家一起翻白眼,酿酒,难道京城百姓不吃饭,净喝酒啊?

宋九说了一句:“今年看样子有些干旱。自古以来物以稀为贵,主要粮食多了,它就会下跌,没有其他良策。若真想解决,只有一法,关中之粮暂时不向京城调动,江淮荆湖两浙粮食往北方调运,但不运向京城,而是运向河北之地。再派官吏察看各州囤粮情况,百姓多寡,酌情于各州库囤积部分粮食。又于京城囤粮部分运向河东,酌情囤积。京城物价是全国物价风向标。夏粮渐渐上来,然而新粮不进京城,陈粮去渐渐出于河东。京城储粮会大量减少,不用国家调度,京城粮价也渐渐会贵起来。自古以来,国家以为天灾人祸,兵灾战事,需备九年储粮。一样是备,仅是部分备于地方,部分备于京师罢了。尽管地方贪墨情况会更严重一点。若是粮价贵,又可以向京城调度。来回调济,粮价自然会平稳下来。况且若有是灾害,州库有粮,就可以立即赈济,节约来回搬运成本,那同样弥补了地方一些不良胥吏的贪墨。再者,三司长吏需酌情处执,若是储粮丰,可令地方官员以他物代税,甚至金银代税,那么就可以直接用它来发官员薪酬以及兵饷。”

是一个解决办法。

然而这样的“宏观”调控,现在各个官员没有那经济头脑,执行下去麻烦会多多。

可粮食确实太贱了,在唐朝物价低廉,钱比宋朝更金贵的情况下,一斗粟售价四五文钱,那就是大治之年了。现在一斗豆仅售价十文钱,可想粮价贱到何等地步?

因此宋九又自嘲道:“陛下,虽然农民苦一点,但若没有兵祸,至少百姓不会因粮贵而饿死人了。”

大家不由地一起苦笑。

赵匡义道:“就这样办吧。”

它是头等大事,难得的两府三司一起团结起来,群策群力地处理这件事。以至大嘴巴田锡看到粮价终于慢慢上扬起来,再次上了一奏。早就当如此,将相和。国家兴,看看原来两府成了什么!

赵普将田锡当神经病。

宋九认为田锡是书生意气。

实际连赵匡义都在惋惜,若是这两人不闹矛盾,相互团结起来,以两人的才干,国家该是如何的幸运?

但就是无解之题了,说服赵普,不好意思。用老臣,就要容忍老臣这个缺点。说服宋九,什么,让我让,我没有象赵普那样搞三搞四就不错了,还让啊?

于是赵匡义一起到这两人,不由地黯然神伤……

两人继续各干各的。

赵普小心地替国家经营。另外谁也没有小视他的法眼。当初他看好了宋琪与李昉,两人先后上位。

这次他又看好了吕蒙正,吕蒙正春天终于到来,甚至赵元僖想上位,想表现,拉拢赵普还不保险。毕竟赵普老了,于是暗中拉拢吕蒙正。赵普那是假拉拢,吕蒙正那是真被他拉拢了。

对此赵普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赵普在众芳里百度,居然找到寇准,将他调入京城。大加推崇,于是让赵匡义提为枢密直学士。甚至听闻寇准第一个妻子许氏去世,赵匡义亲自赐婚,将小宋皇后的妹妹嫁给寇准。

有人说小寇命不好,实际说错了,真的命很好,他只是一个小官宦子弟,得许仲宣赏识,将女儿嫁给他,许仲宣不比老宋差多少,同样是宋朝的名臣,一代高官,就差未进两府。第二个夫人则是老宋的女儿。仅凭这两门亲事,就得到无数人脉,顺利进入准豪门。

但现在小寇有些憋闷,宋九与赵普水火不容,他同时受两人赏识,怎么办?

多想了,暂时还未到他进入漩涡表演的时候。

同时赵普对张齐贤也大加赞赏,明知道张齐贤与宋九关系默契,也再三推荐,弄得宋九看着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家伙,又恨又畏。

宋九也在做着自己的事。

唐河之战后,易州失手,暂时无法争回来。

那么破虏军就顶在最前线,这一来梁门(静戎军城,今河北徐水)与遂城成了重中之重。

李继隆推荐了魏能,宋九不大清楚,实际也很无语,由于后世拼命地妖魔宋朝,让宋朝武功上的事迹不能广为人知。宋九可怜的金手指还是看架空小说,或者是电视剧之类不靠谱的渠道得来的,未看到就不知道,就是看到了也未必准确。所以田敏不知道,魏能不知道,荆嗣不知道……

但李继隆推荐,说不定又是一个田敏呢,因此宋九同意了。

然而另一个人却是宋九任命的,前面大捷,后面派人利用辽军在辽东空虚的时机,直接从辽东半岛登陆,到辽东将杨延昭调回来。至于史上的名将石普,继续呆在辽东。不敢放,余下诸将都不敢放。至少现在不是回来的时候。

这来回跑,有一门好处,辽东许多地形,渐渐了如指掌。但跑得多,辽国也警觉了,杨延昭回来时被辽人发觉,幸好离海边不远,围剿的辽兵不多,后来大连那边更是人烟空旷的地方,让杨延昭杀出重围登上船。

但辽国也没有办法。

他们船舶技术落后,漫长的海岸线如何防范?

杨延昭立即自沧州登陆,去了遂城。

实际此时河北将星之耀眼,已经让人无法想像,李继隆,荆嗣,李继宣,尹继伦,田敏,魏能,杨延昭,袁继忠,范延召,孔守正,破虏军知军孙全照……可能连崔彦进都要往后站,至少比起这些个“亡命之徒”,崔彦进在勇敢度上,远远不及之。

所以以后李自成以李继迁后代自居。

能在这些亡命之徒下讨生活,并且发展壮大,何其不易。

宋九剿灭得及时,再过几年李继迁军事上渐渐成熟起来,即便发出十万大军清剿,也未必会成功。虽然当初他起家时嫩得一塌糊涂。宋九也隐隐知道,只是不清楚,并且还低估了李继迁的能力。可能在这个时空,李继迁会一直被低估下去。

实际还有一个人,王显。就在宋九眼皮下,宋九也低估了。

然后又让将呼廷赞去了威虏军下面的保州。满城寨便在保州境内。

除了调将,又调兵。

西北那边与宋九想的差不多,但比朝廷想得要恶劣。

朝廷做得很好了,不但商路让大家受益,又放开了盐利,还教导当地百姓圈养牲畜,增加收入。然而还陆续发生了一些叛乱。不过缺少伟大的西夏开国皇帝李继迁率领,都不成气候。迅速被镇压下去。

不过时间长了,对融合很有利的,特别是鼓励羌汉联亲措施,以及圈养定居,还有除折王两家迁来的部分百姓,又陆续有一些亲近宋朝的部族从辽国夹山地区逃亡而来,陆续分制在南河套各个绿洲上。有他们在。多少掣肘了定难诸豪强的势力,以及一些戈壁滩上残存的李继迁余部势力。

朝廷看到的是可悲的一面,这么难以养熟,还要我们怎么做?宋九看到是可喜的一面,至少比一个大夏国屹立在西北好吧。

因为西北还没有安定,尹宪继续留在西北。又将田仁朗、王侁重新调向西北,经宋九提醒,两人没有放在一处,除了这三人,还有翟守素。刘用,张凝。郑文宝,杨琼,有的能打,有的不能打,但因为皆非强敌,难以甄别。

其中杨琼资格最老,训练骑兵就是他在领手。

一支骑兵成形,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象宋九那样,仅能骑着马跑,还要骑在马背上交战,格斗,射箭,以及相互的配合。

然而兵士消耗巨大,禁兵数量不足,越是这样,京城越需要更多禁兵留守,前线兵力就会越紧张。

宋九思来想去,终于通知杨琼,你挑一万能过得去的骑兵过来吧,不管是禁兵,还是蕃禁兵,但蕃羌禁兵一定是其家人已经迁徙到京城或京畿附近的兵士,否则他们到了河北来会不思奋战。

对史上西北这支蕃兵宋九略有些印象,那就是狄青于昆仑关大捷时蕃兵打出来的威风。

可随后童贯北伐时,乃是最强的西兵,也有蕃骑,然而大败了。不能说童贯不行,正是他与诸将打下了青海,一度将北宋疆域开拓到新疆地区。也不能说水土不服,难道比岭南水土更恶?或者说连年征战,将士倦战,不就是打一仗吗,难道比西夏那边连年打还要让人生倦?或者说是西辽开国者耶律大石太牛了,所以才败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宋九不大清楚,因此对这支蕃兵去了河北河东后,战斗力会是如何,宋九有些儿表示怀疑。但相信不会比宋朝兵步战斗力差。然而还有一个问题,个体狠没有用,必须整体厉害,才能发挥战斗力。如李继隆手下当真单打独斗,一个能PK五六个辽国铁骑?这还要讲究将领指挥能力,士气,以及各自的军纪与阵型、配合。

不过这让河北诸将头痛去吧。

命令发布后,杨琼从中挑选了四千余汉人骑兵,以及五千多名蕃羌骑兵,由张凝率领,抵达河北。

是金子终归要发光的,如王超就在河东潘美部下,渐渐表现出色。

张凝少年勇武,张美在沧州见到后壮之,召置帐下,又被赵匡义拢到藩邸里为亲卫。但包括赵匡义在内,谁都没有太意,可他是赵匡义的人,于是被为殿前指挥使,又被调到西北配合杨琼训练骑兵军卒。这才渐渐被杨琼看到其才能,加上他又是皇上亲卫出身,便让他领着这一万骑奔赴河北。

实际杨琼本人也能打,还有呆在高阳关担任高阳关战绰都监杨信的弟弟杨嗣,宋九还没有注意到。

曹彬的儿子曹璨与他关系不错,也在河北,表现还行,不过并没有达到宋九的要求。于是宋九注意小小曹,曹玮,他太小了,根本无法培养。然而他注意到小小曹,却没有注意到高琼的长子高继勋。

实际这一时间段内,宋朝猛将如云,只可惜朝廷没有用好他们。

宋九刻意在观察,然而他不知道,只能真正去观察,所以发掘出来很慢,甚至对孙全照仍不大重视,包括张凝,杨琼推荐,只以天雄军驻泊都监身份去的河北。天雄军在霸州的西边,河流沼泽密集,也非是辽国入侵的首选好地方,不是主战区。

但话说过来,论将,也足够用了。

并且一万骑兵到来,虽各防区在瓜分,但多少增加了前线的实力。

面对这个变化,耶律休哥仍没有注意,于是徐河之战在他大意中再度打响。

第488章 要翻天第261章 保护(下)第256章 两知州(下)第82章 诱、惑(下)第296章 卢宋会(上)第396章 枭雄的末落(下)第328章 怜奴第445章 高处不胜寒(下)第360章 小把戏第13章 从此醉(下)第425章 上位(上)第238章 宋无敌(下)第317章 学问第52章 地震二百十八章 归来下第195章 国舅(上)第215章 贺礼第459章 小妾第381章 斗吧第163章 想不通第395章 枭雄末落(上)第531章 军事家(中)第67章 高第468章 均贫富(上)第111章 送礼第488章 要翻天第224章 谁敢惹(下)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330章 青蛙的死法(上)第439章 神的黄昏(八)第202章 佘太君(上)第219章 弄错了第48章 后院第24章 父辈(下)第522章 第三十七计(上)第83章 夜郎(上)第112章 心照不宣第353章 莫明的处罚第366章 幕后者第322章 好深的水第145章 祭文第346章 轻敌第157章 劲弩(上)第66章 悬赏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462章 前戏(上)第67章 高第300章 爱情问题(下)第206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下)第73章 南方(中)第321章 大江(下)第216章 夜宴(一)第101章 宇文恺第21章 麻烦来了(上)第521章 无耻第66章 悬赏第64章 糊涂第497章 咸平军第373章 原因第305章 不杀人(上)第448章 南方有风第13章 从此醉(下)第476章 一(下)第192章 上朝第296章 卢宋会(上)第447章 野望(下)第485章 南方(上)第64章 糊涂第258章 天堂的**第184章 求实(下)第270章 危机第368章 四种官员第288章 春行(下)第193章 朝会第119章 变化(上)第466章 很短的飙风(中)第481章 等的人第464章 前戏(下)第277章 公主(上)第178章 开业(上)第40章 挖祖坟(上)第124章 两重天(下)第381章 斗吧第141章 又是豪赌(上)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530章 军事家(上)第362章 号角第535章 大结局(三)第242章 抚桑第405章 铁血之路(五)第143章 事了(上)第277章 公主(上)第445章 高处不胜寒(下)第434章 神的黄昏(三)第199章 牛(下)第43章 烫手的承务郎(上)第252章 宝宝第395章 枭雄末落(上)第220章 夜宴(五)第150章 花蕊夫人(上)
第488章 要翻天第261章 保护(下)第256章 两知州(下)第82章 诱、惑(下)第296章 卢宋会(上)第396章 枭雄的末落(下)第328章 怜奴第445章 高处不胜寒(下)第360章 小把戏第13章 从此醉(下)第425章 上位(上)第238章 宋无敌(下)第317章 学问第52章 地震二百十八章 归来下第195章 国舅(上)第215章 贺礼第459章 小妾第381章 斗吧第163章 想不通第395章 枭雄末落(上)第531章 军事家(中)第67章 高第468章 均贫富(上)第111章 送礼第488章 要翻天第224章 谁敢惹(下)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330章 青蛙的死法(上)第439章 神的黄昏(八)第202章 佘太君(上)第219章 弄错了第48章 后院第24章 父辈(下)第522章 第三十七计(上)第83章 夜郎(上)第112章 心照不宣第353章 莫明的处罚第366章 幕后者第322章 好深的水第145章 祭文第346章 轻敌第157章 劲弩(上)第66章 悬赏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462章 前戏(上)第67章 高第300章 爱情问题(下)第206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下)第73章 南方(中)第321章 大江(下)第216章 夜宴(一)第101章 宇文恺第21章 麻烦来了(上)第521章 无耻第66章 悬赏第64章 糊涂第497章 咸平军第373章 原因第305章 不杀人(上)第448章 南方有风第13章 从此醉(下)第476章 一(下)第192章 上朝第296章 卢宋会(上)第447章 野望(下)第485章 南方(上)第64章 糊涂第258章 天堂的**第184章 求实(下)第270章 危机第368章 四种官员第288章 春行(下)第193章 朝会第119章 变化(上)第466章 很短的飙风(中)第481章 等的人第464章 前戏(下)第277章 公主(上)第178章 开业(上)第40章 挖祖坟(上)第124章 两重天(下)第381章 斗吧第141章 又是豪赌(上)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530章 军事家(上)第362章 号角第535章 大结局(三)第242章 抚桑第405章 铁血之路(五)第143章 事了(上)第277章 公主(上)第445章 高处不胜寒(下)第434章 神的黄昏(三)第199章 牛(下)第43章 烫手的承务郎(上)第252章 宝宝第395章 枭雄末落(上)第220章 夜宴(五)第150章 花蕊夫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