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

(农家)

许行

许行,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楚国人(今湖北随州),农家创始人。

许行和几个弟子正在编草鞋,大弟子扛着一把草席走进来。

“师傅,今天席子一张没卖,只卖了两双草鞋。就这点钱。”

“没关系,晚上大家少吃半碗吧。腌缸里还有两块咸菜头,你去把它切了给大家配饭。要切薄点!”

“师傅,隔壁的滕文公刚刚即位。据说他听了孟子的话,要建善国,正在大搞仁政,到处撒钱招人。只要去,就给房给地,还送小蜜。很多人都往那边跑。”

许行一脸严肃地说:“我平常怎么教导你们来着!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经得起诱惑。你们都当耳边风了。”

“听说吃饭不用钱,还送两袋米。”

“收拾一下,马上出发!”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这里的滕文公应该为滕元公,滕文公是之前滕国的另一个国君,是孟子写错了。不过为了尊重老孟一点,后面的这个就叫滕后文公吧。

许行早年可能学过墨学,或者受过墨家影响。所以他早期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跟墨家很相似,都是穿麻衣草鞋,吃咸菜糠饭,越苦越好。当然,也可能真穷。

不过,许行的心思比较大,会琢磨。后来,他从古代农业之神的神农氏那里,得到了启发,再结合自己平时也种过庄稼,慢慢形成一种自己的农家学说。

当时是战国中期,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成了一种很时髦火爆的职业。哪怕蚊子公母的不同,蛤蟆叫声的高低,都能成个派别,并且到处招人收徒。

毕竟往外一介绍,这是某某派的祖师爷,那面子,油光锃(念“赠”)亮。身后再能跟个十来人,那就真的是人挡杀人、墙挡拆墙了。

许行也不傻,他抬出神农氏做为本派的祖师爷。这可是中国太古三皇之一,牛得不行,连当时最流行的墨家和杨朱道家,也被甩得没影。

不过名头虽然大,但没多少人理会,只收了十几个弟子,而且日子还过得苦巴巴的。许行只能带着这些人,在老家随县打草鞋、编草席为生。

随县是之前随国的都城。说说随国,再不说就沉底了。

随国,建立时间不详,可能和齐、鲁差不多。它在楚国的右上角,早期地盘不小,而且挺牛,常跟楚国对着干。楚国想向东北扩张,但一直拿它没办法。

直到春秋中期时,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才终于把它打服了。从此,它就一直是楚国的附庸国,没什么存在感。在许行出生前一百年左右,最终被楚所灭,国都也被改为县。

不过它原来的都城随城(今湖北随州),却大名鼎鼎。据说神农氏炎帝,就是在这里发家,开启了史前农耕文明。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华人团体,来这儿怀古祭祖。估计许行也是借此近水楼台。

同时,它还是编钟之乡。编钟是中国特有的乐器,一种古代大型的打击乐器,是把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音调的高低分几层,依次挂在木架上,进行敲打。它跟现在的一些打击乐器鼓、锣等不同,不是死命敲的那种,要控制力度的,如蜻蜓点水;太用力钟都打飞了。

另外,它也是隋朝名字的来源。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曾经被封在随州,所以建国后就以随为国号。不过,因为不喜欢随字带“走”之底,有走过场的不祥之意,就改为“隋”。结果还是才三十八年就玩完了,真的是走过场。

可能是过得太苦了,或者徒弟越来越多养不活,大约40岁时,许行听说滕国的国君滕后文公在大推仁政,人还不错,于是就带领弟子浩浩荡荡来到滕国。

滕后文公果然好说话,大手一挥,就划给他一大块土地,让许行和弟子们去耕种。

有了这份资本,许行开始大展手脚。他不仅把庄稼种得年年大丰收,还大力向外宣传自己的思想,使农家学说开始传播向诸侯各国。

不久后,有个叫陈相的,带着他的弟弟陈辛,从隔壁的宋国过来学习农家。

这两兄弟挺好玩的。他们之前是向据说是屈原的老师陈良学习儒学的,可等老师一死,两人就放弃儒学,扛着锄头,跑来跟许行种田。

这让孟子大为光火。在他快50岁第二次出去游历时,特意拐到滕国,想找许行叫板。

但许行没搭理他,只派了陈相去应付。孟子把许行破口大骂了一番,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滕国。

不过孟子的批判,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农家的缺陷。

之后,许行也没什么生平记载了,估计就一直呆在滕国。在他去世的前几年,滕国被灭,许行可能也辗转其它国家,也可能终老于此。

这里也说说滕国吧,之后就没出场机会了。

滕国建立的时间和齐、鲁差不多,在鲁国的正下方,地盘不大,势力也一般。

不过它很会做人,和周围的国家都和睦相处,尤其是头顶的老大哥鲁国,更是称兄道弟,关系暧昧。所以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中,它一直是平静祥和地生活着。除了一次。

那一次还比较悲催,是在战国早期时,被越王朱勾灭了国。不过之后它很快又复国了,依旧安逸地过着日子。直到一百一十多年后,才被宋国最后雄起一把的最后一任国君宋康王所灭。

因为过于安逸,所以它也没有什么存在感。除了出过墨子这么个大号人物外,它的少得可怜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这里在唐代时曾建过滕王阁,是李世民弟弟李元婴建的,其名字就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滕国,不过在后代被毁。

李元婴之后又改任到江西南昌和四川阆(念“浪”)中,这家伙比较傲娇,又分别在两地都建了座滕王阁,这才有了唐代王勃写的著名的《滕王阁序》(江西南昌的那座)。

许行是农家的创始人。虽然他把神农氏奉为农家的始祖,但那只是做门面,使农家成为一个学派、并有完整的学说体系,是从许行开始的。

农家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不劳而获。

许行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念‘拥孙’,早饭和晚饭)而治”,认为君王也要耕种劳作做饭,要人人自食其力,反对剥削;并提出“市贾(这里念‘古’)不二”,就是物物之间等量交换,同等商品只卖一种价格,反对商业欺诈。同时他也承认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二者之间可以进行商品交换等。

许行的思想中,最值得肯定的,是他对农业的重视,就是满足老百姓生存的基本保障。这是一个国家安定的前提,也是今天科技高速发展、工业化国家建设时,绝不能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本国的农业控制在自己手中。

当然,许行的思想是一种小农思想,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有点相似,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他提倡的一些为政方法和商业交易模式,也是不妥的,早已被淘汰了。

许行写有《神农》一书,共20篇,不过已失传。

农家,是以反对不劳而获为核心、以农业生产为基本国策、主张人人自食其力共同劳动的学派。

农家的书多是介绍播种耕田等农作的技术和知识,很有实用性,所以和医家的书一样,最后能免于秦始皇的《焚书令》,得以保存。

不过,有关它的平等思想和学说,因不符后来儒家的等级思想,因此被清理得一干二净,也包括农家的人物事迹等。所以现存的农家人物资料也寥寥无几,实在找不着人了,也不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