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

苏秦

苏秦,约前340年—前284年,字季子,战国东周人(今河南洛阳),合纵人物。

郊外的风冷嗖嗖地吹着,苏秦不禁紧了紧身上的黑皮衣。

回去该怎么说呢,家里人肯定没好脸色。被骂倒不怕,就是哥嫂他们的嘲笑和奚落,实在让人难受。毕竟为了自己,家里变卖了几乎所有家产,才置换了一些盘缠和这件黑貂皮毛衣。自己当初一激动,夸下海口,不封侯拜相就不回来!

可如今,钱花光了,这皮毛衣也只剩皮没毛了,却什么都没做成,还晒得跟黑炭似的,瘦得跟饿鬼一样。唉,我终于明白近乡情更怯的感受了。

想想还是当年在学校风光呀。那时语出惊座,舌战群生,说风风掉头,说水水倒流,连鬼谷子老师见了我都转身就走。现在才知道,人家那是不屑跟我得瑟,自己还以为牛上天了。

算了,拍拍身上的尘土,踏上回家的路途。不管怎么说,我要重新用功振作,绝不做啃老一族。估计想做他们也不肯!

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家里原是务农的,不富裕,不过他从小就伶牙利齿,口才不错。当时的公孙衍、张仪靠辩才闻名天下,这让他向往不已。

因此,在18岁左右,他也跑到云梦山,去跟鬼谷子学习。这时张仪已经下山十来年了。几年后毕业了,他开始前往各国,想闯荡一番事业。

但是,当学生时轻松自在,爱读不读的,等进了社会,才知道那些年太糟蹋时间了,学的根本不够用。所以几年后,他仍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

不得已他只好狼狈回家,再加上哥嫂弟妹的冷嘲热讽,于是痛下决心,开始发愤图强,刻苦读书,重新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据说他经常读到深夜,困了就拿锥子往大腿上扎。

成语“悬梁刺股”中的“刺股”,说的就是他。估计他的大腿都是密密麻麻的刺青。

当然,这种精神是要提倡的,不过这种做法就不建议推行了。真要扎,麻烦光着腿扎,不要糟蹋了裤子。

一年后,他感到自己真的学有所成了,这才离开老家,又开始到各国游说。但也并不顺利。他找过东周王室,到过秦、赵、燕等国,最后在燕国才终于找到工作,被任为临时外交官。

燕国此时是燕昭王在位。这是个和赵武灵王一样有作为的人,不过晚年要好得多。而在这之前,他的国家差点被齐宣王给灭了。

燕国和齐、鲁同一时间建国,在齐国的上边,是周朝分封的除了箕氏侯国的最东北方的国家。早期的几百年里,它大都是和更北方的山戎等少数民族打来打去。在齐桓公时,它还差点被山戎灭国,多亏齐桓公相助,才得以保存。

之后,因为跟齐国相邻,所以它常被齐国欺负,两国时打时和的,不过国家还算稳定。在燕昭王爷爷在位时,他还参加过公孙衍的五国相王。但是到了燕昭王他爹,闲着没事学“禅让”,把王位让给相国,结果引起国内大乱。齐宣王趁机出兵攻打,把国都蓟(念“季”,今北京)都占了,后来迫于各国的干涉,才不得不退兵。燕昭王就是这时坐上了王位。

因为深受几乎灭国之辱,燕昭王开始广纳贤才,励精图治,重用苏秦、秦开、乐毅、邹衍等,三十年后,反而把齐国打得差点灭国,报了深仇大恨。同时,他还向东北扩展到辽东、朝鲜一带,使燕国成为最后的战国七雄之一。

可是他一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就傻愣愣地赶跑乐毅,燕国也迅速衰落下去。五十多年后,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政,没成功,五年后被秦国所灭。

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人才是必需的,而好的领导更是至关重要。这也适用于任何企业公司。

苏秦在燕国上班时,已经30多岁了。不过他一上任,马上展示出超群的才辩能力。

当时齐国虽然从燕国撤兵,但还占着十座燕城,死赖不走。于是苏秦来到齐国,也凭三寸之舌,轻易就说动齐宣王,归还了燕国那十座城。

燕昭王拼命揉眼睛,终于相信这馅饼是真的。此时他刚即位没几年,乐毅还要好些年才能来。所以他紧紧地拉着苏秦的手,兄弟,全靠你了,上卿(相当于相国)的位子你先委屈坐着吧。

苏秦也被感动得唏哩哗啦,开始竭尽全力为燕国办事。

由于燕国刚从废墟中爬出来,百废待兴,再加上下方齐国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再次被灭的可能。为了消除齐国的威胁,几年后,身为相国的苏秦故意让燕昭王处罚自己,然后跑到齐国做官,开始了他无间道的下半生。

此时齐宣王已经死了,他儿子齐湣王在位。就是因为这家伙,稷下学宫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他虽然也屡建武功,但刚愎自用,穷兵黩武,才导致了齐国之后差点被灭国。

苏秦一到齐国,就劝齐湣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以消耗齐国的财力。不过这时齐国依然强盛,而苏秦刚打入组织,根基不够,再加上当时有孟尝君为相坐镇,所以五年后,苏秦没什么更多收获,只好回到燕国。

这里说说春秋战国时的人才流动现象。

可能有人会奇怪,怎么张仪、公孙衍、苏秦包括之前的吴起等,跑来跑去到处做官。更过分的是,有的还帮别国打自己的国家,像张仪、公孙衍(早期)都是。这要搁到现在,汉奸、走狗、卖国贼早扣脑门上了。

其实,在春秋时期,因为官职都是卿大夫世袭,所以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当官,除了特别有能力的再遇到特别贤明的国君,如百里奚、管仲等。这时流动的人才,主要是国内动乱或为躲避迫害仇杀,而逃亡它国的贵族或其后代,如孙武的先祖、孔子的父亲、伍子胥等。

而到了战国,世袭制度被废,大量有才华的布衣百姓登场。他们渴望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再加上当时战争频繁,各国急需人才,选才制度非常宽松,所以才有了这里不行、爷我去别处的人才大流动现象。

所以,那时的人们没有什么国籍概念,没有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能用现在的“卖国求荣”或“背宗忘祖”来评价的。这个必须要区别看待。

其实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国家中的政治避难、异裔人才、公司的跳槽、球员转会等。不过,这里面有些个的性质还是值得商榷的。

不久后,孟尝君被齐湣王赶跑,去了魏国。没了孟尝君的制约,齐湣王开始放开手脚,四处打仗,几年间把周边的国家几乎得罪光了。

苏秦一看,有戏了,于是在离开齐国六年后,他再次来到齐国(此时乐毅可能也来燕国了)。这次他被任为齐国相国,开始执行对齐国更大破坏的计划。

首先,他极力怂恿齐湣王去攻打宋国。

当时宋国的末代国君宋康王,也是四处打仗,得罪了许多国家,人缘很不好。而更主要的是,宋国是诸侯国中出了名的膏腴(念“鱼”)之地,肥得流油,谁都想啃一口。不过因为这样,它也是块烫手的山芋,谁拿了都得惹一身的骚。

齐湣王虽然专横跋扈,却也不傻。为此,苏秦又开始了他的合纵联盟。

他游说魏、韩、赵、燕(这个不用游),再加上齐国,在公孙衍五国攻秦的三十一年后,也组织起了五国攻秦的合纵大队伍(在这之前,孟尝君也搞过一次,而且还胜了!)。

虽然这次合纵和公孙衍的那次一样,因各国的推诿(念“委”)扯皮而无功而返,但也因此使苏秦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据说他还回家很显摆了一下。

解释一下。苏秦做的这一些,是有玄机的。

他搞合纵攻秦,是为了给齐国制造攻宋的机会。因为当时秦国和宋国关系相当不错,一旦齐国打宋国,秦国肯定跑来帮宋国,而搞了合纵攻秦,秦国自顾不暇,就没了那份闲心。同时,给齐国制造这种机会,看似是让齐国扩大领土,其实真正目的,是为了让齐国多拉仇恨值。这是套中套的节奏。

果然,齐湣王在合纵攻秦一年后,终于灭掉宋国(魏、楚也随手捞了几块地盘走)。但还没剥皮开吃,秦国就率先发难,连续不停地越界来打齐国。其它国家也红着眼蠢蠢欲动。再两年后,乐毅率领燕、魏、韩、赵、秦一起来攻打齐国。

被打得焦头烂额时,齐湣王才发现了苏秦的真实身份,最终把他五马分尸。之后齐国被打得只剩两座城,齐湣王也被楚将所杀。

其实苏秦是个比较黯淡的人物,不像《史记》中那么光彩夺目。当时搞过合纵的人很多,包括孟尝君、乐毅等。而因为得罪了秦国,在合纵之后他还被魏、赵囚禁过一段时间。至于史书记载的也多有出入,很多公孙衍的事记到他头上,而他的事却记到了他兄弟苏代的头上。

同时,他又是个有争议的双面人物。对于燕国来说,他厥(念“决”)功至伟;而对齐国来说,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他。但不管怎么说,他的雄辩善言在当时是公认的。

苏秦著有《苏子》31篇,不过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