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黄氏,名歇,号春申君,战国楚国人(今湖北武汉)。

平原君派门客去楚国拜访春申君,被安排在上等客馆住下。第二天一早,大家收拾一下,准备去相府。

带头的门客说:“兄弟们,亮家伙,别给咱们的主子丢脸。把最好的衣服穿上,玉佩呀、金锁呀、宝剑呀全挂起来,宝石簪子(簪念‘赞’,第一声;古代男女都插,用来固定头发,好的用金、玉所做,甚至上嵌名贵珠宝等)全插头上;有多少插多少!一定要让人知道,做为平原君的门客,是多少风光和牛叉呀!那个谁谁谁,你先去看看。”

没多久,那个谁谁谁回来了:“头,我要实话实说吗?”

“废话。”

“刚刚我在外面,看到对方的门客正在去相府。”

“这很正常呀。”

“可他们坐着劳斯莱斯,哦,不是,是高头大马车,顶着黄金紫晶帽,穿着绫罗真丝衣,好像脚上的鞋都嵌满了珍珠。我一看,赶紧装做打酱油路过的,转身就回来了。”

“你做得对!算了,兄弟们,都卸了吧。做人还是低调点!”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

黄歇的黄氏,来自于古老的黄国(今河南潢川县一带)。黄国的先民早在夏朝之前就有了,在夏朝之初就已建国。因为是东夷的后代,所以早期称黄夷,是九夷的一支。

它一开始就很强大,曾经还和夏朝打过仗。在之后的近千年里,它一直在东南方逍遥着,直到周朝建立,打不过人家,就归顺了。

在归服周朝后,由于楚国的崛起,它又和楚国对着干。不过最终还是没打过,在楚成王时它被灭了。其王族子孙及国民,就以国为氏,流传下来。黄歇据说就是黄国王族的后裔。

插一下。上面所说的“九夷”,是周朝及之前,对东方各部落民族的称呼。其它还有八狄、七戎、六蛮,分别指北方、西方及南方的各部落(和上面的东夷、南蛮等称呼相通)。

当然,这里的数字是泛指,并不是真的只有这几个,而且具体是哪些部落,现在已不可查了。另外,当时也用九夷、八狄、七戎、六蛮来代指四海,就是世界各地。

虽说是王族后裔,但国都灭了,再怎么裔都不管用了。不过,黄歇的家境可能还不错,再加上他小时候很聪明,读了很多书。

长大后,他又四处游历,拜师求学,所以知识广博,口才还很好。大约在楚顷襄王时,他担任了左徒一职(屈原曾经就当过)。

前些年,生活还平静些。但到了黄歇35岁左右,白起来了,然后,楚国就要生要死的。国都被占,楚顷襄王迁都,屈原跳江。不得已,楚顷襄王只好派黄歇去秦国求和。

黄歇运用他清新脱俗的口才,把秦昭王捧得舒舒服服、迷迷糊糊的,就和楚国讲和了。为了表达诚意,楚国派黄歇陪着太子熊完(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去秦国做人质。

之前说过,战败国的太子人质,待遇很差的;听着名头大,实际像根草。所以黄歇一边努力维持和秦国的关系,一边悉心照顾太子并安慰着他那脆弱的心灵。

就这么一晃九年过去了。期间范雎来到秦国,被任为客卿,之后又当上相国。黄歇常和他来往,两人产生了良好的感情私交(当然,更多的是金钱)。然后,楚顷襄王突然病重。

熊完听说后,顿时急了。要赶紧回去,不然别的王子趁机登位,哪怕自己是太子,到时黄花菜也凉了。于是他让黄歇向秦昭王申请探亲假期。

这秦昭王是绑票惯犯,而且还很有职业素质,就是不给钱,打死不放。这到手的鸭子怎么能让它飞了!没批。

黄歇一看,不行,秦昭王向来有绑票瘾,轻易说不动他,得另外想辙。于是他让熊完乔装成车夫,偷偷先逃回楚国,自己则扮做太子,留了下来。

估摸着太子已经到了楚国,他这才晃晃悠悠跟秦昭王说,太子已经回楚国了,现在只剩我一个;我欺骗大王不对,所以,要杀随便;当然,不杀更好。

秦昭王气得,不想死你就明说嘛,还不杀更好!想得美了你!还是要杀黄歇。多亏了有私交的范雎,帮着说好话,黄歇这才免于一死,被放回楚国。

此时,楚顷襄王已经嗝屁,楚考烈王正式即位。为了回报这么多年抚慰心灵和舍命相救的深厚感情,他立刻任黄歇为相国,并封他为春申君,将淮河以北的十二县赐给他做封地。两人的春天都来了。

三年后,长平之战爆发。再一年,邯郸被围,一围就是两年多。赵国实在撑不下去,派平原君赵胜来楚国,请求援助。

然后就是毛遂在酒席上,武力恐吓楚考烈王(下篇会说),战战兢兢得到援兵。当时春申君肯定也在场,估计也被吓坏了;这春天还没过完,就差点跳到寒冬去了!之后由春申君统领楚军,和信陵君魏无忌一起,打退了秦昭王。

邯郸解围的第二年,春申君又带兵灭了鲁国。礼仪之邦、鞠躬最棒、以周朝为榜样的鲁国,终于灭亡了。很凑巧的是,这一年,也是东周被秦昭王灭了的一年。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门(灭亡之门)。

而春申君也凭着这两战,名震诸侯,声望达到了顶点。之后他也和孟尝君(此时已死二十多年了)、平原君、信陵君一样,开始大量招收人才,收养门客。

据说做他的门客特幸福,不仅吃得好,住得好,还穿得特高档(当然,是上等门客)。然后就有了开篇所说的,平原君的门客想显摆,结果一对比,顿时没了脾气。

接下来的十几年,楚国都是春申君的天下。这期间,荀子又跑路到楚国,春申君安排他做了兰陵县令。宋玉可能招惹了他,被罢了官,过苦日子去了。而秦国那边秦始皇登位,以吕不韦为相,蒙骜为帅,主要攻打韩、魏、赵,楚国倒没什么事。

唯一一次大的战事,是信陵君率领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打秦时,春申君也派兵参与。为此,他还获得了难得的一枚NBA冠军金戒指,哦,不是,是合纵攻秦的胜利金戒指(只有两次胜利,上次是之前孟尝君带领的。不过这次只打到函谷关,没打进去)。

合纵攻秦胜利的第四年,信陵君去世(平原君也死了八年了),蒙骜又开始大打出手。

好吧,说下蒙骜,他被冷落很久了。其实他并不比那四大名将差。

他也是战国名将,原来是齐国人,后来投奔到秦国(就是在把田单卖掉的齐废王时期;这家伙,真没救!)。早期时,他作战就很勇猛,不过在白起的光辉下,他并不显眼。当白起被赐死后,蒙骜就成了秦军的顶梁柱。在他之后,王翦才开始发飙。

他一生戎马,屡立战功,打下的赵、魏、韩的城池,有近百座,比白起还疯狂(白起打下七十多座,不过人杀得比蒙骜多)。他唯一一次失败,就是信陵君的这次合纵攻秦。可能因为这个,他才没被评上战国四大名将。

另外,他的儿子蒙武和孙子蒙恬、蒙毅,都是秦国了不起的将领。尤其蒙恬,不仅为秦国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更是大破匈奴,打得匈奴几十年不敢吭声(比李牧还狠)。他这一家,和王翦一样,可谓是世代名将之家。

当时的蒙骜,可以说是所向无敌的(此时李牧还在边关和匈奴、燕国玩,两人并没交过手,不过即使交手应该也不差。而且这时蒙骜已经七十多了,而李牧才四十多,有年龄优势)。几个国家一看,这样下去都得完蛋,于是在两年后,由魏国倡导,组织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

这次合纵让楚考烈王也风光一下,学他爷爷楚怀王,担任“纵约长”。他派春申君统领楚军,任命赵国老将庞煖(念“宣”)为联军主帅,又带领那五国来打秦国。

吸收了之前的经验,这次他们绕过函谷关,直接深入到秦国内地,一直打到离秦都咸阳只有七十多里的蕞地(蕞念“最”;今陕西临潼北)。

此时蒙骜还没赶回来,不过吕不韦不仅经商、写书的能力不错,军事也有两把刷子。他瞄着楚国是几国中的大佬,就逮住机会,先拿它开刀,派兵突袭了楚军。

楚军顶不住,先行撤了。其它国家还是那德性,本来心就不齐,现在楚国一跑,大家立马就散伙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以失败告终(几年后还有一次楚、赵、魏、燕四国,要搞合纵,结果被秦国的姚贾破坏,没组织成,所以不算)。

由于楚国先跑,春申君负有主要领导责任,所以这次攻秦失败后,楚考烈王对他有点埋怨,开始疏远他。不过他还是接受春申君的建议,将国都从陈郢迁到寿春,离秦国更远些。

而春申君也会看脸色,主动申请把原来淮北的封地退掉,改封到江东吴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之后虽然他还任着相国,但一直住在吴地,也离楚考烈王远一些。

三年后,楚考烈王病世,楚幽王即位。春申君去王宫奔丧时,被大臣李园设埋伏刺杀了。

关于这个楚幽王,也说一说,他的身世完全可以拍成一部红火的宫廷狗血剧。

据说楚考烈王早期没有儿子,很着急,春申君也跟着急。只是这事他实在帮不上忙,虽然很想帮。

他有个侍从叫李园,原来是赵国人,心机深,把妹妹献给春申君。等到他妹妹有身孕了,李园就劝春申君,把妹妹又送给楚考烈王。之后生下的儿子,就是楚幽王(完全就是秦始皇身世的翻版)。

在楚幽王即位后,李园怕事情败露,又想独揽大权,于是就派刺客把春申君干掉。

这个说法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都有记载,所以现在真伪难辨。不过根据楚幽王及他几个弟弟的事迹、年龄来看,又有点与史不符。这个,本人不做考证了(那你提了干嘛!)。

春申君是四公子中,最有能力的,也是最有权势的,比孟尝君他们都牛。他虽然不是王孙公子,但凭着才能出众,个人奋斗,最后为相封君,并在相位长达二十五年,权倾朝野,名显诸侯,所以当时就有“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之说。

但是,他也是死得最惨的。孟尝君和平原君是天年而终,信陵君是花天酒地而死(这个死法个人比较能接受。好吧,这种想法也要不得!),只有春申君是被谋杀,还身首异处,被满门抄斩。怪可怜见的。

不过,春申君在吴地时,疏通河道,开挖渠塘,使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为当地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所以当地百姓世代感激他,为他立庙建祠,还纷纷用他的姓氏或号,来给地方命名。

现在上海的别称“申”,就是取自于他的号。另外,上海的黄浦江(也叫春申江)、春申塘、江苏江阴的申港、君山等,据说也都是为了纪念他而取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