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

甘德

甘德,生卒年、出生地均不详,大约与尸子、申不害同时代,战国鲁国人,天文家人物。

甘德日记:

公元前364年,8月7日,夜。晴,无风。

天上星星亮晶晶,一颗一颗数不清。突然有种想唱的感觉。

我一如既往地搬张摇摆椅,坐在观星台上,享受这美妙的夜色。

今晚天气真心不错。没有雾霾,没有光污染,也没嗓音污染。山下的人家,早就炕头抱着老婆小孩睡着了。四周万籁俱寂,夜空亮得一塌糊涂。正好看星星。

木星还在正北方,宝瓶座的三颗星什么宝ε、宝β、宝α(古代称女、虚、危;另外,字母那个,怎么念自己找)的,这段时间也总和它一起出现。

咦,木星旁边怎么有颗花生米,红红的那么诱人。之前一直没发现。难道是今天天气太好才看到,还是我的肚子有点饿了?

先记下吧。

天上星星亮晶晶,挂在空中当点心。找点吃的去!

选自唐代瞿(念“渠”)昙悉达的《大唐开元占经》。瞿昙悉达祖籍印度,所以名字怪怪的。那颗花生米,就是现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三,是战国的甘德最先发现的,比后来的伽利略早了近两千年。不过老外死活不承认。

说明一下,花生其实早在远古末期(夏朝之前),我国就有种植,不过不是我们现在常吃的那个品种。现在的这种品种,是明朝时才从南美洲引入的。

甘德小时候眼力特好。

他出生在鲁国,早年也读过一些书。不过可能对儒学、道家不甚兴趣,再加上眼力好,看星星看月亮更有乐趣,于是他开始去研究天文占星的书。

学有所成后,由于在鲁国没得到任用,这时头顶的齐国的齐桓公午建了稷下学宫,正在招聘人才,于是刚二十出头的甘德就跑去齐国,被任为天文官。

当时的天文官,也叫天官(不同于唐朝武则天时的官名天官),基本上是一职两责、一身二任的,既要观天象、编历法,又要占吉凶、卜灾异。它比上文郭偃的“卜官”要累,不过相比那些治国理政、带兵打仗的人,又轻松得多。

甘德就这么着,整天背着手,早上睡到十二点,下午到稷下学宫遛遛达,晚上再到观星台看星星,日子有滋有味地过着。

在齐桓公午在位的第十一个年头,他一言不合地就发现了木卫三。这要在今天,所有报纸头版头条进行宣传,再加专人专访。不过甘德却没什么人理会,他也不当回事地继续过日子。

当然,他也不会知道,后人为了个小行星命名权,差点没大打出手呢,更不用说谁是发现新星体的第一人!

不过,说甘德混日子是不对的,其实他对工作是非常严谨的。他后来的那些发现和成就,都是通过他长期又细致的观测和研究,才能够得到的。

八年之后,到了齐威王时代,稷下学宫因为大肆扩建,吸引了很多国际人才前来入住。甘德混迹其中,晚上看星星在爬,白天看口水在飞,不亦乐乎。

当然,他也没闲着,也开始收弟子,宣传他的天文占星学。到了齐宣王时,他的甘氏占星派,已经发展成战国时最有影响的占星学派。

甘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齐国,最后也终老于齐国,所以后人也把他当做齐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天文学的先驱者。他对恒星、行星等的观测和研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恒星方面,甘德总共发现恒星星座118座,共511颗恒星,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并建立了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

在行星方面,他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表,测得木星、金星和水星会合周期时间,记录了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天数,并且指出金星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顺行、逆行的天数可能有一定幅度的变化现象等等,为后世传统的行星位置计算法奠定了基石。

简单解释一下行星逆行和会合周期,不然就真的是在看天书。

行星逆行,并不是真的逆行倒退,它是站在地球上,因为参照物不同、角度不同而产生的错觉。现在我们都知道,太阳系里的行星都是绕着太阳公转,有快有慢。当地球超过一颗比它慢的行星时,会错觉那颗慢的行星在倒退,就好比坐在车里、超车时会发现对面那辆车在后退一样,这就是行星逆行现象。

会合周期,则是两颗不同轨道的行星,在相对的同一位置时,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所花的时间。比如有两颗不同轨道的行星,同时绕着太阳同一边的垂直位置开始转。当轨道直径小的那颗转了一圈,直径大的那颗还晃晃悠悠在半路上。于是直径小的那颗继续转,终于追到了直径大的那颗,这期间总的所花的时间,就叫会合周期。

差不多这样吧。

另外,甘德推算出的行星会合周期,比现在的准确数值,少的差一天,多的差二十几天。别看差那么多天,在当时没有望远镜、没有精密仪器的条件下,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现在很多人,眼镜脱了对面是谁都看不清呢。

甘德还发明了“甘氏四七法”的测量方法,就是以二十八星宿来测量天体运动状况的方法。

古代天文学家和现在天文学家一样,把天空分成二十八个区域,古代称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七宿,合起来就是二十八星宿,所以叫“四七”,这种测量方法,就叫“四七法”。

这种方法后来一直被沿用。

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原8卷)、《岁星经》等,不过大部分已失传。

这里说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其实,中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在远古时,人们就开始了天象观察。

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古人就已经排列出了“北斗九星”(北斗七星再加其左右两边的辅星和弼〈念“毕”〉星,所以称北斗九星)的形状顺序。

而到了尧帝时代,更是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天文观测,并有精确详尽的记录和描述。当时就已对太阳、行星、彗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甚至太阳黑子等,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对这些天文现象进行记载、预测和推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对恒星的分布进行准确的划分,就是二十八星宿测量法,使古代的天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只是,早期古人对天象的观察记载,主要是为了农时生产和生活作息,同时也编订历法,用以定时间、定方位、定季节以及祭祀、庆典也包括占卜等。但是到了春秋战国,它就跑岔路了,主要用来占吉卜凶,解灾消祸,而到了后世,更是成了算卦、相命、看风水、谈神仙的工具。

这是中国天文学的悲哀。

也正因此,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对天体物理也未提出多少科学理论。到了现在,则远远落后于西方。

所以,不是中国人缺少想像能力,而是我们一直用错了地方。

现在网络上还有很多修仙、玄幻、飞升之类的小说在满天飞。这个呢,本人不傻,不想被喷,所以,打死不评论(好吧,有时我也在追!)。

但还是要说说它和科幻小说的区别。人家科幻小说,至少是有基本的天文、物理等科学知识做依据。而修仙小说,则完全无视定律,不管原理,已经超越人类已知的所有自然法则。感觉玩得太大了!

当然,这也不完全是作者和读者的错。要说深点呢,其实还是以前留下来的道家的神仙思想在作怪。

(道家,你没招我也没惹我,只是这几千年了,你也弄个仙人飞飞给我看看嘛——我等级低,看不到?那我抱怨一下,总可以吧!)

蔺相如猗顿禽滑釐孙膑董狐公孙龙董狐申不害文种许行石申医竘宋玉李悝后记孙子吴起禽滑釐宋玉屈原邓析慎到计然墨子医竘邓析郭偃邓析孙叔敖荀子医竘医竘邹忌司马穰苴百里奚作者简介及目录、序信陵君魏无忌作者简介及目录、序孔子范蠡范雎范蠡申不害西门豹申不害扁鹊郑国惠施司马穰苴董狐左丘明慎到荀子孙膑蔺相如墨子吕不韦廉颇乐毅公孙衍荀子许行范雎医和宋钘诸子百家(下册) 目 录李牧信陵君魏无忌荀子韩非子伯牙商鞅惠施作者简介及目录、序医和白起医竘张仪孙膑列子公孙衍信陵君魏无忌百里奚专诸西门豹许行郑国孟尝君田文孙膑李牧宋钘庄子孟尝君田文司马穰苴尸子范雎庄子李冰列子
蔺相如猗顿禽滑釐孙膑董狐公孙龙董狐申不害文种许行石申医竘宋玉李悝后记孙子吴起禽滑釐宋玉屈原邓析慎到计然墨子医竘邓析郭偃邓析孙叔敖荀子医竘医竘邹忌司马穰苴百里奚作者简介及目录、序信陵君魏无忌作者简介及目录、序孔子范蠡范雎范蠡申不害西门豹申不害扁鹊郑国惠施司马穰苴董狐左丘明慎到荀子孙膑蔺相如墨子吕不韦廉颇乐毅公孙衍荀子许行范雎医和宋钘诸子百家(下册) 目 录李牧信陵君魏无忌荀子韩非子伯牙商鞅惠施作者简介及目录、序医和白起医竘张仪孙膑列子公孙衍信陵君魏无忌百里奚专诸西门豹许行郑国孟尝君田文孙膑李牧宋钘庄子孟尝君田文司马穰苴尸子范雎庄子李冰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