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

(名相)

百里奚

百里奚,约公元前726年—约公元前630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也写做井伯、百里、百里子,又称五羖(念“谷”)大夫,春秋虞国人(今山西平陆)。

秦穆公托着下巴正发呆,公孙支走了进来。

秦穆公说:“公孙先生,你说楚国那边会放百里奚吗?”

公孙支说:“放心。百里奚是我们这边跑走的奴隶,用五张黑公羊皮去换,已经很给楚国面子了。”

“可五张羊皮也太寒碜了,一个稍好点的奴隶都不止这个价呀。”

“嘿嘿,就是要这样。楚国傻乎乎的,让百里奚去看马放牛,那是因为不知道他的才能。要是我们用大把大把的金子去赎,它肯定起戒心,反而不送他回来。这就叫贵物贱买。越是贵的、想要的东西,越要往死里压价,压到对方都怀疑自己人生为止。再加上楚国物产富饶,犀牛皮、狐狸皮都不新鲜,羊皮那都是用来擦鞋的;指不定人家看不上,我们送五张它还退两张呢!”

“但这样太伤百里奚先生的心了吧!人家虽然矬,也不至于这么掉价。而且,他怀才不遇大半辈,放过牛,养过马,要过饭,坐过牢,还当过奴隶,做过陪嫁。现在又要把他当死囚抓回来,万一他一个想不开或心脏有问题,那不凉凉了。”

“这个我打十二万份包票。那老小子别看七十多,身骨板硬着呢,老胳膊老腿贼利索,跑起来一阵风似的;要不上次也不会被他逃了。”

“那好吧,不过这次要小心了。要不把他两手两脚绑起来,关在木笼囚车,再加上枷锁,吊个大铁球什么的——好吧,你别看我,这样是不人道了点!”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是说当时秦国的秦穆公,在大臣公孙支的举荐下,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回了百里奚,所以后来百里奚也叫“五羖大夫”。羖,是指黑公羊。

百里奚家里很穷很穷,很小时候他就帮别人家放牛,来资补家用。这也使他练就了一流的放牛技术,在他日后漫漫的艰难生活中,很不情愿地多了一门手艺。

百里奚出生在虞国。

虞国在晋国下方,和齐、鲁差不多时间建立的。不过它地盘很小,而且在长达近六百年的时间里,吭都没吭过。不仅其国内事迹没有记载,连国君的名字都没留下一两个。倒是在它快灭亡的前几年,突然抛头露面,大放异彩了一下;只是这彩并不太光彩。

那就是有名的“假虞灭虢(南虢国),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当时晋国又向虞国借路(之前借过一次)去攻打南虢国,时任的虞君(没有留下名号,所以统一叫虞君)贪心晋国送的名马和宝玉,就答应了。等晋国灭掉南虢国后,回头顺手把虞国也给灭了。就这样,没了;是的,没了。

其实在虞国之前,还有个虞朝,就是舜帝建立的朝代,叫虞舜,与尧帝建立的唐朝并称唐虞。不过跟它没什么关系(上册《庄子》篇里说过,虞朝后代封于陈)。至于后来项羽霸王别姬的虞姬,和南唐李煜(念“玉”)一江春水流呀流的《虞美人》,跟它更是不搭嘎。

在虞国灭亡之前的那段岁月里,百里奚依然在为困苦的生活奔波着。就这样苦呀奔呀奔到了30多岁,他娶了妻,还生了娃,但日子该怎么穷,还怎么穷着。

其实,百里奚是个非常聪明又有能力的人,他也一直想着能出仕当官。但在春秋时期,官僚制度森严,官职都是世袭制,平民百姓是没资格为国家添砖加瓦的。所以百里奚一直未能如愿,再加上有了老婆孩子,行为活动也有了更多的牵绊。

不过,他的妻子深明大义,知道老公很有才干,鼓励他去外面闯一闯。她杀了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老母鸡,没柴火就劈了门闩,煮了一顿小米饭,给丈夫饯行。

之后,百里奚到过周朝和齐国,但一直没得到赏识和录用。而他不多的盘缠也早就用光了,只好一路沿街乞讨。讨到宋国的铚邑(铚念“至”;今安徽淮北临涣镇)时,他遇见了蹇叔。

这蹇叔比百里奚小一些,家里挺有钱的,而且也很有能力,还很有眼光。除了前期赏识百里奚,后来在“崤之战”之前,他还精准地预测到秦国必败,并且败在晋国的崤山(今河南洛宁)。这事也荣登现在的高中语文课本中。

不过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早期一直隐居在家。他见百里奚可怜,给他饭吃,并在闲聊中发现百里奚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将他留了下来。两人还惺惺相惜,结为知己。

在蹇叔家里,百里奚不白吃,他又重操旧业,帮人放牛。在这之后的二十多年间,他曾要再去齐国和周朝应聘任职,但都被蹇叔给劝阻了,使他免于灾祸(两国国内不久都发生内乱)。不过,最后在百里奚的强烈要求下,蹇叔只好通过朋友宫之奇,让百里奚终于在老家虞国捞到了一个官职。

然后就发生了晋国借道的事。在第一次借路时,百里奚也劝过虞君,但虞君没听。于是在第二次借道时,百里奚就不吭声了。然后,虞国被晋国所灭,然后,百里奚也成了俘虏。

此时秦国的秦穆公雄才大略,正挥汗如雨地努力建设山旮旯里的秦国,到处招募人才。据说他从公孙支那里,听说了百里奚的才能,为了得到百里奚,他故意向晋国求婚,顺便交代多送几个老人家当陪嫁(老人家比较稳重实在;当然,稳重是稳重,实在就不好说了)。

于是,百里奚又“光荣”地被当做媵人(媵念“硬”;陪嫁的人,相当于奴隶),送去秦国。

但百里奚不知道呀。奶奶的,这当奴隶还不如放牛的,于是他趁兵士不注意,一溜烟跑了。跑到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他被楚兵捉住。听说放牛技术不错,又是一个老头,人畜无害的,于是他被叫去放牛。

百里奚的放牛技术果然顶呱呱,把牛放得膘肥脂满,看着就流着口水想起了西冷牛排。因为放牛放得好,他还兼管起养马的事。

回头再说秦穆公。他一看,小老婆骗来了,能人却跑了。这还了得!老婆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这是古代,古代,古代;我说三遍了!),能人是少一个没一个。赶紧想辙吧。

于是出现了开篇的事,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就换到了百里奚,并任他为上大夫。在后来看到百里奚的能力后,苦哈哈的他乐得牙都掉了好几颗。

此时百里奚已经70多岁了,但他依然干劲十足。

对内,他对秦国进行文明教化,开启民智,为秦国带去了先进的文化、政治和耕作技术。对外,他则努力搞好和晋国、楚国及周朝的关系,曾经两次帮晋惠公(一次是当公子时,一次是这家伙被俘)以及晋文公登上王位,并支持给受灾的晋国送粮食。同时他也建议秦穆公,向西降服西边的戎人,来开疆拓土。

另外,百里奚自己吃过苦,知道老百姓的辛苦,所以生活很俭朴。出门不坐车,天热不打伞,又平易近人,随和谦逊,深受百姓的爱戴。他还不忘旧恩,把蹇叔也推荐给秦穆公,两老头一起帮着治天下。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他老婆找上门来了。原来在他走后,因为太贫困,过不下去,没几年他妻子带着儿子,也离开虞国去外地讨生活。所以当年百里奚回虞国当官时,没找到,以为她们不在人世了。

母子俩辗转各地,靠着给人家洗衣服度日子。后来她们来到秦国,这时百里奚已经当上左相爷(蹇叔是右相)。于是老太婆混进相府,并自编了一段唱词,把这三四十年的辛酸苦闷,一股脑丢向正在吧唧美酒的百里奚。而百里奚也没有嫌弃老婆的黄脸皮,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这段故事后来被编成戏剧,在很多剧种中演出,尤其广东汉剧的《百里奚认妻》,最为出名。当然,它的意义也不错,告诉人们富贵不忘初衷,这对那些有钱有势了就要换老婆、包小三的人,很有教育意义。

百里奚的那个儿子孟明视(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全名百里孟明视,简称孟明视;不是姓孟,小心百里奚跟你急),也很了不得。他在崤山之战中被俘,被放回秦国的第三个年头,又带兵去打晋国报仇。他把渡河的船全烧掉,拼死杀敌,把晋国人打得缩在城里都不敢出来。后来项羽学他“破釜沉舟”,韩信学他“背水一战”。

顺带说下秦穆公。秦穆公一生的业绩很不错,不过在他死时,却用了一百七十多人为他陪葬,其中就有好一些很有才能的人。陪什么都好说(哪怕陪聊、陪睡。好吧,这也不对),但这么个陪死就算了。所以秦国在他之后,基本上没什么人敢去,所以也一直半死不活的。一直到二百五十多年后,秦孝公重用商鞅,这才使秦国又开始强大起来。

百里奚并没留下什么书籍,后来他在秦国去世。

百里奚是那种大器晚成的人(好吧,是很晚很晚成)。他功绩显著,使山旮旯里的秦国一下成为与晋、楚一样的强国,也使秦穆王当上了春秋五霸之一。他更因为品德高尚,而被世人敬仰,连西北的戎人和底下不怎么开化的巴国人,都不远千里来秦国朝贡。在他死后,秦国的百姓更是痛哭流涕,悲伤不已。

怎么得民心,就是这样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