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

赵胜,约前310年-前251年,嬴姓,赵氏,名胜,号平原君,战国赵国人(今河北邯郸)。

赵国国都邯郸被秦国围了两年多,快撑不下去了。平原君决定去楚国搬救兵。

不过他一个人没什么底气,就准备从门客中挑二十个,陪着一起去。可挑来挑去,才挑了十九个。

这时,毛遂站出来,主动要求去。

平原君不认识,哪来的,就问:“你是我的门客?你在这里多久了?”

“三年。”

(平原君郁闷:奶奶的,都吃了我三年,我还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又当冤大头了!)

心里很不爽,平原君就说:“你还是算了吧。人家说,有能力的人,就像把锥子放在口袋里,一下子就能戳个洞。你在我这儿白吃了三年,哦,不是,是在我这儿呆了三年,别说洞,连个泡都没冒过。有能力的人能这样吗!得了吧你。”

毛遂不服:“是金子就会发光,是锥子就能戳穿。之所以没戳穿,那是你一直把我丢在垃圾堆里(另外十九个人投来敌视的眼光——不好意思,那个,误伤,误伤!),没得戳。今天你把我放口袋里试试?戳得你满裤子都是洞,信不信!”

“毛先生,话不可乱说,饭也不能白吃(我怎么老绕不过这个坎呢!)。这件事很艰巨,要是办不成,你自己看着办吧。我这里可不是慈善机构救助站哦;你懂的。”

“只要有我在,死也要把救兵搬过来!要是说不动楚王,我立马离开!”

(看着平原君不情愿地点点头,毛遂忽然一阵恍惚:坏了,刚刚好像话说过头了。这么多人的任务,我怎么一个人给扛了!算了,死就死吧,总比这天天吃菜吃得面黄肌瘦的好!)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是“毛遂自荐”的前半部。

赵胜是含着银钥匙出生的(金钥匙是赵惠文王)。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亲弟弟,还是之后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夫呢。

在他嘴上刚长毛时,发生了家庭惨剧。他的亲哥哥和叔公,饿死了他的老爹和大哥,就是史称“沙丘宫变”。不知道他心灵留下了多大的阴影(这样的事情,绝不能在今天再出现)。

在沙丘之乱的两年后,可能是疼爱,也可能是为弥补曾经给予的心灵伤害,亲哥哥赵惠文王封赵胜为平原君,封地在东武(今河北故城)。

此时平原君应该还不到二十岁,所以他是四公子中最小年纪封君的。

当时孟尝君已是黑白两道大哥,平原君觉得好玩,也学他养士,大收门客。公孙龙差不多就是这时候,被招收进来的。

不过,平原君招人比较虚,看脸看身份,喜欢表面化,甚至有点瞧不起人。

据说他的一个美妾嘲笑了一个瘸子,他不当回事。最后门客因此事跑了一半多,他才不得不杀了美妾,这才重新招回那些人。但他死性没改,后来还因一个赌徒和一个酒鬼(隐于市的两个高人),被信陵君喷了一顿,又跑了一半的门客(这次是真跑)。

大约在乐毅攻齐之前,平原君被任为了相国。此时他已经有点小成熟,开始参与政治,在乐毅攻齐时,积极筹划和配合。

第二年,很热闹,显老的廉颇在齐国大出风头,鸡冠头蔺相如完璧归赵,两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赵国两大支柱凑齐。

接着,就是绑票惯犯秦昭王,约千万小咖赵惠文王渑池喝茶。茶喝过后,楚国就惨了,而赵国这边好些年都没什么事。

这期间,魏无忌被封为信陵君,赵国另一员大将赵奢也出了头。好吧,说一下他。

赵奢也是战国名将。他是赵国人,早期可能做过官(他甚至可能是赵国王室支裔)。在赵武灵王死后,国内不太平,他就逃去燕国,被任为上谷(今河北怀来)郡守。大约在齐湣王灭宋之后,他才又回到赵国,并担任赵国的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官员)。

他不循私情,执法严格。一次,平原君的几个家仆仗势,不肯交租,赵奢依法把他们杀了。平原君很生气,打狗还要看主人呢,要杀赵奢。

赵奢说,你身为赵国相国,反而不遵纪守法,那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国家没了,你还有个毛的相国当。平原君一听,觉得有道理,也不记仇,还向赵惠文王推荐了赵奢。

起先赵奢是当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之后又被任为将军,开始展示他不凡的军事才能,成了继廉颇之后、李牧之前的赵国大将。此时李牧还是个小年轻,在边界的连队里跟匈奴死磕着。

在范雎被任为客卿的第二年,赵奢在“阏(这里念‘玉’)与之战”中,大败秦军,为此被封为马服君。后来他的一些后代子孙,就以“马服”为姓氏,之后又去掉“服”字,成为马姓。所以,他还是马姓的得姓始祖呢。

阏与之战三年后,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即位。这一年,也是秦昭王任命范雎为相国的一年。然后,来事了。

当初几乎把范雎打残的魏国相国魏齐,被秦国通缉,逃到了赵国,躲在平原君家,请求政治避难。秦昭王听说了,还敢政治避难,就邀请平原君去喝茶。

平原君顿时心速加快,但迫于秦国压力,不得不去。一去,果然被扣(又一个)。最后魏齐自杀,平原君这才被放回。

这时,李牧已经当上郡守。不过因为在边界乱花赵孝成王的私房钱,他被调回邯郸,但一年后,又被请菩萨似的请去了边界。另外,田单也来赵国了。

田单来赵国,是因为当时燕国跳得太欢,老跟赵国抬杠,赵国想加大打击燕国的力度。毕竟之前田单打燕的名气在。于是平原君建议,用三个大城市加五十多个小村镇,从齐国买来了田单。

赵奢投了反对票,认为田单是齐国人,虽然被领导卖了,但故国情怀应该还在。所以他不会为赵国太卖力,因为赵国强大齐国就危险。不过,反对无效。

田单来了后,平原君还把相位也让给他。但田单的表现果然不尽人意,打了半天,才打下燕国三座小城。这笔买卖大亏,连本都没收回来。之后没多久,田单可能去世了,平原君又当回相国。

然后,就是上党郡要来归降。在接不接收上党郡,其实是有争议的。但最后在平原君的肯定下,赵孝成王也心痒痒,于是就收下了上党郡。

这边赵孝成王捡了个大馅饼,乐得满脸都是牙。那边秦昭王却气得不行,老子辛辛苦苦烤了半天,鸭子竟然飞到别人锅里去了。于是,就发生了长平之战。最后上党不仅被秦国抢回,赵国还贴进去四十五万人马,从此元气大伤。这笔生意血亏。

所以后来有很多人,包括司马迁,都说平原君利令智昏,贪图便宜,要了上党之地,才有长平之战,才使秦国和赵国杠上了,之后邯郸还被围,赵国几乎灭亡。

其实,这话说得有点过。当时魏、韩两国也没得罪秦国,人家还不照样往死里打。之前没怎么打赵国,那是因为魏韩两国还没啃完。而且一旦上党被秦国占领,那么赵国就要大面积面对秦国,你看秦国打不打赵国。

所以占不占上党,没太大关系。问题主要是廉颇被赵括换掉,是人事乱调动,才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赵国并不是守不住,邯郸被围了近三年,依然没被打下,就说明赵国还是很有抗打能力的。要不怎么说,赵括既可怜,又可恨。

长平之战后,就是围邯郸。重头戏来了。

在保卫邯郸之战中,赵国君臣一心,军民同力。据说末期时,平原君散尽家财,竭尽全力,还把大小老婆全派去烧火做饭,缝补衣物,帮忙干活。但就这样,仍然扛不住秦国的攻打。

于是,平原君让大老婆给弟弟信陵君写信求救,自己则去楚国搬救兵。然后,毛遂上场。

毛遂的先祖是早期毛国的国君。不过毛国早在春秋后期时,就被帮楚国打退孙武的秦哀公灭了。到了毛遂,家境肯定不怎么样,所以他才到平原君家做门客,还是吃菜的下等门客。

不过他很有文化,而且相当低调,在平原君家吃了三年干饭,愣是没多少人知道(这种存在感实在太美妙了!)。当然,从后来发生的毛遂自荐来看,人家这三年干饭并不白吃。

可以说,他也是战国时著名的辩士,就是现在的名嘴。另外,现在他还被认定,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 东的世祖呢。

毛遂在一番慷慨激昂的自我表白后,平原君终于勉强带上他,共二十个门客一起上路。

到楚国后,楚考烈王一听说要打秦国,拉着平原君坐酒席上就不起来,喝酒打屁一直到大中午。大家都急了,饿呀。于是另外十九人就怼毛遂:大锥子,上。

毛遂真不含糊,噌噌噌就跑到殿堂上:帮就帮,不帮就拉倒;几句话的事,两个大老爷们嘚啵了这么老半天,好意思吗?

楚考烈王一愣,随即勃然大怒,你个吃菜的家伙,也敢来搅和。要叫人杀毛遂。

毛遂手握剑柄向前走了两步:楚王,你听着。你敢这么对我吆喝,是仗着你的打手多;现在我跟你只有十步,再啰嗦把你剁了,看谁能救得了你。你们楚国领土万里,兵士百万,结果被一个白起打得哭爹喊娘、要生要死的,丢脸不丢脸!白起不过就是个毛头小子(“白起,小竖子耳”!竖子是骂人的话,臭小子、小跟班、小兔崽子的意思。气得白起当年就自杀;好吧,这个我瞎说的),跟哥混,我们一起搞他。

(这画面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蔺相如就跟秦昭王搞过一出。所以,后来秦始皇估计有感于此,才规定任何大臣不得带武器上殿。)

接着毛遂又分析了合纵联手的好处,楚考烈王后背冰凉着连连点头,终于答应出兵。毛遂回去后,跟平原君要了好几套衣服,他的后背也湿透了。当然,他也改成吃肉了。

之后,信陵君也窃符完毕,魏楚两国一起来帮赵国,终于把秦国赶跑。

邯郸解围后,信陵君因为偷兵符、杀魏将,不敢再回魏国,就一直呆在赵国,近十年后平原君都去世了,这才回去。

这期间,就发生了他拐跑平原君大半的门客事件。另外,白起死后,秦国也不再嚣张,战事没之前那么频繁了。比较大的事,就是东周被秦国灭了,周朝正式灭亡(鲁国也同一年被春申君所灭)。

周朝灭亡五年后,平原君在赵国病逝。这一年,秦昭王也去世了。两人在路上也算有个伴。

平原君是四公子中,长得最帅的,据说是个翩翩公子(真正的高富帅)。而且他还活得最安逸,结局最好;除了那次被扣。

另外,和孟尝君、信陵君不同,同是王室公子,平原君的君臣关系却非常好。赵惠文王不用说,就是他的侄儿赵孝成王,对他也是礼待有加,关心备至。当初平原君被扣时,他急得不行,四处找魏齐。这要是换了齐湣王和魏安釐王,估计躲在被窝里乐都来不及呢。

然而,平原君也是几人中能力最差,才智最平庸,还被骂得最惨的,比孟尝君还惨。

孟尝君靠自己当了黑白两道老大,还合纵攻秦首次成功。春申君更是凭己之力,为相封君。信陵君也是德高望重,也合纵攻秦成功过。唯独平原君真没什么建树,还经常做亏本生意(即使那次杀妾换回门客,虽然不亏,但也很肉痛)。

而且因为长平之战,他还被后人批得一无是处,说他眼光短浅,不识大体,误国误民,甚至欺世盗名,不配称战国四公子,等等。

当然,这些说法都太过偏激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很能认识错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的。所以司马迁也说他“诸子中胜最贤”。这里的贤,应该是指好说话、老好人之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