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

白起

白起,约前320年—前257年,嬴姓,白氏,名起,又称公孙起,战国秦国人(今陕西眉县)。

赵大:“无量天尊,十方诸宰,菩萨救难,我主在上,满天神佛都来保佑。”

韩六:“咦,赵兄,你在唠叨什么呢?”

燕四:“我没猜错的话,这老小子在祈祷,不要抽到‘当’的签条。”

韩六:“有用吗?”

赵大神秘地一挑眉毛:“心诚则灵。天机不可泄露。”

魏三:“韩仔,别学他,赵大太怂了。不就是白起嘛;想当年,我家还有吴起呢,他的名字都跟他学的。”

韩六:“可听说他最近又把赵国四十多万的人给坑了。而且据后人记载,我们战国时期,总共战死两百多万人,有一半死在他手上呢。”

魏三死扛:“那又怎样,他还不被后人骂掺了。有的史学家说他杀人太多,根本不配称名将。”

燕四:“这些人你也信!到了战场,我不杀你,就要被你杀。你以为复活再吃点面包奶酪,就又能满血活蹦乱跳的!跟那些人说多了没用,直接扔战场上去玩玩,他就知道了。我说魏三,你这么硬气,要不我们不抽,直接让你当得了?”

魏三:“这破坏游戏规则,我、我是正直玩家,不做这事。我要坚决抵制外挂!”

齐五:“怎么样,你们搞好了没!来,买定离手,错爱不究,我要开啦——”

楚二走了进来:“你们在玩什么,好像很好玩的样子。怎么不叫上我?”

“原来是楚哥呀。我们在抽签,看谁当统帅大头领,带头去打白起。喂,还没讲完,你怎么转身就走呢!”

好吧,这个也是我瞎编的。不过,据说白起把其它国家打得心惊胆战,所以他一上场,所有人都绕着走,死活不出头。

另外,抛开秦国,当时按国家的综合实力来算,赵国是排第一的,接着是楚、魏、燕、齐,韩仔垫底。

好了,终于到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了。

白起的身世也很牛叉,他和秦昭王是同一个祖宗。三百多年前,他这一支族分家出去,经过岁月的漂白,到了白起时,已漂得一穷二白了。

为了不让家族继续白下去,白起的老爹给他取了个“起”字,希望他像吴起一样,成为千古英雄,以光宗耀祖(后来白起果真风生水起——可我叫王富贵,为毛至今还穷得昏天黑地!)

据说白起长得脸型较小,偏瘦,眼神锐利专注,给人一种坚毅果敢的感觉。而他本人也从小沉默寡言,并且受名字的指引,酷爱兵法,勤练武功,还喜欢到处观察地形,排兵布阵。

就这样到了15岁,他去报名参了军。

当时秦国依然沿用商鞅制定的军功爵制度。就是当兵的要想当官发财,就得去杀敌。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可获得一些爵位、田地、房产等,以人头为依据。砍的人头越多,获得的爵位自然就越高。

所以当时秦国很多名将,如司马错、蒙骜、王龁,包括之后的王翦(念“剪”)、李信等,都是踩着一个个人头升上去的。

这个在今天看来很残忍,但古代的战争就是这样。其实,不管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很残酷,只是有时我们看不见罢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战争能避免还是要避免。

白起就这么砍呀砍,长年与人头为伴(!),在近十年后,升到了左庶长(军政长官,可以独自领兵带队)。因为特别能砍,当然更因为指挥才能,他被当时的相国魏冉看上。

这魏冉,其实治国打仗都很强,很有能力,为秦国做了挺大的贡献。而且他眼光也不错,当初外甥秦昭王就是他推上的,之后还推举了白起。不过后来他和姐姐宣太后(秦昭王老娘)串通,独揽秦国大权,权势大再加上私心重,最后被秦昭王和范雎驱逐出秦国,死在封地。

在魏冉的举荐下,白起开始了他横扫天下的军事行动。是的,横扫天下。

他先打韩国,再打韩魏联军,并在伊阙(念“确”;今河南洛阳南)灭了它们二十四万人马,史称“伊阙之战”。这一战是白起的成名战。第二年,他又攻下魏国六十一座城池。

这几仗打得魏韩没了脾气,最后不得不割地求和。白起的官位也噌噌噌地往上升,没两年就升到了大良造。

接着,他又转战赵国。但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在,是块难啃的骨头,虽然也打下了几座城,但自身兵力也损耗不少。于是白起调转枪头,对准楚国。

这期间就发生了乐毅联军打齐国的事,之后蔺相如完璧归赵,接着又在渑池之会上,秦赵两国暂时拉勾上吊,哦不是,是拉勾言和。秦国就改变了策略,把大招都用在了楚国上。

楚国当时是楚顷襄王在位。他是楚怀王的儿子,宋玉写的《神女赋》中,被巫山神女迷得迷迷噔噔的主人公,就是他。而他本人也淫乐无度,昏庸无能,满朝几乎全是奸臣。后来屈原就是因他而自杀的。

其实在秦国对楚国放大招之前,司马错就已经打得楚国快一半血了。当时楚国不得不低头,做了秦国的小弟。提了十来年的包后,不知楚顷襄王哪根筋搭错了,据说是听了一个喜欢射小雁、小鸟的人的鼓动,突然着去联合几国,要合纵搞秦国。

一向报复怨念深重的秦昭王,哪是那么好惹的,于是直接王炸,哦,不是,是让白起上阵。

白起经过精心策划,先清理掉周边几个楚国城池,然后一路翻山越岭,自断后援,深入楚国腹地,直接杀到楚国郢都。在孙武和伍子胥占领楚都的二百二十八年后,白起又一次攻陷楚都(不是上次被占的都城。上次被占后,楚昭王就不要了,搬家了,之后楚惠王又搬一次。第一次被占的是今湖北襄阳宜城,这一次是今湖北荆州纪南城)。

在打郢都时,一种说法是楚兵都在前线,郢都空虚,所以三下两下就打下来了。另一种说法,是秦昭王也学他老爹秦惠王,使坏送楚顷襄王一个小老婆(上次是送蜀国便金石牛)。然后白起扮做送亲队伍(他太快了,败的楚军没来得及禀报),趁着楚顷襄王乐呵呵大开城门时,带兵长驱直入,攻占了郢都。

不过,不管哪种说法,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屈原听说后,又气又急,直接投河自尽了。而白起则凭此战,名震天下,并获得了武安君的封号。

之后,白起又回来继续攻打苦命的韩、魏、赵。十几年里,他不仅吞并了大片地盘,歼灭了几十万的士兵,还拦腰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与其国内领土的连接,将它单独分离出来。于是,又有了长平之战。

其实在长平之战前,是秦国大将王龁去攻打上党。但是有廉颇死守在长平,没打下。于是轮到范雎使坏。他使计让赵国用赵括换掉廉颇,又偷偷派白起去替换王龁,统领军队。

之所以要偷偷,就是白起名气太大,怕引起赵军高度戒备,不好下手。再加上当时谁都怕白起,唯独赵括比别人不那么怕一点点。

按赵括的话说,我和白起对打,大概五五输赢吧;咱们哥俩差不多。至于王龁什么的,那都是小毛毛。让我守他?开玩笑,我要打得他守我(廉颇听了快吐血,他老爹赵奢的棺材板也快按不住了)。

于是白起让王龁诈败,采取诱敌深入、再全面包围的战法,把赵国四十五万人马团团围住。最后差不多的赵括被射死,其余的全部被坑杀。

不过这一坑,也使白起被后人痛骂,骂他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并得了“人屠”这一绰号。这个,不评价也罢。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趁此直接灭赵。但是范雎从中作梗,被阻止了,失去了灭赵的最好时机。之后三年里,白起因有病,没有再参加攻打赵国的行动。而秦昭王因对赵的军事不顺利,再加上范雎的诬陷,迁怒于白起。

最后,白起在被强令去打赵国的途中,秦昭王赐剑给他,自刎而死。

白起是继孙武、吴起之后,春秋战国名将的第三人(伍子胥和孙膑都要排他后面),说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更是不为过。

他勇谋兼备,用兵神速,所向披靡,无人能敌,让各国闻风丧胆,一听白起挂帅,没人敢接担。他战绩卓越,功勋赫赫,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之功,一生征战七十余场,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并且全胜。

这个真够牛的。秦汉之前除了吴起,没人能比(孙武单独带兵的没见记载,而且征战次数不多;另外在楚都对秦楚联军、阖闾最后对勾践的吴越之战中,有过败绩。当然,这不能否定他的能力)。

所以南北朝时的《千字文》中,把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吴起被儒家坑了)。

另外,白起善打歼灭战,一改以前攻城夺寨的方式,而以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为作战目的,能杀就杀,能灭都灭,由此开创了大型歼灭战的先河。而他神出鬼没、迅如闪电的野战,更是代表了古代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

不过,也因为他杀人太多,后世对他褒贬不一。有的称他为战神、杀神、常胜将军,有的称他人屠、杀人王、杀人魔、小竖子(毛遂给的)等等,总之好坏都有。

今天,在山西晋城高平(当年长平之战的发生地)还有一种传统小吃,叫“白起肉”。当然不是真的白起的肉,而是用豆腐做的。是以前当地百姓憎恨白起,把豆腐当白起,烤着吃。这一吃就吃了两千多年!

据说,吃着豆腐爽口,想着传说悲壮,再烫到泪流满面,别有一番滋味。

(什么时候一定要尝一口。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