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宋国人(今安徽蒙城),道家人物。

为什么我也饿呀!

庄子肩上搭着个小布袋,魂不守舍地走着。

家里的孩子怎么办?老婆怎么办?那个监河侯真不是人,不借就不借,却说等到年底,就会大方地送我三百斤粮食;可现在才七月份呀——不带这么坑人的!

“小庄庄,小庄庄。”一个阴气十足的声音幽幽地传了过来。

“谁!”庄子打了个激灵,前后左右来回地张望着。

“我靠,你就不会往下瞧瞧呀!”

“鱼?是那鱼在说话吗?我是不是饿过头了。”

“看毛看!鱼,我是一只鱼,水里的空气,是你小心眼和坏脾气——那个,忍不住想唱。刚刚有辆运水车,不小心把我从河里掏上来。我灵机一跳,结果却跳到这水洼里。帮个忙,你把我丢回河里,或者给我点水也可以,我都快渴死了。喂,你想什么呢?”

“我在想,晚上是红烧还是清蒸?哦,不是,感觉你这条鱼好狂野呀——这样吧,过几天我要去南边拜访吴越的君主,到时让他们引那边西江的水来迎接你,你看怎么样?”

“等你引水过来,老子早成鱼干了,还救毛呀救!唉,想我一生逍遥自在,也曾温文尔雅,没想到却要困死在这小小的水坑里。喂,你又在想什么?”

“我决定了。晚上水煮活鱼!”

选自庄子的《庄子•外物》的“涸辙之鲋(念‘付’)”,指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需救助的人。另外,歌词选自歌曲的《我是一只鱼》。

关于庄子的身世,有的说他是楚国楚庄王的后代,也有的说他是宋国宋戴公的后代。如果是后面一个,那庄子还能和孔子攀上点亲戚关系呢。

但不管是哪个,到庄子时,家境早已没落不堪了。所以他小时候和乡下孩子一样,与自然为伍,捉蜗牛,玩泥巴,掏鸟窝,野得很。

就这么野呀野的,大约30岁时,没得野了,他去做了本国一个管漆园的小官。

漆园是种植漆树的官府园地。漆树和桑树一样,是中国最古老的经济树种之一。

在春秋以前,聪明的古人就懂得利用漆树的汁液,制成天然漆来做涂料,用于装饰和保护器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漆树,并设立管理漆园的官吏,专门培育,许多诸侯国都有。这其中,又以楚国的漆业最发达。

古代的漆是纯天然,没毒性,别说闻多了不会胸闷秃头,就是吃了也只是吐呀吐的就没事。所以它可以用来直接涂抹食具,如筷子、碗什么的。现在的油漆你喝两口试试。

除了日常生活用具,它也用于婚嫁、丧葬、祭祀以及车辆兵器等。只是漆树生长周期长,产量低,所以一般是王室或贵族才能使用,普通人用不起的。

在做漆园吏没多久,据说受不了约束,庄子就辞去官职,和列子一样,也开始满世界跑。他先后到过魏、鲁、楚、赵等国,并在魏国遇到做大官的老乡名家的惠施,两人还斗嘴了一番。

几年后,庄子回到宋国,收了几个弟子,开始写书研道,有空还编编草鞋,钓钓鱼。据说他就隐居在当地的南华山,所以后世也尊称他为“南华真人”。

这时他已经名声在外了。所以在他快40岁时,不仅宋国的人来请,楚国的楚威王也来请他去做官,不过都被他拒绝了。

十几年后,惠施回到宋国,成为了庄子一生唯一的朋友。据说两人常常相约田间地头,树底河畔,然后开始掐架,而且一掐就是一天,之后回家睡一觉,第二天又继续掐。直掐到惠施再次去魏国当官。

这期间,他和道家其他人物一样,也不会营生,所以也过得穷不拉叽的。不仅穿得破破烂烂,还经常没米下锅,为此他才去监河侯家借粮食(没借到)。

而且,据说他妻子就是这样被饿死的。但他不但不哭不忧伤,还敲碗打盆唱起歌。虽然他认为生死都一样,好比空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不必太伤感,但总觉得没心没肺的。

在庄子84岁时,他的故国宋国被齐、魏、楚三国所灭。不久,庄子也去世了。

这里也说说宋国吧。

这里的宋国是指春秋战国时的宋国,不是一千多年前的宋朝。

宋国建立时间比齐、鲁晚一些,不过它的开国国君辈分老高了,叫微子,是商纣王的大哥。所以宋国刚建立时,地位很高,是“三恪”之一(恪念“克”,尊敬。)

三恪,是指周朝对前三代王朝的子孙进行分封,并给以王侯名号,以示敬重;后世帝王也多承三恪之制。另二恪是虞朝(就是舜帝所建的朝代)后代封于陈,夏朝后代封于杞(其实是延续杞国国位,因为杞国早在夏朝就已经存在了)。

不过,早期的宋国并没什么出众表现。到了春秋时期,它和郑国一样,也牛气了一次。它的第二十任国君宋襄公,是继齐桓公之后,春秋五霸之一,虽然这个霸主当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他老打败仗,只是被后来的儒家给捧上去的。

这之后,因为地理原因和内乱不已,所以宋国又和郑国一样,也沦落到打酱油的角色。到了最后一任国君宋康王,嚣张了一下,南打楚,西败魏,东伐齐灭滕。谁知刚露个头没得瑟多久,就被齐、魏、楚三国联军给灭了,彻底玩完了。

不过宋国倒是出过很多名人。除了庄子,还有计然、惠施、宋钘,以及大美人南子等等。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学思想的大成者。

他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的政治思想,提出道为万物、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提倡明哲保身、处之泰然的处世态度,追求飘逸旷达、逍遥自在的游世人生,崇尚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境界。

同时,他还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意思是一个好的君王,对内要有圣人的才德,对外则施行王道。这比老子他们要进步,与儒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所以宋代以后,开始借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不过比较可恶的是,儒家为了撑面子,死活认为这思想是源自孔子思想,没庄子什么事。

庄子不仅是哲学思想家,还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想象丰富,瑰丽多彩,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赞他,称“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写有《庄子》一书,也叫《南华真经》,原有52篇,现存33篇。

《庄子》一书主要以寓言故事,来阐述深奥道理。其中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详,连小学课本里都常常见到。如《庖(念“袍”)丁解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念“频”)》、《庄周梦蝶》、《螳螂捕蝉》、《井底之蛙》等等。

除了创造了很多成语,庄子的名句也很多,不得不抄几句。

如:“哀莫大于心死”、“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念‘理’)”、“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等等。

这里说说道家的派别。

道家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分为好几个学派。其主要是三个,老庄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另外还有其它的尹喜派、宋尹学派等。

这些学派都继承了一些老子的思想,但又都对其加以发展和改造,大多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杨朱学派。

它曾在战国中期,和墨家同为当时最大的两个派别,以至孟子酸溜溜地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有句很出名的话“食、色,性也”,就是该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告子说的,不过后人都错误地把它安在孟子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