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诸

(古代四大刺客)

专诸

专诸,约前555年—前515年,原名鱄(念“专”)设诸,春秋吴国人(今江苏南京)。

太和公在湖边烤鱼,专诸在一旁看。一会儿,鱼烤好了。

太和公说:“想跟我学烤鱼,先要知道我烤鱼的味道。你尝尝。”

专诸撕了一块,尝了尝,抖着嘴唇说:“刚刚吃太快,来不及尝,我再试试。”

说完又撕了一条。过了一会儿,专诸舔完手指,说:“师傅,好像真有烤鱼的滋味,不过我还不能太确定。我再尝尝。”

他又伸手去撕,太和公一铲子(翻鱼用的)拍下去:“你这才尝两口,鱼就只剩半头了。你这叫做尝呀!要不是公子光待我不错,打死也不收你这种吃货;鱼没烤完,先被你吃光。喂,你干什么?把鱼放下。哎呀,你还跑!你个小兔崽子,你给我回来——那半头是我的!”

选自赵晔《吴越春秋•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好吧,大部分是我瞎编的。不好意思,知道这和正文画风很不对,但一看到吃的就没忍住!

说明一下,专诸不姓专。这是当时中原国家对吴、越等所谓蛮夷地区人名的音译,上册有说过;吴国另一个大刺客要离,也是不姓要。最早出现在《左传》中专诸的原名鱄设诸,也是音译的,也不姓鱄。

不过,专姓后来有流传,但属于那种极罕见的姓氏,比禽、尸那些姓还少。

专诸出身于普通老百姓家,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娶了媳妇,生了娃。

据说他个头不高,但虎背熊腰,额高眼深,力能扛鼎,气场巨大极可怕。不过他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同时又很孝顺,还怕老婆。

一次,几个小混混在菜市场闹事,被他遇上。只见他上衣一脱,气势一开,顿时周围尘土飞扬,菜叶乱飘,那气场剽悍得简直是万人不可当。

就在此时,他老婆在后面喊一嗓子:还不回去吃饭!噗,气场立马没了,专诸捡起衣服,就乖乖跟着回了家。只留下那几个小混混满头大汗,庆幸少挨了一顿揍。

这一幕刚好让闲着没事、到处乱逛的伍子胥看到。此时伍子胥已经在吴国捞到小官,但是并不被当时的吴王僚重用,比较郁闷,就四处闲逛。这一逛,倒逛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孙武,一个就是专诸。

当时伍子胥很奇怪,就问专诸,你一个大男人的,怎么老婆一叫你,你就回去?

要是别的男人,死活也要撑一下面子。专诸却还很有理,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能够屈服于老婆,才能扬名于世人(这话也可翻译成:听老婆的话,才有出息;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的或更剽悍的女人;不听她,回家没饭吃;等等!)

伍子胥觉得这人很好玩,就和他结成了朋友。此事后来还衍生出“惧内”一词,就是怕老婆。

当然,其实怕老婆是不丢脸的。因为这不是怕,而是一种尊重和疼爱。更何况,人家专诸那么牛叉的人物,都这样子,我们算什么。是吧,兄弟。

再说伍子胥。他之所以郁闷闲逛,除了不被重用,还有他知道了阖闾有野心,想干掉吴王僚。这可是弑君之罪呀。但为了掌大权报大仇,最后伍子胥还是把专诸推荐给了阖闾。

阖闾得到专诸,顿顿好酒好肉伺候,并且很敬重他母亲和家人,经常给他家送东西。这么入套后,阖闾才告诉专诸,他的任务是去刺杀吴王僚,也就是当刺客。

刺客早在西周甚至更早前就有了,不过很少,在春秋战国时,才大量出现。而且,当时并没有刺客这一说法,直到司马迁时,在他的《史记》中才最早出现“刺客”一词。

不仅没有说法,在春秋战国时,也没刺客这种概念。其实专诸他们这些刺客,都属门客的一种,当时的他们(很多人没名字),是以客或士(不爽的叫贼)来相待和称呼的。

同时,春秋战国的刺客,是不以国家大局或正义与否为标准,而是秉持着报知遇之恩、士为知已者死的轻死重义精神。这种重义、重信、重情的精神,后来被侠客所继承,并一直延续着。墨家中邓陵氏之墨的侠义精神,也大多源于此。

所不同的是,侠客一般是四海漂泊,到处游历的,不受人控制。而且他们的行为,主要是锄强扶弱,好打不平,还不计得失报酬。所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唐代李白《侠客行》),就是他们的写照。

另外,当时刺客的这种精神宗旨,固然不完全对,但也比后来的大部分刺客要好许多。后代的许多刺客以及现在的杀手、忍者等,已大都沦为贪利图财的角色了。这个必须要区分开来。

当然,不管再怎么重情重义,在今天这样的法治社会,对普通人来说,都不提倡和欢迎这样人物出现的。

虽然知道这是高危职业,但为了感恩伍子胥的相知,以及阖闾的相待,专诸毅然答应下来。

不过,这又是个难度极大的工作。

因为吴王僚不仅是国君,身边有许多侍卫保护,而且他本身块头大,孔武有力,威猛雄壮,一般人都不是对手。同时,他的儿子庆忌据说也是又帅又猛,不但神力过人,武功高强,跑起来还特快,连马都追不上(不过后来被另一刺客要离所杀;两父子怪郁闷的)。

另外,吴王僚还有两个好兄弟,叫掩余和烛庸(也是阖闾的兄弟,不过肯定是傍吴王僚大腿的),也有万夫不挡之勇,还手握兵马大权。

所以,要杀吴王僚,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等待最佳时机。

为此,阖闾下足了功夫。他打听到吴王僚特爱吃炙鱼(就是烤鱼),于是就让专诸到太湖畔,拜当时吴国的名厨太和公(也称太湖公)为师,专门学习烤鱼技术。

据说这太和公擅长用鱼呀、虾呀、蟹呀等水产品做菜,在当地的名声相当响。尤其他的烤鱼最出名,因此还常被召进王宫,为吴王僚做这道菜。另外,他还是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呢。

对于粗犷豪放的专诸来说,去做这种耗时耗工的细腻活,是很惆怅和要命的。但专诸凭着坚定的刺客信念(刺客信条!!),三个月就学成归来。

之后,阖闾又将之前捞到的鱼肠剑(因为它很短小,能够放进较大鱼的肚子里,所以也叫鱼藏剑),交给专诸。专诸就躲在阖闾府里,除了继续提高烤鱼技能,还不断练习从鱼肚中掏剑刺杀的动作。

一段时间后,坏事一大堆、祸害儿孙两代的楚平王终于嗝屁。吴王僚乘楚国国内动荡,就派掩余和烛庸去打楚国。结果两人打得不顺,后路被楚军切断,大军反而被围住了。

阖闾一看,吴王僚的精兵都不在,有搞头,是时候了。于是他决定让专诸动手。

由于专诸上有老,下有小,阖闾还深情对专诸说,以后你老娘就是我老娘,你小孩就是我小孩,你老婆就是——我嫂子;我来照顾,给他们养老送终;你尽管去吧!后来这种话,还常被指使他人去干坏事的黑社会老大或组织头目使用。

另外,后世还有个说法,说专诸老娘为了让专诸专心做事,没有顾虑,上吊自尽了。其实,那是后人编的。

一切准备就绪,阖闾故意一瘸一拐去见吴王僚,说自己得到一个厨师,烤鱼特棒,比太和公都好,请他到府上吃鱼(扮脚伤,一是用苦情牌,二是减少对方的戒心)。

吴王僚当时就流口水了。不过,他也不傻,知道阖闾可没什么好心。于是去吃鱼的那天,他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到阖闾家,连院子、台阶、包括客厅,都站满了亲兵。而吴王僚本人里外穿了三层犀牛甲,裹得跟粽子似的。

这鱼吃得也是够累的。这哪是吃鱼,简直就是上战场拼杀玩命(后来还真是玩命!)。

而这还不够。当厨师上菜时,都要脱了衣服搜身,然后换上新的,再跪着前行,还有两名武士左右夹着,跟押犯人一样,把菜端到吴王僚面前。

阖闾看着眼皮直跳。吃个鱼,至于搞成这样吗?(作者:好像跟你没关系似的!)心里为专诸捏一把汗,也为自己捏一把汗。万一专诸露个马脚,自己想跑都来不及。赶紧先溜。

于是他借口脚痛复发,要去抹止痛膏,出去了。在吴王僚卫兵看不到时,他又拐入地下室,专诸和自己的亲兵在里面。

然后,专诸上场。他端着做好的烤鱼,经过层层搜查,面不改色地将鱼送到吴王僚桌上。

那鱼真香。不仅吴王僚流哈喇子,周围的士兵也馋得不行。

突然,吴王僚也眼皮一跳。不好,有杀气。但是已经来不及。专诸掰开鱼肚,麻利地掏出鱼肠剑,一剑穿透粽子皮,不是,是犀牛甲,直接刺入吴王僚的身体里。吴王僚当场就死了(他儿子庆忌则逃亡到卫国去)。

之后,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亲兵刺死了。而阖闾趁机放出自己的亲兵,将吴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随后清除国内反对势力,成功上位。

春秋战国的四大刺客是: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专诸是古代有记载的第一个有名字、并刺杀成功的刺客,所以被称为古今第一出场大刺客。

他轻生死,忘安危,沉着冷静,勇猛壮烈,又和其他几个刺客,一起被称为“天壤间第一激烈人”(清代吴见思)。前面范雎中的唐雎,曾用“彗星袭月”,来形容专诸义无反顾、虽死不惧的无畏精神。

不过,专诸并不是春秋时第一个有名字的刺客。早在近百年前,用弹弓弹人的晋灵公,就派一个叫鉏麑(念“除尼”)的刺客,去刺杀比较冤的赵盾。不过鉏麑看到勤恳俭勉的赵盾,不忍杀他,自己撞死在赵盾庭院的槐树旁(就是没去刺杀对方)。赵盾也因此逃过一劫。

所以当时的刺客,还有着道德心和正义感的。用现代话说,“这个杀手不太冷”!

(《史记》中还有个更早一些的刺客,叫曹沫,曾逼齐桓公归还鲁国土地。但因其身份的真实性还无定论,而且其行为并不太像刺客,只能算劫持,所以没算。)

古代四大刺客还有另一说法,是专诸、要离、聂政、荆轲。由于本书采用第一种说法,所以这里给要离一些镜头。

要离原是屠夫。他不仅个头不高,还不到一米二,又很瘦小,跟小猴子似的。阖闾想找人刺杀庆忌时,严重怀疑他的能力。而要离却大言不惭说,杀人在智不在力。

据说他让阖闾砍了右手,杀了妻儿老小,终于得到庆忌信任。后来在庆忌乘船去打吴国的途中,他趁庆忌不注意,从身后借着风势,用长矛刺中庆忌。庆忌重伤而死,他自己也自刎了。

不过,由于同是吴国人,时间相隔不大,而专诸在先,要离在后,再加上他为了私名,主动让妻儿被杀,太过残忍,所以司马迁没将他选上,后人也多有贬意。

关于专诸,除了他的事迹,流传的还有他的那道“全炙鱼”(又叫全鱼炙);不能忽略。据说现在苏州一带的名菜“叉烧鳜鱼(鳜念‘桂’;也叫桂花鱼)”,就是效仿专诸当年的做法。

另外,因为他还流传下“鱼不献脊”的上菜说法,就是不能把鱼脊(鱼背)朝向客人。

这是因为当时专诸为了拿鱼肚里的剑,鱼肚要朝着自己,而鱼脊向着吴王僚。可能后人觉得有点瘆,于是就有了这种忌讳(鱼不献脊还有个说法,就是不要给客人夹鱼背上的肉;因为鱼背肉虽厚但硬,口感不好)。

除了鱼不献脊,民俗食风中还有鸡不献头、鸭不献掌(头和掌都没什么肉)等说法。另外,在上菜时,也有鸡、鸭、鱼等的头,不能朝向客人的规矩等等,不然是不礼貌的。

当然,对于本人来说,有吃就行,管它头朝哪儿;爱朝哪儿朝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