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

伯牙

伯牙,前413年—前354年,伯氏,名牙,战国楚国人(今湖北荆州)。

师傅怎么还不回来呀!让我一个人在这海岛上,感悟修仙的境界,哦,不是,是琴技的境界,你好歹多留点吃的呀。我这天天喝山泉水,吃野山果,确实是纯天然,可这也纯得过头了!妈呀,他不会真让我在这儿荒岛求生吧。难不成我也要搞个伯牙漂流记!这坑货的师傅呀!

伯牙一边怨天尤人,一边咒骂他的师傅。这一天,他悲愤交加,拿起琴随手弹了一曲。曲子还没弹完,突然黑云压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地变色,一个巨大的灵气旋涡出现在头顶,从中还洒下点点金光彩霞。

伯牙抬头看了看:这应该不是刮台风的前兆(我没那么衰吧),而是琴技有成的天象吧。只是,洒不洒金光无所谓,要是能掉两块肥猪肉,倒是更实在。

只听见“吧叽”一声,哇,真的有一大坨肉掉了下来。伯牙兴冲冲地跑过去,一看,却是他师傅成连。

“师傅,你怎么从天上掉下来?你不会真是神仙吧。只是,神仙怎么会摔得这么别致呢!”

成连艰难地爬了起来:“哈哈哈,徒儿,你终于成仙了,哦,不是,是成才了。其实,这些天我一直在上面的山上看着你。刚才天上产生异象,我出来看看,不小心滑了一下,就掉到这里了。你知道吗,这些日子为了你,我整天窝在小山洞里,吃喝拉撒、洗涮漱浴全在上面,可苦了。你看,我都瘦了一圈了,回头你得多买点营养品呀、脑白金呀给我补补哦。”

“太谢谢你了,师傅,之前我还怨恨你呢。我真的太感动了——等等,我忽然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这段时间喝的水,都是从上面流下来的。。。。。。”

选自据说是东汉蔡邕(念“拥”)的《琴操》。好吧,有大半是我瞎编的。

伯氏最早的得姓始祖,是黄帝的五世孙伯益。他曾经和大禹一起治过水,因为有大功,还被舜帝赐姓嬴(也是后来秦国嬴姓的始祖),之后又在大禹期间做了大官。

伯氏另一个比较早的来源,是被儒家捧得很高的伯夷。他曾经和弟弟叔齐,一起阻挡周武王讨伐纣王,说小弟怎么能打大哥呢,哪怕他抢你老婆,占你客厅,夺你棒棒糖等等等等。最后他俩还不吃周朝的粮食,活活饿死(死就死吧,这样的人活着也是浪费粮食!粮食:我招你惹你了!)。

其实,伯氏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很常见的(伯乐不是,他不姓伯)。只是后来慢慢变得稀少,所以后人觉得怪怪的,以至明代的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硬把伯牙改成俞伯牙。这是不对的。

伯牙的家世不详。有人推测,他可能是楚国一个叫伯州犁的后代。这个好像也有问题。

伯州犁原来是晋国的贵族,因为他的父亲被害,于是跑到楚国当了官。后来他被楚灵王杀死,不过他的儿子郤(念“戏”)宛,又被楚灵王的弟弟楚平王重新重用。

但是,由于郤宛为官正派,也遭到当时费无极的陷害,于是被灭了族,只有同宗的伯嚭逃去了吴国。也就是说,伯州犁在楚国的这一族全都死绝了。所以,伯牙不太可能是其后裔。

但不管怎么说,伯牙的家庭条件应该不差,不然也没能力学习文化和弹琴。

伯牙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很有音乐天赋。后来,他拜了一个当时很有名气、叫成连的琴师为师,学习弹琴。

他学习得很勤奋刻苦,三年后终有所成,手指技法相当娴熟,只是意境感悟上差了些。于是他老师成连使坏,据说把他带到大老远的东海,丢在荒岛上,让他自个去苦修。好吧,是感悟。

伯牙就在孤岛上盘膝打坐,寻求天人感应,再加抱怨连连(看!)。整天就只听着涛声和鸟语,连个鬼影子都没有。那种“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感觉,丁点没有,完全就是个没人疼的孩子。

就这么过了老长一段时间,伯牙积怨成怒,怒极生悲,悲极就突破了瓶颈,终于琴技精神系魔法攻击大圆满(好吧,最近修仙小说真看多了!)。

之后,伯牙抛弃面朝大海的日子(这种日子还是等年老了再拥有,年轻时就应该出去闯闯),开始四处游历,并在游历中不断积累技艺,最终成为了一代琴师。

据说他的琴技和师旷一样,都是神秘高超。他弹琴时,也是连拉车的马都会停下来,仰着头欣赏。奇怪的是,怎么都说马,而不说牛呢;难道马比牛更有音乐细胞!

因为名气大,伯牙可能被招为楚国乐官。当时楚国应该是楚肃王在位。他除了借吴起之死,开心地收拾了一大批楚国贵族元老外,没什么好说的。这一天,他派伯牙外出办事,然后,伯牙就遇见了钟子期。

这里插一下。关于伯牙做官的事,其实还有个说法,是说伯牙到晋国任职。对于这个,个人觉得是不靠谱的。因为当时的晋国,实在是穷得只剩条三叉裤了。

晋国从晋平公开始,经过近两百年,再加上各大卿的火拼兼并,到了倒数第二任晋孝公时,地盘几乎被魏、韩、赵三家瓜分光,只剩绛城(今山西绛县)一个地方了。

然而,没过几年,这三角裤也被扒了,只给了块遮羞布,晋孝公被赶去屯留(今山西屯留)。但即便如此,三家也不放过,可能觉得颜色不好看,十年后,又给换了块,晋孝公又被赶去了端氏(今山西沁水)。

再两年后,晋孝公去世,他儿子晋静公即位。但晋静公过得更凄惨。在第八年,也就是伯牙去世五年后,他又被赵国从端氏赶回屯留,并废为庶民,之后还被韩国的大臣韩玘(念“启”)杀死。晋国至此灭亡。

伯牙年轻力壮的时候,正是晋孝公在位。在这老换裤裤颜色的国家里,估计伯牙不会无脑到这么个无私贡献、牺牲青春。而且,即使想牺牲,名存实亡的晋国也养不起人呀。

再说伯牙,当他走到紧临龟山(今湖北武汉境内)的汉水边,烟瘾爆发,哦,不是,是琴瘾爆发,于是叮叮当当就地弹起了琴。

这时,钟子期从山上砍柴回家,听到琴声,不由得停下来细听。

这钟子期,原名钟期,中间加“子”也是表示敬称。他也是楚国人,不过不是樵夫,应该是一个深通乐律、可能还当过乐官的高人,退休后隐居在家,以砍柴为生。

所以,他的年龄应该不会小,不是像《警世通言》里说的才二十来岁。即便是天才,也没见过不经学习培训,就能精通一两门高深学问的。那不是天才,那是灵魂夺舍,神仙附体。

这边伯牙弹得正陶醉,摇头晃脑时冷不丁看见不远处有个人影,吓得一哆嗦,把琴弦都给挑断了。

气得伯牙叫人把钟子期抓过来,一看,还是个戴着破斗笠、背扛着一捆烂柴火的樵夫。伯牙更是没有好脸色,当时就嘲笑道:你一个砍柴的,瞎听个啥东西。

钟子期也不急,你弹什么,我就能知道什么。伯牙不信,两人开始较劲。结果不论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说出琴声所表达的意思。

伯牙不死心,又叮叮当当弹了自己写的、最得意的《高山流水》。钟子期也不含糊,这是巍巍青山呀,这是滔滔江水呀,为了显摆,临了还把音律节拍也一一指明,并稍微点评了一下。

让两人先较劲着,我们也稍微说说春秋战国时的乐律。

当时流行的音阶有三种,一种五声调式音阶,两种七声调式音阶。

五声调式音阶,就是由五个音构成的,当时叫“宫、商、角(这里念‘决’)、徵(这里念‘止’)、羽”,相当于现在的“哆、来、咪、索、拉”。我国的很多民间音乐,都是用这种调式音阶,所以也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另外,说人“五音不全”,也是来自于它。

两种七声调式音阶,则是在“角”后面加入“变徵”(另一种是“清角”;都相当于“发”),和在最后加上“变宫”(相当于“西”)。

另外,古乐中还有十二个音律,叫十二律,也叫律吕。它分为阳律和阴律,各六个。阳律是黄钟、太簇、姑冼(念“显”)、蕤(念“蕊”,第二声)宾、夷则、无射(这里念“义”),阴律是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成语“五音六律”,五音是前面的五声音阶,六律则是指六个阳律。

这里再插一下。其实,最迟在商代的晚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之后更是常被使用,这也被后来出土的各种文物所证明。但是,就是有很多西方学者,包括一些舔西方脚趾的中国学者,都一直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国外传入的。

算了,由他们认为去吧。

等钟子期点评完,伯牙立马站起来,抓住钟子期的手:咱们烧黄纸、斩鸡头吧;这么多年了,从来没人听得出我这首曲子的意境;你就是我的知音呀。

之后,伯牙也不干事了,钟子期也不砍柴了,两人一起到处游山玩水,据说都逛到泰山去弹琴呢。本来伯牙还想邀钟子期一同去楚国共事,但被拒绝了。于是两人就约定一年后,在钟子期家再见。

谁知第二年,伯牙去的时候,钟子期已经病逝了。伯牙伤心不已,感到这世上再没有知音,再没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于是就把琴砸了,从此再不弹琴。

之后,就没伯牙的消息了。

伯牙被后人尊为“琴仙”。他写有《高山流水》、《水仙操》等琴曲。

据明代朱权《神奇秘谱》(古琴谱集;不是武功秘籍!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宁王,后来被四哥明成祖朱棣〈这里念“弟”〉骗去造反。因造反后没捞到什么好处,还被猜忌,他就专心去搞戏曲、文学什么的,还蛮有成就的。另外,周星驰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那个到处乱发飙的宁王,不是宁王朱权,而是朱权的玄孙,明朝的第四代宁王,因学他高祖造反,结果被王守仁所擒,最后还被杀死)里记载,《高山流水》原来是一首。只是到了唐代时,它被分为两段,成了《高山》《流水》两首,之后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1977年,近代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其演奏的《流水》,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的金唱片里,发射到太空,做为寻找联络外星人的地球信息之一。它也成了唯一一首传入宇宙空间的中国音乐。

春秋战国时,也没有音乐家一说,一般都叫乐师、乐工或讴者(歌唱家)什么的。

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很多,除了上面的师旷、师涓、伯牙,还有钟仪(据说是钟子期的先人)、师襄、师曹、师挚、雍门周,以及荆轲的好友高渐离等。

另外,还要提一下两个歌唱家,一个叫秦青,一个叫韩娥,他们都是民间歌唱家。秦青是秦国人,有“秦青善歌”的说法。而韩娥更出名,她是韩国人(有的说是春秋早期的那个韩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就出自于她。

只是,由于他们的史料不多,就不再介绍了。

(写完后,看着伯牙两个字,冷不丁就想起福州小吃“没牙伯花生汤”;虽然两者真没什么关系。对了,还有耳聋伯元宵,不过,个人觉得桂香元宵更好吃点。算了,这个话题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