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莱子

老莱子

老莱子,约前599年—约前479年,春秋楚国人(今湖北荆门),道家人物,古代有名的老寿星,《二十四孝》人物之一(这个不是也罢)。

浓密的丛林深处。一道人影“嗖”地一闪而过。

“我跳,我跳,我跳跳跳——咦,那边有座茅草屋。哈,那莫不是莱子大仙乎?”

老莱子放下手中正在编的草鞋。一个面白无须的年轻人一下蹦到了面前。

只见他长揖(念“依”)到地,说:“嘻,在下玄墨道长。久闻莱子大仙道法精妙,在下不远千里前来请教。”

老莱子说:“看你心诚腿好,深山老林蹦来蹦去的不容易,送你两句话:熟读《周易》一十篇,不是真仙也半仙。”

年轻人说:“呀,《周易》精深晦涩,在下小学未毕业,看不懂呀。”

老莱子不吭声。

“大仙,我刚刚打了几只山鸡和野兔。”

“外面山风大,咱哥俩屋里谈。”

选自刘向《古列女传•老莱子妻》。据说当时一个叫玄墨派的道家小分派,其创立就是得到老莱子的点拨。

老莱子的生平事迹不多,甚至连他的姓名都不太确定,有的说姓老,也有的说姓莱,不一而足。不过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二十四孝》中的《戏彩娱亲》,其中男主角就是他。

他是楚国人,在第一次隐居之前的超长时间里(打底五十年!),一直在楚国国都郢都,传授门徒,写书卖书,宣扬道家思想。

之后,发生了国都被孙武和伍子胥攻占的事。虽然孙武他们后来被赶跑,但国都已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当时苦命的楚国国君楚昭王(楚平王儿子,楚惠王老爹),就把都城迁到了鄀(念“若”)地(不过还是叫郢都)。老莱子可能也跟着搬过去,继续他的生活。

期间,他遇到来楚国避难的孔子,还把孔子训了一顿,并且也用牙齿和舌头来做比喻:牙齿虽然坚固,但是天天啃牛排吃蜜枣,所以很容易脱落;而舌头比较柔软,滑不溜啾(念“究”),所以能够长久。

其意思就是好意劝孔子,做人做事要懂得改变和迁就,尤其跟君王领导相处时,不要死板板的硬碰硬,死命磕磕磕。

但孔子不鸟他。

因为这个比喻很像老子和他老师“舌存齿亡”的故事,所以还引发了后人关于老子和老莱子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口水大战。

在老莱子见孔子的十年后,楚国又出大事了。这次是内乱,新的国君楚惠王,被他堂哥白公胜绑票了。

白公胜的老爹原来是太子,但是被奸臣费无极陷害,丢了太子之位,最后还客死郑国。后来白公胜掌控了军权,想报父仇去打郑国,但楚惠王和大臣不同意,于是他就把楚惠王囚禁起来,自己当了楚王。不过才过一个月,他就被楚国大臣叶公打败而自杀。史称“白公之乱”。

这里的叶公,是叶姓的始祖,也是成语“叶公好龙”中的男主角,原名沈诸梁。其实他是非常有能力的,不仅爱民如子,功绩和政绩显著斐然,而且不迷恋权位,勇于让贤。“叶公好龙”是当时有人嫉妒排挤他而编的,再加上他信奉道家思想,后来的儒家又落井下石,才把他写得那么不堪。

另一个费无极则是货真价实的臭蛋,也叫费无忌,是中国史书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大奸臣。他害过太子,所以公子胜才会叛乱;还害过伍子胥和伯嚭(念“pǐ”)的全家(不过伯嚭之后也成了大奸臣!第二大!)。后面这两位更猛,他们跑到吴国,16年后带着孙武打回楚国,把楚国国都都占领了,让楚国从此元气大伤。

总之这费无极是祸国殃民,残害忠良,黑心缺德,无恶不作,是后来奸臣的“学习楷模”。不过后来他自己也被满门抄斩。该!

这时,老莱子已经一百来岁了,为了躲避这乱糟糟的战乱,就跑到蒙山(今湖北象山;不是孙武中的山东蒙山)躲了起来。在山中,如上文所说,除了自耕自种,据说他还指点了前来拜访的玄墨派祖师爷,帮他创立了玄墨派。现在玄墨派还常在网络修仙小说里飞来飞去的。

战乱结束后,楚惠王擦着汗,庆幸自己没被撕票,开始重整楚国,四处招揽贤才。他听说了老莱子的名声,就亲自进山来找,请他出山为官。

开始老莱子答应了,可他妻子老婆子说:吃人家的酒肉,要被人家拿鞭子抽;给人家当差,就要随时被人家拿刀斧敲头。于是老莱子又拒绝了。

但楚惠王不死心,为了躲开楚惠王的骚扰,老两口又再次隐居到江南(今湖南沅〈念“元”〉湘一带;不是今天的江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踪迹。

老莱子和老子、孔子同一个时期,以“孝”和“隐”著称。

他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以及“生寄死归”的超然生死论。

生寄死归,出自刘安编著的《淮南子•精神训》,传说是大禹说的,意思是人生只是暂寄于天地间,死了又要回归自然中。

这话很高深,道理也对。但由老莱子来说出,就有点那个了:你活了一百来岁,当然无所谓生死;你是很超然,可我才活三四十岁,你让我怎么个超然!

虽然不认同老莱子的孝隐,并且恶心他在孝子传中的肉麻做作,但他其实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创始人,在道家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也为道家的发展做出相当大的贡献。

只是因为他所写的《老莱子》一书,在汉魏时就丢失了,所以他的思想和名声无法流传下去,以至后世只认为老子是道家唯一创始人。

老莱子著有《老莱子》,共15篇,已失传。

这里说下《二十四孝》。虽然不想说,一说就反胃。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取材于刘向编辑的《孝子传》,讲述了历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后来还配了图画,所以也叫《二十四孝图》。

其中的拾葚(念“肾”)异器、亲尝汤药、涤亲溺器、行佣供母、百里负米可以宣传,弃官寻母、扼虎救父、卖身葬父可以自行决定,其它的就都该扔到垃圾桶里去,更别说那种尝便便的“尝粪忧心”之类的。

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也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但弘扬传统美德、宣传孝道精神不是这么个宣传的。以一孝遮百丑的想法,缺乏明显的基本常识,编出这样荒诞离奇、愚不可及的故事来进行宣传,不是那些宣传者脑子有毛病,就是他们认为我们脑子有毛病。

比如有关老莱子的那个《戏彩娱亲》的事。想想吧,一个七十来岁的大爷故意撒娇,歪头扭姿,还像小孩一样尖叫啼哭,突然觉得后背发冷,房间里顿时阴风阵阵。

当然,这事可能跟老莱子无关,可能是编故事的人看他不爽。另外,古人一般活得不长,大概只有五六十岁,要想找个七八十岁、父母尚在、还能活蹦乱跳的,着实不容易。

谁让你活得那么长。没办法,就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