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有病就早点治

朱树人说的这些改革法子,凭心而论还是非常切中明末时弊的。

进一步推进厘金的征收、扩大商业税来支持军事,这是经过后世历史验证的神来之笔。清朝就是靠着这一招,扑灭了太平天国的。

要是没有厘金,说不定清朝在洪秀全的打击下,活得还不如被李自成打击的明朝呢。

厘金唯一的问题,就是地方财权下放、军阀割据,导致后世清朝虽然扑灭了洪秀全,但也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尾大不掉。

但这个问题放在朱树人这儿就没关系了,因为他就可以替代后世曾、李、左合体的地位,这就等于正反手两面都是纯赚。要不是赶上岳父潞王监国、一个没有儿子不怕被篡夺家业的藩王上位,还真凑不齐这项改革深化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

而朱树人后面提到的“高薪养廉,革除陋规”,那也是后世清朝经过证明的善法,虽然不至于彻底廉洁,好歹把贪墨打击到了不能公然成为行规的程度,也一改了明末直到康熙的污秽。

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谈解决部队吃空饷、喝兵血、户部拨的军费刚出银库还没出京就扣掉一半多等等恶疾。

否则就算财政改革再好,财源更多,如果一大半的钱都不是实打实花在军队花在武备上,那也都是白搭的,何谈战斗力。

史可法想明白这些道理后,自然会出于公心,全力支持。

……

当然,朱树人至今还没有干政的合理身份,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也需要时间去协调利益。所以他三月下旬帮着朱常汸和史可法出了主意后,他本人就赶在三月底离开了南京以避嫌。

史可法则继续忙着做其他各部尚书的工作,外加联络安抚地方督抚支持潞王这几条新政,成为了改革的对外代言人。

上述这几条改革的具体细则,最终也赶在了四月上旬从南京发布、陆续分发各省。从时间上来看,这基本上是在朱树人出京后十天才发的,也就堵上了天下悠悠众口,没落下“国姓爷以监国女婿身份越权干政”的把柄。

这里面曲折复杂的利益妥协,也是不容小觑,史可法为此是做了大量工作的,朱树人还太年轻,这种官场利益交换的事情他确实相对不太在行。

即使如此,史可法把监国新政中的财政部分推行下去后,地方上还是有些许小的反抗声音。

但好在史可法已经明着暗着强调了“这是新监国上任必须的三把火,烧完就到此为止了”,加上还废除了崇祯朝被人深恶痛绝的“三饷”,算是给百姓松了一大口气。

所以那些矛盾不算太激化的受害者,也就暂且捏着鼻子忍了,决定再观望一下,别当出头鸟。

另一方面,户部尚书沉廷扬也非常给力,主动让自己家里人近期扩大生意,闹了一个由头,然后服从新政,带头缴纳了一大笔新政厘金(其实应该叫“分金”了)

…南方富商们看沉家、郑家先后服软,也就愈发没有反抗的意志了。

沉廷扬执掌的户部当中,还有个别属官,自以为揣摩明白了顶头上司的心思,暗忖当今监国王爷是个没儿子的,而部堂大人跟监国王爷还是亲家,觉得部堂大人这是想“化家为国”了,这才如此舍得下本钱。

于是乎,就有下属的郎中投其所好,在朝议上独走上奏了一条新的财政改革方案,说是:

“值此国难之秋,军资多有不给,既然各地踊跃支持废三饷、增厘金,不如给爱国富商豪绅们更多的机会,户部应该出台一个制度,允许商绅提前缴纳厘金、换取完税凭证,将来实际行商跨省时,再以完税凭证抵扣。朝廷还可以给提前预缴厘金的商户以利息折扣。”

这个思路,说白了已经有点类似发行国债了,沉廷扬乍一听到时,还暗呼自己手下有能人,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儿子偷偷教白手套这么说的。

但转念一想,他也是非常信任自己家的父子关系,知道儿子没必要瞒着自己玩这一手,也就没有用有色眼镜评判这种奏请。

史可法那边,乍一听说这招时,也觉得有点新奇,但好在史可法学识广博,见多识广,当年也跟徐光启等涉猎西学的前辈请教过,所以最后也琢磨过味儿来了:

在明朝,有财政官能想到发“预缴税抵扣债券”这已经不奇怪了,西方世界其实两百年前,威尼斯人就已经这么干了。

就算大明消息再闭塞,但考虑到后来荷兰人在威尼斯人首创后一百多年、也学到了这招,而大明跟荷兰红毛夷人打交道已经那么久,听说过这种招数也不奇怪。

如果一个汉唐时代的汉人想到这招,或许能说他是穿越者。到了明末才想到这些,就算不上穿越者了,最多说他学贯中西。

冷静下来仔细审慎地考虑了这个请求的利弊后,沉廷扬还是非常发自公心地在朝议上劝谏朱常汸别采纳这样的奏请。

朱常汸一开始有些诧异,因为他也觉得,那个户部郎中的独走奏请有点道理,确实能广开财源、寅吃卯粮,为什么亲家公要不同意呢?

面对这个疑问,沉廷扬义正辞严地说:“此法一开,地方上搜刮之风定然难以抑制,很难想象得到了预征厘金权限的官员,会如何滥用此权。

我大明地方官员,原本或许数年一任会调换辖区,谁人不想在自己任期内多征税款?如此,旧官刮地三尺,政绩卓着,新官接任却发现本地商税已经被预征数年、富商们手上都有了一堆完税抵扣凭证,新接任者还如何展开工作?

考虑到我大明如今吏治之困顿,这些权力绝对不能随便下放,否则定然民不聊生!”

朱常汸本就是个软耳朵根子,也没学过治国,一听果然又觉得有道理,就问其他朝臣意见。

…于是,有少数不太懂财政、但确实忠心爱国的朝臣(不爱国有私心的,都巴不得这个建议不能执行,所以不会开口),就顺着沉廷扬的思路又问:

“沉部堂,既然把预征厘金、给付息抵扣凭证的权力下放,会导致如此诸多贪墨的机会,那不下放不就行了么?

如果由户部统一征调,以户部如今严明执法的清正,沉部堂您的高风亮节,应该能堵住这些漏洞吧?”

此时此刻,朝中众人对于沉廷扬不贪墨的信赖度还是很高的,因为沉廷扬已经带头支持了增加商税,好多人估计,按照沉廷扬交钱的尺度,今年沉家怕是能缴两百万两商税。

而郑家大约也要缴那么多,还有其他南方各省全部做跨省贸易的商人,加起来交一千万零点儿。拢共大明朝廷今年的厘金总收入能超过一千五百万两。

这是拿了沉家郑家的四百多万,套出了南方半个天下一千多万。只不过沉廷扬吃相好,不会搞那种“事成之后,黄老爷的一百八十万如数奉还,咱分城南两大家族那点刀勒”的伎俩,他这个沉老爷出的钱是实打实出出去的。

所以,大家眼下都相信沉廷扬自己肯定能严格执法,不会竭泽而渔。

但沉廷扬依然公允地摇了摇头,见微知着地提醒:“这不是权收户部后、能不能止住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问题。

诸位可还记得,当初厘金之法之所以能奏效,能让百姓支持,还强化了南方各省军力备战,关键一点,便是‘地方缴纳的商税,只给本地花,只用于保护本省防务’。这才避免了南方各省豪绅,担心自己的钱被朝廷补贴了其他省,从而吝啬。

天下人性自古都是如此,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乡,乡绅们还是愿意出钱的,但是为了保卫天下,保卫远方的东西,世人便没有如此高的境界了。如若今天为了预缴厘金,就把预征权收归户部,地方各省人心还如何肯踊跃?那不就走老路了么?

朝廷当言而有信,厘金诞生之初,说好了就是每个省分开账目、本省的钱只支持本省军费,就绝对不能更改,至少在天下重新安定之前不能随便更改。”

这番话说完,大部分持讨论意见的官员也就闭嘴了。有些人还心生惭愧,按说孔夫子都说了那么多年的仁义礼智信,可是事实上儒生也就把仁义礼智更多挂在嘴边,单说这个“信”字,还不如商人阶级出身的更知道信用的重要。

不过,这番讨论最终也不是完全没收获。大家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继续分情况细化切磋,还真就被沉廷扬找出了一个可以试点的办法:

虽然在全国各省都允许预缴厘金会导致竭泽而渔、全部收归户部又会导致地方上对专款专用的不信任,那么,只在南直隶地区试点、特许预缴商税抵扣、并给予利息,就可以完美回避上述问题了。

…因为在明朝,南直隶地区本来就是没有自己的财政官体系的,南直隶的财政历来由南京户部兼管。现在特殊时期,南京户部升级为了正式户部,可原本的权限也还兼着。

加上这儿是监国脚下,百官盯着,官场环境更透明,沉廷扬也确实算是铁腕公允的财政官,他不会自己贪自己的钱。所以最后讨论,朱常汸就允许开了这个口子特事特办,今年先在南直隶地区,由户部直管,试点预先多缴商税、付息抵扣。

明年开始,如果外省富商豪绅有羡慕这点微薄的利息的,主动愿意为朝廷分忧的,可以再行申请、单独核议。

如此,也算是把财政改革最初的波动期扛过去了,不至于做事太急,惹出乱子。

事关百万千万两级别的钱财,当然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局部试点,再行推广。

而此法通过之后,沉家经营商船队的亲戚(沉廷扬当了户部官员后,早就不亲自经营家里生意了,都是让亲戚代持的),也非常给面子地大量认缴预缴,进一步安定了朱常汸监国政权眼前的财政缺口。

有了这么一个带头的,各地反抗的声音就被压得愈发微弱。

……

财政改革的法令,从四月上旬初次颁布,到各地落实就要一两个月,期间还有各种微调需要公示。

所以朝中四五两个月里,民政方面暂时也不会有新的动作了,朝廷基本上都围绕着潞王监国的这三把火转。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南方大部分官员、士绅、将领,都看到了一个为政轻省、不过多整活、只做必要事情的监国王爷,也充分认识到了潞王和先帝截然不同的风格。

“既往不咎,不纠结历史功过”的执政基调,也被充分展示了出去,让人心更加安定。

另外,话分两头,在潞王新政三把火之前、早在三月中旬,召集诸王来南直隶的旨意,也已经发下去了。这件工作,原本也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见效,所以如今正好和监国新政同期并行推进。

到了四月中旬,第一批接旨后乖乖来京的藩王,就抵达了南直隶境内。

其他藩王,如果不出意外、也不抗命的话,也能在四月份晚些时候、最晚六月份,都来南直隶,接受朝廷更紧密的控制。

大明朝两百六七十年,十三代皇帝,至今一共封了两百多个王爷。当然,其中有一小半因为子嗣不繁,以及获罪除国,并没有一直传下来。

能传到天启年间的王爷,也就一百多家,而到了崇祯初年,因为战乱已经开始,流贼开始陆续杀灭沦陷区的藩王,所以崇祯登基之初,王爷数量已经跌到一百五十家以下。

如今又经过近二十年的血腥内战内耗,王爷们的数量倒也继续锐减,毕竟北方省份的王爷基本上都杀光了,不是死于李自成等各路流贼之手,就是被鞑子杀了。

…哪怕是南方,此前湖南、四川的王爷们,也都被张献忠那波流窜,累计带走了十几家之多。

所以,眼下天下能有王爷身份的,已经不足五十家。血统能比朱常汸更接近先帝的,仅有福王朱由崧一人,其他连跟朱常汸一样接近的,都已经一个也没了(万历也没那么多儿孙活到现在)

如今得到朱常汸诏书,最先最积极响应的,要属那些生活在山东和南直隶交界边缘地区的藩王。因为他们就藩的地盘,已经处在李自成和鞑子兵锋南下的边缘了,不跑本来就会死,巴不得朝廷下诏允许他们逃离封地呢。

站在朱树人的立场上,他一开始其实也不想救那些山东王爷的,巴不得那些养猪废物直接被李自成或者多尔衮杀了,他还能落个清静。朝廷也能减少一笔开支,把更多钱花在百姓和军队身上。

不过,朱树人也知道,必须用这些山东王爷做引子,勾出其他南方安稳富庶之地的王爷,以示朝廷的一视同仁。

否则只强招南方富庶地区的王爷来,却不召不救山东王爷们,再蠢的人都能看出其中有“削弱宗室、独尊潞王”的猫腻了。

结果,在这批山东王爷南下的途中,自然也免不了发生一些小意外——其中有两三个王爷,因为一直养尊处优,缺乏运动,一辈子也没出过远门,所以水土不服。

如果能慢吞吞好生休养,倒也能养过来,但因为山东地区已经有部分刘芳亮乃至多尔衮的部队渗透骚扰,尤其是鞑子骑兵能越过坚城到后方非战区烧杀抢掠。

兵荒马乱之际,这些王爷哪里敢在半途多歇?

于是一番折腾,这些山东、河南边缘南下的十几家王爷,有两个死于鞑子渗透劫掠的乱军,有三个死于水土不服疫病折腾,十四个北方王爷,只有九个活着抵达了扬州。

朱常汸并不会允许他们渡江来南京,也是防止南京城里出现野心家,所以就把所有北方来的王爷,终点站都安置在一江之隔的扬州。

九位北方王爷陆续抵达扬州的同时,南方各省加起来、还剩下的大约三十家血统或远或近的王爷,也有六七家活着抵达了南京周边。而这六七家抵达的背后,一样有一起病亡一起死于贼手——

南方如今也不算彻底安全,两年前在湘南被消灭的张献忠军,就有一部分残部在衡州之战后,往西逃到了井岗、罗霄山区,南方各大山区,如今不少地方还挺乱。被杀、惊吓病亡的那俩王爷,就是江西籍的。

经此一波,天下总共幸存的四十多位王爷,死了七个,有十五个被朱常汸彻底控制。

还有十几家在途,仅有个位数几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学福王称病抗拒——倒不是说这些抗拒的那几家就一定多有野心,只能说人过一百,形形色色,明朝王爷那么多,脑子不清楚的,轴的,胆小怕被害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不管怎么说,经过这一波,天下的藩王都算是被犁地一样犁了一遍,彻底分门别类归档清楚了。想要当刺头的,自然会被朝廷收拾。

另外,在护送藩王过境的过程中,各地涉及的地方官员也是战战兢兢,那些导致藩王在自己防区内被鞑子、山贼杀害的地方官,一开始个个吓得不行,唯恐潞王跟先帝一样看重“陷藩”的罪名,要拿他们的脑袋祭奠遇害的王爷。

但朱常汸却趁机顺势伸出了橄榄枝,一再表达了“值此国难之秋,特殊时期,北方官员守土不易,被小股鞑子渗透杀藩,不能以陷藩论处,只要不丢城池就不算”的善意,赦免了这些官员的罪过。

地方官和武将一看“原来如今有藩王在自己管辖的地盘内遇害,已经不会再被问罪”,胆子也大了起来,再回想一下当初崇祯朝时的严刑苛法,多少督抚、兵部尚书都是因为死了藩王被崇祯处死,大家忆苦思甜之下,对仁慈的潞王就更加拥戴了。

谁让大明朝发展到如今,天下就没几个人喜欢藩王的!听说藩王死了不用一概负责,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谁不觉得松了一大口气呢。

当然,朱常汸这般“宽仁”,肯定也会给藩王们留下借口。比如福王就多次私下里串联其他藩王,表达了“朱常汸暗弱,如今已经被朱树人控制,这是有意残害宗室手足,才一改先帝时严惩陷藩官员的良法,改成如今这般朝纲崩坏的样子”。

南方朱树人势力最薄弱的两广地区,也有一些历史上就颇有野心想要称帝的藩王,因为惧怕入京,想留在天高皇帝远的两广,而选择了跟朱由崧遥相呼应。

随着时间进入五月份,距离福王朱由崧首次称病拒绝南下后两个月,朱常汸特地为他又下了一道诏书,责问朱由崧病情有没有好转,是否可以南下陈述此前“干预有司”的责任了。

如果继续称病,朱常汸还表示,可以从南京派几个太医去凤阳,帮朱由崧问诊,确认病情,有病就要早治,别耽误了。

浙东匹夫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第49章 封疆大吏个个都开始捞钱养兵第273章 先杀他一个梅勒额真祭旗第262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第356章 豪格的孤注一掷第171章 胜负提前揭晓第185章 潞王府的如意算盘第82章 新年计划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89章 户部侍郎有所不如第142章 抽丝剥茧,真相大白第294章 剃一发而牵全身第260章 连环蝴蝶效应第51章 敢立帖为证神预言,就要做好被杠的准备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75章 海运虽有千般好,可惜不适合一路收银子第241章 没有退路可言第385章 大明新时代第304章 准备万全,对多铎的最后一战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19章 随州炮战第240章 太子岂会与杀父仇人合作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97章 挖新坑填旧坑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385章 大明新时代第156章 让人输得心痒痒第11章 花香自有蜜蜂来,地肥肯定招苍蝇第339章 血战克敌(六千字大章)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15章 我可没说我是杨阁老的心腹,你们别瞎想第61章 初战告捷第67章 我插队是因为我没素质啊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89章 户部侍郎有所不如第305章 十四万人齐厮杀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阳城难第2章 刚来就被逼到了死角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70章 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第209章 诈降不是那么容易的第189章 崇祯的帝王心术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14章 去合肥都能遇到流贼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115章 互相欺骗第37章 不能给皇帝当炮灰第354章 扼杀清军反扑第256章 有病就早点治第70章 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第73章 斩杀刘贼,光复黄冈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个心眼子才拿下重庆(六千字大章)第145章 升任湖广巡抚第65章 威慑就是只吓不用第112章 沈抚台之神速,远过司马懿擒孟达第289章 柳如是击鼓抗金第10章 刺枪法:从入门到入土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176章 背水一战第225章 打太极国姓爷是专业的第184章 请陛下因功赐国姓,不就不算赘婿了(六千字大章)第77章 两条都是死路,一条长一点,一条短一点第36章 别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节操,赏赐再高他们也只想补刀抢人头第19章 随州炮战第88章 不是谁漂亮谁就能当秦淮八艳,而是谁被我睡了谁才能当秦淮八艳第318章 范文程:活不下去不要怪朝廷!要怪南方狗终止了漕运!第235章 不是国姓爷不给力第152章 李自成之谋第196章 炼丹炼出无烟发射药第360章 兴复大明,还于旧都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62章 一步干到工业歌命前夜第48章 实事求是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224章 抠抠搜搜一点都不像皇帝第273章 先杀他一个梅勒额真祭旗第151章 你本色出演就行了第315章 炮决尼堪第331章 光复大员-下(郑芝龙之死)第2章 刚来就被逼到了死角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28章 慢性绞杀第329章 收复大员-上第39章 百万漕民衣食所系第274章 吃一堑长一智的阿济格第75章 出来混迟早会结梁子第124章 张献忠:老子屠尽崇祯的亲叔叔!第34章 儿子立功爹先升官第328章 挖的坑全填完第94章 一波又起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学内容,不喜可以跳过这章)敌390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计划第81章 买纪录片送游戏的好处第332章 不把笛卡尔找来本王就枪毙俘虏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186章 李自成掘黄河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254章 监国手腕第203章 连自己人都看不透国姓爷
第49章 封疆大吏个个都开始捞钱养兵第273章 先杀他一个梅勒额真祭旗第262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第356章 豪格的孤注一掷第171章 胜负提前揭晓第185章 潞王府的如意算盘第82章 新年计划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89章 户部侍郎有所不如第142章 抽丝剥茧,真相大白第294章 剃一发而牵全身第260章 连环蝴蝶效应第51章 敢立帖为证神预言,就要做好被杠的准备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75章 海运虽有千般好,可惜不适合一路收银子第241章 没有退路可言第385章 大明新时代第304章 准备万全,对多铎的最后一战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19章 随州炮战第240章 太子岂会与杀父仇人合作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97章 挖新坑填旧坑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385章 大明新时代第156章 让人输得心痒痒第11章 花香自有蜜蜂来,地肥肯定招苍蝇第339章 血战克敌(六千字大章)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15章 我可没说我是杨阁老的心腹,你们别瞎想第61章 初战告捷第67章 我插队是因为我没素质啊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89章 户部侍郎有所不如第305章 十四万人齐厮杀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阳城难第2章 刚来就被逼到了死角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70章 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第209章 诈降不是那么容易的第189章 崇祯的帝王心术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14章 去合肥都能遇到流贼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115章 互相欺骗第37章 不能给皇帝当炮灰第354章 扼杀清军反扑第256章 有病就早点治第70章 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第73章 斩杀刘贼,光复黄冈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个心眼子才拿下重庆(六千字大章)第145章 升任湖广巡抚第65章 威慑就是只吓不用第112章 沈抚台之神速,远过司马懿擒孟达第289章 柳如是击鼓抗金第10章 刺枪法:从入门到入土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176章 背水一战第225章 打太极国姓爷是专业的第184章 请陛下因功赐国姓,不就不算赘婿了(六千字大章)第77章 两条都是死路,一条长一点,一条短一点第36章 别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节操,赏赐再高他们也只想补刀抢人头第19章 随州炮战第88章 不是谁漂亮谁就能当秦淮八艳,而是谁被我睡了谁才能当秦淮八艳第318章 范文程:活不下去不要怪朝廷!要怪南方狗终止了漕运!第235章 不是国姓爷不给力第152章 李自成之谋第196章 炼丹炼出无烟发射药第360章 兴复大明,还于旧都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62章 一步干到工业歌命前夜第48章 实事求是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224章 抠抠搜搜一点都不像皇帝第273章 先杀他一个梅勒额真祭旗第151章 你本色出演就行了第315章 炮决尼堪第331章 光复大员-下(郑芝龙之死)第2章 刚来就被逼到了死角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28章 慢性绞杀第329章 收复大员-上第39章 百万漕民衣食所系第274章 吃一堑长一智的阿济格第75章 出来混迟早会结梁子第124章 张献忠:老子屠尽崇祯的亲叔叔!第34章 儿子立功爹先升官第328章 挖的坑全填完第94章 一波又起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学内容,不喜可以跳过这章)敌390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计划第81章 买纪录片送游戏的好处第332章 不把笛卡尔找来本王就枪毙俘虏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186章 李自成掘黄河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254章 监国手腕第203章 连自己人都看不透国姓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