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节 但埋头种田(三)

——这个“汉子”,怎么可能将宴荔游压制到如此地步?

和连简直是难以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如此一来,他对张狂的忌惮之情,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几倍。

宴荔游露面以后,和连手下的士人,口风猛然大变。许多鲜卑王庭原本并不愿意接受的条件,和连也勉强的接受下来。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原来三天都没能谈成的条件,双方就全部达成了协议。

条款很简单,也很粗疏,只是一些大致的框架。

第一条,汉、鲜双方,以熹平六年【177年】时期的边境为界限,互不侵犯。

熹平六年,是汉鲜之间那场意义重大的“落日原之役”发生的年份。此战过后,鲜卑势力大增,真正取代了匈奴人,成为北方草原上的霸主。

在熹平六年以后,鲜卑人不断向汉地发动侵扰。而大汉边军却由于在“落日原之役”中的惨重损失,无力抵挡鲜卑的侵扰,不得不或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不少边境土地。

对并州来说,此战直接的结果,便是北方诸郡的沦陷和废弃。

其中,雁门郡沦陷了小半,强阴和平城等县被放弃;原本并不是边郡的定襄,便不得不直面鲜卑人的锋芒。云中和五原两郡,连郡治都被攻破,不得不南迁,可谓是名存实亡。至于朔方郡却是更加悲惨,干脆整个郡的名号都被撤销。

如今,鲜卑人同意以熹平六年的边境来划分,就意味着并州原本萎缩了一大片的领土,一下子就恢复了旧观。从理论上来说,并州的面积,一下子就扩大了大约六分之一!

当然。这样说也是有水分的。早在两年前,张狂率军击败宴荔游的时候,便已经逼迫宴荔游吐出了五原、朔方一带的河套之地。签订这条协议之后,张狂真正得到的,不过是原来属于雁门和云中的六个县的地盘。而这些地盘由于鲜卑人的多年持续掳掠压榨,基本上与荒地无异。

若是鲜卑人手中的地盘富庶有油水。不与他们狠狠的打上一仗,谁也休想从他们手中得到那些好地皮。

第二条,便是双方在边境百里范围内,不得驻扎大军。在边境百里内巡逻的骑兵,不得超过五十人一队的规模。

这条约定,表面上看起来,对双方都是公平的。只是,汉军骑士经过充分武装以后,单兵的战斗力远在鲜卑骑士之上。对号称“一汉当五胡”的大汉一方来说。这个规定其实是占了不少便宜的。

第三条,双方在边境处,可以按照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开设“边市”进行互市交易。

这一条,对鲜卑一方较为有益。由于鲜卑人所需要的很多必需物资,比如铁器、瓷器、丝绸、草药等等,都需要从汉地进口。这一条款对鲜卑人意义重大。不过,并州一方也可以从互市中获得极高的利润。有助于改善并州军的经济状况。所以,此项条款,是一个双赢的条款,也是和连此行的重要目的。

鲜卑是蛮族。所谓的蛮族,指的就是文明程度不高,生产水平低下。很多物资无法自行制造的那种民族。大汉器物鲜美,号称“华夏”,所谓“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如非大汉能够生产出大量精美的使用器物,还有丰富的粮草。北地的蛮子们,也不敢冒着激怒大汉的风险,南下掳掠边境村寨。

弹汗山如今虽然衰弱了,可是自从前任大王檀石槐时期积累起来的财富,还是相当可观。根据太平道在弹汗山的细作回报,别的不说,光是一斤一块的金饼,就堆满了一间牢固的库房。至于储藏五铢钱的钱库,更是多达十余间,每间钱库里的钱币数量,都要以亿来计算。

这笔巨大的财富,躺在弹汗山的库房里生锈,却难以顺利的使用出去。其原因就在于,鲜卑人没能有效的建立起一条对汉地的商路。如今并州开放了商路,就能够使弹汗山的强大经济实力得到发挥,从而为和连恢复对其他鲜卑部落的努力,提供巨大的帮助。

当然,并州本身的生产能力相对有限,不少物资还需要外地输入。但是,并州人光是将货物转手给鲜卑人,就可以得到至少一倍以上的利润。张狂正在为自身迅速缩水的财政状况头痛呢,突然就从天上掉下来这么大一块馅饼,他当然要一口将其吞下去。

至于弹汗山再次变强大了,会不会对并州造成威胁?

张狂表示无压力。

以华夏文明的强大程度,只要政权的统治水准保持在及格线以上,就可以有效的碾压周边的蛮夷。纵观数千年的华夏历史,凡是周边蛮夷猖獗的时期,无不是华夏政权自身出现严重的内患,实力大大削弱的结果。

而且,如今的弹汗山,实力在草原上并不是最强大的,偏偏还是北方各蛮子们的共同标靶。任何一个草原强者想要崛起,想要取代鲜卑的统治地位,都必须先面对弹汗山的阻扰。

打个比方,弹汗山就像是一块大盾牌,帮助并州和宴荔游吸引着草原上各大部落的仇恨。只要弹汗山一日没有被摧毁,草原上的野心者们,便一日无法成为第二个檀石槐,成就称霸草原的功业。有鉴于此,对张狂来说,适当的加强弹汗山的实力,还是有必要的。

第四条,汉鲜双方不得私下里收容对方的逃人。若有逃人被发现,双方必须及时的将对方的逃人遣返。如果逃人不愿被遣返,就必须支付超过逃人身价的赔偿金给对方。

这一条,又是对大汉有利的。

张狂如今正在大力恢复,当年汉武帝时期建立的河套垦殖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鲜卑苦寒,愿意往那里逃的人,都是犯下大罪,不被大汉容纳的家伙。而相较之下,食物更充足,生活水平更高的汉境,却对无数草原牧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特别是那些被鲜卑人强行掳掠到草原上的汉人奴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重新返回故乡,再做汉人。可惜以张狂的实力,还不能直接出兵解救他们。

所以,第四条的确定,其实就是给北方的逃人南下,开了一个口子。只要他们能够逃到汉境,张狂就不会将这些宝贵的劳动力和兵员再还回去。

若是鲜卑人来讨要的话,张狂是不会吝惜逃人们区区万把钱的身价的。只要让逃人们在并州扎下根来,以后从他们身上所能够获得的利益,何止万把钱?

最后一条,也就是第五条,是张狂与和连都不太当真,但还是写上去了的一条。第五条的内容便是,如果有强敌出现,双方可以向对方讨要援军,共同对抗敌人。

——其实,双方最大的敌人,说不定便是对方呢……

在签署最后的文本协定时,张狂心里有些恶趣味的想着。

与鲜卑交涉的大事一了,张狂就将这些后边的执行任务统统交给臧霸。臧霸武技高强,性情又很是四海,倒颇对上鲜卑人的脾性。

虽然从传信兵口中得知了董卓派遣使者前来晋阳的消息,张狂也没有立刻返回晋阳的想法。当然,如果张狂得知使者的姓名居然是在后世大名鼎鼎的“毒士”贾诩,他也许会改变主意。可惜将董卓使者到来的消息汇报上来的并州小吏,只知道使者姓贾而已。

对张狂来说,董卓这次派遣来的使者,通报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恭贺自己得到了第二儿子?

这事与董卓有关系吗?

通知朝廷将废弃五铢钱,改用新钱?

我勒个去……

这件事情,并州绝不同意!

废弃使用了几百年,已经建立起良好信誉的五铢钱,对张狂来说,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前提是,废弃五铢钱的人,应当是张狂自己。

董卓为什么会废弃五铢钱,想要发行新钱,这事即使那个姓贾的使者不说,张狂也能琢磨出原因来。毕竟,后世在网上,关于美元贬值的新闻和分析,能够将任何一个感兴趣的网虫,变成半个金融专家。

再说了,废弃五铢钱,改用新钱这种事情,董卓也不是第一个做的。在他之前干过同样行为的那位前辈,可是大汉人人皆知的逆贼。那人姓王,名莽,就是那个篡夺了大汉的国祚,建立了“伪新”政权的家伙。

王莽废弃五铢钱,是因为财政困难。他所铸造的“小泉”钱币,重量不过一铢,却要当五铢钱一枚使用;所铸造的“大泉”钱币,只相当于五铢钱的二点四倍,却要当五铢钱五十枚用。如此一来,光是将五铢钱回收改铸,王莽就可以得到十倍以上的毛利。

如今董卓废弃五铢钱,改铸钱币,想必不会是提高币值,定然要学习王莽的做法。而张狂在替他计算过开销以后,也觉得董胖子若是不搞点儿什么花样,让现状继续下去的话,那厮的财政早晚要破产。(未完待续。。)《

第36节 关羽破强军第37节 侠士亦官迷(中)第58节 华雄谨而骄第11节 两军窥匈奴(五)第3节 诸侯汹汹势(一)第59节 奉先喜得国(上)第41节 白波起乱战(五)第5节 郡国嚣张卒第35节 眭固献大郡第34节 郭太托大事(下)第14节 强军初露头第53节 常侍非束手第72节 董卓终不存第20节 苦肉收军心第24节 万军无主将第3节 黄巾据太行(下)第44节 巨鹿危机至第48节 汉宫现连环(六)第66节 中原乱风波第8节 智士款款析(二)第37节 列人内有乱(上)第51节 匈奴伤心身第53节 科举可立国第7节 青州有变故(上)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44节 胜负难明言第66节 真心服预见第48节 友军藏敌意第25节 败犬疲且瘦第16节 一城独临危第55节 豪强罪当逃第25节 冀州暂平静(上)第55节 阉党鸣挽歌(上)第2节 朝中风波恶(下)第59节 骄兵终有悔第84节 欲求国中智(下)第42节 伐交显谋略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2节 朝中风波恶(下)第7节 河北鏖战烈(三)第89节 巷里敌可踩(上)第73节 难分胜或负第26节 白马悠悠突(下)第16节 文丑亦凶猛(下)第6节 河北鏖战烈(二)第73节 吕布非叛将第46节 汉宫现连环(四)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30节 祖茂现峥嵘第91节 细分狐与豺(上)第61节 征程鞍未解(上)第43节 何得识天机(三)第30节 久战乱未靖第31节 出阵有风险第40节 三军取全胜第33节 郭太托大事(上)第22节 运筹谋千里(六)第41节 真气世家子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25节 败犬疲且瘦第65节 冀州换方伯第27节 攻城休怨累(上)第12节 张合亦烦恼第33节 先登浩浩威第17节 取城如探囊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47节 但埋头种田(二)第46节 陷地终有计(二)第30节 先登知是谁?(下)第41节 攻城需汗血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36节 侠士亦官迷(上)第13节 只言断忠佞第39节 并州初落定(上)第1节 四处烽烟起第64节 苦斗马不歇(上)第9节 长社火起否?(上)第39节 武夫做干城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61节 料中是良骥第36节 相逢是冤家第23节 豪强陷阵急(上)第39节 白波起乱战(三)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76节 战歌当好战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27节 决胜制万骑(三)第21节 烽火遍地起(三)第39节 胜负终落定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41节 真气世家子第46节 陷地终有计(二)第9节 冀土奇袭谐(一)第70节 蛮夷轻节气(下)第38节 天平实难敌第29节 程普抢先攻第14节 强军初露头
第36节 关羽破强军第37节 侠士亦官迷(中)第58节 华雄谨而骄第11节 两军窥匈奴(五)第3节 诸侯汹汹势(一)第59节 奉先喜得国(上)第41节 白波起乱战(五)第5节 郡国嚣张卒第35节 眭固献大郡第34节 郭太托大事(下)第14节 强军初露头第53节 常侍非束手第72节 董卓终不存第20节 苦肉收军心第24节 万军无主将第3节 黄巾据太行(下)第44节 巨鹿危机至第48节 汉宫现连环(六)第66节 中原乱风波第8节 智士款款析(二)第37节 列人内有乱(上)第51节 匈奴伤心身第53节 科举可立国第7节 青州有变故(上)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44节 胜负难明言第66节 真心服预见第48节 友军藏敌意第25节 败犬疲且瘦第16节 一城独临危第55节 豪强罪当逃第25节 冀州暂平静(上)第55节 阉党鸣挽歌(上)第2节 朝中风波恶(下)第59节 骄兵终有悔第84节 欲求国中智(下)第42节 伐交显谋略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2节 朝中风波恶(下)第7节 河北鏖战烈(三)第89节 巷里敌可踩(上)第73节 难分胜或负第26节 白马悠悠突(下)第16节 文丑亦凶猛(下)第6节 河北鏖战烈(二)第73节 吕布非叛将第46节 汉宫现连环(四)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30节 祖茂现峥嵘第91节 细分狐与豺(上)第61节 征程鞍未解(上)第43节 何得识天机(三)第30节 久战乱未靖第31节 出阵有风险第40节 三军取全胜第33节 郭太托大事(上)第22节 运筹谋千里(六)第41节 真气世家子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25节 败犬疲且瘦第65节 冀州换方伯第27节 攻城休怨累(上)第12节 张合亦烦恼第33节 先登浩浩威第17节 取城如探囊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47节 但埋头种田(二)第46节 陷地终有计(二)第30节 先登知是谁?(下)第41节 攻城需汗血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36节 侠士亦官迷(上)第13节 只言断忠佞第39节 并州初落定(上)第1节 四处烽烟起第64节 苦斗马不歇(上)第9节 长社火起否?(上)第39节 武夫做干城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61节 料中是良骥第36节 相逢是冤家第23节 豪强陷阵急(上)第39节 白波起乱战(三)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76节 战歌当好战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27节 决胜制万骑(三)第21节 烽火遍地起(三)第39节 胜负终落定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41节 真气世家子第46节 陷地终有计(二)第9节 冀土奇袭谐(一)第70节 蛮夷轻节气(下)第38节 天平实难敌第29节 程普抢先攻第14节 强军初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