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节 董卓终不存

对董卓的被人刺杀,时人多有预料。就在两年前,便有“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的童谣,在关中地区广为流传。由此可见这位相国被人憎恨的程度。

不过,此次董卓的被杀,出手的那人,却绝对让天下人感到意外不小。根据从关中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据说主导此次诛杀董卓行动的,居然是公认的董卓同党,帮助董卓把持朝政,在朝中地位仅仅在董卓之下,不久前还被董卓封为司徒兼尚书令的王允!

消息传出以后,天下哗然。按照关东群雄的看法,天下间谁都有理由杀掉董卓,但王允却是除了董卓的亲信部下以外,最没有理由杀掉董卓的那个朝中大臣。

王允这次诛杀董卓,其中的故事,可谓是一言难尽。

在《三国演义》里大名鼎鼎的王允,也是天下闻名的名流士人。关东士人的杰出人物,与王允的关系都很不错。可是作为一名被算作关西的并州人,他与关东士族之间的关系再好,也是有限度的。

在“黄巾之乱”时期,身为豫州刺史的王允,虽然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当中立下不少功勋,可张让一旦想要除去王允,王允由于身后没有强硬的靠山,很是吃了不少苦头,不得不流亡在野。若非后来故大将军何进提拔,王允被免职以后,未必能够成功的起复。

由于与张让有着这份仇怨,所以当年何进想要除去宦官的影响时,才放心的任用王允为河南尹。只是在那时,谁能料到此后的事情,居然会发展的如此之离奇?

没了依仗的宦官,居然敢于亡命一搏。格杀大将军何进,而且在大将军早有防备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够得手。这件事情,让王允一直都很疑惑。

疑惑归疑惑,在大将军何进不幸遇刺以后,王允为了替大将军报仇。统兵杀起宦官来,自是毫不手软。后来董卓入京,成功的独掌朝政,急需有能力的帮手。由于王允同为关西人的身份,董卓对王允颇为青睐,王允感念董卓的信任,便渐渐向董卓靠拢,最终成为董卓最信用的助手。

而在其后董卓与袁氏之间所发生的冲突中,王允作为一个立场偏向中立的朝廷重臣。对双方的行动看得极为明白。他发现袁绍、袁术之流丝毫不顾朝廷的威信,随意挑动州郡来反对朝廷,自然是极为不满意。

毕竟,董卓的行为虽然略显独断跋扈,却是符合朝廷规矩的。袁绍和袁术等人不按照朝廷的规矩来解决问题,却擅自妄动刀兵,烦乱天下,岂是朝廷正真的忠臣所为?

因此。王允全力支持董卓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希望能够用雷霆手段。迅速解决关东的叛军,就如当年景皇帝【汉武帝之父】时期镇压“七国之乱”那样,快速的让大汉的局面再次安定下来,最后达成中兴之势。

但是,作为大汉名将的董卓,随后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却没有展示出足以平定天下的能力。相反,为了避开敌人的兵锋,而将都城仓促的迁到长安,使得本就动荡的大汉,变得越发失控。还有董卓让吕布等人挖掘历代皇陵之事。更是让王允心中大大失望。

此后,面对数万大军、上万官吏所带来的沉重俸禄负担,董卓也无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最终只是同意使用铸造小钱的方法,掠夺民财了事。如此执政手段,让王允认定了董卓绝非一个合格的大汉执政。

这些也还罢了。自从董卓在孙坚的紧逼下退回长安,脾气变得更加暴躁,对朝中的大臣们也越来越缺乏信任。以一个真假未辨的理由就诛杀了前任三公张温,又以一点点嫌疑便将天下名士何顒、荀攸、郑泰下狱,董卓这等行为,无一不让王允等朝廷重臣心惊胆颤。

——如此肆意妄行,飞扬跋扈,哪里有半分重振大汉的样子?

本来这些朝臣慑于董卓手中的大军,敢怒而不敢言。除了私下里串联一下,耍耍嘴炮以外,他们也并没有多少方法。但是,董卓却自己给暗中潜伏的敌人,制造了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

为了避开那些居心叵测的朝臣,猜疑之心越来越重的董卓,干脆离开长安,在长安以西百余里的郿县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坞堡,名为“郿坞”,作为董氏家族在司隶的据点和大军的补给点。

身为朝廷的掌控者,自身居然不呆在权力中心,反而长期在外围散居。这等做法,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该做的。

董卓本人不在长安,就给了其他朝廷重臣活动的好空间。王允见董卓居然长居于郿坞之中而不上朝,当然明白董卓已经没有了再次统一天下,中兴大汉的雄心壮志。董卓的如此情形,对王允这位想要青史留名的大汉忠臣来说,无疑说明董卓已经不值得辅佐了。

出身并州的王允,可是杀伐果断的一代英才。既然觉得董卓已经不值得辅佐,便果断决定,要换一个人执政,尝试平定天下。而这个人,环顾当今朝廷上下,最合适的人选,当然就是自视甚高的王允自己了……

王允是尚书令,可谓是朝中董卓以下的第一人。他一旦起了叛心,很轻松就能够找到大批的同盟。像黄琬、士孙瑞、杨瓒等掌握实权的朝廷大臣,都在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对董卓彻底失望。王允只是略一显露自己推翻董卓的意图,众人便纷纷加入。

但是,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些大臣固然位高权重,由于缺乏实际的兵权,偏偏在诛杀董卓的事情上,效用未必比得上军中的一个区区校尉。而且,诛杀董卓以后,如何抵挡董卓死党的反扑,也是一个大问题。

王允一众人想要的,可不是与董卓同归于尽的“荣耀”,而是要在董卓死后,实实在在的把握大汉至高权柄,以便于中兴大汉。这样,他们在史书上才有资格留下一个忠义之名,而不是贪图权柄,相互谋乱的奸佞小人。

关键时刻,不得不说,还是王允有办法。他冒着风险,悄悄孤身潜入一个人的府邸,将自身诛杀董卓的诚意一显示,便说服了这个人加入到诛杀董卓,中兴大汉的活动当中去。而有了此人的加入,王允一伙人原来担心的问题,立刻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因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

皇甫嵩!

大汉名将皇甫嵩此人,向来以对大汉忠心耿耿而著称。当年董卓迁都之时,以天子的性命要挟手握三万大军的皇甫嵩,皇甫嵩为了保全天子的性命,立刻乖乖的交出兵权,向董卓表示降服。为此,他还被董卓当众侮辱过一次。这些事情,让天下人都知道了皇甫嵩的忠义之名。

只是,皇甫氏与董卓之间的那笔血债,绝没有因为皇甫嵩的那次退缩而被忘记。若是时机得当,对天子和朝廷有利,皇甫嵩绝对不会对杀死董卓的事情,有上半分犹豫。

“凉州三明”皇甫规妻子,扶风马氏夫人的血仇,皇甫嵩可是一刻也没有忘记过!

但是,董卓如今身为相国,皇甫嵩若是杀他,便是犯上。所以,皇甫嵩给王允开出的条件便是,必须有正式的天子诏书讨除董卓,他才会带领部下发动。皇甫氏数代人累积下的忠臣之名,绝不容任意丢弃。没有天子诏书,即使是死,皇甫嵩也不会动手。

这个条件,若是开给别人,那是故意为难人。可是,王允是谁?堂堂尚书令,管理的就是天子诏书这一块。如今天子年幼,还没有亲政的能力。董卓又麻痹大意,将起草诏书的权柄全权交给了王允。王允想要在诏书里写上什么,完全是随心所欲。

只要王允想要,半刻钟之内,一份加盖了天子玉玺的正式诏书,就可以出现在皇甫嵩面前。

有皇甫嵩首肯,以皇甫氏历代以来在军中累积下的威信,长安城内至少有六成的兵马,会乖乖的服从皇甫嵩的命令。而王允利用自身的职权,也许无法掌控兵权,可是拉拢几个同乡的高手加入,却是易如反掌。

如此一来,诛杀董卓之事,便只剩下最后一个障碍了,那就是:

吕布。

吕布是并州人。董卓对吕布这个非凉州人的统兵大将,当然并不放心。为了削弱吕布手中的兵权,董卓特地以爱惜吕布一身好武艺为由,将他时常带在身边,充当护卫。如此一来,不先打通吕布那一关,王允派出的刺客,怕是连董卓的面都见不到。

作为一位武学奇才,吕布的武力高明到令人惊骇的地步。特别是自从吕布在与张狂的接触过程中,先后被典韦和史阿挫动了锐气之后,他对武学的追求,又有了新的方向。王允曾经指使心腹高手,也就是任职骑都尉的李肃,前去试探吕布的武技。结果令他大吃一惊。

李肃成名十余年,是并州有数的高手剑客之一,在长安城里,也是难逢敌手的“千人破”强者。但是在吕布手中,李肃居然没能走过三招!

要知道,这还不是生死相搏,不是马上战斗,吕布也没有使用最擅长的戟来战斗。而王允知道,吕布的箭法,可是比他的武技还要出名!(未完待续。。)

第2节 竖子安敢欺?(下)第79节 料敌暂为停第13节 日暮途已暗第12节 张杨谍影缠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18节 运筹谋千里(二)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13节 浴血豪强间(中)第96节 两军斗智勇(下)第26节 猛虎初露头第24节 黄巾密密铺(下)第24节 伏兵城中来(三)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第8节 小人偏遇吉第64节 欲静风不止第89节 巷里敌可踩(上)第13节 好汉当食肉!第23节 回春有良方第27节 朝堂拟新帝(上)第8节 小人偏遇吉第46节 淮陈已被夺第21节 壮士半生死(上)第3节 游侠探可疑(上)第48节 友军藏敌意第8节 两军窥匈奴(二)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23节 臧霸露破绽第5节 诸侯汹汹势(三)第83节 欲求国中智(上)第68节 太行根基盛(五)第40节 巨鹿外无援(下)第20节 苦肉收军心第15节 文丑亦凶猛(上)第64节 太行根基盛(一)第41节 欢宴隐杀机(上)第38节 举士官须考第44节 且冷眼旁观(二)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48节 陷地终有计(四)第10节 西园八校出第52节 王刘遭暗劫(下)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27节 司隶又交兵(上)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6节 天子坐明堂(下)第7节 河北鏖战烈(三)第50节 夺权需威压第17节 坚城可称粮第27节 谈笑定军机第10节 两军窥匈奴(四)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14节 时穷节乃现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67节 愿吃苦中苦第13节 颜良何狂勇(上)第45节 且冷眼旁观(三)第59节 胜负本鲜明第18节 掠地需商量第74节 李肃有担当第95节 两军斗智勇(上)第42节 曹操试应敌第10节 两军窥匈奴(四)第24节 征战漫天急(三)第9节 智士款款析(三)第26节 大汉病天子第54节 回天因无意(五)第20节 敌讯水上败(四)第4节 天子坐明堂(上)第56节 踟蹰忧胜负第62节 冀州强龙伺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第88节 城中路何在?(下)第49节 屯田有章法第46节 何得识天机(六)敌讯水上败一第43节 何得识天机(三)第30节 先登知是谁?(下)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65节 假意屈流言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96节 两军斗智勇(下)第41节 何得识天机(一)第45节 孰能横刀立?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34节 院后火起中第53节 二袁自暗斗第6节 王芬谋大事第99节 关既不得脱第50节 回天因无意(一)第76节 王允揽大权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32节 决胜制万骑(八)第53节 科举可立国第37节 飞骑未可持第74节 李肃有担当第25节 州固易得矣第31节 决胜制万骑(七)第25节 决胜制万骑(一)第12节 三英战吕布(一)
第2节 竖子安敢欺?(下)第79节 料敌暂为停第13节 日暮途已暗第12节 张杨谍影缠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18节 运筹谋千里(二)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13节 浴血豪强间(中)第96节 两军斗智勇(下)第26节 猛虎初露头第24节 黄巾密密铺(下)第24节 伏兵城中来(三)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第8节 小人偏遇吉第64节 欲静风不止第89节 巷里敌可踩(上)第13节 好汉当食肉!第23节 回春有良方第27节 朝堂拟新帝(上)第8节 小人偏遇吉第46节 淮陈已被夺第21节 壮士半生死(上)第3节 游侠探可疑(上)第48节 友军藏敌意第8节 两军窥匈奴(二)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23节 臧霸露破绽第5节 诸侯汹汹势(三)第83节 欲求国中智(上)第68节 太行根基盛(五)第40节 巨鹿外无援(下)第20节 苦肉收军心第15节 文丑亦凶猛(上)第64节 太行根基盛(一)第41节 欢宴隐杀机(上)第38节 举士官须考第44节 且冷眼旁观(二)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48节 陷地终有计(四)第10节 西园八校出第52节 王刘遭暗劫(下)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27节 司隶又交兵(上)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6节 天子坐明堂(下)第7节 河北鏖战烈(三)第50节 夺权需威压第17节 坚城可称粮第27节 谈笑定军机第10节 两军窥匈奴(四)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14节 时穷节乃现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67节 愿吃苦中苦第13节 颜良何狂勇(上)第45节 且冷眼旁观(三)第59节 胜负本鲜明第18节 掠地需商量第74节 李肃有担当第95节 两军斗智勇(上)第42节 曹操试应敌第10节 两军窥匈奴(四)第24节 征战漫天急(三)第9节 智士款款析(三)第26节 大汉病天子第54节 回天因无意(五)第20节 敌讯水上败(四)第4节 天子坐明堂(上)第56节 踟蹰忧胜负第62节 冀州强龙伺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第88节 城中路何在?(下)第49节 屯田有章法第46节 何得识天机(六)敌讯水上败一第43节 何得识天机(三)第30节 先登知是谁?(下)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65节 假意屈流言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96节 两军斗智勇(下)第41节 何得识天机(一)第45节 孰能横刀立?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34节 院后火起中第53节 二袁自暗斗第6节 王芬谋大事第99节 关既不得脱第50节 回天因无意(一)第76节 王允揽大权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32节 决胜制万骑(八)第53节 科举可立国第37节 飞骑未可持第74节 李肃有担当第25节 州固易得矣第31节 决胜制万骑(七)第25节 决胜制万骑(一)第12节 三英战吕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