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两军窥匈奴(五)

张让没死,揭发他的王允,当然就悲剧了。

总而言之,张让充分发挥了“小人报仇,从早到晚”的特色,一连两次将王允送入大牢,还是遇到皇帝大赦天下,都出不来的那种。

总算是王允平时在士林中风评甚佳,让他得到了不少高官显宦的援助。特别是位列三公的大将军何进,为了拉近与党人和士人的关系,下了大力气上疏拯救王允。

在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三位朝廷顶级重臣的联手帮助下,王允这才算是有惊无险的逃出了牢狱之灾。

得到自由的王允,经过这次教训,手段明显变得圆滑起来。为了避免身居高位的张让再次报复,他改名换姓,离开都城雒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观望朝局,等待再次入朝的机会。

当南匈奴发生内乱,开始劫掠汉家郡县的时候,忧心家乡安危的王允,自然要多方奔走,呼吁朝廷出兵镇压。

但是,此刻的大汉,西边有凉州的羌人叛乱,正在愈演愈烈;北边是张举、张纯勾结乌丸杂胡,自称天子;南边的欧星在长沙举兵叛乱;蜀地巴郡的板楯蛮再次蠢蠢欲动。

四方的叛乱不休,已经狠狠的动摇了大汉的国力。相较而言,南匈奴的那点儿小小混乱,朝廷根本无暇顾及。

面对家乡的动荡,心中焦虑的王允,在忧思之中,突然听说天子下诏书,招降了盘踞太行一代的黄巾余孽。这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一个看似荒谬的主意。

——让太行军,去讨伐南匈奴……?

对于上述的两股势力,王允都没有什么好感。一个,是当年“黄巾贼”留下来的余孽;一个,是被大汉收容的草原蛮族。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王允希望,这两个实力,最好都立刻灰飞烟灭。

因此,若是这两只战斗力不弱的异己势力,能够相互厮杀,最后同归于尽,那就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结果了。

对于目前陷入混乱中的南匈奴,王允没有什么联系和控制的方法。不过,对于太行军,王允想了想,还真能找出几条联系的通道来。

俗话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曾经拥有百万信徒的太平道,在黄巾之乱后,虽然被严厉的打击过。然而那多达百万的数量,还有遍布天下的传教,就保证了太平道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真的被赶尽杀绝。

即使王允在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很是辣手处决了不少黄巾头目。可依然有些太平道中人,是王允也不敢\不愿\不想除掉的。

王允所想到的第一条联系线路,便是并州太平道的首脑,张角座下“八大弟子”之一的郭太,又叫做郭大贤的那位。

郭大贤虽然名字里有个“贤”字,却是张角座下“八大弟子”中,最不成气候的一个。在世人的眼中,不说张角“八大弟子”之首的马义元、兵法第一的波才、武力第一的管亥这些人杰,就连唐周这个为世人唾弃的叛徒,名声也比他响亮些。

而且,当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中,别的七位张角弟子,不论生死成败,总都闯荡出了一番各有千秋的业绩。偏偏只有这位郭大贤,在并州小打小闹了一阵子,没闹出什么风波不说,居然连汉室,都没有将其放在眼里。

用一个最直观的方法来显示吧。当年汉室为了镇压黄巾军,向天下开出了悬赏:

“凡擒斩贼首张角者,封列侯,赏两千金。”

“擒斩张宝、张梁者,封亭侯,赏千金。”

“擒斩波才、管亥、张曼成、卜己、彭脱等,爵三级,赏五百金。”

“余者蛾贼小帅如韩忠、赵弘、孙仲、张燕、于毒、郭大贤等,爵一级,赏百金。”

这份通告天下的悬赏,赤·裸·裸的将汉室对郭大贤的蔑视,显示出来。堂堂张角“八大弟子”之一的郭大贤,居然只能与小一辈的韩忠、赵弘、孙仲、张燕、于毒之流并列。这种无意间的蔑视,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可是,面对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侮辱和轻蔑,郭大贤却生生的忍了下去。

然而,世事之难料就在这里。

几年以后的今天,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中,依然存活于世的,可谓是屈指可数。偏偏诸人之中,最被世人小觑的郭大贤,却是当年太平道高层人物中,依然过得极为惬意的一个。

王允能够找上郭大贤,是因为多年以前的并州名士郭泰。

郭泰,字宗林。善论谈,美音制,身高八尺,容貌魁伟,为当时并州最为著名的名士,被雒阳太学生推为领袖。天下士子,将其誉为“八顾”之一,言能以德行导人。

被党人称为“三君”之一的李膺,生性亢直,不喜交接。京师太学生将他标榜为“天下楷模李元礼”,时人极难与之接近。士人中能被他容纳的,都被称之为“登龙门’”。

可是,就是这位“天下楷模”,接见郭泰后,亦非常欣赏郭泰的人品才学,待以师友之礼。李膺甚至感慨万分地说,读书人我见多了,可是,“未有如郭林宗者”。

不过,郭泰此人博学聪颖,洞察世事。他看出汉室朝廷已经摇摇欲坠,又加上自身性甘恬退,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即使面对着朝廷“三公”的征辟,依然隐居不出。

等到“党锢之祸”兴起,郭泰因为隐居于山野,并没有遭到迫害。然而,他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异常悲痛,竟至于病死家中。

这位并州名士郭泰,对王允,有大恩情。

当王允还小的时候,郭泰、郭宗林曾经因事拜访王允的父亲。正好逢上父亲有事外出,王允便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他讲究礼节,大方自然,读文论武,商讨切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王允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见解深刻。

郭泰见王允举止有度,谈吐非凡,不禁深深啧叹。对他如此年纪,便具有如此非凡的学识和涵养,而大感吃惊,当场拱手称赞王允说:

“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正因为郭泰主动与王允交好,结为朋友,王允这才得以少年成名于州郡,进而在仕途上步步高升。

而前文提及的郭太、郭大贤,正是这位早已去世的郭泰、郭宗林的侄儿。王允既然与郭大贤,有这样一段交情在,双方多年以来,倒是一直都有些联系。

即使后来太平道起兵作乱,王允也以郭太并未主动参与这次大乱为理由,并没有与其绝交。所以,在这样一层世交的关系作为中介的前提下,王允的提议,才能成功的到达张狂那里。

正好,对待匈奴人叛乱的问题,王允与太行军双方各有所求,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在王允的穿针引线下,张狂派出韦笑为使者,初步就共同平定南匈奴的叛乱,与并州刺史丁原,达成了一致。

但是,这种一致,仅仅是初步的。具体双方能够合作到什么程度,还要看各自的实力和谋划。

所以,一听到关羽派出的人回报,说是与并州州师的军将之间动起武来,发生了些摩擦,张狂立刻带上自己的亲卫队,前来处理此事。要是一个不好,说不定双方就此翻脸一有可能。

“云长,情形如何?你可曾受伤?”

不管关羽对太行军的出身阵营有什么不满,他对张狂,倒是极为欣赏。听到张狂关心的话语,关羽心中一暖,行了一个军礼,答道:

“校尉,无妨。区区几个无名下将,还伤不得关某。”

接着,关羽便将刚才与并州州师所发生的小摩擦,原原本本的诉说了一遍。

以关羽的性子,自然不屑于大言诳语。等张狂听罢,也觉得关羽的处理,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当然,张狂心中难免感叹了一句:

——所谓的友军,还真是敌友难分啊!

——那么,并州军对此,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张狂正要对此事的发展势态,与身边诸将讨论一二。突然他眼神一动,却见前方扬起一阵烟尘,隐隐有马蹄声传来。

马蹄声渐近,一小标骑兵出现在太行军诸人面前。

为首的一将,身穿亮银甲,头戴束发金冠,行动间,大有俾睨天下之气。此人身边数十名衣甲鲜亮的汉军精骑,无论放到哪里,都可以够得上用醒目、拉风之类的字眼来形容。

可是,此刻,他们偏偏都自动的沦为了,为首那员武将的活动背景!

ωwш. тт kán. ℃o

一人在此,千军失色!

ps:马上就要上传到五十万字了,心中甚为纠结,不知作何感想为好。

第63节 袁绍定决心第73节 吕布非叛将第5节 公路何足道(上)第34节 院后火起中第68节 公孙战袁绍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第28节 大军急急退(下)第7节 本初满城招(上)第一 卷终·总被雨打风吹去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20节 敌讯水上败(四)第51节 当朝有太傅第1节 黄巾据太行(上)第2节 二将城头议第46节 何得识天机(六)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1节 枭雄报新仇第32节 董卓起私意第36节 人杰当称王?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46节 何为千金子?第43节 何得识天机(三)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29节 决胜制万骑(五)第61节 征程鞍未解(上)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13节 好汉当食肉!第39节 武夫做干城第38节 小锤可获“獐”第91节 细分狐与豺(上)第38节 此是平生志第7节 本初满城招(上)第53节 遗言藏真卜第26节 伏兵城中来(五)第7节 两军窥匈奴(一)第5节 麹义观局势第68节 太行根基盛(五)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59节 胜负本鲜明第57节 孙坚战且逃第39节 巨鹿外无援(上)第4节 诸侯汹汹势(二)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12节 张合亦烦恼第39节 胜负终落定第62节 意外得重礼第31节 科举立新制(上)第20节 美人犹奉侍(下)第26节 猛虎初露头第33节 客来意带殇第58节 华雄谨而骄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47节 蛮夷显心机第48节 陷地终有计(四)第6节 王芬谋大事第34节 飞将非无敌(中)第30节 宫掖藏杀机(下)第43节 何得识天机(三)第36节 关羽破强军第45节 且冷眼旁观(三)第8节 小人偏遇吉第37节 列人内有乱(上)第61节 子龙搏激流(下)第23节 黄巾密密铺(上)第89节 巷里敌可踩(上)第24节 万军无主将第56节 踟蹰忧胜负第16节 虎士痴未成(下)第82节 锐士悄悄至第28节 决胜制万骑(四)第52节 白波现故人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91节 细分狐与豺(上)第80节 前战果为因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55节 磨刀向东胡第31节 科举立新制(上)第48节 陷地终有计(四)敌讯水上败一第39节 巨鹿外无援(上)第40节 得失未分明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1节 四处烽烟起第20节 运筹谋千里(四)第30节 先登知是谁?(下)第17节 董卓思时局(上)第38节 举士官须考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66节 太行根基盛(三)第33节 郭太托大事(上)第13节 只言断忠佞第6节 张狂攻可取第6节 天子坐明堂(下)第33节 先登浩浩威第31节 决胜制万骑(七)第59节 子龙搏激流(上)第27节 攻城休怨累(上)第25节 州固易得矣第11节 何进求臂助
第63节 袁绍定决心第73节 吕布非叛将第5节 公路何足道(上)第34节 院后火起中第68节 公孙战袁绍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第28节 大军急急退(下)第7节 本初满城招(上)第一 卷终·总被雨打风吹去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20节 敌讯水上败(四)第51节 当朝有太傅第1节 黄巾据太行(上)第2节 二将城头议第46节 何得识天机(六)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1节 枭雄报新仇第32节 董卓起私意第36节 人杰当称王?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46节 何为千金子?第43节 何得识天机(三)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29节 决胜制万骑(五)第61节 征程鞍未解(上)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13节 好汉当食肉!第39节 武夫做干城第38节 小锤可获“獐”第91节 细分狐与豺(上)第38节 此是平生志第7节 本初满城招(上)第53节 遗言藏真卜第26节 伏兵城中来(五)第7节 两军窥匈奴(一)第5节 麹义观局势第68节 太行根基盛(五)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59节 胜负本鲜明第57节 孙坚战且逃第39节 巨鹿外无援(上)第4节 诸侯汹汹势(二)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12节 张合亦烦恼第39节 胜负终落定第62节 意外得重礼第31节 科举立新制(上)第20节 美人犹奉侍(下)第26节 猛虎初露头第33节 客来意带殇第58节 华雄谨而骄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47节 蛮夷显心机第48节 陷地终有计(四)第6节 王芬谋大事第34节 飞将非无敌(中)第30节 宫掖藏杀机(下)第43节 何得识天机(三)第36节 关羽破强军第45节 且冷眼旁观(三)第8节 小人偏遇吉第37节 列人内有乱(上)第61节 子龙搏激流(下)第23节 黄巾密密铺(上)第89节 巷里敌可踩(上)第24节 万军无主将第56节 踟蹰忧胜负第16节 虎士痴未成(下)第82节 锐士悄悄至第28节 决胜制万骑(四)第52节 白波现故人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91节 细分狐与豺(上)第80节 前战果为因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55节 磨刀向东胡第31节 科举立新制(上)第48节 陷地终有计(四)敌讯水上败一第39节 巨鹿外无援(上)第40节 得失未分明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1节 四处烽烟起第20节 运筹谋千里(四)第30节 先登知是谁?(下)第17节 董卓思时局(上)第38节 举士官须考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66节 太行根基盛(三)第33节 郭太托大事(上)第13节 只言断忠佞第6节 张狂攻可取第6节 天子坐明堂(下)第33节 先登浩浩威第31节 决胜制万骑(七)第59节 子龙搏激流(上)第27节 攻城休怨累(上)第25节 州固易得矣第11节 何进求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