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斗争

电话接通,首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陆雯。

“怎么样,这一天够辛苦吧?”

“我还好,你呢?”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还不错,过两天就能把工作交下去。”

“听黄总说,你月底才能回来?”

“是啊,还要去伊斯兰堡拜访巴军总参谋长,然后去缅甸丹老考察,到泰国呆上几天后才能回来。”

“黄总安排的?”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放心吧,月底就回来了。孩子们怎么样?”

“在看电视,现在成天就知道看动画片。姥姥姥爷又过于溺爱,我怎么说都没用。你回来后,得好好管教。”

牧浩洋笑着摇了摇头,觉得陆雯没有必要跟孩子较真。

陆风烈对外孙与外孙女的态度,让牧浩洋有点意外。大概觉得亏欠了陆雯,陆风烈非常溺爱两个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为了帮助陆雯照顾孩子,他还在二零二三年搬回总参家属院居住。

“我去把他们叫来。”

“陆雯……”

牧浩洋反应慢了一点,陆雯已经起身离开。

陆风烈搬回来住还有一个原因:帮助傅秀波巩固新的高层结构,确保重大事务仍然是傅秀波说了算。

虽然黄峙博已经是总参谋长,而且在军队里的威望非常高,但是与陆风烈相比,他仍然差了一截。此外,腾耀辉蹿起后,对黄峙博的地位产生了影响。只有陆风烈,才能让两人和平相处。

为了让两人和解,陆风烈做了很多努力。

早在二零二二年,黄峙博就在军内高层会议上表示,他只担任两届总参谋长,并在二零三二年退休。几个月后,在陆风烈推动下,傅秀波批准了总参谋部改革计划,主要内容就是从黄峙博开始,总参谋长由三军司令轮流担任。那么在二零三二年出任总参谋长的,很有可能是腾耀辉。

通过内部改革,军内矛盾完全可以消除。

相对而言,军队内部矛盾根本不值一提。

文廷贵退休后,高层矛盾集中在傅秀波与易援朝之间,只是傅秀波掌握军权,拥有主要发言权。

两人的矛盾,表面上以对外政策为主,实际上却集中在国内矛盾上。

这一点很好理解,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内部需求决定,受经济的影响最大,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需要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在经济政策上,傅秀波的立场非常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民营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也以民营企业需求推动资源、金融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

从二零一五年开始,傅秀波推行的经济政策收到了显著成果。

到二零二二年,中国民营经济规模比二零一五年扩大了三倍,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二,创造了百分之八十三的就业岗位,贡献了百分之七十四的税收,在经济增长率中的贡献更是多达百分之九十五。

没有民营企业的茁壮成长,中国就不会迎来建国之后的第三个黄金发展时期。

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经济政策改革严重滞后,迫使强大起来的民营企业不得不另寻出路。

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的对外政策,即只有对外扩张,才能给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讲,民营经济能在二零一五年驶上快车道,也与中国参与第二次朝鲜战争有关。

没有对外扩张,就没有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

按照这个逻辑,傅秀波的对外政策自然非常强硬。

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中国没有完全撤军,也没有给予朝鲜全部自主权,与傅秀波积极推动国内经济改革存在必然联系。

可以说,正是在朝鲜挖到了第一桶金,民营经济才能飞速发展。

问题是,朝鲜的资源非常有限、市场规模也非常有限,民营经济要想发展壮大,不但需要更多的资源,还需要更加广阔的市场。

二零二零年,东海战争结束后不久,傅秀波就对民营企业开放了海洋资源开采权。

在国内,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让民营企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也让民营企业获得了进入国有垄断行业、与国营企业竞争的机会。

傅秀波与易援朝的矛盾,就在这个地方。

在经济层面上,易援朝代表的正是国营企业,或者说是二零一五年之前,国内经济发展的既得利益者。

不可否认,国营企业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正是众多国营企业,加快了国家工业化进程,打下了现代化的基础,也为随后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正是依靠国家垄断制度,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正确,看看印度就能明白。

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可能长期存在,也不可能长期有效。早在二十世纪七零年代,国营经济就被证明走不通,更有活力的民营经济才是市场主体,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主要动力。随后二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正是民营经济第一次解放取得的成果,也是民营经济重要性的直接体现。

中国经济要想继续飞速发展,就得给民营经济第二次解放。

傅秀波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人多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并不表示,所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人都会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决定行为的不是认识,而是利益。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易援朝并不主张给民营经济松绑,反而认为高度发展的民营经济将破坏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造成社会动荡、价值观沦陷、思想混乱,甚至是更加严重的危害。

按照他的观点,必须严格限制民营经济,国家继续垄断战略性行业。

在特殊时期,保持国有垄断没有错,傅秀波也不反对。比如在能源领域,国营三大石油公司仍然占据着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军队油料的主要供应商,也是国家战略储备的主要承担者。

问题是,只有打破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利益链条,才能推动经济发展。

易援朝的主张,明显与傅秀波相悖。

国内经济政策如此,对外政策也是如此。

在这场斗争中,傅秀波的态度非常明确:架空国家元首。

关键不是谁担任国务院总理,也不是谁担任国家副元首,而是谁控制军队,谁得到军队支持。

为此,傅秀波不得不把陆风烈留下来。

在黄峙博搞定军队内部问题之前,陆风烈具有不可替代性。说得简单一点,只要陆风烈在中央,傅秀波就可以高枕无忧。

陆风烈留下来,对推动军事改革也有帮助。

二零二三年,黄峙博发起了第二轮军事改革行动。这次的改革,以调整军队的组织结构为主。

三年后,取得了第一项改革成果:整合海军陆战队与陆军两栖部队。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两栖部队并入陆战队,成立陆战队司令部,同时升级为独立兵种。

编制上,陆战队仍然隶属于海军,只是在作战指挥上,直接听从总参谋部的命令,与海军协同作战。

也就在这个时候,牧浩洋获得了晋升中将的机会,不过是陆战队中将。

以当时的情况,牧浩洋是接替吴建军,出任陆战队司令的最佳人选。原因很简单,陆战队能够兼并两栖部队,与他在非洲打的特种战争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在非洲战场上的出色表现,陆战队也没有资格兼并两栖部队。

作为前线指挥官,牧浩洋对陆战队的战法战术、以及建军重点有清楚认识。

为了让牧浩洋出任陆战队司令,黄峙博开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以海军中将身份统领陆战队。

即便如此,牧浩洋最后还是拒绝了。

原因有两个:一是牧浩洋不想走老路,二是主要竞争对手是曹安国。

黄峙博没有强迫牧浩洋去陆战队,最终让吴建军留任一年。如果一切顺利,曹安国将在二零二七年底出任陆战队司令。

与陆战队改革同步进行的,还有各军兵种指挥体制改革。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在完成改革之后大军兵种司令部只有行政管理权,直接向国防部负责,不在拥有所属兵种的指挥权,由总参谋部统一指挥各兵种,以提高各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

显然,这轮改革,是在为接下来进行的第三次改革做准备。

作为中国军队中,多兵种协同作战理论的发起者,黄峙博肯定会推行第三轮改革,打破原有的作战指挥体系。

至于怎么该,恐怕只有黄峙博清楚。

改革,肯定动了某些人的蛋糕,也肯定会产生矛盾。

黄峙博与腾耀辉的矛盾就集中在第二次军事改革上,因为改下来后,像腾耀辉这样的军种司令将被架空。

如果不是陆风烈出面,让黄峙博立下规矩,订下三大军种司令轮流担任总参谋长,恐怕腾耀辉早就跟黄峙博翻脸了。

作为黄峙博的追随者,牧浩洋非常清楚军事改革的重要性。

中国军队要想在下一场战争中取胜,就得大力推行军事改革。要想证明改革方案是否正确,也只有战争。。.。

第43章 传奇人物第186章 拼命的动力第83章 离岸平衡手第55章 坟墓第105章 新德里战役第89章 一枚导弹第297章 警戒圈第15章 轰炸任务第173章 振奋军心第6章 战略篱笆第111章 长远考虑第35章 后方部署第94章 技术军官第44章 恢复性扩充第24章 空中打击第199章 等不起第196章 突袭第307章 壁垒第131章 战局逆转第164章 全力反扑第42章 分兵合进第226章 进攻受阻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20章 混战第31章 事态恶化第212章 充分准备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39章 粮食危机第77章 针锋相对第64章 三管齐下第64章 孤注一掷第15章 千虑一失第44章 理想主义第67章 突然打击第21章 点燃导火索第96章 部署到位第125章 鹤蚌相争第215章 海军优势第37章 抽丝剥茧第13章 全权顾问第89章 轮番轰炸第284章 转变第26章 逐步推进第38章 战役目的第52章 大获全胜第47章 证据第4章 战争危机第309章 危机与乐观第29章 为下一场战争第61章 意外因素第241章 主动求变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130章 大陆政策第11章 矛盾心态第185章 海军利器第45章 宣传战第48章 反潜战第55章 两强相争第48章 外派第71章 以进为退第42章 分兵合进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99章 妥协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85章 矛盾爆发第89章 虚与委蛇第193章 单刀直入第94章 战略价值第45章 阻止战争第25章 第一个转折点第167章 无所不用其极第16章 马蜂窝第155章 政治决定战争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3章 底线第211章 宣传榜样第16章 中东战争第8章 高歌猛进第203章 正面强攻第51章 整军备战第30章 援朝总司令第270章 投降第130章 大陆政策第296章 能量假说第12章 前途未卜第191章 最后的机会第45章 关键情报第38章 战役目的第2章 大马士革事件第29章 严阵以待第186章 拼命的动力第70章 忙里偷闲第43章 格斗战斗机第76章 作战策划第1章 关键人物第164章 全力反扑第209章 停战条件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314章 大重建第103章 战场外的问题
第43章 传奇人物第186章 拼命的动力第83章 离岸平衡手第55章 坟墓第105章 新德里战役第89章 一枚导弹第297章 警戒圈第15章 轰炸任务第173章 振奋军心第6章 战略篱笆第111章 长远考虑第35章 后方部署第94章 技术军官第44章 恢复性扩充第24章 空中打击第199章 等不起第196章 突袭第307章 壁垒第131章 战局逆转第164章 全力反扑第42章 分兵合进第226章 进攻受阻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20章 混战第31章 事态恶化第212章 充分准备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39章 粮食危机第77章 针锋相对第64章 三管齐下第64章 孤注一掷第15章 千虑一失第44章 理想主义第67章 突然打击第21章 点燃导火索第96章 部署到位第125章 鹤蚌相争第215章 海军优势第37章 抽丝剥茧第13章 全权顾问第89章 轮番轰炸第284章 转变第26章 逐步推进第38章 战役目的第52章 大获全胜第47章 证据第4章 战争危机第309章 危机与乐观第29章 为下一场战争第61章 意外因素第241章 主动求变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130章 大陆政策第11章 矛盾心态第185章 海军利器第45章 宣传战第48章 反潜战第55章 两强相争第48章 外派第71章 以进为退第42章 分兵合进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99章 妥协第102章 反导拦截第85章 矛盾爆发第89章 虚与委蛇第193章 单刀直入第94章 战略价值第45章 阻止战争第25章 第一个转折点第167章 无所不用其极第16章 马蜂窝第155章 政治决定战争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3章 底线第211章 宣传榜样第16章 中东战争第8章 高歌猛进第203章 正面强攻第51章 整军备战第30章 援朝总司令第270章 投降第130章 大陆政策第296章 能量假说第12章 前途未卜第191章 最后的机会第45章 关键情报第38章 战役目的第2章 大马士革事件第29章 严阵以待第186章 拼命的动力第70章 忙里偷闲第43章 格斗战斗机第76章 作战策划第1章 关键人物第164章 全力反扑第209章 停战条件第277章 小心为上第314章 大重建第103章 战场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