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

片清朗,远山成一条黑色的弧线,向东消失在遥远的里是黄河九曲地区,原是吐谷浑之地,唐高宗龙朔三年,吐蕃灭吐谷浑,占领富饶九曲地区,这一带也就成为了吐蕃进攻大唐的后勤基地。

在石堡城以南约三百里之处,距黄河已不到二十里,丘陵低缓,溪流急,山坡上树林茂密,长满了挂着脂香四溢的冷杉、雪松和柏树,树林外是大片已经枯黄的草地,直铺到遥远的积石山脚下,草地上随处可见一群一群在此过冬的牛羊,这里景色优美,星光和圆月下的夜晚显得宁静而美丽。

但在一片浅湖的北面,却驻扎着一支吐蕃军队,人数约两万余人,没有栅栏,仿佛散放的羊群,密密麻麻的帐篷一直延伸有一里多地,但营地中间,却有一顶白色的,椭圆如鸟蛋的帐篷,象众星捧月一般被拱卫着,它自然就是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的营帐,而这支军队,也就是赤德祖赞的外甥吐谷浑王所率领支援石堡城的两万吐蕃军,此时在此驻扎待命。

在距吐蕃大营约二里的一片冷杉林里,却有四双明亮的眼睛正炯炯有神地盯着吐蕃军大营,银华似练的月光下,他们发现了那只鸟蛋般的白色营帐,四人的眼睛里同时迸发出一丝狂喜,其中一人急捂住嘴,怕自己的激动引来吐蕃的巡哨,这四人正是唐军斥候,是李清所派出的五十支斥候小分队中的一支,化装成放牧的羌民,他们的任务是要找到那只鸟蛋帐篷,也就是赤德祖赞的行踪,这支斥候小分队的头叫酒延昌,也就是玉门关驿的那个老兵油子,已被升为队正,凭他丰富的行军经验,这支斥候小分队在寻找了三天后,终于找到了吐蕃军的驻地。

“十三郎,你们二人速回去报告,我在此盯着他们。”

酒延昌向手里呵了一口暖气,又使劲搓了搓快冻掉的耳朵,痛得一咧嘴,老实不客气地抢过二人的酒壶,道:“你们是骑马回去,可以暖身子,所以你们的酒壶要留下来。”

两名士兵不敢抗命,迅速向树林深处栓马之处跑去。

吐蕃大营里一片寂静,士兵们早早地睡了,赞普也在营中,没有人敢大声喧哗,一队队巡夜的哨兵在帐篷间穿梭巡查,在靠近赤德祖赞的营帐附近却停了下来,掉头而去,近五百名吐蕃精兵执剑而立,冰冷的目光比这夜里的寒气还甚。

那白色的帐篷近看却极宽大,更有数十名赞普的贴身侍卫守在门口,帐篷内陈设金碧辉煌,各种器物皆是用金银打造,精致而厚重,桌上有羊脂般的玉瓶,壁上挂着上好的盘羊角、牦牛尾,几名漂亮的侍女正在收拾被褥,地上、床上缀满了各种色彩绚烂的装饰。

此刻,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盘膝坐在小几前凝视着眼前的战报,这是石堡城(吐蕃称铁刃城,这里统一称呼)的最新战况,唐军已增兵至三万人,正不分昼夜地攻打城池,石堡城下所杀唐军已不可计数,而已军也损失了一千余人,但唐军依然不能越天险一步。

щщщ ▪тTk ān ▪¢ ○

赤德祖赞默默站起身来,用手沾了点清水轻轻拍了拍额头,他走出帐外,凛冽的寒风使额头更加刺骨,但他的思路也变得清晰.陇右一战,他的目的不是被动地防守石堡城,他的目标是陇右那片富庶而温暖的土地,这也是每一任赞普的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养精蓄锐,吐蕃已经到了最强盛的时代,拥有几十万带甲士,更没有理由不取陇右。

他的计划天衣无缝,在石堡城内,有两万精兵藏而不露,在大非川,论莽布支率三万军随时出击,而吐谷浑王的两万军也在待命,都是一天的路程,仿佛两头恶狼在远远地盯着猎物伺机而动。

赤德祖赞在等,在等待反击的时机,而此时,唐军已经疲惫,他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到来,还在拼命攻打石堡城。

‘是时候了!’赤德祖赞轻轻地拍着额头,现在正是出击的最佳良机,想到此,他回身低低地命令,“速命吐谷浑王来见我!”

李清的大营却在一百多里以外,藏在一座山谷之中,这里是积石山的西段,三百里内荒芜人烟,严冬将至,以游牧为生的羌民们都纷纷迁去相对温暖的黄河九曲之地,但李清异常警惕,巡哨的范围延伸到营地的二十里外。

他们一路艰苦行军,用了十天的时间赶到此地,这里山峦起伏,地形复杂,藏身之处比比皆是,离石堡城约四百多里,此时离段秀实发现赤德祖赞已经过了二十天,早就失去了吐蕃赞普的踪迹,但赤德祖赞既然来监督陇右之战,就应该离此不远,除非他已经进了石堡城,那又另当别论。

三天前,他派出了五十支斥候小分队四处寻找,可就在天快亮时,李清接到了两名斥候兵的报告,在此西北约一百二十里外,发现了他要寻找的目标。

积石山清晨的寒意几乎要将人冻僵,光秃秃的山谷凝结了厚厚一层白霜,近两百顶帐篷密集地挨着,帐篷外挤满了吃早饭的唐军,为了尽可能地缩小目标,也为了互相挤着取暖,每个帐篷里住了近三十名士兵,主帅李清也不例外,李嗣业、南霁云、

也和他同住一帐,和士兵一样席地而睡,地上只铺了的毛毯。

此刻他们已经起床,正围坐在小桌前,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商讨刚刚得到的情报,早饭是一杯热水、一捧炒面还有一块干肉,几乎和吐蕃军一样,长途行军也只能如此。

“一百二十里路,斥候用了三个时辰赶回,若是我们大军,最少也要四个时辰,若从中午出发,那晚上便能赶到,用夜袭,杀他个措手不及。”

白孝德用拳头轻轻地捶着桌面,眼睛里流露出渴望一战的兴奋,此战若能杀掉吐蕃赞普,这将是天大的功劳,不仅会改变陇右战局,甚至会影响整个唐蕃的战略走势,他眼中的兴奋变成了悠然神往。

李嗣业却摇了摇头,“不妥!他们有两万多人,可我们只有五千人,几个斥候他们或许发现不了,可我们五千人开过去,这么大的动静,十里外就极可能被察觉,那时两万人对五千人,我们赢面很小,我以为还是要再慎重些。”

“我也同意嗣业所言。”旁边一直沉默的南霁云沉声道:“我们从沙州行军到此,没有被吐蕃人发现,应该是侥幸,我估计这和陇右之战将吐蕃边哨都调走有关,但路上没有被发现,并不等于就一直不会被发现,离石堡城越近,敌人的巡哨也就越多,我们是需要万分谨慎。”

“哼!”白孝德轻轻哼了一声,扫帚一般的粗眉向上挑起,不屑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若不是为了击杀吐蕃赞普,我们来这里干什么?断吐蕃人粮道么?”

李嗣业眼睛微微一瞥,见李清盯着眼前的杯子若有所思,似乎并没有听他们三人的对话,不禁笑道:“我们争什么?都督想必已经有了定计,我们且听他的!”

三人一齐向李清望去,李清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抬头看了他们三人一眼,微微一笑道:“既然发现了赤德祖赞,自然要下手,而且要万无一失,但万无一失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靠大量的情报来分析,我现在已经有了个想法,但还需要段秀实的消息来证实!”

“都督说说看,是什么想法?”

白孝德听李清赞同他的主张,不禁大感兴趣,李清刚要说话,南霁云的脸色忽然变得凝重起来,“有一匹战马向这边奔来,约三里地。”李清侧耳聆听,不一会儿远方果然有马蹄声隐隐传来。

“来了!我要的消息来了。”他霍然站起,大步走出帐去,只见远方一匹战马奔入山谷口,经过哨兵检查后,径直向自己这边飞驰而来。

“是段秀实的手下!”

南霁云眼力非同凡人,他用手挡住旭日平射的强光,五百步外,他已经看清了来人的面容,很快,战马奔近,果然是段秀实手下的一名斥候,他也是一身羌民打扮。

“都督!段将军命我来送信。”

李清接过纸条,展开,里面只有一句话,“石堡城西北五十里外,发现三万吐蕃骑兵。”

李清眼睛里顿时闪过一道亮色,这个消息证实他的猜测,也给他带来了战机,“走!咱们里面去说。”

“我一路来时便在想,吐蕃赞普为什么要亲自来督战,难道仅仅是为了守住石堡城吗?应该不是这么简单,那他是为什么?”

李清负手仰望着帐顶,仿佛上面写着答案,随即目光平放,眼里闪烁着深邃的光芒,他淡淡一笑道:“我以为他的目的是想吞下整个陇右地区,来偷袭我沙州也是想转移我大唐的视线,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有两支吐蕃军共五万人在一旁观望,唐军攻城正急,他们却按兵不动,难道你们不觉得蹊跷吗?”

“难道他们是在等待战机吗?”旁边李嗣业忽然插口。

“对!”

李清肯定地说道:“他一定是在等待战机,等待唐军最疲惫最焦惶的时候,然后一举杀出,里应外合,就算七万陇右军全部压上,我估计也无法再阻挡吐蕃人的铁骑。”

众人都沉默了,都督说得在情在理,他们不禁为陇右的命运担心,李清却一阵呵呵冷笑道:“你们难道没想到吗?敌人如果倾巢杀去,那谁来护卫他们的赞普?”

他缓缓走到帐前,抬头望着天色,太阳光线虽然强烈,但遥远的西方,乌云已经堆成了山,正慢慢向这边压来.

“他该动手了,否则大雪一来,就要封路了!”

这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天空布满了暗紫色的云彩,但没有下雪,地面潮湿,但是并不泥泞,军队无声无息地行进着,只是偶然可以听见战马微弱的蹄沓声,不准高声谈话、不准用火、尽量不要让马嘶鸣,一支长长的黑影,沙沙沙地急速前进,天空黑沉沉地,忽然飘起了蒙蒙细雨,中间夹杂着雪花。

离吐蕃大营约还有十里,李清的战马忽然停了下来,一直埋伏在吐蕃大营附近的酒延昌被带了过来,他是赶回去报告最新情况,却正好在半路遇到大军,今天早上,二万吐蕃军已经开拔,整个营地只剩下约三千人护卫着他们的首领。

“加快速度,丢掉一切多余和打仗无关的东西。”

李清一声令下,唐军士兵们将随身携带的被褥

、锅统统扔掉,加快了行军的步伐,仿佛一支黑色的吐蕃大营直射而去,毫不迟疑、毫不犹豫,战刀已经出鞘、箭矢已经上弦。

战马在茫茫的高原上奔驰,象决堤的洪流向北奔腾而去,二十里路,对风驰电掣的骑兵转眼便道,吐蕃的大营赫然出现唐军的眼前,马蹄声已经无法掩饰,吐蕃哨兵也发现的情况,纷纷大呼小叫,向营地里没命地奔跑。

“杀进去,一个不留!”

李清战刀一指,五千唐军如巨浪般涌过他的身旁,向吐蕃大营呼啸而去,大军横扫原野,号角声嘹亮,三千吐蕃卫队仓促集结,围成一个圆,将他们的赞普死死包围在中间,唐军骑兵冲锋在前,仿佛惊涛骇浪中的一股恶浪,迎头打去,两军轰然相撞,激起了万丈狂澜,将密集的吐蕃军硬生生地撞开了一个缺口,但吐蕃军也已经势如疯虎,转眼缺口便合拢,将冲进缺口的一百多唐军吞噬。

硬冲代价太大,骑兵向两边‘刷!’地一分,后面的箭矢便铺天盖地射来,一阵人仰马翻,最外面的几层吐蕃军象剥去的外壳,纷纷中箭倒地,但唐军的箭雨并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密集,吐蕃军的圆盾能遮住身子,却遮不住身下的战马,战马哀声嘶鸣,或委顿倒地,或带着骑兵发疯般向前冲去,可没走几步,还是摔倒在地,几轮箭雨后,三千吐蕃铁卫已经损失了近四成,吐蕃军的阵脚已无法保持。

这时,赤德祖赞顶盔贯甲从帐篷里出来,他飞身上马,腰挺得笔直,迎着箭雨、迎着飞雪,他举剑高声大喊:“冲上去,杀开一条血路。”

吐蕃军立刻开动,马蹄在草地上翻滚,他们避开箭雨,护卫着自己的赞普向东南斜刺而去,但在他们面前却是等候已久的二千陌刀军,这是安西最精锐部队,李嗣业长身挺立,手拄着刀杆,仿佛天神般威风凛凛地站在队伍最前,他眼里闪现着杀人的厉芒,逼视着眼前冲来的吐蕃骑兵,他忽然大吼一声,侧身闪过,一道寒光起,两条马腿已被削断,再反手一刀,马上骑兵人头飞出。

陌刀手已经跳下战马,整齐而有序地集结成山一般的刀墙,堵住了吐蕃军的去路,前有陌刀堵路,后有弩箭追击,两旁则是敌人骑兵包抄,似乎已经无路可走,赤德祖赞的百余贴身卫士见事态紧急,簇拥着赞普脱离了大队,掉头向西冲去,至此,吐蕃的骑兵阵终于瓦解,形成一团一团各自为阵,与唐军拼斗。

李清的目光一直盯着那名头戴金盔之人,悄悄指着他向身旁的武行素做了个手势,武行素的钢弩缓缓抬起,冰凉的尖箭对准赤德祖赞的后背,轻轻扣下机簧,一支透甲箭无声无息、迅疾如电掠空而去,箭锋仿佛闪过一道火光,正中赤德祖赞的肩胛,与此同时,南霁云的另一支箭也到了,他却是射马,劲箭贯穿了战马的头颅,战马惨嘶一声,然翻倒在地,将赤德祖赞掀滚出一丈远,不等他的亲兵救助,唐军数百骑兵便从四面袭来,长槊挥舞,战刀纷飞,片刻便将百余卫士杀光得只剩十余人,背靠着背将赤德祖赞死死护住。

在几百把长槊下面,赤德祖赞面带惨笑,金盔金甲象征着他无比高贵的身份,他已经无法站立,这时,李清催马上来,骑兵们纷纷闪开一条路,李清下马走到他的面前,平静地望着他。

赤德祖赞半跪在地上,手拄着剑,大口大口喘着粗气,血和汗水流满一脸,但眼睛依然象鹰一般锐利和不屈,死死地盯着他前面的敌人,仿佛要用目光将李清撕成碎片。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李清,如何处置吐蕃赞普,事关重大,李清的目光平直地盯着远方,杀还是不杀,杀的后果和不杀的后患在他心中难以平衡,杀掉他可以打乱吐蕃的战略部署,甚至使吐蕃内乱,让大唐三五年之内不会再被吐蕃所扰,但自己所要承担的政治后果也显而易见;而如果不杀,自己的风险虽然可以降到最小,但大唐最后将不得不放他回去,吐蕃人的反复和无信又历历在目。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李清心中激烈地交锋,他委实拿不定主意,战场上的喊杀声渐渐地小了,阵势散乱的吐蕃骑兵们被陌刀阵和箭阵逐一分割、包围、歼灭,骑兵将赤德祖赞和他的残余卫士包围得跟铁桶一般。

李清忽然冷笑一声,毫不畏惧地迎着这位吐蕃王犀利的目光,蓦然间,大汉民族那种缓缓激发的血性在他心中被唤醒了,他的眼睛变得严峻而可怕,他的手缓慢地、但毫不迟疑地向下挥去.

天空的雪花忽然变大,李情傲然立在漫天的雪花中,一股从未有豪情充溢着他的胸膛,天宝四年十一月初,吐蕃赞普巡视陇右之战,却在黄河九曲被千里奔袭的沙州都督李清所袭,三千护卫全军覆没,而赤德祖赞被当场斩杀。

注:历史上天宝四年秋赤德祖赞行营至羊卓夷塘,被安西都护夫蒙灵察派来的唐军哨兵发现,可惜兵力太少,但没有能够杀死赤德祖赞,十分遗憾。

第338章 江山如棋(三)第131章 破局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174章 纳妾第283章 破绽第57章 反击第6章 上元夜(二)第89章 困兽犹斗第11章 新政县的鲜于府(一)第182章 远谋第38章 去成都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279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下)第247章 科举案(九)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242章 科举案(四)第349章 清洗第11章 新政县的鲜于府(一)第174章 纳妾第124章 滇东遭遇战第295章 对手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234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280章 把柄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58章 门生第18章 上 官司(一)第324章 天宝十年最后一夜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73章 除恶(一)第359章 马嵬坡(二)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212章 求婚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15章 辞职第248章 科举案(十)第56章 暗访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151章 东宫案(五)第220章 庆王之痛第148章 东宫案(二)第286章 外放第234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265章 利用第57章 反击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64章 杨家(三)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16章 义助第35章 贵人(一)第90章 奉命入京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176章 异乡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121章 美女与阴谋第144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下)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279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下)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215章 各逞心机第268章 各逞心机第273章 浔阳惊变第90章 奉命入京第295章 对手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27章 阆中(二)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99章 二进宫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32章 开店(三)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38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287章 重返沙州的深意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56章 暗访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85章 海家的把柄(二)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三百零八章第197章 谋画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307章 秘密武器
第338章 江山如棋(三)第131章 破局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174章 纳妾第283章 破绽第57章 反击第6章 上元夜(二)第89章 困兽犹斗第11章 新政县的鲜于府(一)第182章 远谋第38章 去成都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279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下)第247章 科举案(九)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242章 科举案(四)第349章 清洗第11章 新政县的鲜于府(一)第174章 纳妾第124章 滇东遭遇战第295章 对手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234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280章 把柄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58章 门生第18章 上 官司(一)第324章 天宝十年最后一夜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73章 除恶(一)第359章 马嵬坡(二)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212章 求婚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15章 辞职第248章 科举案(十)第56章 暗访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151章 东宫案(五)第220章 庆王之痛第148章 东宫案(二)第286章 外放第234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265章 利用第57章 反击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64章 杨家(三)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16章 义助第35章 贵人(一)第90章 奉命入京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176章 异乡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121章 美女与阴谋第144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下)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279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下)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215章 各逞心机第268章 各逞心机第273章 浔阳惊变第90章 奉命入京第295章 对手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27章 阆中(二)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99章 二进宫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32章 开店(三)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38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287章 重返沙州的深意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56章 暗访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85章 海家的把柄(二)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三百零八章第197章 谋画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307章 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