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

甫惟明的述职足足进行近两个时辰,按原计划,后面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的述职,职推延到新年后,又过了半个时辰,李隆基精神略缓,又回到御书房,李林甫还等候在这里,明日便是新年,作为一国之自己的臣民们表示点什么。

御书房已经通风换了气,空气变得清新而充满暖意,窗台上放了几盆枝蔓遒劲的腊梅,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幽香,不时传来木炭烧爆的‘劈啪’声,炸起一串火星。

李隆基随意翻看着桌案上的奏折,淡淡笑道:“朕虽住在闹市,却丝毫不知百姓生计,说来也是惭愧,眼看明日便是新年,朕就想问问相国,我长安米价现在是几何?”

李林甫仰头看着天花板,半天没有说话,他每日忙于朝廷杂事和阴谋算计,对一般百姓的柴米油盐却从未放在心上,皇上忽然问出此话,着实让他为难,可总不能让他效仿西汉陈平,言凡事各有所专,相国不管琐事吧!

“这个,臣也不知.

他的坦率却让李隆基有了好感,不由笑道:“是朕问得不妥,此事哪能问相国,不妨事,朕找人问一问便是。”

“皇上,老奴倒知道。”

一旁垂手而立的高力士笑着接口道:“老奴每日回家总要和老妻念叨几句,这米价倒是略知一二。”

“哦!你说来听听,现在我长安米价几何?”李隆基卓有兴趣地问道。

高力士想了想,小心翼翼道:“腊八节时每斗四十五钱,这两天已经涨到五十五钱。”

“五十五钱!”

李隆基暗暗吃了一惊,天宝初年不过斗米十钱,这才五年时间,便长了五倍,米是物价的风向标,别的东西不问也必然是同样暴涨,可这两年新铸造的铜钱却比开元时减了一成,应该是钱贵米贱才是,怎么反其道行之,他不由看了看李林甫,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虽然不知道米价几何,但米价上涨的原因李林甫却非常清楚,其实就是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从每年户部报来数据便可看出,有地农民越来越少,别人不说,就是他自己在京兆地区的粮田便有二千倾之多,奴婢更是不计其数,家中存粮已过万石。

那些王公贵族更是肆无忌惮圈地,而且不交一分税赋,朝廷租赋越来越少,拿不出粮食平抑物价,米价当然要暴涨。

这一切他心中明明白白,他能说吗?高祖定均田制时就留下了永业田准许买卖的口子,他不相信李隆基不知道,况且,他也是这个利益集团中的一员,他怎么可能去损害自身的利益呢?

一切苦难都让那些平头小百姓去承担吧!

高力士见他沉思不语,便笑笑替他解围道:“想必是过新年的缘故,家家户户都忙着储米,导致米价上涨。”

李林甫醒悟,高力士这是在暗示他不要坏了皇上过年的心情,他摸了摸硕大的鼻子,立刻笑道:“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却是近来长安粥棚太多,各皇子都忙着做善事,将长安的粮食都收罗一空,粮价自然要涨。”

两个人避重就轻的回答让李隆基暗暗叹息,从开元后期他便发现并田的苗头,可那时国力昌盛,他不想大动干戈,而到今天问题严重了,他却又失去了锐意改革的地问题便是风头浪尖,历代统治者都无力解决,就仿佛是一颗毒瘤,只能任它腐败溃烂,到后期失地农民揭竿而起,打留下一个好的开端,所以历朝历代开始时大都政治清明,原因便是人口锐减,土地还不成为问题。

中唐盛极而衰,其根源就是越来越紧的土地危机之弦终于绷断,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财政破产、兵制崩溃,使中央无力控制地方,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作为最高统治者,李隆基也无力改变这种王朝的宿命,便将注意力渐渐放到了声色犬马之中,去麻痹自己,忘记一切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能做到之人太少太少。

此刻,李隆基再也没有什么心情关心民生,他收了玩笑之心,将话题转到正事上来,对李林甫淡淡道:“后日朕要去温泉宫,朝中之事就麻烦相国多多操心了。”

李林甫脸色肃然,站起来躬身答道:“臣谨遵圣意!”

“朕有些乏了,今天就到此吧!”李隆基起身要走,李林甫却想起一事,急道:“陛下,臣还有一事启奏。”

李隆基停住脚步,斜睨他一眼,却不坐下,只负手背对着他道:“什么事?”

“今年年初,户部左侍郎郭虚己为益州刺史后,该职务便一直空缺至今,御史中丞杨国忠精通度支,臣推荐他兼任此职,望皇上批准。”

户部一直为太子李亨的传统势力范围,户部尚书张筠也是太子的支持者,但大唐尚书只挂虚名而并不务实,所以各部的实权实际掌握在侍郎之手,侍郎一般设二

房琯为李适之所荐,自然支持太子李亨,年初,郭虚时,李林甫的本意是让王:{:少尹,不宜然想废太子,正是良机,而杨国忠圣眷正浓,李隆基也公开表过态,杨国忠是个好的度支郎,所以李林甫不会被拒绝。

不料,李隆基却冷冷一笑道:“杨国忠升职已经太快,且无功无劳,若再升他,恐怕天下都骂朕滥用国戚,让他安心几年再说,再者,此职位朕已经有人选,过了年后便会正式公布。”

李林甫暗暗吃了一惊,又追问道:“臣斗胆问陛下,不知陛下准备任命谁来任此职?臣可以先交与吏部备案。”

他是右相国,按大唐例制,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职事官应由他来提议,交李隆基批准,就算是走走过场,也要按此程序来办。

李隆基摸了摸下巴,微微笑道:“现在不好说,不过此人年纪尚轻,为我大唐的后起之秀。相国和他应该是老熟人了。”

说罢,李隆基头一仰,呵呵笑了两声,便在百名太监、宫娥以及侍卫的簇拥下,向后宫而去。

“皇上究竟想用谁来打破太子党对户部的控制?”

李林甫凝神细想,‘年纪尚轻?后起之秀?’忽然,他的眼睛慢慢放出光来,他已经猜到是谁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年的新年都大同小异,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开始掸尘,挂上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以驱妖邪,出门七事,衣食为先,再穷的人家也会在新年之时杀鸡宰猪,大吃一顿,其次再给孩子们扯一身新衣,费不了多少布,但图个吉利。

到了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用长竹竿在火中烧烤,让竹子炸裂发出巨响来驱邪,名曰‘爆竹’,

到了初一,便是祭祖和上香之日,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百姓,给祖宗磕几个头,但目的还是要挖挖祖宗的遗产,让他们将阴间的福分一点给阳间的子孙。

初二起,便是拜年开始,后辈给长辈、下属给上司,尤其想在新一年升官发财的,新年更是机会,名刺要递,但礼绝不能少。

天宝五年的长安新年却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便是朱雀大街上连绵数里的施粥棚,这就是各皇子为博贤名而设的仁义粥棚,起初是遍布长安各坊,但到初二这一天,粥棚全部都集中到了朱雀大街上,原因很简单,今天一早,大唐天子李隆基携贵妃要经过此到骊山华清宫去。

为了给父皇留下个深刻的印象,各皇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粥棚有用锦缎包扎的、有请来名人题词作画、有花钱雇来乞丐当街为王爷唱赞歌的;总之,都是用心良苦,只为博父皇一悦.尤其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王爷、小王爷都特地赶来亲自施粥,当然,时间不用太长,只要父皇龙辇经过的瞬间,左手拎一柄长勺,右手爱怜地抚摸一个小乞丐的头,让这感人的画面在父皇眼中定格,便达到了目的。

天色便渐渐到了中午,估计李隆基已经远去,这些粥棚便渐渐没有了人气,倒不是吃饭人少了,而是施粥人已经失去了动力,甚至一些粥棚已经开始拆除,等上元节父皇回来后再摆。

这时,朱雀门外来了一行骑马之人,约十五、六个,全部都是军人装束,个个彪悍冷漠,浑身散发着杀气。

为首是一名年轻的将领,身材高大,肩膀极为宽阔,他皮肤黝黑,鼻梁高耸笔直,嘴唇棱角分明,仿佛用岩石粗凿,下巴上已经有了一撮短短的黑须,显得有些老沉,鲜有少年人的轻浮或情绪化,平淡得看不出一丝喜怒哀乐,但偶尔射出的精光,却又锐利无比让人胆战心惊。

他自然就是刚刚被罢免了陇右节度副使,来京述职的沙州都督李清,边令诚在过咸阳时有事离开,李清便独自来京,在他身旁随行一名面带病容的中年文士,正是他的幕僚高适,负责这次述职的文案准备,一路受了风寒,有些生病了。

“长安城不愧是都城,连做善事的人都如此多!”荔非元礼是第一次来长安,眼望连绵数里的粥棚,不禁大发感慨。

李清望着粥棚上挂着斗大的某王某府的牌子,微微冷笑道:“最好皇上几年都举棋不定,这善事才会真正成为善事。”

荔非守瑜似有所悟,讶道:“都督是指.

“你心里明白就行了,莫要多问。”

李清拍拍他的肩膀歉然笑道:“跟着我颠沛流离,让你们受委屈了。”

荔非守瑜摇了摇头,淡淡道:“都督敢杀吐蕃赞普,我只能说都督是勇夫,但都督却忍了那姓董之人,这才让我下了决定跟定都督,都督是非常之人,假以时日,必能一啸冲天。”

高适亦上前凑趣笑道:“昔公子重耳在外数十年,忍常人不能忍,方成大事,都督虽然被免节度副使,但本职未丢,还能进京述职,安

因祸得福乎?”

“酸!酸死老子了。”

旁边荔非元礼咧嘴龇牙大叫,惹得一众人都轰笑起来。

忽然,背后一阵大乱,挤在城门口准备出城的百姓都纷纷掉头跑回,躲到墙脚屋后,怯生生地探头向这边张望,李清诧异,也回头看去,却见城门外来了一彪军马,少说也有上千人,没有打旗帜,列成三队,弓、马、步三军齐全,个个执刀横槊,杀气腾腾,在他们中间有一辆马车,正缓缓进城,车身宽大,用铁皮包裹,箭射不透。

有一名文士递了一封文书给守城的士兵,士兵们立刻收枪而列,放队伍进城。

“这又是哪路诸侯?”李清见队伍威严整齐,不禁暗暗忖道,他吩咐手下闪到一旁,将路让开,这时,车仗队伍进了城门,从他们身边行过,骇人的杀气将两旁的百姓吓得纷纷后退,一声不敢言语,却将李清等十几人突兀在路旁。

“是安禄山!”

高适忽然失声叫喊起来,他游历幽州时,见过那中年文士,正是安禄山手下谋士高尚,因彼此都姓高,故印象深刻。

“安禄山?”李清心中有了十分的兴趣,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十丈外的马车,心中极想看一看这个几乎让大唐亡国之人。

或许是高适的失声引起了对方的注意,马车车帘拉开一条缝,露出一双精光湛然的眼睛,直刺李清,两人目光相撞,李清却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

对方刺射的目光中闪过一丝讶色,安禄山隔着车帘吩咐旁边文士几句,文士亦抬头看了看李清,点点头,催马向这边而来,行至李清面前,他拱手笑了笑,“在下高尚,我家大将军请问将军之名。”

李清亦回礼笑道:“在下沙州李清。”

“可是杀吐蕃王,夺石堡城的李清?”高尚满脸震惊,上下打量李清,他早闻其名,却没想到对方竟如此年轻。

李清微微一笑,谦然道:“高先生言重了,李清偶得小功,不足挂齿。”

“居功不傲,年轻不气盛,莫说我家大将军,连我都心仪。”

高尚笑着摆个请的姿势,“我家大将军见李都督气势不凡,想请一见。”

“不妨,我也久闻安大将军之名,也想一见。”不等后面手下劝止,他催马迎了上去。

马队已经停止,见李清上来,众军纷纷闪开一条路,但杀气更盛,虎视耽耽地盯着这个靠近安禄山的不速之客

安禄山的车帘已经拉了起来,露出一张肥大的脸,仿佛是涂了印度神油,脸上油光乌亮、又肿又大,五官都挤成一堆,倒有点象后世西方万圣节的南瓜脸谱,眼中精光微闪,嘴角含笑,目视李清近前。这时,高尚从后面赶上,低声在他耳边说了几句,安禄山的眼光立刻变成炽热起来,望着李清呵呵笑道:“原来是李都督,在下从人颇多,有劳李都督让路了。”

李清却不敢轻视这名中唐枭雄,他先在马上施了一礼,淡淡笑道:“大将军刚刚平息契丹和奚的叛乱,仇家正多,防备森严一点,我倒觉得有必要。”

一句话说得安禄山心花怒放,他仰天哈哈大笑,连声道:“我一路来被人指着脊梁骨骂,说我嚣张疏狂,想不到李都督倒能理解,实在让安某感动。”

他望着李清不禁忿忿道:“咱们都是戍边之人,条件恶劣忍忍倒也罢了,最气不过京城这帮官老爷,个个锦衣玉食,咱们立点功,他们就跟乌鸡眼似的,横挑竖挑,就拿你李都督来说,夺下石堡城这么大的功劳,朝中连个屁都不放,口口声声说杀吐蕃赞普影响大局,那吐蕃赞普杀他老子娘倒不影响大局了,一帮腐儒,还假仁假义,大丈夫做事,就当心狠手黑,该杀就杀,否则何以平息边乱。”

虽说此人后来造反,不过话却中听,李清亦笑道:“想不到大将军快人快语,李清多谢了。”

“不妨!不妨!若李都督觉得沙州委屈,我治下的幽州都督也正空缺,不如我给皇上说说,将李都督调到我那里去,决不让你委屈,你看如何?”

这才是安禄山的真实目的,李清知道他老底,怎肯答应,他呵呵一笑道:“多谢大将军看重李清,只是来日方长,述职以后再说吧!”

安禄山还想再劝,忽然对面也来了一支车队,有无数侍卫护卫,有人上前去探问,急返回报告,“大将军,是李相国的马车。”

安禄山满脸错愕,他猛地推开车门跳下了马车,肥圆的身躯象球一般朝李林甫的马车滚去,嘴上连声叫喊:“李相,属下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李清远远地望着安禄山象只土拨鼠似的在李林甫马车前点头哈腰,心中不禁暗暗生了警惕,“人说李林甫是戍边大将的克星,无论安禄山、王忠嗣、高仙芝还是后来的哥舒翰都十分惧他,如今看来果然不错,自己倒要小心了。”

正想着,李林甫的侍卫长纵马上前,看了看李清道:“李都督,相国请你过去。”

第190章 扑朔迷离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212章 求婚第31章 开店(二)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184章 布局第249章 科举案(十一)第256章 夜访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63章 杨家(二)第314章 导火索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1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65章 杨家(四)第7章 县令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356章 战争与阴谋(六)第116章 故地重游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三百零八章第261章 策划第214章 扬州立威第51章 暗流(三)第238章 清平调李翰林醉酒第314章 导火索第79章 黑帮老大第168章 皇杠被劫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22章 将计就计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35章 贵人(一)第312章 军权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262章 固执第77章 捐钱募款(二)第43章 风骤起(二)第266章 线索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三百零八章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233章 朝会上的争夺(上)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379章 两淮势力第1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256章 夜访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83章 孔方老道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368章 宫中秘议第50章 暗流(二)第28章 阆中(三)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第360章 马嵬坡(三)第10章 以直报怨(二)第178章 战争背后的战争第333章 谋河西(上)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147章 东宫案(一)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94章 又见故人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343章 江山如棋(八)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105章 各怀心事第77章 捐钱募款(二)第175章 比箭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68章 宫中秘议第333章 谋河西(上)第260章 解谜(下)第282章 阴招出手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87章 抓住把柄第329章 宫里的消息第100章 相亲(上)第65章 杨家(四)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第63章 杨家(二)第354章 战争与阴谋(四)第323章 安杨会第379章 两淮势力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5章 上元夜(一)第90章 奉命入京第343章 江山如棋(八)第349章 清洗
第190章 扑朔迷离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212章 求婚第31章 开店(二)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184章 布局第249章 科举案(十一)第256章 夜访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63章 杨家(二)第314章 导火索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1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65章 杨家(四)第7章 县令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356章 战争与阴谋(六)第116章 故地重游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三百零八章第261章 策划第214章 扬州立威第51章 暗流(三)第238章 清平调李翰林醉酒第314章 导火索第79章 黑帮老大第168章 皇杠被劫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22章 将计就计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35章 贵人(一)第312章 军权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262章 固执第77章 捐钱募款(二)第43章 风骤起(二)第266章 线索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三百零八章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233章 朝会上的争夺(上)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379章 两淮势力第1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256章 夜访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83章 孔方老道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368章 宫中秘议第50章 暗流(二)第28章 阆中(三)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第360章 马嵬坡(三)第10章 以直报怨(二)第178章 战争背后的战争第333章 谋河西(上)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147章 东宫案(一)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94章 又见故人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343章 江山如棋(八)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105章 各怀心事第77章 捐钱募款(二)第175章 比箭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68章 宫中秘议第333章 谋河西(上)第260章 解谜(下)第282章 阴招出手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87章 抓住把柄第329章 宫里的消息第100章 相亲(上)第65章 杨家(四)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第63章 杨家(二)第354章 战争与阴谋(四)第323章 安杨会第379章 两淮势力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5章 上元夜(一)第90章 奉命入京第343章 江山如棋(八)第349章 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