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

清找了一个客栈先安置了王昌龄,又陪崔柳柳沿着朱了一路花灯,眼看前方便是朱雀门,这才让高展刀护送她回去,自己向皇城走去,靠近朱雀门时,忽听见有人在叫他,似乎是杨花花的声音,他找了半天,却不知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

就在这时,从城墙上冲下来一队羽林军,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将军打量他一眼道:“你可是义宾县李清?”

李清愕然,“我正是,你们找我有何事?”

“你跟我们来!”不等李清再问,一群羽林军便半架半推将他涌上了城楼。

“你们到底有什么事?”

这话李清已经问了不下十遍,但羽林军谁也不理睬他,搜身、换衣、检查行李,动作异常迅速,到最后,一名老太监晃悠悠走来,一甩拂尘,尖着嗓子叫道:“传皇上口谕,宣义宾县主簿李清觐见!”

李清一呆,他这才明白过来,竟然是当今天子李隆基要见自己。

嫡长子是继承王位的一般规矩,但大唐自开国百年,却没有人能以皇长子登上帝位,仿佛是一个宿命,睿宗第三子李隆基也走了这个轮回,杀韦氏干政,杀太平公主夺权,迫父亲退位,逼长兄让位,用淋淋的鲜血和冷酷的手段铺出了他的帝王之路。

但以大乱入位者。往往也是大治之人,他即位后,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内政、军事、选官、用人、法制、纳谏以及限制外戚,桩桩针对先朝地弊政,以姚崇、宋璟相继为宰相,又用卢怀慎、韩休、裴耀卿、张说、张九龄等人为相,或以清慎、或以才干、或以耿直、或以文学而知名。

正是生于忧患的李隆基和勤于政事的大臣宰相。终使天下大治,‘赋役宽平,刑罚轻省,百姓富庶’,创造了中国历史最灿烂辉煌的开元盛世,时轮转动。迄今已三十三年,李隆基已步入了花甲之年。

李清,这只翩翩飞入唐朝的小蝴蝶,抖动着渐强渐壮的翅膀,在命运的风暴中顺势而行,就在他即将冲出又一场命运风暴之时,他蓦地看见了这个时代最高的山。

“义宾县主簿李清叩见皇帝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李清虽然已经连升两级,但都没得到吏部地正式批文,他在官方场合还是义宾县主簿。

早在李清被羽林军带过来之时。李隆基便仔细打量了他,见他身材高大。眉眼虽然长得普通,但鼻子高挺。眼中熠熠闪着自信,行走之时器宇昂然,没有半点委琐,虽不穿军服,倒比身边的羽林军还要精神几分。

李隆基最看重官员的外貌,李清不同一般人的气质不禁让他暗暗点头,又想起太子内宫起居录上所记载的他的言行,心中对他好感大增。便温和地笑了笑道:“那雪泥便是你发明地吗?”

“正是微臣发明。”

“恩!你且站起来说话。”

“谢陛下!”

“你先告诉朕,你是哪里人。读过什么书.

就在李隆基在细细询问李清身世之事,李惊雁却躲在后面默默注视他,这是她认识李清以来第一次正眼看他,在数百名大唐皇室的瞩目下,还能保持一种平和心态,还能大步流星走来,还能在皇上面前挺直腰板,还能目不斜视,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这份坦然和从容,这份不卑不亢,不禁使李惊雁想起了新科状元赵岳和榜眼岑参,那赵岳同样是在回答皇上问话,腰却软得如面条一般,最后皇上拍拍他的肩膀时,他竟激动得晕倒过去;岑参却相反,傲气傲骨,才华横溢,自己本是相当欣赏他,可和这李清一比,却暴露出他无用的一面,遇到难事挫折只会借酒浇愁、遁世逃避,却不能想办法去解决困难,和李清的圆滑成熟相比,为人处世就显得幼稚得多。

杨玉环见李隆基没有为难李清,也就放下心来,她又想起和亲之事,便转头向李惊雁望去,却见她正注视着李清出神,眼中的冰冷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心中暗暗好笑,她伸出手在李惊雁眼前上下晃晃,李惊雁这才醒来,她赧然地笑了笑,“公主,什么事?”

杨玉环凑近她耳边,斜眼看着李清轻笑道:“他对你可真不错哦!要不要我给你做个媒?”

“公主,你在说什么?”名的冷郡主霎时之间变成了忸怩作态的小姑娘,她忽然惊悟,“公主,难道是你.

杨玉环见她猜到,便不再否认,低声道:“他有恩于我杨家,所以我才回报于他,可是他既不要高官也不要显爵,只要我帮忙取消你和亲契丹之事,惊雁,这个男人真的不错,重情重义,在关键时候便看出了他地人品,我能帮你这一次,但未必能帮你下一次,你可要自己把握住机会哦!”

杨玉环的话在李惊雁心中掀起了巨浪,她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杨玉环在背后使地力,她从不欠人人情,可李清的这份恩情却让她无法报答,她此刻心乱如麻,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只得低头不语。

在另一边,李隆基对李清地问话也渐渐到了尾声,李隆基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杨玉环,对李清温和地笑道:“你尚年轻,就好好在东宫磨练几年,太子已封你为昭武校尉,朕再封你为太子舍人,用心辅佐太子吧!”

昭武校尉和太子舍人皆是正六品上阶,但昭武校尉只是散官,并无实职,所以李隆基封他为太子舍人,又重新将他纳入大唐正式官僚体系中,三日之内两次

这在科班出身的进士中也是少见,众人都惊异地望着人到底有什么才能,难道凭个雪泥便能让太子和皇上都先后垂青吗?

在众多惊异的眼神中,却夹杂着一道仇恨,这道仇恨的目光在李清出现时便已存在了,他就是郯王李琮,海家的大后台,海家出事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琮立刻毒死了海澜的女儿,销毁和海家的一切往来文件,并派人去成都威胁章仇兼琼,不准他抖出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虽然海家的走私伤不到他的筋骨,但每年数万贯的进帐却没有了,尤其是海家之事极可能让太子扳回局面,这才是他所深恨的,李琮是李隆基嫡长子,因长相丑陋而不被李隆基所喜,先是被次子李瑛夺走太子之位,李瑛倒后又立了三子李亨,但李琮都沉默不语,李隆基为此也愧疚于他,曾对他说过,‘国之社稷,岂能因相貌而废之。’正是这句话,激发了李琮争位的野心,一方面,他在李隆基面前保持低调,博取李隆基的歉疚;另一方面他广做善事、接济落魄文人,赢取德望和贤名;然后,他又以李林甫紧密合作,共同推倒太子,就在扳倒李亨有望之时,却忽然横杀出一个海家走私案,竟使太子因此脱套,而这个案子的罪魁元凶便是站在皇上面前侃侃而谈的小人物李清。

‘世上哪有这等便宜之事!’

李琮暗暗给自己地同母兄弟甄王李琬使了个眼色。李琬会意,站起来对李隆基施礼道:“父皇,儿臣尚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不知能否询问李舍人?”

李隆基回头看了看他,又扫了一眼李琮,心中冷笑一声,这必是李琮指使他出头,自己这些儿子的鬼心思李隆基如何不知。一个个表面仁义道德,背后却胡作非为,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岂不知他本人便是靠迫父逼兄夺取的皇位,焉能不防备。

“你且问吧!”

李琬上前两步,围着李清绕了一圈。前后左右打量他一下,呵呵笑道:“我刚才坐得远了,没听清楚李舍人的身世,便想再请问一下,李舍人是哪年中的进士,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他上前先称李清为李舍人,是向父皇表明他并非是反对父皇封官,而只是他的一点点‘疑问’而已。

众王爷见李琬问得一针见血,皆大感兴趣,个个伸着脖子。眼中流露出兴奋,盯着李清。看他如何出丑卖乖,连李隆基也生了三分兴趣。想看看李清怎样化解这个尴尬局面。

李清自然明白他是在故意让自己出丑,没有功名,这是自己最大的软肋,就仿佛后世进国家机关没有大学文凭一般,若自己这一关过不去,那以后就休想再有什么大地发展了,所以看似一个小问题,却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命运。他忽然想起当日章仇兼琼对自己所言,“积累民誉。将来向上爬才会有本钱,官才会坐得稳。”

到现在李清才终于明白章仇兼琼此话的深刻用意,他早就知道自己会有今天,所以很早便替自己安排好了对策。

想到此,李清微微一笑,“李清出身贫寒,为了谋生所以一直没有好好读书,后来慢慢有了些名气,蒙章仇大人举荐这才做了义宾县主簿。”

李琬长长地‘哦!’了一声,“既然李校尉没有功名,那想必是弓马纯熟,武艺高强之士,立志从武为我大唐建功立业,这也不错。”

“让王爷失望了,李清也不会什么武艺。”

李琬眉头一皱,故作诧异地对李隆基道:“这便是臣儿的不解之处,刚才嗣宁王和皇兄都说李舍人能力过人,可他既无功名,也不会武艺,那他究竟有什么过人的能力,竟能得到章仇兼琼和太子殿下的垂青,臣儿实在好奇,请父皇恕我失礼。”

这时,朱雀城楼上一片寂静,只听见风穿过城楼缝隙发出地尖啸,还有城下观灯百姓的喧闹。所有的目光都盯着李清,李隆基的淡然、李亨的阴沉、李琮的得意、李惊雁的难过、杨玉环的恼怒以及众王爷、公主的鄙视。

“呵呵!让李舍人为难了,真是抱歉!抱歉!”李琬掩饰不住脸上得意之色,正要告退,李清却笑着止住了他,“王爷请留步!”

“皇上,可否让侍卫将臣的行李取来?”

李隆基点了点头,早有羽林军将李清地行李取来,并严密地监视着他,李清淡淡一笑,将王昌龄带来的那册万民书取了出来,在城墙上一字摆开,拉直了足足有十丈。

他一指上面密密麻麻地签名和手印,对李隆基朗声道:“臣没有功名也不会武艺,臣只有一个长处,那就是记住了皇上的恩德,善待皇上地子民,这是臣卸下义宾县代理县令时,义宾县的父老乡亲们为我请愿的万民书。”

他蓦然回身,紧紧盯着李琬,一字一句道:“那请问王爷,这算不算一种能力。”

城楼上更加寂静,静得可以听见每个人的心跳声,李隆基忽然哈哈大笑,“好!好!好!”他一连说的三个好,站起身来回视左右道:“你们都听见没有,看见没有,功名只是做官的途径,但为民办事,被民拥戴才是做官者的本份。”

他走下台阶,赞赏地拍了拍李清的肩膀,指着地上地万民书笑道:“这册万民书能不能送给朕。”

“臣的一切都是皇上所赐,所以这册万民书本来就是皇上之物!臣怎敢私自占有。”

第253章 荐官第350章 勒索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312章 军权第133章 毒杀皮逻阁第161章 曲江流饮(下)第112章 硝烟弥漫的朝堂第151章 东宫案(五)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163章 再别帝京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175章 比箭第48章 冷刀子(五)第184章 布局第212章 求婚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13章 以字鉴人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163章 再别帝京第287章 重返沙州的深意第67章 官从天降第58章 门生第94章 又见故人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65章 杨家(四)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190章 扑朔迷离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100章 相亲(上)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197章 谋画第360章 马嵬坡(三)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33章 密谋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101章 相亲(下)第194章 崔府请客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210章 寻第48章 冷刀子(五)第63章 杨家(二)第146章 东宫案起第61章 连环计第8章 童生第295章 对手第199章 王忠嗣的进劝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260章 解谜(下)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368章 宫中秘议第256章 夜访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168章 皇杠被劫第342章 江山如棋(七)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233章 朝会上的争夺(上)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38章 去成都第312章 军权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253章 荐官第166章 谁是卧底?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362章 马嵬坡(五)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186章 步步为营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309章 夺权第87章 抓住把柄第13章 以字鉴人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184章 布局第149章 东宫案(三)第350章 勒索第51章 暗流(三)第224章 李隆基的办法第267章 蓄势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292章 大国的决策第133章 毒杀皮逻阁第33章 密谋
第253章 荐官第350章 勒索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312章 军权第133章 毒杀皮逻阁第161章 曲江流饮(下)第112章 硝烟弥漫的朝堂第151章 东宫案(五)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163章 再别帝京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175章 比箭第48章 冷刀子(五)第184章 布局第212章 求婚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13章 以字鉴人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163章 再别帝京第287章 重返沙州的深意第67章 官从天降第58章 门生第94章 又见故人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65章 杨家(四)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190章 扑朔迷离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100章 相亲(上)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197章 谋画第360章 马嵬坡(三)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33章 密谋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101章 相亲(下)第194章 崔府请客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210章 寻第48章 冷刀子(五)第63章 杨家(二)第146章 东宫案起第61章 连环计第8章 童生第295章 对手第199章 王忠嗣的进劝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260章 解谜(下)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368章 宫中秘议第256章 夜访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168章 皇杠被劫第342章 江山如棋(七)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233章 朝会上的争夺(上)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38章 去成都第312章 军权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253章 荐官第166章 谁是卧底?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362章 马嵬坡(五)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186章 步步为营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309章 夺权第87章 抓住把柄第13章 以字鉴人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184章 布局第149章 东宫案(三)第350章 勒索第51章 暗流(三)第224章 李隆基的办法第267章 蓄势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292章 大国的决策第133章 毒杀皮逻阁第33章 密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