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马嵬坡(一)

华阴县北,这里离潼关约五十里,北面是巍巍的秦岭,这一带山体险峻陡峭,山形突兀怪异,形成了一条条巨大的山谷,山谷里面林木茂盛、小溪潺潺,但土地却很贫瘠,只零星分布着一些靠山吃山的小村庄。

在其中一道山谷中有一个叫韩庄的小村子,村里的人大都以采药和打猎为生,过着封闭而平静的生活。

可这一天,村里人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忽然开到他们村前,安营扎寨。

韩庄的村长常去长安卖药,他知道前几个月不断有大军开往潼关,可却没有哪支军队驻扎在半路,有一天,村长被士兵请去,等他回来后他再也不说一句关于这支军队的话,无论对谁,甚至自己的妻子和老父都不说。

好在军队驻扎在这里并没有干扰他们的生活,甚至比他们村子还要安静,让人忍不住怀疑这里面会不会是一座空营。

这支军队便是从凤翔开来的安西军,他们夜行昼伏,只一天一夜便开到了华阴县,藏匿在这道山谷之中。

这一天是六月初六,也是哥舒翰大军离开潼关的第五天。

一名骑兵斥候从东疾驶而来,他一跃跳下马进了军营,慌慌张张直向帅帐跑去。

“大将军,有紧急军情!”

斥候飞跑进帅帐,向正斜靠在椅上看书的李清道:“大将军,潼关外不知从哪里杀来一支叛军,约万余人。”

“知道了,再探!”

斥候领命而去,李清却慢慢合上书,原本轻松的表情渐渐变的凝重起来,历史虽然提前了两年,但却没有偏离它的轨道,一切都不谋而合,如果说它是一种巧合,那这种巧合也太过于诡异。

是该他出手的时候了,他慢慢走到帐门处,凝视着远方一抹残阳,火红的光芒播洒在关中平原上,可在李清的眼里,它们不是火焰,而三十万将士的鲜血。

他知道,他潼关之外,大唐官兵的又一次惨败即将要发生,虽然他知道,但他却没有阻止,或许这就是环境改变人,在十几年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的心早已渐渐冷硬,早已没有什么同情心,他需要唐军的这次失败,然后才能轮到他登上历史的舞台。况且,从某个角度上说,杨国忠和哥舒翰交恶,又何尝不是他在中间谋划。

他刚要进营帐,忽然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大将军,我有事找你!”

李清回头,见是他的副将李嗣业,他脸色忧郁,目光有一些哀伤。

“来!进来谈。”

李清揽住他的肩膀,把他让进了大帐,两人各自坐下,一名亲兵进来奉了茶,李清端起茶杯,迅速地瞅了他一眼,见他心情似乎有些沉重,不由笑道:“是什么事让我们铁汉如此担忧呢?”

“大将军难道不担心吗?兵贵在神速,以诡奇取胜,哥舒翰率三十万大军慢吞吞向东去,居然还能屡屡大捷,那些叛军不就是等在那里给他杀吗?如此明显的诱敌之计,他居然会看不出?”

李嗣业叹了一口气,“我担心崔乾佑绕小路出奇兵来取潼关,若守军疏于防备,潼关一丢,我大唐休矣!”

李清笑了笑道:“嗣业思路清晰、料敌在先,不错!我刚刚接到情报,崔乾佑一支约万人的奇兵已经抵达潼关。”

“什么!”李嗣业霍地站起,“那大将军,我们为何不去援助潼关?难道眼睁睁看他丢失吗?”

李清瞥了他一眼,却没有说话,李嗣业颓然坐了下来,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李清一直驻兵华阴,难道他早就知道会有这个结果吗?

此刻,他心乱如麻,怔征地望着李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李清慢慢走到他身边,捏了捏他的肩膀,又缓步走到帐门,远眺最后一抹晚霞被群山吞没,良久,他声音有些沙哑地道:“我和你一样,都忠诚于大唐,希望开元盛世能重现,但我大唐早已病入膏肓,从上到下,都弥漫着腐烂的臭味,只有置死地而后生,割去所有腐烂的肌肉,大唐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就象眼前的暮日,它现在虽坠入黑暗,但明天它一样会升起,而且是蓬勃的朝阳。”

李清慢慢转身,凝视着李嗣业,眼睛里焕发出异样的神彩,一字一句说道:“我希望你不要反对我要做的事情。”

李嗣业虽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他感受到了李清诚意,尤其他在说‘忠于大唐’五个字时,眼睛里充满了眷念,这使李嗣业深深地被感动了,他默默地点点头,表示支持他的决定。

忽然,门外传来一阵阵惊呼声,李清诧异,他几步走出大帐,怒道:“何事慌乱?”

“大将军,你看!”一名亲兵遥指远方,李清顺他的手指看去,只见远方隐隐有火光冲天,这时李嗣业也跟了出来,他蓦然一惊,脱口道:“那是华阴县城!”

“来人,速去查看情况!”李清急回头命令亲兵,他心中有些紧张,关中无兵,华阴县却忽然发生大火,他担心是安禄山大军已经杀来。

去探察的人还没走,一名散布在外围的斥候便飞驰而来,他翻身下马,半跪在地上禀报道:“报大将军,华阴县被潼关溃军洗劫,整个县城被付之一炬!”

李清和李嗣业面面相视,他们俩同时意识到,极可能是潼关出事了,就在这时,又一队斥候疾驶而来,急促的马蹄声惊破了昏黄的暮色,他们带来了几乎让所有人惊呆的消息:潼关守将火拨归仁投降叛军,潼关已失!

约一刻钟后,安西军所有的大将,段秀实、南霁云、席元庆、田珍、荔非元礼、贺娄余润等人纷纷自发地来到帅帐。

三十万唐军凶多吉少,叛军占领潼关,现在关中就只剩下安西军一支军队,是该他们出头挑大梁的时候了。

“大将军下令吧!趁敌军立足未稳,我们重新夺回潼关!”

“大将军,潼关已失,我们现在应火速赶往长安,整顿长安防备!”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要求出兵作战。

“砰!”地一声,李清狠狠一拍桌子,厉声喝道“都给我闭嘴!”

大帐里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眼巴巴地望着主帅,等他发话,李清眉头紧锁,他背着手在大帐里来回踱步,半晌,他才沉声对众人道:“我们安西军人数虽不多,但都身经百战,可以一挡十,尤其是我们最精锐的陌刀军,正是安禄山幽州铁骑的克星,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我们隐藏于此,无人知晓,叛军以为关中空虚,必然不加防备,我们只要出奇兵,必能一战成功。”

他见众人已经意动,便断然道:“所以现在只有一个字:‘等’,等待最好的机会,没有我的命令,不准任何人再言出兵。”

众将均以为李清所言有理,又见他下了严令,议论了片刻,慢慢地各自散去。

惟独段秀实走得最慢,直到众人都走远了,他在外面绕了一圈又回来了,他向行了个军礼道:“大将军,我有话想说。”

李清正在帐中审视他的关中沙盘,见他进来,立刻起身笑道:“看你磨磨蹭蹭的样子,便知道你要回来,怎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段秀实慢慢走到李清身旁,见他在咸阳附近插了一面小红旗,忽然笑了笑道:“大将军现在不肯出兵的真正原因,恐怕是想利用叛军把皇上逼出长安吧!”

李清没有说话,他又拿起一面小红旗插在汉中,这才微微斜睨一眼段秀实,淡淡一笑道:“你怎么知道?”

段秀实轻捋黑须,微微笑道:“我跟了大将军这么多年,大将军的深谋远虑,我怎能不知道一、二,从大将军夜取凤翔,我便知道大将军意不在陇右,再从现在的部署来看,大将军似乎已经知道会有这个结局,却又不趁势取潼关,那只有一个解释,放叛军入关,利用他们来将皇上逼出长安。”

说到此,他拾起木棍,一指插在咸阳附近的那一面小旗道:“将皇上逼出长安,在这里完成大将军最后的一步棋,我说得可对?”

“你说得不错。”

李清轻轻地拍了拍沙盘木架,冷冷笑道:“这个沙盘我在两年前便做好了,这一天我已经等了整整两年。”

他忽然回头望着段秀实,微微一笑道:“我正愁找不到一个心腹之人替我做一件大事,现在我眼前不就是一个吗?”

段秀实立刻半跪下,手摁在胸脯上大声道:“段秀实愿为大将军效命!”

“那好,我给你一千军,待皇上离开长安后,你立刻进入长安。”

李清的声音忽然变低,他眼睛慢慢眯成一条缝,眼中闪过一抹浓重的杀机,他附在段秀实耳边低声道:“凡没有逃走皇子皇孙,除嗣宁王一系外,其余之人你以保护为名将他们统统带离长安,在半路将他们全部给我杀光,一个不留,只说是遇到叛军流寇!”

....?长安,自从哥舒翰率大军东征后,捷报频传,长安市民翘首以盼,等待着官军收复东都,将安禄山的人头带回来示众,可等了几日,再也没有哥舒翰的消息?这一天早上,随着第一批从潼关逃回的士兵出现在长安城门,潼关失守的消息霎时传遍了全城,长安开始恐慌起来,首先是米价,在两个时辰内从每斗三百文暴涨到每斗两千文,尽管是这样,长安市民还是倾囊而出,疯狂地抢购,不止是粮食,盐、油、布匹、菜蔬,凡是生活必须品,都出现了价格暴涨,百姓争先抢购的局面。

到中午时,整家整户的长安百姓开始络绎不绝地出现在长安城门,他们扶老携幼,,或坐着马车、牛车,或者步行,漫无目标地向西奔逃。

再到了下午,商店开始关门歇业,离开长安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关于安禄山屠城的消息在长安各坊流传,有人开始哭喊狂奔,一种歇斯底里的恐惧感充斥着长安百姓的内心。

这时,官府贴出安民告示,说哥舒翰的三十万大军正急速回援,不日将重新夺回潼关,请百姓们稍安勿躁。

告示贴出后,长安局势回稳,米价开始跌落到每斗千文,一些准备逃离的市民也从马车上卸下家当,观望局势再作打算。

一辆马车在数百侍从的护卫下,沿着朱雀大街向兴庆宫方向疾驶,这是右相杨国忠的马车,此时,这位大唐第一臣正倦缩在马车一角苦苦思考对策,当然不是如何退兵,而是如何应付李隆基的责难,洗脱自己的责任。

杨国忠心中又惊又怕,惊是潼关失守,关中再无一兵一卒可以抵抗,而怕是担心李隆基让他承担责任。

事实上他此时去兴庆宫是不得已而为之,李隆基连下三道圣旨催他觐见,前两道他以在街上维持秩序而躲过了,而回家吃午饭时,正好撞到第三道圣旨,这和哥舒翰的五道金牌倒有异曲同功之妙。

就在杨国忠的马车即将驶离朱雀大街之际,一个戴着斗笠的骑马之人正立在拐弯处,他盯着杨国忠的马车消失,这才冷冷一笑,掉转马头向高力士的宅第飞驶而去。

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44章 冷刀子(一)第275章 角力开始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216章 意外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266章 线索第247章 科举案(九)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第21章 仪陇小摊(一)第282章 阴招出手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43章 风骤起(二)第153章 东宫案(七)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5章 上元夜(一)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250章 科举案(十二)第171章 奇袭吐蕃军第57章 反击第360章 马嵬坡(三)第263章 夜泊第287章 重返沙州的深意第357章 战争与阴谋(七)第51章 暗流(三)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146章 东宫案起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50章 科举案(十二)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75章 绊脚石(三)第2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二)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60章 兄弟阋墙第215章 各逞心机第81章 意外失足第265章 利用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172章 至关重要的一战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174章 纳妾第213章 前夜第182章 远谋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197章 谋画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319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127章 滇东收官第374章 满月酒第44章 冷刀子(一)第69章 县尉县丞(一)第8章 童生第8章 童生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313章 掌权第241章 科举案(三)第13章 以字鉴人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278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中)第64章 杨家(三)第300章 石国遭遇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127章 滇东收官第160章 曲江流饮(上)第227章 因爱生恨第380章 里应外合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312章 军权第317章 请君入瓮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146章 东宫案起第14章 祸起第343章 江山如棋(八)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159章 初见诗圣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134章 图穷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
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44章 冷刀子(一)第275章 角力开始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216章 意外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266章 线索第247章 科举案(九)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第21章 仪陇小摊(一)第282章 阴招出手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43章 风骤起(二)第153章 东宫案(七)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5章 上元夜(一)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250章 科举案(十二)第171章 奇袭吐蕃军第57章 反击第360章 马嵬坡(三)第263章 夜泊第287章 重返沙州的深意第357章 战争与阴谋(七)第51章 暗流(三)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146章 东宫案起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50章 科举案(十二)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75章 绊脚石(三)第2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二)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60章 兄弟阋墙第215章 各逞心机第81章 意外失足第265章 利用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172章 至关重要的一战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174章 纳妾第213章 前夜第182章 远谋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197章 谋画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319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127章 滇东收官第374章 满月酒第44章 冷刀子(一)第69章 县尉县丞(一)第8章 童生第8章 童生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313章 掌权第241章 科举案(三)第13章 以字鉴人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278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中)第64章 杨家(三)第300章 石国遭遇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127章 滇东收官第160章 曲江流饮(上)第227章 因爱生恨第380章 里应外合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312章 军权第317章 请君入瓮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146章 东宫案起第14章 祸起第343章 江山如棋(八)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159章 初见诗圣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134章 图穷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