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奇袭吐蕃军

一支唐军约三百骑兵,正簇拥着两辆马车向大雪山进发,他们的身后跟着一支长长的骡马队,这是和马匪们约好用钱物交换人质的队伍,马车上自然便是荔非守瑜母子,荔非守瑜坐在后一辆马车上,马车颠簸,他斜靠在车壁上,透过车窗望着起伏的远山,目光里的锐利没有了,却多了一份萧瑟,这条路他不知走过多少次,路上的一石一木他无不了然于胸,可此时他却觉得异常陌生,仿佛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夜路,看不见前途,也看不见光明,但他清楚地知道,前途一定是断崖,他有些累了,杀累了,抢累了,但他们却没有回路,也没有选择,早晚有一天将坠入断崖下的深渊。

昨天沙州都督的一句话仿佛是一只火把,在漫漫无际的长夜里,让他看到了一丝光明,也嗅到了一丝希望,‘归顺朝廷,既往不咎,’荔非守瑜自嘲地摇了摇头,一个小都督的口头承诺,怎么可能抵掉他们手上累累的血债,这一线光明是那么的虚弱、不可靠。

车队已经靠近大雪山,荔非守瑜坐直了腰,眼睛向大雪山东面那一处山处眺去,目光开始变得炽热起来,他看见了,山口那棵巨石上的小树没有了,也就是说,大哥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荔非守瑜不禁笑起来,他在笑沙州新任都督笨拙的计策,居然想破城墙来诱自己过去,上次他中了自己的调虎离山之计,结果被他侥幸逃脱,这一次再让他尝一尝什么叫人财两空,他若想趁机端自己老巢就随他去好了,他一走,沙州必然空虚,自己再反过手来端他的老巢便是。

车队已经进入大雪山的区域,行至一片空旷之地,对面一匹马冲了过来,马上之人挥舞着双手,大声喊道:“我家首领有令,就在此交换,请贵方派一人前来洽谈。”

就在前去交换的唐军队伍离开敦煌城不到半个时辰,另一支唐军沿着甘泉水悄悄向东南方向逶迤而去,没战鼓擂响、没有旌旗招展、没有慷慨激昂的誓师之词,在烈日炎炎中,宛如一股黑色的洪流,铁青色的盔甲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这是一支三千人的唐军队伍,他们的目标是青羊山的马匪老巢,但行军的速度却不快,似乎在等待什么?

马背上的李清目光严峻,嘴唇绷成一条直线,神情异常严肃,往日随意的笑容此刻在脸上消失,他眺望着一望无际的青藏高原,莽原千里,没有一处人烟,可在他看来,似乎那闪烁着蓝紫色光芒的雪峰后面,一支浩浩荡荡的吐蕃骑兵正向沙州杀来。

李清的眼睛里不由闪过一丝忧虑,天不亮时,他得到斥候紧急报告,斥候小队可能发现了吐蕃军踪迹,但没有看见人,从马匹数量上看有百人左右,可能是斥候,如果真是吐蕃斥候,也就意味着吐蕃军即将出现,可敦煌县城墙尚未完全修复,又如何能抵挡得住,更何况身边还有一群虎视眈眈的马匪,内忧外患,似乎都在同一刻爆发。

“阳明,我看不一定是吐蕃斥候,也可能是边境游哨,毕竟那里是吐蕃地界。”

副将李嗣业看出了李清心中的忧虑,催马上来安慰他,李嗣业久在边疆,对吐蕃的规律比较了解,他笑了笑又道:“若是斥候,后面必然会有吐蕃大队,而吐蕃寇边大多选择秋季,那时秋高马肥,稻子成熟,可现在正值盛夏,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李清闻言,也苦笑一声道:“我又何尝不希望是这样,否则这边匪患未肃,那边敌人又至,以我们这区区数千人,又如何能两线作战?”

李嗣业爽朗一笑,“一支区区马匪,乌合之众,阳明何必将它放在心上,再说你不是还留了一千多人在沙州吗?更不用担心,至于未知的敌人,项轩已经去支援,到底有没有吐蕃军很快便会有答案。”

“对!有张巡和一千二百名豆卢军在,又有老将田珍,自己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想到此,李清腰一挺,精神振作,脸上又恢复了他惯有的自信,他回头对士兵们高声笑道:“咱们有威猛无敌的陌刀军,有箭法精良的弓弩队,还有无坚无摧的铁骑,我们大唐军队,从来就不惧任何敌手!”

“都督说的是,我们还从来没打过败仗!”几十个老兵自信且兴奋地回应道。

一匹战马从队伍前飞驰而过,一路高喊,声音渐渐远去,“大家保持队形,不要掉队了。”

和从大雪山广阔无垠的平坦地貌相比,甘泉水沿岸一带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大片大片的密林一眼望不见边,极易隐藏和躲避,如果吐蕃军偷袭沙州,往往就会走这一条密道。

又走了半个时辰,越过一段陡峭的山崖,这里,甘泉水从断崖上坠落,形成一道十丈高的瀑布,响声震天,传出三里之外,空气中白色水雾弥漫,两岸的树木异常丰茂,青翠欲滴,唐军们小心翼翼地上了一段斜坡,战马顺从而乖巧,过了这道瀑布,队伍开始进入吐蕃地界,这种地界两国并没有什么法律文件,只是用比较险要的地形来作为天然分界线,当然,吐蕃人的野心是永远也没有什么分界线的。

又往前走了

,太阳已经渐渐到了中天,河谷里闷热异常,仿佛在般,河水到这里已经变得平缓和顺,李清回头唤过段秀实派来报信的斥候,马鞭一指道:“你们校尉可就是在这里和你们分手的?”

报信的斥候仔细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又指着大石旁的那堆马粪道:“回都督问话,正是此处?”

“不错!不轻易下结论,一定要见到人才肯罢休,是个合格的斥候。”

李清也用木棍拨了拨那堆马粪,点了点头,转身对白孝德道:“这个斥候校尉叫什么名字,以后可以重用他。”

白孝德笑道:“此人以进士身份来投军,高大帅也颇为看重,只是嫌他书生气太浓,命他到士卒中去滚打,但他也争气,只短短两年便积功升至校尉,李都督看上他,也是情理之中,此人姓段名秀实,京兆人氏。”

“段秀实!”

李清再一次被震惊了,关于此人的故事,他从小便听说过,想不到竟也出现在自己的眼皮下,还是个小小的校尉,他心中虽震惊,但久经波折使他的城府逐渐变得深沉,只淡淡一笑道:“我只说他是个合格的校尉,至于他是什么出身,他怎么优秀,等我亲自看了再说。”

话音刚落,一名亲兵忽然指着河对岸急声叫道:“都督快看,那边有情况!”

李清闻声看去,只见远方出现一百多个小黑点,正迅速向这奔来,“跟我来!”白孝德手一挥,也带领几百骑兵趟水过河,密集的马蹄溅起大片水花,迅速迎了上去。

片刻,黑点靠近,却是一百多骑兵,为首似乎是前去接应的果毅都尉项轩,在他们中间拥着十几名受伤的唐军,只见白孝德上前问了几句,便立刻将他们带了回来。

“不对!一定是有吐蕃军,而且还不会少。”李清的眼睛渐渐眯了起来,只从白孝德略带惊惶的脸色,他便猜到事情的严重性。

骑兵们迅速赶回来,白孝德催马到李清面前,吸了口气,镇定了一下心神,低声道:“确实发现了吐蕃骑军,约二千人,但没有帅旗,估计只是前军。”

李清默默地点了点头,事情已经来了,躲也躲不了,这时,十几个受伤的斥候被带过来,前去接应的果毅督尉项轩上前禀报,“回禀都督,我们是在二十里外发现他们,后面没有发现吐蕃追兵。”

“辛苦你们了!”

李清嘉奖了他们几句,便赶去看段秀实的情况,他背上连中两刀,厚实的铠甲也被劈开,鲜血染红了里面的战袍,他们五十人先是被被吐蕃斥候前后夹击,随即又被二千吐蕃前军包围,五十人最后只冲出十二人,个个身上带伤,段秀实苦苦保持一分神智,等见到前来接应的唐军,讲明情况后便再支不住,晕了过去。

“赶快把他们送回沙州,去告诉军医,如果保不住段秀实的性命,我就要他脑袋!”

李清下完命令,转身找来李嗣业商量此事,李嗣业叹了口气,沉默片刻道:“如果吐蕃军前军是二千人的话,那这次来袭之敌至少也有八千,而我们只有三千人,确实是个严峻的考验啊!阳明,马匪那边就暂且放一放吧!度过眼前这一劫再说。”

犹豫了一下,他又道:“只是这里是吐蕃境内,若爆发激战容易被吐蕃找到借口,说我们大唐先挑衅,朝廷那边可能会找我们麻烦。”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战斗如果在吐蕃境内打响,就变成唐朝入侵,大唐会在政治上被动,李林甫更不会放过自己,可如果退到沙州,影响士气不说,要命的是城墙还远远没有修好,怎么抵挡蝗虫般的吐蕃军,想到此,李清暗暗有些懊恼,早知道那段城墙就不要拆的,可他又怎么可能料得到吐蕃军会在盛夏时来袭。

忽然,他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吐蕃来攻打沙州,如果他抵挡不住,沙州危急,那朝廷会不会调安西或者河西军甚至陇右军来支援,那吐蕃攻打沙州会不会只是个诱耳,目的是打乱朝廷的兵力和物资部署,甚至声东以击西。”

他越想越有可能,八千人来进攻沙州并没有什么意义,而吐蕃一次战役投入的兵力最少也要五到十万,可见它的主要目标绝不是沙州。

李清立刻果断道:“不能退回沙州,必须就在这里将吐蕃军截住,一切后果和责任都由我来负!””

他眺望远方大片大片浓郁的密林和起伏的山峦,似乎听见了隆隆地马蹄声,心中暗暗忖道:“二千前锋队,不知他们会不会知道这里有一支三千人的唐军?”李清摇了摇头,“应该是不知道,只要布置得当,也未必不能以少胜多。”

大唐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皆由皇甫惟明一人担任,但其长驻陇右州,为了将皇甫惟明的战略重心转到河西,于是,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便精心策划了一步险棋,偷袭沙洲,这是他从年初便开始布置之局,他通过在沙州亲吐蕃的羌人,也发现了沙州豆卢军的异样,兵力明显减少,虽然不知其原因,但他敏锐地感到,这必然和皇甫惟明有关,若拿下沙州导致大唐临时换将,那他的陇右计划也就成功

七月初,在他准备开始攻打大唐陇右的前二个月,远征沙州的偷袭行动便悄悄拉开了帷幕,吐蕃一共派兵八千人,主将为著名大将铁刃悉诺罗,其中前军两千人,皆是轻骑,由吐蕃新兴之将论泣藏率领。

论泣藏约三十岁出头,和其他吐蕃人一样,青藏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将他的皮肤灼得粗糙不堪,他身材不高,但异常壮实,肩宽背厚,坚固的锁子甲披在身上使整个人变成了一个正方体。

清晨的一场短兵相接,消灭了唐军的一支斥候队,但毕竟跑掉了十几个,而且这些斥候还有接应之人,这使他有些犹豫,原本天衣无缝的偷袭计划竟然出现了漏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惜没有唐军俘虏,否则可问出端倪。

唐军漏网就意味着他们的计划暴露,这是个极为两难的选择,巨大的风险和巨大的收益同在,论泣藏一时拿不定主意,他找一块比较方正的大石盘腿坐上去,这是他遇到困顿时的习惯,他随手用泥块在大石勾画着距离,从此地到沙州约一百二十里,此时已是午后,若有斥候用最快的马速回去报信,那唐军大队最快也要明天上午才能赶到,况且赞普说沙州唐军不足两千,即使有兵在外,也会赶回去守城,这是兵之常理,谁都知道,守城要比野战更占优势,

论泣藏用手抹去了埋伏的可能,他站起身来仰望天空,日已偏西,如果自己抓紧时间,便能在今晚赶到沙州,打唐军个措手不及。

两千吐蕃轻骑在论泣藏的大声命令下迅速整队,随即又如一支笔直的长箭向西北方向射去。

一口气奔出二十里地,青藏高原上的气候瞬息万变,刚才还是烈日炎炎,转眼便已阴云密布,低矮的云块风起云涌,在头顶上飞逝,远方的云山在剧烈翻腾向上,一场暴风雨眼看渐渐逼近。

二千吐蕃骑兵象箭一般疾驰,越过一个又一个高高低低的丘垒,穿过一片又片浓郁的密林,脚下是柔软而厚实的草垫,前方便是甘泉水河谷,据斥候报告,沿着甘泉水可直达敦煌县。

天空乌云密布,远处已经漆黑一片,一座座山峰被黑云吞没,仿佛有什么恶魔要降临人间。

时间还只是下午,但夜已经在甘泉水的上空提前到来,河谷里阴沉沉的,但吐蕃军对这一切都似而不见,长长的马腿在飞奔,向前!向前!响如暴雨的马蹄声在空旷的河滩上敲打,如一群饿狼在扑向远方的目标。

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异状,甘泉水的水位仿佛是枯水季节,而现在却是雨量充沛的盛夏,约奔出几里地,前面领路的几个斥候发现了异状,惊得连声叫喊:“将军,这个水位比昨晚浅了很多,有问题!”

论泣藏的脸刷地变得惨白,突然意识到了敌人狠毒的一计,不等他下命令,大地象平地起了一声闷雷,又象野兽低鸣,阴惨惨的乌云下一道黑线在百步外已经清晰可见,微微反射出异样的亮色。

河水汹涌咆哮,激起的暗黑色浪花足有二丈多高,不等吐蕃军反应过来,河水便一口吞下了数百名骑兵,惊惶、恐惧、魂飞魄散,剩下的一千名骑兵狂喊着,互相践踏,如山崩地裂般向岸上没命地逃去,河岸又高又滑,战马涌堵在一起,根本无法借力上跃,论泣藏见形势危急,连连在马臀上狠狠抽了几鞭,继续向前狂奔,要和洪水赛跑。

但就在这时,从河岸两边的密林里爆发出惊天动地呐喊声,数百名唐军霍地冲出,手中冷冷地端着伏远弩,一名军官一声令下,密集的箭矢铺天盖般呼啸射来,数百名冲上岸的骑兵被射得人仰马翻,纷纷重新坠入河中,论泣藏更是连人带马被扎成豪猪一般,重重摔倒在地,汹涌的洪水从他身上冲过,转眼人影皆无。

又一阵喊杀声随劲风吹来,埋伏在上游一里处的一千大唐骑兵终于赶到,长槊直击、横刀翻飞,最后剩下的三百多名吐蕃军再无战意,纷纷夺路而逃。

远方的山丘上慢慢出现几匹战马,一道闪电在他们头顶划过,撕开沉沉的黑幕,将大地瞬间映照成亮白色,只见中间那匹战马上,唐军主将李清正用冰冷的目光盯着河谷中的战场,这是一场一边的战斗,自然的力量和安西军的强弓劲弩将二千吐蕃前军全部歼灭,最后只有百余残兵[死逃出生天,消失在白天的夜色之中。

“所有伤兵一个不留,全部杀死抛入河中。”

这是李清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言罢,他抬起头来凝望远方,暴风雨已经转了方向,向东而去,浓如墨汁的天空渐渐开始稀薄,变成灰黑色,随风吹散,一座座曾在黑云中战栗的雪山又露出了蓝宝石一般的光芒,就在那雪山下,另一支更庞大的吐蕃主力正向这边浩荡开来。

李清的脸色变得异常严峻,那一战,他将无巧可用,只能用大唐的战刀来捍卫唐军的荣誉。

他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前方等待他的,将是什么.

第7章 县令第207章 触犯权贵的利益第172章 至关重要的一战第192章 不速之客第113章 林欲静而风不止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82章 意外失足(二)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295章 对手第9章 以直报怨(一)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314章 导火索第38章 去成都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380章 里应外合第248章 科举案(十)第50章 暗流(二)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47章 江山如棋(十二)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68章 帘儿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30章 开店(一)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后忠告第300章 石国遭遇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380章 里应外合第107章 帘儿进京第199章 王忠嗣的进劝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8章 童生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61章 连环计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262章 固执第150章 东宫案(四)第374章 满月酒第123章 追杀南诏使团第18章 上 官司(一)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105章 各怀心事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93章 李林甫的烦恼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224章 李隆基的办法第216章 意外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215章 各逞心机第28章 阆中(三)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50章 暗流(二)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341章 江山如棋(六)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210章 寻第79章 黑帮老大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语第184章 布局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116章 故地重游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205章 谁为左相?第192章 不速之客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26章 阆中(一)第348章 后手第15章 辞职第238章 清平调李翰林醉酒第69章 县尉县丞(一)第283章 破绽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18章 天地为媒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19章 官司(三)第81章 意外失足第207章 触犯权贵的利益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15章 辞职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316章 敌踪乍现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163章 再别帝京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4章 复杂的人际关系第377章 各自出招
第7章 县令第207章 触犯权贵的利益第172章 至关重要的一战第192章 不速之客第113章 林欲静而风不止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82章 意外失足(二)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295章 对手第9章 以直报怨(一)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314章 导火索第38章 去成都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380章 里应外合第248章 科举案(十)第50章 暗流(二)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47章 江山如棋(十二)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68章 帘儿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30章 开店(一)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后忠告第300章 石国遭遇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380章 里应外合第107章 帘儿进京第199章 王忠嗣的进劝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8章 童生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61章 连环计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262章 固执第150章 东宫案(四)第374章 满月酒第123章 追杀南诏使团第18章 上 官司(一)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105章 各怀心事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93章 李林甫的烦恼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224章 李隆基的办法第216章 意外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215章 各逞心机第28章 阆中(三)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50章 暗流(二)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341章 江山如棋(六)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210章 寻第79章 黑帮老大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语第184章 布局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116章 故地重游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205章 谁为左相?第192章 不速之客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26章 阆中(一)第348章 后手第15章 辞职第238章 清平调李翰林醉酒第69章 县尉县丞(一)第283章 破绽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18章 天地为媒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19章 官司(三)第81章 意外失足第207章 触犯权贵的利益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15章 辞职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316章 敌踪乍现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163章 再别帝京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4章 复杂的人际关系第377章 各自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