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横峰突起

李清的房内,光线有些昏暗,虽然外面炎热炽人,但异常清凉,房间四角都摆放着大木盆,里面盛着灰白色的冰块,这是李清几天前用老本行的制冰技术所做,这种廉价实用的度夏方式一经推出,顿时风靡了整个沙州,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立刻开出了冰饮店,宛如当年李清在中一般。

李清端坐在椅上,轻轻地捏着食指上的关节,他目光淡然,嘴角含着笑意,在他身后,十几个亲兵手按在刀把上,警惕地盯着一丈外之人,尤其是武行素,眼中生火,他敏锐的感觉到,自己背上那一箭便是此人所射,一丈外,荔非守瑜正好奇地打量盆中的冰块,虽然雪峰顶上白雪皑皑,但能运到沙州不化,这又怎么办得到?他心中充满了疑问。

李清见他注视冰块半天而不解,不由笑道:“那只是雕虫小技,荔非将军若有兴趣,将硝石放进水里试试,便知道了。”

荔非守瑜直起腰呵呵笑道:“都督过奖了,守瑜只是一介匪首而已,谈不上将军。”

停了停,他含蓄道:“我今天还要赶回去,我和大哥约好,若我今天不回去,他就会率军从敦煌的缺口里杀进来,接我回去。”

李清淡淡一笑,“守瑜兄说得好严重,既然人来了,那个缺口就没必要留住,我已经下令开始填砌,恐怕令兄有心也进不来了。”

荔非守瑜脸色微变,急道:“适才那个太监所言,用上次取去之物来换我老娘,难道不作数吗?”

“那个自然算数!”

李清冷笑一声,“但那只是用来换你老娘,那你呢?既然守瑜兄来沙州做客,我岂能不尽地主之谊,多留守瑜兄住几天。”

荔非守瑜霍地站起来,怒道:“都督,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就是你的待客之道吗?。”

“大胆!”李清身后的武行素一声怒喝,他身旁的弟兄们纷纷拔出长刀,围住了荔非守瑜,冷森森的刀锋指着他。

李清一语不发,也不制止,只静静地看着他,他们不是国,他更不是客,就只如他自己所言,一介匪首罢了,僵持了半天,荔非守瑜终于叹了气道:“都督初来沙州,我的待客之道也好不到哪里去,也罢,那你开个价吧!”

李清立刻摆了摆手,众亲卫撤到他身后,这才笑咪咪道:“坐!请坐下!守瑜兄能这样说,也足见胸怀坦荡。”

他取了一个空杯,倒了一杯冰茶,亲手奉到他面前的矮几上,这才回位笑笑道:“条件嘛!只有两个,守瑜兄可以二选一。”

荔非守瑜忽然明白过来,恐怕李清抓自己的老娘只是个饵,更不是为了换回被抢的物资,看来现在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长长地吸了一口气,沉声道:“都督不妨直言。”

李清点了点头,神情严肃道:“第一个选择是,你们归顺朝廷,以前之事既往不咎。”

“等等!”

荔非守瑜止住了李清的话头,道:“让我们归顺朝廷不知是都督的意思,还是节度使的意思,或者还真是朝廷的意思?”

“目前是我的意思,但我会为你们向朝廷求情。”

荔非守瑜低头沉默,眼睛里流露出艰难而复杂的神色,忽然,他又抬头道:“那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李清紧紧地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道:“第二个条便是,再加三万贯钱,来赎守瑜兄。”

“三万贯!”荔非守瑜失声叫道:“从年初到现在,我们一共才积攒下三万多贯,李都督也太心黑了。”

李清忽然浑身放松,仰着在椅子上笑了起来,眼睛却望着屋顶道:“做生意自然要双方都能接受,那我再让一步,最少二万贯,我们一手交钱,一手放人。”

荔非守瑜眼中忽然闪过一抹难以察觉的厉芒,缓缓点头道:“好吧!我答应这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恕我不能从命,我这派一人回去通知我兄长,让他准备钱物,就在大雪山下交割。”

李清双掌一击,果断道:“一言为定,就如你所言,我们明日交易,只是今天且先委屈你一下。”

荔非守瑜被带下去后,李清背着手在来回踱步,脑海里在勾画着行动的每一个细节,他忽然转身对武行素道:“把李嗣业与田珍两位将军请来,说我有要事相商。”

田珍是李清未任沙州都督前,豆卢军的实际最高将领,成都县人,是一名果毅都尉,近四十岁,生得也高大威猛,善使一把陌刀,原本是陇右军中都尉,身经百战,因其为人耿直而为皇甫惟明不喜,被降一级贬到豆卢军中来,但他却深受李清看中,将他与李嗣业一起提为自己左右副将。

约一刻钟后,田珍与李嗣业便从军营匆匆赶到李清的官署,这两人均是陌刀将,虽是初见,却惺惺相惜,两人进了房间,仿佛两截黑塔一般,顿时将大门前堵得风雨不透。

两人同时向李清施一礼,“参见都督!”

李清笑着摆了摆手,“不必多礼,二位将军请坐!”

司笔迅速给二位大汉用大碗上了雪泥,李清做个请的手势笑道:“

!这可是我的发家之物。”

田珍看了雪泥半天,忽然讶道:“难道都督就是成都望江酒楼的李东主?”

李清诧异,“田将军怎么知道?”

田珍呵呵大笑,“我就是成都人,怎么会不知道,那年雪泥商战,我正好回家探亲,所以知道。”

李清欣然一笑道:“如此,更不是外人了。”

眼一瞥,却见李嗣业正看着雪泥发呆,不由笑道:“想必嗣业是第一次吃,我这可是正宗小李记雪泥,连皇上吃的都比不上它。”

片刻,二人风卷残云一般将雪泥吃得一干二净,两人一抹嘴连呼过瘾,司笔上来将空碗收走,李清便给武行素使了个眼色,立刻几个亲兵小心翼翼地抬来一张大木台,李清笑了笑道:“东西吃过,下面该说正事了。”

二将同时站起,望着那张大木台,表情都一般严肃,只见木台上面用泥和石头堆出山川地形,田珍指着一方用木头做的城池惊道:“这是敦煌县么?还有这,”他手指一湾月牙状的小潭,兴奋地大叫,“这就是月牙泉啊!”他的眼光向下游走,眼中越来越惊讶,连声赞叹:“这上面连甘泉水和大雪山都有。”

他猛地抬头盯着李清,眼中充满了敬佩之色,“都督,这种地图我还是平生首见,可是都督发明的吗?”

李清笑而不答,这自然便是沙盘了,是他命人用十天时间制作而成,但还是相当粗陋,精度也不准,只勉强可用,他见李嗣业沉思不语,便笑问道:“嗣业可知道?”

李嗣业点了点头,可又摇了摇头,“我只听说汉马援有‘撮米成山’,但也没见过实物,难道都督就是从那里得的启示吗?”

李清却愣住了,这沙盘本是后世常用之物,他倒真不知东汉马援便用过,不由尴尬一笑,岔开话题道:“请二位将军来,是想商量一下平匪之事。”

李嗣业与田珍对视一眼,不禁惊愕道:“难道都督并不想和他交换议和吗?”

李清却摇了摇头,冷笑一声,“我抓他们老娘的本意就是想将他们引来一举歼灭,不料他们却提出交换,如果我没猜错,他们其实也无心交换,无非人先把人换回去,再下手夺回钱物,否则又何必荔非守瑜亲自来,不过是想麻痹我罢了。”

田珍嘴唇动了动,低声呐呐道:“只是这样做,恐怕有损都督名声。”

李清拍了拍他肩膀,谢道:“我知道田将军是担心我的声誉,无妨,灭了马匪,再挑出一、两百个罪大恶极的,在河西道上当众砍他的脑袋,恐怕到时我便会成万家生佛了。”

“我赞成都督的想法,对这帮马匪,决不能有半点手软。”

旁边李嗣业沉声道:“不知都督有何计划?”

李清微微一笑,用食指点了点沙盘最边上一座山道:“这座山叫青羊山,位于甘泉水上游,在大雪山东南约八十里,我派出的斥候判断,马匪的老巢就在这座山里,等一会儿荔非守瑜会派一人回去报信,我已让白孝德派他手下的斥候队去跟踪,一但确定的话.

说到此,李清随手将那座‘青羊山’拔起,冷冷笑道:“他们想抢我的钱粮,我就去端他老巢,他们若赶来救,我再回头打他个措手不及。”

白孝德派去的斥候队约五十人,为首军官是一名校尉,姓段,年约二十六、七岁,他目光锐利,鼻似刀削,嘴唇微微上翘,原本白皙、细腻皮肤在西域漫漫黄沙中变得黝黑而粗糙,却显得自信而坚强。

他本是文人出身,两年前中明经科进士,却投笔从戎,赴安西投军、为国效力,说到这,想必熟悉唐史的人都猜到他是谁了,我不打哑谜,此人正是大唐名将段秀实。

段秀实,字成功,立大功,授泾州刺史,封爵张掖郡王,后总揽西北军政四年,威名远扬,吐蕃闻风丧胆,竟不敢犯境一步。

但此时,他还刚刚投军两年,在白孝德帐下听令,因其懂吐蕃语被任命为斥候校尉,这次随军支援沙州,他便是三千小兵中的一员。

中午时,他接到白孝德命令,让他率本队前去跟踪匪首派回去报信之人,五十人监视一人,这倒不难,只远远跟着便是.

大雪山在沙州百里外,实际上是祁连山的余脉,它也是大唐与吐蕃的界山,过了大雪山,也就进入青藏高原,海拔渐渐升高,一路往南,山脉延绵千里,无数山峰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但海拔低处的融雪却带来大量水份,源源不断补充湖泊江河,流向沙州的甘泉水也由此而生成。

唐高宗龙朔三年,自吐谷浑(今青海东部)被吐蕃灭亡后,吐蕃的势力一下子推到河陇地区,唐与吐蕃在河西走廊上便以祁连山为界,祁连山横亘千里,是防止吐蕃入侵的天然屏障,但它的一南一北却是吐蕃进军的两个口子。

南面,唐朝置陇右节度府,陈重兵防止吐蕃突进陇右,威胁长安,但开元二十九年,吐蕃攻占

地石堡城(今西宁)后,大唐在陇右的战局上便处于

而北面,绕过大雪山,西域的门户沙州便首先出现在眼前,攻占沙州,也就断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

过了大雪山,便进入了吐蕃境内,段秀实率领手下一路躲躲藏藏,行动极慢,再往东南走八十里,这时天已经快黑了,果然,那报信之人在路边张望一阵后,从一条小道上了青羊山。

从一块巨大的岩石背后,闪出段秀实高壮的身子,他默默点了点头,在一张白纸上用木炭迅速画下了报信人上山之处。

任务已经完成,又过了一刻钟,估计那人进了青羊山深处,再也看不见他们,段秀实轻轻一挥手,率领手下离开了青羊山,沿着湍急的甘泉水向归途奔去。

太阳已经下山,天空呈昏黄色,天际,一条白亮的云带渐渐开始变得灰暗,地上的水气开始变冷凝结,他们身后的树林里弥漫着团团迷雾,甘泉水两岸笼罩在迷蒙雾气之中,空气清新而寒冷,清亮的月儿慢慢升上西方的天空,在岩石上投下一道道黑影。

约疾奔了十里,甘泉水仿佛一个发完脾气的丈夫,在妻子的冷笑声中慢慢变得缓和起来。

“大家停下!”

段秀实一扬手,道:“吃点干粮再饮饮马,休息一会儿再走。”

这里是水流最平缓的地方,众人纷纷跳下马,直接将马靴踩入冰凉的河水,人和马一起痛饮甘甜之水,就象一群久住荒原、饱受干渴之苦的人,大口喝着琼浆玉液。

忽然,一名斥候惊叫起来,“段校尉,你快来看!”

段秀实闻声而去,只见半明半暗的暮色里,在一块岩石旁边有几堆马粪,可在马粪旁边赫然看见了无数的脚印,他心中吃了一惊,拾一根棍子向马粪挑去,还是新鲜的,最多不超过一个时辰,还有那些脚印也一样,也就是说,一个时辰前,有一群骑马的人经过这里。

“他们是谁?”

段秀实直起腰来,心中疑虑大生,难道是马匪吗?应该不是,马匪们一般不走这条路,应该一直向北走,过大雪山。

他又左右找了一遍,忽然他又看见了一串清晰的脚印上岸后,一直消失在五十步外的草丛里,在草丛里,他似乎隐隐看了什么,只是雾气浓重,他看不清楚。

“快跟我来!”

他低低喊了一声,飞快跑上岸去,几步便冲到草丛里,他猛地停住了脚步,瞳孔急剧缩小,在草丛里静静地躺着一只皮靴,钉着铁掌,靴子已经被石头磨坏,这是吐蕃人常穿的靴子,确切说,是一只吐蕃士兵的军靴。

一个念头从段秀实脑海中升起,“吐蕃斥候!难道自己发现了吐蕃军斥候。”

他当即立断,将青羊山的图交给两个弟兄,并嘱咐道:“你们现在立刻回去,将此图交给白将军,并告诉他,我们可能发现了吐蕃军斥候,但不敢肯定,需追去确认。”

那两名士兵答应,接过图纸,飞奔上马,向沙州方向奔驰而去,段秀实见他们走远,轻轻一挥手,带领众人横渡过河水,沿着马蹄印追了下去,夜幕已经降临,他们孤独地置身在苍茫的天地间,渐渐消失在浓浓的夜雾之中.

夜在战马的奔驰中过去,段秀实率领一群唐军,渺小地屹立在一座平坦的圆形山冈上,他们一齐望着曙光慢慢出现,天空清澄、万里无云,太阳出来了,阳光淡淡的,却很清亮,风已经转向东方,雾被吹散,四周广袤、凄凉的大地沐浴在萧瑟的冷光中。

马蹄印就在这一带消失了,凭着直觉,段秀实感觉到他们要追的目标就在附近,他锐利的目光在四处游,从远山看到河边,又从河边转到森林,忽然他发现远方绿荫之中有一团黑糊糊的影子在快速移动,方向正是朝他们这边而来,越来越近,段秀实从马蹬上站了起来,用长长的纤手在自己明亮的眼睛上方搭了个凉棚,他望见了,他看清了,他望到的不是影子,也不是黑点,而是一群骑马的人,人数众多,约四、五十骑,长矛尖在晨光下寒光闪闪,仿佛天上议一颗颗闪烁的小星星。

已经百步了,确实是吐蕃军,他们不但没有减速,反而高举战刀和长矛,大声叫喝着,向自己这边冲来,也是斥候队,但段秀实忽然想起吐蕃军的一个规律,‘斥候之后,必有大队,’他立刻醒悟,难道吐蕃军来了吗?要偷袭沙州吗?他的额头上开始出现汗水。内衣已经湿透。

“不行!要赶紧回去报告。”

但似乎已经来不及了,他的身后也冲出四、五十骑,加在一起竟有百骑之多,是自己的两倍,他们是想杀自己灭口了,一定是这样!

段秀实静静地等着,所有的唐军都慢慢抽刀出鞘、搭箭上弩,就在吐蕃军离自己还有五十步之时,段秀实忽然拔刀大吼一声,“弟兄们,冲出去报信!”

第16章 义助第335章 谋河西(下)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63章 杨家(一)第329章 杨国忠的把柄第359章 马嵬坡(二)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359章 马嵬坡(二)第312章 军权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94章 又见故人第94章 又见故人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280章 把柄第253章 荐官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154章 东宫案(八)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51章 暗流(三)第374章 满月酒第65章 杨家(四)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129章 人情翻覆似波澜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333章 谋河西(上)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62章 釜底再抽薪第249章 科举案(十一)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256章 夜访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8章 童生第189章 三方博弈第153章 东宫案(七)第324章 天宝十年最后一夜第261章 策划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语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124章 滇东遭遇战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292章 大国的决策第63章 杨家(二)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47章 冷刀子(四)第348章 后手第226章 兴庆宫的早晨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282章 阴招出手第53章 暗流(五)第112章 硝烟弥漫的朝堂第145章 王昌龄求助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138章 返京第269章 意外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286章 外放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58章 门生第154章 东宫案(八)第38章 去成都第276章 拉拢第113章 林欲静而风不止第213章 前夜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316章 敌踪乍现第55章 绑架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18章 上 官司(一)第7章 县令第67章 官从天降第357章 战争与阴谋(七)第260章 解谜(下)第205章 谁为左相?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48章 冷刀子(五)第94章 又见故人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116章 故地重游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28章 阆中(三)第68章 帘儿第268章 各逞心机
第16章 义助第335章 谋河西(下)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63章 杨家(一)第329章 杨国忠的把柄第359章 马嵬坡(二)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359章 马嵬坡(二)第312章 军权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94章 又见故人第94章 又见故人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280章 把柄第253章 荐官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154章 东宫案(八)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51章 暗流(三)第374章 满月酒第65章 杨家(四)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129章 人情翻覆似波澜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333章 谋河西(上)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62章 釜底再抽薪第249章 科举案(十一)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256章 夜访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8章 童生第189章 三方博弈第153章 东宫案(七)第324章 天宝十年最后一夜第261章 策划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语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124章 滇东遭遇战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292章 大国的决策第63章 杨家(二)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47章 冷刀子(四)第348章 后手第226章 兴庆宫的早晨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282章 阴招出手第53章 暗流(五)第112章 硝烟弥漫的朝堂第145章 王昌龄求助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138章 返京第269章 意外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286章 外放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58章 门生第154章 东宫案(八)第38章 去成都第276章 拉拢第113章 林欲静而风不止第213章 前夜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316章 敌踪乍现第55章 绑架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18章 上 官司(一)第7章 县令第67章 官从天降第357章 战争与阴谋(七)第260章 解谜(下)第205章 谁为左相?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48章 冷刀子(五)第94章 又见故人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116章 故地重游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28章 阆中(三)第68章 帘儿第268章 各逞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