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微妙的朝议

天刚及五更,轰隆隆的鼓声便在长安城内响起,虽然这已经是连续第五次早朝,但长安的百姓们依然感到无比振奋,他们一样随鼓而起,开始了新的一天。

希望!就在鼓声中催发,饱经忧患的大唐臣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一个新的君王,一个新的时代就由这勤政的鼓声拉开了序幕。

大街上已经熙熙攘攘,一辆辆的马车井然有序地在朱雀大街上穿行,和前朝一样,一盏橘红色的灯笼挂在车旁,显示主人的官衔及姓名,仿佛一颗颗飘荡在晨雾中的闪烁的星星。

在明德门前却积压了大量的马车,这些都是赶回长安的逃难人,有的刚刚赶到,而有的已经在外苦候一夜,每一个人都伸长了脖子,焦急地等待着上朝官员们走完,一些心急的,已经遣家人先步行回去看看,但更多的却是互相埋怨,不该匆忙逃离长安,也不知现在家里的情况如何了?

上朝的马车有的从朱雀门进入皇城,直接去衙门处理公务,但五品以上的执事官却绕道去了丹凤门,准备参加早朝,按新定的朝规,每月一大朝,七品以上的在京官员,无论虚官实官皆要到含元殿朝觐皇上,七日一中朝,五品以上的执事官入朝议事,三日一小朝,仅限于各部郎中、少卿以上实权官在紫辰殿决策天下大事,当然,在没有朝会的时间里,每天早晨都要召开内阁联席会议,由皇上和各相国碰头,安排一天的政务。

但由于现在是非常时期,故每日都有朝会,此刻,东天已经彩霞初现,霞光穿破云层,将大明宫染上了一层绚丽的紫红色。

台阶下三三两两的朝臣们聚在一起,议论着今日的朝会,早在三天前,殿中监已经下发了每日朝议的内容,但在前三日朝会所商议的内容都是朝纲方面的安排、制定规则、调动人事等等,最大之事便是册封皇长子李适为太子,册封太子母沈珍珠为皇后,而从今天开始,朝会将讨论具体的政务。

“李相国!”?新任户部侍郎苗晋卿穿过人群向刚刚下马车的李清迎了上去,苗晋卿原是吏部郎中,因天宝六年的科举作弊案被贬黜出京,天宝十一年又被调回京当了户部的度支郎中,杨暄死后,他便被李清提拔为户部侍郎兼太府寺卿。

由于安禄山占据洛阳,致使漕运不畅,江淮钱粮无法解押入京,关中的粮价也迟迟无法降下来,现在仍然是斗米八百文,长安有官方赈粥还稍好一些,在受兵灾最严重的华阴县已出现饿死人的灾情,涌向长安的难民潮开始形成。

李清早在三天前就着令户部写出关于目前的财政状况的报告,苗晋卿汇集了户部、太府寺、御史台等各部门的调查资料,在昨晚连夜写成了奏折,今日将拿到朝会上商讨。

李清刚下马车,就有好几个朝官准备迎上去,现在百废待兴,调动升迁的机会也多,尤其是杨国忠党羽长期占据高位,现在即将面临清洗,若能在右相心中留下好印象,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不过因李清出身户部,又主抓过盐政,所以他所提升之人大多是他以前的下属,比如盐铁监令第五琦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晏接任盐铁监令;原户部侍郎崔涣则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挤身相位,这样一来便使得户部之人无不扬眉吐气,甚至平时和人说话之时,嗓子也大了几分。

现在就是这样,眼看苗晋卿先迎了上去,其余几个大臣皆知趣地退下,李清可不是杨国忠,不是围上来的人越多越好。

“右相,这是属下昨晚连夜写成的奏折,请相国过目。”苗晋卿眼中带有忧虑,形势实不容乐观,长安市面上的存粮最多也只能应付五日。

李清接过奏折翻了翻,这时上朝的鼓声已经响起,他便还给苗晋卿道:“等会儿你在朝会上提出,我再发表意见。”

鼓声越来越密集,众朝臣排列成两行,左一行由左相裴宽率领,而右边一行则由右相李清率领,沿着龙尾道,众人鱼贯进入了大殿。

按照例制,从三品以上官员皆有座位,李清便座在右首第一,这时,玉阶上响起一声清脆的磬响,大殿立刻肃静下来。

“皇上驾到!”随着执事宦官一声高呼,从玉阶两侧涌出一队队的侍卫、宦官,紧接着一顶黄罗伞下,年轻的皇帝李豫大步走来,他头戴翼善冠,身着赤黄袍,精神抖擞,目光中充满了自信。

“臣等参见陛下!”数百朝臣一起躬身施礼。

“众爱卿平身。”

李豫一摆手,目光向大殿中一扫,朗声道:“连日朝会,辛苦众位爱卿了,只是外有安贼未平,内有财政拮据、人民困苦,以朕一人之力实无法靖安四海,只有倚仗众人之力,大家众志成城,一起恢复我大唐社稷的朗朗乾坤。”

他目光落在李清身上,微微笑道:“李相国,朕说得可对?”

李清站起,先躬身向他施了一礼,这才回头对众人道:“陛下的话就是我们心中所想,天佑我朝,出了陛下这样心记天下苍生的君主,实我大唐之幸也,诸位同僚以为可对?”

几位重臣皆站起来躬身答应道:“相国所言皆是我等心中所想!”

李豫点了点头,“既如此,就抓紧时间开始朝议吧!”

按照原定计划,应是户部侍郎出列奏请平抑粮价之事,但李豫看了看殿中监安排的朝议表,却对新任太子詹事李泌道:“李詹事可有本奏?”

所谓太子詹事就是东宫百官之首,一般也是中书门下平章事,挤身于相位,但由于东宫之官大多是闲职,李泌也并无多少实权,不过他可以参加内阁联席会议,在一些大事上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李豫原定他为吏部尚书,但由于右相李清坚决反对,说李泌原来不过是翰林学士,毫无职事官的资历,一步便为尚书之首,恐怕百官不服,裴宽也劝李豫应多考虑功臣、老臣,万般无奈之下,李豫只能和李清达成妥协,按惯例由右相李清来任吏部尚书,李泌只能退一步,做了太子詹事,却留了个尾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泌从朝班里走出,他先向李清微微拱了拱手,这才对李豫深施一礼道:“陛下,臣以为前相杨国忠使用大钱,以一文抵五十文,又降低开元通宝的含铜量,此举已在民间造成严重混乱,使物价飞涨、百姓生活愈加困苦,臣曾在长安走访了百户商家,其中九成商家都抵制大钱,百姓更是避之若鬼,陛下,微臣建议立即废除大钱,诏令收回天宝十一年所铸的铜钱,以稳定我大唐的币制。”

说罢,他将奏折举上头顶,有宦官替他接了过去,李豫翻了翻,欣然一笑,他回头问李清道:“右相以为太子詹事的建议如何?”

李清心中暗暗冷笑一声,李泌所言虽有理,但他写成了奏折,这就不是什么建议,他已经越权了,看来李豫始终对不能重用李泌而耿耿于怀,竟不顾殿中监的议题安排,自作主张让李泌率先发言,这才做了几天皇上,便开始心急了。

李清不露声色,他站起来微微一笑道:“其实太子詹事的建议并未完善,可否让臣来补充?”

李豫的脸上略略闪过一丝不自然,但他依然笑道:“右相请说!”

李清走出朝班,向李泌略略颌首道:“太子詹事切中了时弊,我完全赞同,但在实际操作方面有待商榷,主要是该怎么废除,是一道旨意下立即废除,还是应徐徐废除?我以为币制关系民生重大,任何一个大动作都会使百姓的生活受到冲击,应尽量减少这种不必要的震荡,大钱是要废除,首先是停止大钱铸造,然后渐渐地收回熔解,否则一道令下废除,那百姓手中的大钱该怎么办?谁来补偿他们的损失?”

李泌默而无言,听李清说到最后,他又立刻反驳道:“相国,李泌并非是要损害百姓的利益,他们手中的大钱可由朝廷兑回。”

“臣反对李詹事所言!”朝班里大步走出一人,正是户部尚书第五琦,他满脸不悦地瞥了李泌一眼,向李豫躬身一礼道:“陛下,请准臣发言!”

李豫见他出来反对,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李泌越了权,看来要惹众怒了,自己只想让他出头,却有点欠考虑了,货币法度的制定本来就是户部的事,现在第五琦要说话,他又不得不准,李豫只得勉强道:“第五爱卿请讲!”

第五琦一步转身,目光炯炯地盯着李泌道:“我不知太子詹事有没有看过左藏的帐簿,现在朝廷还有多少存钱可用?告诉你,还有八十万贯,可收兑大钱需要多少钱呢?需要二百万贯,

朝廷现在百废待兴,可钱就那么一点,若都拿去兑大钱,那别的事还要做吗?百官俸料、收购粮食、招募士兵哪样不用钱,亏得右相将柜坊被抢的钱都追了回来,否则还得赔出一笔钱去,这区区八十万贯怎么够用?”

本来第五琦就对李泌的越权异常不满,现在李泌又踩了他财政拮据的痛处,他如何不恼怒,无意中嗓门便大了一点,声音在大殿里嗡嗡回荡。

“这......”李泌有点哑口无言了,他瞥了一眼李清,见他笑而不语,不由心中一叹,皇上确实有些过急了,无奈之下,李泌只得退一步道:“陛下,臣赞同相国之意见,大钱确实应徐徐收回,不能操之过急。”

其实李泌知道李清手中应还有一大笔钱,都是从杨家各房中抄来,虽不知数量,但傻子也能猜到至少有数百万贯,但李清最后只交给左藏五十万贯,其他的钱都不见了踪影,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有些话却不能说。

李清等人退回朝班,大殿里一片寂静,刚才的一场交锋,不少大臣都有点看出了眉目,皇上是有意让李泌主导这次朝会,却被李清反击了回去,众人都不禁为李豫暗暗担忧,这才上位几天,便想走自己的路,毕竟还是嫩了点啊!

最近长安街坊里有一些流言,说数百名皇子皇孙之死并非官府所言被叛军所害,而是另有原因;另外据随太上皇归来的羽林军说,太上皇的退位实际上是被李清率军逼宫,当时的场面非常血腥。

现在李清手握大权,尤其是控制关中的安西军还在他手上,若李豫惹恼了他,说不定又要换新帝了。

沉默了片刻,李清又上前奏道:“陛下,臣昨日和几个相国商量,当前最紧要之事便是稳定米价和难民潮、防止民乱发生,其次是在关中募兵,尽快平定安禄山的造反,臣前日已着令户部写出报告,请陛下开议。”

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日程安排上,每日朝议的内容安排一般是由相国拟定,报皇上核准后,再由殿中监事先发出,在李隆基的晚期,就不再过问此事,基本上就由李林甫说了算,这就是李林甫能权倾朝野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能主导整个朝议。

李清走的还是这一步,所有朝议的内容都是由他事先在诸多政事中选取,再交给李豫核准,最后由殿中监散发给参加朝议的各官员,让他们能事先准备,而不是皇上临时兴起说,‘各位爱卿有本可奏,无本散朝’,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等于是越过了相国,直接向皇上汇报,这属于越权的行为,在严密的官僚制度里这种情况应该是不被允许的。

而今天议题有两个,一是稳定米价,另一个就是募兵,都是当务之急,李豫默默地点了点头,同意李清之说,他随即向户部官员的队列看去。

苗晋卿深深吸了一口气,大步跨出了朝班,“陛下,臣有本奏!”

他取出奏折,高高举过了头顶,一名宦官下来接过,转给了李豫,李豫一边翻看一边听着他的陈述,“这几日,臣从各个渠道收集来的情况来看,长安的粮食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太仓的存粮约七十万石,这里面约五十万石是募兵用的军粮,不能动,其他要应付百官禄米、宗室开支,还有难民赈粥,所以臣最多只能划拨五万石到常平仓去,这五万石对平抑粮价实在是车水杯薪,再让我们看一看长安市面上的存粮,从西市各大粮肆和各坊墟市中的存粮来看,最多也只能支持五天,而且现在每日涌入长安的原市民及饥民就达两万人以上,从昨日起,各粮铺已经出现了惜售,黑市上的粮价已经突破每斗一千五百文.......”

苗晋卿语气平淡,但所有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李豫尽量克制住心中的忧虑,一直听他说完才问道:“那苗爱卿可有对策?”

苗晋卿叹了一口气,沮丧地说道:“对策是有,但效果不理想,刚才第五尚书也说,户部准备拨出一部分钱到富户购粮,事实上从前天起,常平署已经开始收粮,但到昨天晚上一共也仅仅收到了二千余石,远远不够啊!”

这时兵部尚书韦见素忽然插口问道:“那苗侍郎用的收购价是多少?”

韦见素也是户部出身,而且也兼任过太府寺卿(自从李清开始,户部侍郎兼太府寺卿便已成为一种惯例,便于户部对财政的掌控),他对长安的物价规律十分了解,从苗晋卿刚才所说,黑市上的粮价已经突破每斗一千五百文,他便感到了不妙,他知道朝廷不可能用高于官价的价格去收购粮食,否则将出现粮价越来越高的恶性循环。

果然,苗晋卿说出了让他最担心的价格,“八百文!”远远低于黑市价,这样一来,官府当然收不到粮食。

韦见素摇了摇头,对李豫道:“陛下,若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恐怕长安会发生民变,这将极大削弱陛下的威望。”

如果说苗晋卿的话使李豫深感忧虑,那韦见素所言就是让他坐立不安了,韦见素话音刚落,他立刻便接口道:“韦爱卿可有好的办法?”

韦见素回头向第五琦略略歉了歉身,方才回答道:“昨日臣和右相商谈过此事,我们的意见都是一致,非常时期须用非常手段才能见效。”说罢他向李清点点头,示意后面由他来继续接着说。

“韦尚书说得不错,是须用非常手段?”李清再次站了起来,向李豫施一礼,呵呵笑道:“打家劫舍应是京兆尹之事,韦尚书却推给了我,请陛下容臣再次越俎代庖。”

李豫听他说得有趣,也忍不住微微笑了,刚才的烦闷之心被一扫而空,虽然他不喜欢李清独揽兵权不放,但在危急的时候见他出头,李豫心中还是感到了一种踏实。

“右相不必多礼,但请直言!”

“陛下,臣也是老户部了,臣知道长安的存粮虽然紧张,但也绝非象苗侍郎所言,只能支持几天,现在是六月底,按过去的经验,臣以为至少还能坚持两个月,关键是多寡不均!”

‘多寡不均’四个字从李清口中说出,大殿里顿时嗡嗡声一片,有的人心中轰然叫好,有的人却在暗中大骂,其实人人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谁也不敢说,恐怕满朝文武也只有李清敢说出来。

李清扫了一圈大殿,见有人欢喜有人忧,他轻轻冷笑一声道:“所谓非常手段,其实就是用重典制乱,总结起来也只有三条,第一要打击黑市,请陛下立即下旨,凡胆敢私自倒卖粮食者,一律处斩!”

“陛下,这是否太过......”门下侍郎张倚立刻站出来反对。

李豫却一摆手打断了他的话头,冷然道:“李相国所言正合朕意,准奏!”

李清瞥了张倚一眼,见他满面通红地退了下去,心中不由冷哼一声,继续道:“第二条,严禁私囤粮食,户部可制定每户存粮上限,凡超过上限十石者,杖一百流放西域戍边三年;超百石者,家主处斩,家人皆流放西域终身为奴;若有超千石者,满门抄斩!”

李豫见他的处罚一条比一条严厉,尤其是超千石者,这完全是针对宗室权贵而来,可长安的近一半的宗室男子皆已被处死,剩下的妇孺孩童只能是任他蹂躏了,其实那件事李豫也隐隐猜到是李清下的手,?不过这样能减少他的反对者,对他极为有利,他也乐意装糊涂,把责任推给了安禄山。

只是他见朝臣中几乎有一半人都脸色大变,他也不敢轻易准奏,便迟疑一下继续问道:“那第三条呢?”

李清听李豫语气有些犹豫,知道他的心中忐忑,便微微一笑道:“第三条便是为配合前两条的具体策略,将四匦放置于朱雀门下,鼓励民众互相揭发告状,一经查实,将重奖告密者!”

.?朝会不知不觉进行了两个时辰,众多没有座位的官员已经站得腿脚酸麻,有的挂念家中存粮,心中更是焦躁不安,这时,朝议时辰已到,殿中监宣布散朝,待恭送完皇上,众人才三三两两各自回衙门,李清刚起身,却见韦见素笑着向自己走来。

“李相手段毒辣,可把皇上吓坏了!”

“主意是你出的,却让我来做恶人。”李清笑了一下,轻轻给了他肩头一拳道:“我来问你,你家有多少存粮,快老实招来,我好告密领赏去。”

韦见素嘿嘿一笑,见左右无人,便低声道:“笨!我家若有存粮,我会出这个主意吗?”

可他话音刚落,第五琦却从后面冒了出来,他悠悠叹了一口气,愁眉苦脸对李清道:“相国,你办法虽好,却害死我了。”

李清一愣,“这是为何?”

“八百文收一斗,一石就是八贯,听说以前李琮一个庄园的存粮就不下万石,若他家人交出来,我哪有这么多钱来收粮?再说粮价若降,我岂不做了赔本生意!”

李清和韦见素对望一眼,皆哈哈大笑起来,李清笑容一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附在他耳边低声道:“我早已替你想过,所有来交粮者一律先给收条,上面写清楚按市价收粮,待粮价暴跌时再和他们结算,你会亏吗?”

第五琦呆住了,他半天才呐呐道:“这样做对长安百姓是不是有点不厚道?”

“长安百姓?”李清冷笑一声道:“你说的长安百姓恐怕和我想的长安百姓不是一回事吧!我只说十石米才论罪,普通升斗小民人家会有十石米吗?富贵人家粮食吃不完,堆在那里也是烂掉,囤奇居奇者更是活该,若不这样心黑手狠,让他们好好痛一痛,粮价怎么可能降得下来?”

这时韦见素也拍了拍第五琦的肩膀,劝他道:“非常时期,确实需要非常手段,以前杨国忠所作所为实在失民心太多,若不想点法子补回来,怎么树得起皇上的威望。”

第五琦默默地点了点头,虽然他始终不赞成李清的手段,但确实再无更好的办法,若官府以八百文时价收粮,等粮价跌到百文时,官府每斗米就要亏七百文,他第五琦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这时,一名小宦官匆匆跑来,向李清和韦见素施一礼道:“李相国、韦尚书,陛下请二位到御书房有要事相商。”

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356章 战争与阴谋(六)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151章 东宫案(五)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83章 孔方老道第329章 宫里的消息第43章 风骤起(二)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94章 又见故人第6章 上元夜(二)第67章 官从天降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326章 多管闲事第107章 帘儿进京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314章 导火索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41章 初到成都(三)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87章 抓住把柄第29章 阆中(四)第26章 阆中(一)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133章 毒杀皮逻阁第56章 暗访第123章 追杀南诏使团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25章 仪陇小摊(四)第56章 暗访第260章 解谜(下)第56章 暗访第324章 天宝十年最后一夜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267章 蓄势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329章 杨国忠的把柄第276章 拉拢第312章 军权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63章 杨家(一)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194章 崔府请客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250章 科举案(十二)第276章 拉拢第281章 客栈布局第283章 破绽第226章 兴庆宫的早晨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第5章 上元夜(一)第103章 初见李隆基(上)第51章 暗流(三)第111章 平淡是真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292章 大国的决策第13章 以字鉴人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103章 初见李隆基(上)第273章 浔阳惊变第45章 冷刀子(二)第247章 科举案(九)第13章 以字鉴人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103章 初见李隆基(上)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65章 杨家(四)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313章 掌权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46章 冷刀子(三)第349章 清洗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11章 新政县的鲜于府(一)第268章 各逞心机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30章 开店(一)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
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356章 战争与阴谋(六)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151章 东宫案(五)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83章 孔方老道第329章 宫里的消息第43章 风骤起(二)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94章 又见故人第6章 上元夜(二)第67章 官从天降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326章 多管闲事第107章 帘儿进京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314章 导火索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41章 初到成都(三)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87章 抓住把柄第29章 阆中(四)第26章 阆中(一)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133章 毒杀皮逻阁第56章 暗访第123章 追杀南诏使团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25章 仪陇小摊(四)第56章 暗访第260章 解谜(下)第56章 暗访第324章 天宝十年最后一夜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267章 蓄势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329章 杨国忠的把柄第276章 拉拢第312章 军权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63章 杨家(一)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194章 崔府请客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250章 科举案(十二)第276章 拉拢第281章 客栈布局第283章 破绽第226章 兴庆宫的早晨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第5章 上元夜(一)第103章 初见李隆基(上)第51章 暗流(三)第111章 平淡是真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292章 大国的决策第13章 以字鉴人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103章 初见李隆基(上)第273章 浔阳惊变第45章 冷刀子(二)第247章 科举案(九)第13章 以字鉴人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103章 初见李隆基(上)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65章 杨家(四)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313章 掌权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46章 冷刀子(三)第349章 清洗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11章 新政县的鲜于府(一)第268章 各逞心机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30章 开店(一)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