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

宝十二年三月,高仙芝以纵兵洗掠仓禀、私没财物之边令诚斩首示众,同时被杀还有大将封常清,李隆基随即任命王思礼为潼关副帅,暂领潼关防御之责。

三月中,李隆基任命朔方节度副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命他率朔方军东出井,攻打太原,又任命郭子仪为范阳节度使,先赴河西、陇右,收两地军近十五万,入关中备战,自此,关中唐军又增至三十万,三月底,剑南二百万石米运入关中,关中形势稍解。

天还没有亮,长安城内黑沉沉的,忽然轰隆隆的鼓声在长安各坊响起,顿时将整个长安都惊醒,市民们先是惊愕,随即便回忆起来,在多少年前,每天都会有同样的鼓声敲响,这是大臣们上朝的鼓声,在沉寂了近六年后,又再次响起。

大街上开始出现了一辆又一辆的马车,橘红色的灯笼星星点点在充满寒意的夜风中漂游,渐渐汇成一股股细细的涓流向大明宫丹凤门流去。

中断了多年的大朝,今天又再次开启,这是唐廷的朝制在面临深刻政治危机后开始重新走向正轨。

宏伟宽广的含元殿一片肃穆寂静,五品以上的朝臣们依次排列,所有人都沉默着,这是一次极为特殊的朝会,异常敏感,先开口之人将决定本次朝会的讨论内容,甚至决定大唐的走向,很多大臣们都希望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先开口,若是由他开始,那必然是下罪己诏,向天下民众致歉,那么,大唐就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开始。

但李隆基一直保持沉默。他阴沉着脸庞,下罪己诏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之事,他开朝会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得到群臣对时局的建议,对剿灭安禄山造反地良策,对缓解朝廷财政危机的妙招。

三十万大军汇聚关中,这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支军队,不容再有半点闪失,可是左藏空虚。存钱不过二十万贯,每月百万贯的军饷从哪里来?去年关中大旱。近一半的土地颗粒无收,现在正值青黄不接。按惯例朝廷需要米平仓,可是陕州粮库均被焚毁,关中存粮虽有近三百万石,但在保证军粮第一的前提下。他不可能再进行米救市。

还有陇右、河西之兵大部调入关中,对吐蕃的防御问题也是大事,这些都是要急着解决的事。

“陛下,臣有本奏!”杨国忠终于打破了朝堂上的沉默,他一步走出朝班,躬身施一礼道:“请陛下准许。”

李隆基微微点头。“右相请说!”

“陛下。我唐军在陕州大败。三十万将士几近覆没,虽然高仙芝、封常清已被斩首。但他们只是副职,主将却逍遥法外,至今未受半点处置,臣为三十万唐军而深感不平。”

说到此,他提高声音,将一本奏折高高举过头顶,大声道:“这是三百二十名朝廷重臣的署名册,望陛下能体谅我们一帮臣子对大唐社稷地忠心。”

大殿里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有当值宦官下来,将杨国忠手上地奏折递给了李隆基,李隆基翻了翻,第一个是杨国忠,第二是哥舒翰、第三个是韦见素、以下是张倚、鲜于仲通.臣都签了名,当然有地是慑于杨国忠的权势,未必是真心,但这本厚厚的奏折确实给李隆基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超过了三十三名皇室王族地签名。

李隆基脸上没有半点表情,他将奏折往案上一搁,对杨国忠解释道:“相国维护社稷之心朕明白,但楚王当时在潼关病倒,无法去前敌指挥,此次兵败与他并无直接关系。”

李隆基的声音不大,远一点的人根本听不见,但立在台阶上的杨国忠却听的一字不漏,他并没有因皇上的解释而罢手,相反,他不依不饶地道:“陛下,楚王虽没有参战,但他擅自将主帅之权交给高仙芝,没有经朝廷同意,这是不是应该承担责任!”

人地脾气是被纵容出来地,这话放在杨国忠地身上一点不假,他勾结李琮欲逼宫造反,这等大罪他都能皮毛不损地过了,而且李隆基为安抚他,甚至将万春公主下嫁他的次子,如此宽恩厚德,便使杨国忠变得日益嚣张,明知这次朝会是要讨论如何应付安禄山造反,他却偏要拿李豫来发难,更明着摆出大臣私下串联之事向李隆基摊牌。

他已经摸透了李隆基地软肋,只要有贵妃娘娘在,他就不怕得罪李隆基,同样是说话强硬的相国,张九龄是为国事坚持,而他杨国忠却是出于自己私心。

李隆基被他的不依不饶逼得有些恼火,他忍了忍,不悦地拉长了声调道:“相国,楚王之事今天暂且不讨论,待平定安禄山之乱后再讨论其是否有罪,今天要商议财政和如何平乱。”

虽然没有明说,这其实已经是李隆基的一种妥协,这就意味在安禄山之乱没有平息之前,李豫不可能被立为储君,在强大的反对意见压力下,他不得不进行让步。

“陛下有旨,楚王兵败有罪与否,平乱后再讨论,今日只商议财政和如何平乱!”当值宦官高亢的声音直传出大殿之外,这便算下了定论,不容人再说此事。

虽然没得到最满意的答复,但毕竟皇上已经让步,他杨国忠就算旗开得胜了,杨国忠暗暗得意一笑,但他却没有退回去,又取出第二本折子,向李隆基道:“既然陛下要讨论平乱,那臣也有一个建议。”

李隆基这下终于有了一点兴趣,笑道:“相国请继续!”

“前敌无主帅毕竟不是长久之事,须尽快任命,臣以为新的主帅既要服众边军,又要地位崇高,使关中各军心服口服,这样才能指挥有效。所以臣推荐左相哥舒翰为兵马大元帅,率领大军进行平乱。”

坦率地说,杨国忠这个建议确实合情合理,现在关中还有三十万军,边军和府军各占一半,而边军主要来自河西和陇右,这是哥舒翰的旧部,指挥他们不成问题,而且哥舒翰现在是左相,地位崇高。这又能镇住势利的府兵,再者以哥舒翰西平郡王的身份。似乎只有他才能和安禄山匹敌。

但杨国忠的这

却藏着极深地私心,他已和永王李璘达成秘密协议。子,为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便是取得军权,杨国忠经过再三考虑。才决定举荐哥舒翰为三军主帅。

李隆基的原意是想用郭子仪为主帅,但他又仔细考虑,郭子仪只是一个节度副使,不说指挥傲慢的府军,就连边军也镇不住,这一点。他甚至连高仙芝也比不上。

首先是能否领兵。其次才是打仗、谋略。得了高仙芝的一次教训,李隆基也清醒过来。杨国忠的建议无疑是及时的,也打动了李隆基,但唯一的疑虑是哥舒翰能否掌握兵权,他容易削去哥舒翰的节度使大权,现在又将河西和陇右地兵给他,是不是有点讽刺呢?

“陛下,臣反对杨相国的提议!”一名大臣从左班站出,却是礼部尚书裴宽,他是唯一个没有签名反对李豫立储地尚书,他原来也是支持永王为储,那是因为他不喜欢李亨的刻薄寡恩,也瞧不起李琮地虚伪阴毒,别的皇子他也看不上,但随着时间流逝,他慢慢地看透了李璘,其实是一丘之貉,虚伪刻薄,若他为太子,将是大唐的不幸,正如李清当年一眼看中李豫一样,裴宽也非常喜欢这个仁孝宽厚的皇长孙,他坚决支持李豫为储君。

шωш¤тTk Λn¤¢O 他是老于世故之人,他看出了杨国忠地奏请中所包含的祸心,当即出言反对。

“陛下,哥舒相国虽然骁勇善战,但他身为左相,又兼任户部尚书,日理万机,若他领兵出征,恐怕会影响朝廷政务,所以臣并不赞成!”

言外之意他也是在提醒李隆基,既然好容易才用左相和户部尚书换了哥舒翰的让权,现在再还军权给他,是否有点太冒险。

李隆基听出了他的意思,便淡淡一笑道:“那裴尚书可有什么好的人推荐?”

裴宽微微一笑,他比出两个指头,“陛下!臣有两个人可以推荐。”

“你说!”李隆基身子微微前倾,显得十分有兴趣。

“第一个人臣推荐安西节度使李清,他给陛下献的平贼三策,臣极为赞成,尤其是发动天下人共讨安贼,臣以为这是击中了安贼地软肋,逆民心而为者必为民所颠覆,既然李清能看出这一点,足以见他高明之处,所以让他来为主帅,正可与安禄山匹敌。”

“那第二个人呢?”

“臣地第二个人是羽林军大将军王承业,他德高望重,在军队中享有崇高地威望,又多年护卫陛下,忠心可鉴,老臣在太原曾与他相交多年,知道他用兵谨慎,行军稳扎稳打,用他来为帅,正合当前的局势。”

裴宽提出地这两个人,李隆基略略有些犹豫,李清的平贼三策好是好,但他本人资历稍浅,恐怕不能服众;而王承业则相反,他资历太老了,与其说他用兵谨慎,不如说是畏手畏脚,充满了暮气。

就在李隆基沉吟不语之时,杨国忠与哥舒翰迅速交换了一个眼色,杨国忠立刻上前又奏道:“陛下,对李清的安排,臣有一个更好的建议!”

“什么建议?”李隆基瞥了一眼,心中生出一丝警惕。

杨国忠微微一叹,异常担忧地说道:“陛下,臣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安贼谋逆,二就是吐蕃寇边。”

他此话一出,立刻在大殿上引起一片窃窃之声,杨国忠这句话切中了时弊,朝廷将河西、陇右之边悉数抽来关中,边防空虚,一旦吐蕃寇边,后果不堪设想。

李隆基点了点头,这也是他最担心的,可是陕州一败,他也不再相信积弱的府兵,只能从陇右、河西抽取有战斗力的边军以对抗安禄山的铁骑。

防止吐蕃寇边,这也是今天的一个主要议题。见杨国忠提及,李隆基便急忙问道:“那相国有什么好建议?”

杨国忠捋须一笑,“臣为此事想了很久,西域现在只剩下李清手上地安西及北庭两军,现在西线无事,可调其中一军来补充河西、陇右之缺,石堡城又在我们手上,虽然进攻吐蕃不足,但防守却不成问题,所以臣保举寿王李瑁为陇右道观察使。但寿王领兵经验不足,所以臣再保举李清为副使。负责全面防御吐蕃之责。”

大唐共分为十道,其中陇右道的面积最为广袤。从陇右以西一直到大唐的西部边境都是它的管辖范围,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地域划分,从开国至今,从来没有一个人来掌管过如此辽阔的疆域。

杨国忠从杨贵妃那里得到消息。李隆基已经在考虑派诸子实掌天下,所以他的幕僚便给他出了这个主意,以分李清之权。

从表面看,这个策略极为高明,可谓一箭双雕,既能防吐蕃。又能削李清之权。但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李隆基的想法却又比杨国忠更深一层,他极担心寿王李瑁长于深宫。恐怕他不是李清的对手,不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让李清的势力趁机伸入河西、陇右,从而让他坐大,可换别的皇子,其实也是一样。

“罢了,就算没有瑁儿,他不一样能长驱直入吗?他既然能出平贼三策,说明他还是忠于我大唐,且试试看吧!”

李隆基也想不出更稳妥地方案,他当即应允道:“准奏!传朕地旨意,封寿王瑁为陇右道观察使,李清为副使,全面负责防御吐蕃之责!”

这是开朝会到现在唯一做出的决定,有了这个决断为基础,其余之事李隆基便更容易下定决心,杨国忠见李隆基准奏,心中大喜,他急给哥舒翰,意思是:‘下面就看你地了。’

这时,哥舒翰出班,他站在玉阶下慷慨激昂道:“陛下,臣才识浅薄,当不起元帅一职,臣愿意辞去左相之位,以一老卒的身份赶赴战场,亲手斩下安禄山那狗贼地人头,以平陛下之怒。”

他这个表态极为及时,此时李隆基心胸已开,便不再忌讳哥舒翰领兵,再者,有边令诚为监军,也不怕他有异心,李隆基当即道:“爱卿既有为朕杀贼之心,朕为何不成全于你,传朕的旨意,封左相哥舒翰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加封尚书右仆射,率大军赴潼关迎敌!”.

十二年四月,哥舒翰率大军三十万抵达潼关,他并不修筑城墙,操练士兵,准备与安禄山打持久战。

四月中,李隆基封郭子仪为河东节度使,率朔方军本部进攻常山,李光弼军则进攻太原,四月底,郭子仪军收复常山,而李光弼采用围城打援的策略,在郭子仪的配合下大败北上救援地史思明军,收复太原,随即他连出奇兵,三战三捷,大破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三将,斩首万余,生俘四千,史思明发徒跣,只身一人逃往博陵。

自此河东全境被收复,李隆基当即命王承业为太原尹,主管河东政务,与此同时,河北各地义军在颜真卿、颜卿兄弟的率领下纷纷揭竿而起,组成大大小小数百个民团,自发保卫家园,李隆基封颜真卿为户部侍郎、封颜卿为太尉寺少卿,所有起义百姓皆封为义士,以表彰其功绩。

在河南,一些地方官也招募士兵,修筑坚城,响应朝廷的号召,阻止安禄山南下东进,其中以南阳刺史鲁、北海刺史贺兰进明、颍川刺史来瑱最为有名,李隆基也各封官职,给予褒奖,并诏令天下官吏效仿之。

五月初,李隆基又接受杨国忠的建议,下旨在全国发行大钱,以一枚大钱抵五十枚开元通宝用,以筹集军费,此令一出,开元通宝急剧贬值,米价再次上扬,长安各市甚至出现了易货易货的局面.

进入五月,便已是初夏时节,天渐渐地热了起来,陇右大地早已绿意盎然,麦子金黄,眼看要到了收获的季节。

在州以北地官道上。这里离黄河约两里,风中带着河水地腥气,爬上大数便远远可以看见浑浊无边地黄河。

这一日,一支庞大的队伍出现地平线上,这支军队约有两万余人,黑压压地一眼望不见边际,他们正是远道而来地安西军,在前面开路的,是五千人的骑兵,紧接着是五千弓弩手。而最后押阵的,则是名振天下的一万陌刀军。

二万余人皆骑马而行。只用了十天,大军便抵达了陇右。正如李隆基所担心,任命李清为陇右道观察副使的命令一下,李清立刻率兵入河西,他任命段秀实为安西节度副使。全面负责碎叶州军政事务,又调部分北庭军分驻安西各地,由长史张巡统一指挥,而在沙州所招募之军则负责镇守河西各地,他自己则亲率二万余安西精锐奔赴陇右,填补陇右军被抽走后的空白。

“大将军。前面便是州城。”一名小校遥指一座黑色的城池告诉李清。

李清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当年他曾在皇甫惟明手下当过一段时间的陇右节度副使,就驻扎在州。而他今天却成了陇右道观察副使,去拜会正使寿王李瑁,不过事易时移,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任人摆布的沙州都督了。

“传我地命令,大军就地驻扎!”他一声令下,二万安西军立刻忙碌起来,他们扎下营帐,拉起木栅,建起岗楼,只一个时辰,一座延绵数里的营盘便出现在黄河西岸。

随即一千余亲兵护卫着李清向州城方向疾驰而去,寿王李瑁早得到消息,他心情忐忑地出城迎接。

寿王李瑁是李隆基地第十八子,也就是杨贵妃的前夫,他是个极有文采之人,相貌英俊,气质温文而雅,在他母亲武惠妃得宠之时,极被李隆基喜欢,甚至曾一度有望问鼎太子之位,但在武惠妃去世后,随着杨玉环被父亲夺走,他便彻底陷入了人生地低谷。

这次父皇以他为开端,放他离京,命他实领陇右道观察使,其本意是想夺李清的权,只是李隆基可调配给他的兵力也不多,只派五百御林军护送前往陇右,再加上镇守石堡城的两千余官兵,李瑁手下能用之人不足三千人,这哪里能和李清地二万余人抗衡。

要想夺李清的权,他自己的实力首先就得超过李清,这是自古以来的铁律。

“寿王殿下,长安一别,已近七年未见,殿下风采胜昨,可喜可贺!”

话语虽然客气,但李清却没有下马行下属大礼,他只在马上一拱手,便算见了礼。

李瑁心中暗叫不妙,他只带了三百多骑随从来迎接李清,本想趁机逼他放权给自己,不料对方竟带了一千余人来,不用吩咐,早已分布在四周,截断了他一切后路。

他勉强一笑道:“大将军一路辛苦,请随我入城歇息,至于防务之事,我们改日再说。”

李清却没有动,他在马上欠了欠身,微微笑道:“殿下,我在来陇右的路上,听说吐蕃军已有异动,布防之事不容向后推迟,李清特来请殿下去军营,让殿下先见见我的安西儿郎,再商议布防之事。”

说罢,他冷冷地望着李瑁,等待他地答复,李瑁心中暗叫不妙,他干笑一声道:“李瑁乃一介文人,不懂兵,布防之事大将军自己拿主意便是,我就不去了。”

说完,他转身便要走,却听见李清朗声一笑:“殿下既然已经来了,就随我去见见安西地将军们,殿下是陇右道观察正使,也就是他们地上司,上司焉能不见下属之理!”

他轻轻一摆手,一千余人逐渐向他围拢,将他们团团围住,李瑁心中害怕,可又不能低头示弱,他忽然厉声喝道:“李清,你这是要干什么,要强掳本王吗?”

“属下哪里敢强迫殿下,只是我这些兵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之人,若殿下不给他们面子,恐怕属下也控制不住他们,殿下自己考虑吧!去与不去,李清决不勉强。”

说罢,他一拨马,象是要离开,李瑁见士兵们一个个身材彪捍,面目凶狠,手都搭在刀把上,他顿时慌了神,再不顾皇室的面子,连忙道:“李清,你可要保证不伤害本王!”

李清淡淡一笑道:“殿下是我地客人,谁敢动殿下半根毫毛,我就杀了他!”

他随即一摆手,异常诚恳地道:“殿下请!”

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364章 马嵬坡(七)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131章 破局第379章 两淮势力第348章 后手第30章 开店(一)第262章 固执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319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85章 海家的把柄(二)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184章 布局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36章 贵人(二)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233章 朝会上的争夺(上)第314章 导火索第4章 复杂的人际关系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64章 杨家(三)第144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下)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337章 江山如棋(二)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337章 江山如棋(二)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67章 官从天降第357章 战争与阴谋(七)第191章 第一步棋第27章 阆中(二)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1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55章 绑架第116章 故地重游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360章 马嵬坡(三)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329章 宫里的消息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263章 夜泊第272章 诡异的刺杀第140章 两个宦官第56章 暗访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238章 清平调李翰林醉酒第34章 美人计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51章 暗流(三)第149章 东宫案(三)第281章 客栈布局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80章 把柄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51章 暗流(三)第163章 再别帝京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276章 拉拢第172章 至关重要的一战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75章 绊脚石(三)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80章 黑帮老大(二)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59章 挖墙角第49章 暗流(一)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333章 谋河西(上)第37章 发薪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236章 钓海鳖李白讽驸马
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364章 马嵬坡(七)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131章 破局第379章 两淮势力第348章 后手第30章 开店(一)第262章 固执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319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85章 海家的把柄(二)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184章 布局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36章 贵人(二)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233章 朝会上的争夺(上)第314章 导火索第4章 复杂的人际关系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64章 杨家(三)第144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下)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337章 江山如棋(二)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337章 江山如棋(二)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67章 官从天降第357章 战争与阴谋(七)第191章 第一步棋第27章 阆中(二)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1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55章 绑架第116章 故地重游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360章 马嵬坡(三)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329章 宫里的消息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263章 夜泊第272章 诡异的刺杀第140章 两个宦官第56章 暗访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238章 清平调李翰林醉酒第34章 美人计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51章 暗流(三)第149章 东宫案(三)第281章 客栈布局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80章 把柄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51章 暗流(三)第163章 再别帝京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276章 拉拢第172章 至关重要的一战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75章 绊脚石(三)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80章 黑帮老大(二)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59章 挖墙角第49章 暗流(一)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333章 谋河西(上)第37章 发薪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236章 钓海鳖李白讽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