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

宝十二年,安禄山前锋大将崔乾佑在洛阳大败封常清阳,封常清拼死逃脱,遂奔陕州,六万唐军全军覆没,高仙芝大军移师陕州,在天宝渠北岸与崔乾佑铁骑正面遭遇,唐军集中优势兵力与犀利的幽州铁骑决战,但崔乾佑却拖而不战,三月初三,崔乾佑夜袭唐营,史思明大军从北面突然杀至,两军夹攻,二十万唐军一战即溃,兵无战意,各自携带财物逃命,这一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唐军被斩杀达八万人,其余或降或逃,最后高仙芝只率领不到二万残军逃回了潼关。

崔乾佑铁骑攻潼关不下,遂退军回洛阳,三月中,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封许州司马陈希烈为右相,册安庆绪为太子,立国号为燕,长安朝野为此震动。

沥沥的春雨已经下了十天,长安街头行人稀少,偶然一辆马车从路上驶过,飞溅起一片水花,三两个路人行迹匆匆,很快便消失在蒙蒙的烟雨之中。

兴庆宫,宫人们的脚步变得异常轻微,他们提心吊胆地过着每一天,大气也不敢出一丝,这半个月来已经有上百人被杖毙,甚至无缘无故,或者因咳嗽一声,或者脚步声重了一点。

‘砰!’御书房里传来轻微的声响,象是有东西落地摔碎了,顿时让所有的人胆寒心裂,有人甚至闭上了眼睛。

“皇上饶命!饶命!”

五个小宦官被凶神恶煞的侍卫们拖了出来,他们无助的哀声回荡在皇宫里,让每一个人都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结局,自从兵败的消息传来,兴庆宫内便已经失去了笑声。

御书房内,李隆基的怒火已经攻入内心。他心力憔悴地仰躺在龙椅上,目光蕴满了杀机,他要杀人,以泄他心中地狂怒。

整夜整夜的失眠,使他不到半个月便似老了十岁,他苦心准备了一年,却几乎在一天之内,使所有的心血都付之东流。

三十万对十万,他原本满怀信心地等待捷报,可等来的却是全军覆没的消息。李隆基遭到了他这一生以来最严重的打击。

漕运中断、东都沦陷、安禄山称帝,一桩比一桩严重。不仅如此,长安已经断绝了与河东、山东的联系。一年来各地大规模向长安调兵,使江淮、两浙、江南、山南各地一带兵力空虚,这又让李隆基极为忧虑,而且。李豫调兵不当,也是导致此败的一个主因,他的能力也由此遭到空前的质疑,所有地皇子都奋而上书,坚决反对立他为储君。

所有的问题都在一战之后变得异常尖锐起来,使他无从着手。可若是不闻不问。那就将意味着大唐江山地覆灭。

“怎么办?”李隆基百思不得解。他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陛下,边令诚回来了。在门外候旨!”高力士低声在李隆基耳畔禀报,此时只有他说的话李隆基才能听得进去一点,但他也不敢多言,每天小心翼翼地替各大臣传话,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都要仔仔细细地进行分拣,不敢出半点差错。

边令诚地报告他已经事先看过了,他将兵败责任完全推给了高仙芝,报告的一开始他就弹劾高仙芝纵兵抢劫陕州的各大仓禀,使士兵们有了维护财物的私心,故无人肯死战殉国,接着他又指责高仙芝消极懈怠,迟迟不敢发起总攻,丧失了一次又一次可胜地机会,才给叛军集结的机会,从而导致兵败,最后他写了大大的几个字,‘百死不足以赎其罪。’

这是一份来得非常及时的报告,兵败自然需要人来承担责任,而这个人不能是平时荒于朝政的李隆基,更不能是因经验不足、已经引发储变数的李豫。

高仙芝无疑便是最好地替罪羊,所以这份报告一来,高力士第一时间将它便给了李隆基。

在高力士地手上还有另一份报告,那是安西节度使李清写来地报告,是对时局的建议,不过,高力士却没有立刻将它给李隆基,必须要先将李豫地责任撇清,否则他兵败在前,李清建议在后,这样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陛下,边令诚回来了,在门外候旨!”他见李隆基似乎没有听见,又低声重复了一遍。

“哦!”来!”

片刻,边令诚战战兢兢地走了进来,双膝跪倒,向李隆基重重地磕了三个头,“奴才特来向皇上领罪!”

他是在昨日赶回长安,他是监军,只管监视大将是否有异心,而对作战部署并不干涉,但对高仙芝这一仗的评价大大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将他的调兵遣将,甚至排兵布阵都狠狠地批了一番,尤其是高仙芝纵兵洗劫仓库一事,更是用浓墨渲染,可报告交出后他心中又忐忑起来,如果皇上责问他为何不早报,又该如何回答。

李隆基眼皮一抬,瞥了一眼他道:“先不要说罪,朕来问你,你在报告中

本有获胜的机会,胜机从何而来?”

“陛下,奴才以为,此战败就败在高仙芝用兵迟疑不决、举棋不定上,奴才曾劝他要么一鼓作气和叛军决战,要么出奇兵绕过叛军偷袭洛阳,逼叛军回援,从而衔尾追击,便可大败叛军,可高仙芝却说叛军骑兵机动,回避不战之意是在拖垮唐军,所以以不动来应动,待敌军疲乏自然会退军,这样,战机一次次失去,最后焉能不败?”

“那他纵兵洗劫陕州仓禀,你为何不早报?”

边令诚心中一沉,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他迟迟不报自然是他想趁机勒索高仙芝,结果被高仙芝一直拖到大战前,最后回绝了他,可这怎么能说,边令诚情急之下,连连磕头道:“陛下。此事奴才有私心,不敢隐瞒陛下!”

“什么私心?讲来!”李隆基已经坐起身来,他盯着边令诚,目光严厉。

“陛下,奴才也曾听信高仙芝之言,以为纵兵抢掠可能激发士气,从大局考虑,奴才便替他隐瞒了,但当叛军夜袭唐营,那些士兵为保抢来的财物。个个争先逃命,导致大军不战而溃。奴才才意识到,高仙芝犯下了大错。所以才晚报了。”

说罢,边令诚连连磕头请罪,李隆基却阴沉着脸,慢慢翻阅边令诚的报告。眼中若有所思,沉默了片刻,他淡淡说道:“朕听说楚王因病才将兵权移交给高仙芝,可有此事?”

边令诚一愣,李豫一直便呆在潼关,他从未听说他生了病。边令诚抬起头刚要回答。忽然发现高力士向他使了个眼色。他猛然醒悟,连忙答道:“楚王殿下确实是生了病。奴才曾劝他回长安静养,他却说将士在前方浴血,他一点小病并不碍事,奴才好生景仰!”

李隆基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将边令诚的奏折扔还给他,道:“这本折子还给你,连同楚王生病之事,再写一本来!”

可就在他抬手的一瞬间,高力士突然发现,在那本折子的最后一页,李隆基早已写上了两个触目惊心地大字:“皆斩!”

等李隆基出去更衣回来,他忽然发现桌上又多了一本奏折,看了看,竟是李清写来的折子,他不由微微一愣,不解地向高力士望去,高力士连忙禀道:“这是李清下午派人送来,老奴见陛下疲惫,不忍让陛下太操劳,本想明日再上呈,可现在陛下精神颇好,便斗胆拿了出来,请陛下恕罪!“

李隆基笑了笑,“你关心朕,朕怎会怪你!”

说罢,他坐下随手拾起奏折,细细阅读,渐渐地,他的目光变得明亮起来。

“臣闻唐军新败,不胜忧虑,但潼关不失,又感苍天佑我大唐,臣以为安禄山洛阳篡逆,彰显其狼子野心,已令天下人共愤,又使臣看到了转机,现唐军虽败,但关中仍有带甲士不下十万,只要用其之长,避其之短,逆势未必不能扭转,臣特献三策,以供陛下参考。

一、潼关天险,乃关中门户,臣建议可选大将率重兵镇守,当拒关不出,切不可与敌争长短,如此可保京师不失。

二、史思明大军南下,河东必然空虚,臣建议可由朔方军东出井,攻打太原,随即转攻河北,直取安禄山老巢。

三、安禄山虽篡逆,但大唐民心犹在,臣建议陛下向天下下诏,号召大唐士民共戮国贼,可择勇者重赏之,以激励天下人士气。

“好策!”李隆基禁不住拍案而起,他兴奋地对高力士道:“李侍郎能在朕最危难之时献此良策,足见其忠于大唐之心,朕欣慰之极”

高力士见李隆基喜悦之情溢于颜表,便趁热打铁道:“既然李侍郎能出此良策,他必有应对之法,陛下为何不召他来替高仙芝?”

李隆基点头笑道:“朕也正有此意!”

他快步走到案前,提笔便要在李清的奏折上批示,忽然他似想到了什么,又将笔放了下来,淡淡一笑道:“此事待朕再考虑考虑。”

高力士暗暗一叹,李隆基必然是发现了这封奏折的漏洞,知道李清此时已不在安西。

雨依然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天已经黑尽,此时尚不到关城门时间,但街上没有一个行人,安禄山造反之初,长安市民并未将它放在心上,但唐军大败的消息传来后,长安立刻人心惶惶,米价暴涨,只几天时间,一斗米已涨到五百文,因陕州粮库皆被焚毁,漕运断绝,军粮也开始吃紧,李隆基下旨从蜀中调米,粮商趁机囤积,米价再次大幅上扬,斗米竟值千钱,朝廷也无力进行平仓。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有人举家迁移躲避兵灾,或迁往蜀中,或迁往陇右,甚至迁往遥远的安西。

雨越下越大,三十步外视线已经模糊,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

朱雀大街上奔驰,渐渐地一辆马车出现在雨中,数百簇拥,马车在丰乐坊一拐,便驶进了坊门。

这是杨国忠的马车,他要去的地方是哥舒翰的宅子,马车内,杨国忠目光闪烁不定,似乎在想着什么?嘴角不时露出一丝得意地笑容。

唐军大败。对所有人都是噩耗,惟独对他杨国忠是件喜事。这样一来李豫难辞其咎,在群情激愤之下。皇上未必再敢冒这个风险强行立他为储。

昨日,三十三位亲王及嗣王联名上书反对立皇孙为储,甚至太庙也走水示警,这是一个好兆头。让杨国忠在即将绝望之时,忽然看到了转机。

而今晚,他要取得左相哥舒翰地支持,在朝臣中掀起一场‘追究兵败责任,反对楚王立储’地上书运动。

马车在哥舒翰的府门前缓缓停了下来,哥舒翰早听到消息。亲自出来迎接。说来也奇怪。自哥舒翰任左相之后,他地足病竟神奇般地好了。不仅能跑,而且还能饮酒,可以拼却一醉!

“杨相国要来也不先说一声,若哥舒有事出门怎么办?”

哥舒翰一面埋怨,一面搭上杨国忠的肩膀,语气亲昵之极,杨国忠被他搂得浑身不自在,只得干笑一声道:“这么大的雨,我想左相应该是呆在家里喝酒,不会外出。”

哥舒翰仰天大笑,“是极!是极!既然猜出来了,那杨相国必须得与哥舒同醉,今晚就别走了。”

杨国忠吓了一跳,赶忙回绝道:“今晚我有要事来和左相商量,不能喝酒!”

“那喝一小杯也无妨!”

半个时辰后,面红耳赤的杨国忠被扶到哥舒翰地书房,他一屁股坐下,随手端起茶碗一饮而尽,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道:“哥舒相国的酒量,国忠是见识了,下此再不能上当!”

“杨相国也是好酒量,哥舒佩服!”

虽这样说,但哥舒翰的脸上却半点酒意也没有,他也端起茶碗,细细地吮吸,目光却在偷偷地打量杨国忠,猜测他今晚来地用意。

“酒喝完了,也该说正事了。”杨国忠打了个酒嗝,只觉心跳得厉害,他闭上眼睛等了一会儿才道:“这次唐军兵败,三十万大军竟被十万叛军击败,我以为应追究主帅的责任。”

本来应该小心翼翼试探着说出地话,此时却随口说出,哥舒翰心中一阵冷笑,他已经明白杨国忠今晚来地目地了,自己是左相,他要反对李豫立储,必须要得到自己地支持。

坦率地说,哥舒翰也并不希望李豫立储,他支持的是永王李璘,但李璘一直被庆王李琮压制,没有了出头地机会,但李琮被赐死后,又使哥舒翰看到了李璘希望,两人随即商议如何争取东宫,但还没等他们商议出一个结果来,皇太孙忽然被封为楚王,立储地意图异常明显。

可随即李豫又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军东征安禄山,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李隆基为加强楚王权力而作的举动时,哥舒翰却知道此事必将给李豫立储带来变数。

果然,唐军大败,声讨李豫的呼声再次高起,哥舒翰便在等待着机会,今天,杨国忠终于上门了。

他笑了笑,不露声色地道:“楚王是皇上亲封的大元帅,恐怕皇上不会追究他的责任。”

杨国忠哈哈一笑,异常得意地说道:“你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从表面上看皇上是信任李豫,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可如果真的相信,他为何又要派个监军呢?哥舒相国想过没有?”

“杨相国地意思是说.

“没错,我有宫里地消息,皇上对李豫也并不是完全放心。”说到此,杨国忠向前欠了欠身,异常诚恳地道:“所以李豫兵败,皇上恐怕会重新考虑立储之事,我打算在朝臣中发起一次反对立李豫为储地联名奏折,此事我希望得到哥舒相国的大力支持。”

哥舒翰淡淡一笑道:“那杨相国有没有想过,推举谁来取代他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

此时,杨国忠已经平静下来,他听出了哥舒翰地话中话,看来,他是要自己答应将大元帅一职让给他,这就是他的条件。

这个条件不在话下,杨国忠想一口答应,可又怕答应得太爽快让哥舒翰瞧不起,于是,他沉默了良久才小心翼翼问道:“那哥舒相国可有好的人选?”

哥舒翰心中一阵冷笑,随即他用坚决地、不容讨价还价的口气说道:“我推荐永王李璘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第237章 赏牡丹贵妃思曲第293章 艰难的行军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339章 江山如棋(四)第365章 微妙的朝议第14章 祸起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286章 外放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248章 科举案(十)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161章 曲江流饮(下)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273章 浔阳惊变第297章 石国使者第207章 触犯权贵的利益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240章 科举案(二)第95章 初见太子第6章 上元夜(二)第174章 纳妾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216章 意外第350章 勒索第298章 合作第203章 悲情牌第21章 仪陇小摊(一)第82章 意外失足(二)第337章 江山如棋(二)第43章 风骤起(二)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拢第113章 林欲静而风不止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134章 图穷第131章 破局第61章 连环计第236章 钓海鳖李白讽驸马第170章 横峰突起第356章 战争与阴谋(六)第214章 扬州立威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213章 前夜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267章 蓄势第37章 发薪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265章 利用第184章 布局第342章 江山如棋(七)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53章 暗流(五)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67章 官从天降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197章 谋画第275章 角力开始第276章 拉拢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323章 安杨会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19章 官司(三)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60章 兄弟阋墙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17章 摸奖第38章 去成都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85章 海家的把柄(二)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57章 反击第302章 外交的背后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7章 县令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94章 又见故人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9章 以直报怨(一)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后忠告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第46章 冷刀子(三)第224章 李隆基的办法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103章 初见李隆基(上)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
第237章 赏牡丹贵妃思曲第293章 艰难的行军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339章 江山如棋(四)第365章 微妙的朝议第14章 祸起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286章 外放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248章 科举案(十)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161章 曲江流饮(下)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273章 浔阳惊变第297章 石国使者第207章 触犯权贵的利益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240章 科举案(二)第95章 初见太子第6章 上元夜(二)第174章 纳妾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216章 意外第350章 勒索第298章 合作第203章 悲情牌第21章 仪陇小摊(一)第82章 意外失足(二)第337章 江山如棋(二)第43章 风骤起(二)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拢第113章 林欲静而风不止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134章 图穷第131章 破局第61章 连环计第236章 钓海鳖李白讽驸马第170章 横峰突起第356章 战争与阴谋(六)第214章 扬州立威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213章 前夜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267章 蓄势第37章 发薪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265章 利用第184章 布局第342章 江山如棋(七)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53章 暗流(五)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67章 官从天降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197章 谋画第275章 角力开始第276章 拉拢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323章 安杨会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19章 官司(三)第369章 杀将立威第60章 兄弟阋墙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17章 摸奖第38章 去成都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85章 海家的把柄(二)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57章 反击第302章 外交的背后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7章 县令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94章 又见故人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9章 以直报怨(一)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后忠告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第46章 冷刀子(三)第224章 李隆基的办法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103章 初见李隆基(上)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