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庙堂之高

前几日感恙了,病得颇重,也没有上朝,一直卧床在好一点了,但病去如抽丝,身子还有点沉重,须在家静养。

书房里光线充足,凉风习习,经过七月的盛夏,到了初秋的八月,天气已不感到燥热,李林甫坐在他那张发黄老旧的藤椅上悠闲地喝着参茶,这是用渤海国王钦茂孝敬的千年人参所泡,东宫案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李林甫仿佛转了性,再不过问太子的之事,每日里只是忙忙碌碌,批转钱物、调动官吏,河南)调粮赈灾,这些都是他宰相分内之事,但更重要的却是皇上决定册封太真妃杨娘娘为贵妃,皇上没有皇后、元妃,贵妃其实就是皇后了。

皇上封贵妃,举国关注,但李林甫却不然,他又慢慢地喝一口茶,细长的眼睛里散着淡淡的微光。

他关注的是杨玉环的家族,作为一个得宠的皇妃,她必然需要一个强大的外戚作为支撑,皇上也必然会这样考虑,否则贵妃在宫里就会四面受敌,‘杨国忠’,李林甫的脑海里跳出这个名字,这是昨日皇上封杨钊为御史中丞时替他改的名字。

“好昌盛的官运!”

李林甫不禁冷笑一声,几个月前还是金吾卫兵曹参军,可短短数月就变成了正五品的御史中丞,无功无绩。明显就靠裙带关系,实在让人不齿,他不由想起另一个升官迅速地李清,人家好歹也是在南诏立过大功。

但李林甫考虑的,是如何将新兴的杨氏收到自己的旗下,杨钊,不!现在应该叫杨国忠,他不用担心。东宫一案中他就是自己的急先锋了,关键是要皇上的态度,外戚不同一般官员,最终还须李隆基首肯才行。

外面传来一串急促的脚步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父亲。孩儿有要事禀报!”

是他的八子李银,东宫案后李林甫为了试探李隆基对他地态度有无变化,特地上表恳请皇上再荫自己另一子为官,按唐制,只有皇帝或皇后的直系亲属,一家才能荫二个孩子为官,其余官员只能荫一人,而且品阶也有讲究,如正一品(太师、太傅、太尉)官员只能荫得正七品官,且大多是军职。但李林甫的奏表却得到破格批准,不仅得到皇帝直系亲属的待遇。而且还得了从六品的尚书省员外郎实缺,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可见皇上对他圣眷依旧,这也让他略略放心下来。

李银的突然到来却让李林甫微微有些动怒,当官没两个月便中途私自回家,传出去让百官如何评点,再天大地事,下朝后不能说吗?还是那样沉不住气。

他将杯子往桌上一顿,拉长了脸道:“进来吧!”

李银听出了父亲口气中不悦,他慢慢走进房内。心中忐忑不安,低头道:“父亲大人。我有要事禀报。”

李林甫瞥了儿子一眼,冷冷道:“听说你昨晚又和那帮皇亲贵嗣出去胡闹了,可是真?”

李银慌忙道:“父亲教诲过孩儿,孩儿已经改过很多,昨晚孩儿去崔圆府的路上遇到他们,不得已应酬了一个时辰,实非孩儿本意。”

李林甫听说,怒色稍敛,但依然冷冰冰道:“你不用去找崔圆之女,她身子太弱,不是旺夫相,为父决定还是替你迎娶崔翘之女,虽然他上次拒绝,但他夫人却赞同,在他家里是他夫人做主,这事你就别想了,过几日我便会请媒。”

李银从未见过崔柳柳的母亲,可二个月前去他家吃饭,竟被她母亲的虎威吓得落荒而逃,从此再也不敢去找崔柳柳,又把眼光放到崔圆之女的身上,虽然她身子单薄了点,但也温柔可人,从不出家门一步,和那崔柳柳大不相同,男人的心就是这样奇怪,他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玩女人,娶妻时却要对方严守妇道,最好这辈子从未和其他男人说过话,从古至今,皆是一样。

但父亲的意思还是让他迎娶崔柳柳,他苦着脸却又不敢说个‘不’字,只得低声应了,李林甫自然知道儿子的心思,崔翘之女名声虽不太好,但娶了她不仅可以将崔翘拉过来,而且崔翘之妻又是嗣宁王李琳之妹,可谓一箭双雕,婚姻嘛!本来就是政治交易,大不了以后准他多娶几个妾来补偿。

想到此,李林甫的语气也缓和了许多,点点头道:“说吧!什么重要的事?”

李银忙焦急道:“孩儿刚刚接到沙州战报,李清在沙州大败吐蕃军,斩敌七千多,裴尚书已经进宫了。”

“这是好事,你急什么?”

李林甫见他满面焦惶,略有些不满道:“此事我已知晓,皇上也早就知晓,我虽不喜李清,但这是国事,岂能因对个人地好恶而随意抹杀他的功劳?倒是你,李清年纪和你一般大,他在为国戍边,而你却醉生梦死,你差他不止一点两点啊!”

李银诺诺答应,可心中却暗骂其父无耻,去年王忠嗣大败突厥乌苏米施可汗时却不见他如此‘正直’,而在背后奏王忠嗣谋反,现在却装得堂堂正正地教训自己。

心中虽怨恨,可脸上却不敢半点表露,只低声道:“但孩儿今天接到沙州兵曹事送来地作战图,才发现这场战斗不是沙州打的,而是在吐蕃境内约八十里处打地,换而言之,是我大唐在入侵吐蕃。”

说到此,李银偷眼看了看父亲,见他表情开始凝重,心中暗暗窃喜,他便是为此事而来,不知为何,他心中深深地嫉恨着李清,嫉恨这个与自己一般年纪却又位居高位的对手。

“越境作战,真是这样吗?”

李林甫的两眼眯了起来,鼻槽再次拉长,刚刚还在盛赞李清为国戍边,可现在忽然发现他的把柄,心又开始活络起来,他起身背着手在房内来回踱了一圈,徐徐道:“你现在立刻回去,把你拿到的地图录一份副本交给杨国忠,什么也不要说,你知道吗?”

“杨国忠?”李银一愣。

“也就是杨钊,怎么,你现在不和他来往吗?”

李林甫的眼光忽然锐利起来,象一把锋利的剑,直刺儿子的内心,自己再三叮嘱他,要和杨国忠保持密切关系,但现在才发现儿子似乎并不太听自己地话。

“难道为父给你交代的话,你全忘?”

李林甫的嗓门忽然提高,冷冷盯着他道:“那永王之子呢?你是不是也没有按为父嘱咐地去做?”

“孩儿只是觉得.

李银说不下去了,他忽然发现父亲盯看自己的目光寒冷至极,他的腿开始发抖,‘扑通!’双膝跪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过了半天,李林甫才慢慢走到窗前,仰天叹了口气道:“可惜李清不是我的儿子,否则他一定会理解我的用意。”

他只觉得索然无趣,向后挥了挥手,“你去吧!把地图给杨国忠便是,其他没你的事了,记住,以后老老实实当班,切不可随意离职。”

李银见父亲动了真火,也不敢再解释,说了声‘是’,便低着头退了下去。

见儿子走远了,李林甫才回到椅子上,颓然地坐下,本来轻松悠闲的心境却被儿子的自负和愚蠢破坏掉了。

两个月前,李清被封到沙州,李林甫为了监视他,特地任命一名自己的门生去做寿昌县县令,却无意中得到一个情报,沙州豆卢军兵源严重不足,李林甫吃了一惊,但他也不声张,暗暗调查事情的真相,最后发现这和陇右、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有关,随着调查一步步的深入,皇甫惟明募私军之事也被他查了才出来。

从将李清派到沙州。李林甫便判定李隆基是知道这些事情地,却在装傻,而且他将李清派去一定有什么用意。

这两个月旁观者清,李林甫也渐渐猜到了李隆基的心思,他是想废掉太子,却在慢慢图之,要将拥立太子的大将一个一个不露声色地削去,才能无风险地废掉太子。如此一来,恐怕他要对付的第一个就是皇甫惟明,那李清不就是这局棋上一个重要的子吗?

既想通这一点,李林甫不禁大感振奋,他立刻改变了策略,从前他是积极寻找一切机会打击太子。而现在,他只需为李隆基解去废太子的后顾之忧便是了,比如,让李隆基发现一个合适的新太子,而郯王李琮贪婪、虚伪,从前没有被立为太子,将来也不会有他的机会。

李林甫果断放弃了他,他地目光便慢慢转到了永王李璘的身上,此人一向低调,几乎所有的人都将他忘记了。但也正是他的低调,才会被李隆基发现。

书房里很安静。只听见‘沙!沙!’的笔声,李林甫在奋笔疾书。他是在写日记,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却不是天天写,只有当他心中有感,或策划大事时,才会记一记,尽管如此,他地笔记也已经积了满满一箱。

忽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大管家在门口急声叫道:“老爷。宫里有人来传旨,皇上命你火速进宫。”.

杨钊,不!从现在起,他就叫杨国忠了,虽然还有点遗憾,没有叫杨帝忠,他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他忠心的可不是国家,而是皇上,不过,他还是很满足了,这不,生了官,有了自己的官署,并赐钱五千万,绢千匹,封职分田和永业田各十五顷,不仅如此,皇上还把原来太平公主的宅子赏给了他,里面奴仆丫鬟有近百人,据说这是李林甫屡求不得的美宅,当晚,杨国忠便选了两个美貌的奴婢陪寝,着实腐败了一把,当然,老婆孩子也要派人接来,给李清打工,实在不是他所情愿。

大唐御史台品阶不高,但权位极重,分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院,或办理大案、或纠察礼仪、或监察百官和地方,职能各有不同,御史大夫是最高长官,但御史大夫往往只是虚官,有名无实权,这样御史台的实权其实就掌在次官御史中丞的手上,虽只是正五品,但三品地要员也得给他面子,这就是李林甫的第一悍将王:.

杨国忠掌的是殿院,殿院负责纠察朝廷各种仪式,包括朝会地秩序、典礼的服饰、祭祀和皇帝巡省的大驾等等,他虽然狗屁不懂,但拍桌子骂娘是少不了、下属递来的报告不遂意则要扔到对方脸上去,总之架子是要摆足。

今天是他第二日上班,御史台位于承天门大街之东,左是太史监,右是宗正寺,杨国忠在几名属下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满面春风地从安上门进了皇城,仿佛夸街的状元,就差身上背条喜带,按理,他只需从太仆寺前穿过去,不远便是御史台,可他偏不,他要绕一个大***,一路接收各部官员的恭维,若是条件允许,他恨不得绕全国巡回演出一圈.

“杨大人福星高照,官运亨通啊!”.

“杨大人少年有为,不!那个中年有为,大器晚成!”.

“我看李相之后,台省之首非杨大人莫属”.

他一路洋洋得意,尾巴都要翘到天去,尤其走到都水监时,有几个伶俐的小官更是抢上来给他牵马缰绳,更令他血脉贲张,仿佛到达人生地顶点,当年他在中衣食无着,看人脸色度日,想不到自己也有今天,杨国忠只觉胸中豪气万丈,等一等!豪气万丈现在已经变成豪气千丈,因为前面有一辆马车在挡他的路,堵住了他豪气宣泄地渠道,杨国忠的脸立刻便阴沉下来,只见马车上下来一人,体形修长俊美、气质风流倜傥,他身着正四品朝服,正是吏部侍郎杨慎矜,虽然五百年前是一家,又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但杨国忠却不这样想,人家是帝王后裔,自己只是市井无赖,他的耳畔不由回响着在李林甫书房内,杨慎矜对自己的讥讽:

“杨参军诙谐活泼,好酒好赌好色却不好学,官场中必能游刃有余,哪还需我们关照,倒是有太真妃这个靠山,还得请杨大人将来多关照我们才是。”

事情已经过了两个月,但杨国忠却一个字也没有忘掉,此刻他竟然又敢堵自己的路,旧恨新仇,一齐在此刻爆发,杨国忠恶狠狠地盯着他,企图寻他的岔子,可是新官上任,业务还不熟练,看了半天,他只发现杨慎矜除了帽子似乎戴歪了点,其它就没有再发现什么。

一个属下估计是杨国忠肚子里的虫转世,立刻便猜到了上司的心思,急附耳向他低语几句,杨国忠笑逐颜开,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

他催马上前,阴阴笑道:“杨侍郎别来无恙呼?”

杨慎矜老远便看见了张狂的杨国忠,他是帝王之后,趣味高雅,对杨国忠这种恶俗的小人嘴脸实在是厌恶之极,当下,不由冷冷笑道:“杨大人在皇城走来走去想必是找不到自己的官署,不如我派人送你去,可好?”

杨慎矜的讥讽让杨国忠义愤填膺,他仰天干笑两声,指了指杨慎矜的马车道:“按礼制杨侍郎的马车应该停在道路左侧,可现在却停在右侧,占了尚书之位,本官身为御史中丞,有责任纠错,而且还要弹劾你。”

说到此,杨国忠眼皮向上翻,就等着杨慎矜向自己低头认错,再好好奚落他一顿,不料半天也没有动静,他定睛一看,却见杨慎矜已经上了台阶,压根就不理自己,杨国忠丢了面子,顿时恼羞成怒,他跳下马来大喝一声,“站住!再不向老子道歉,就休怪老子不客气了!”

杨慎矜呵呵大笑,背着手转过身来,望着杨国忠讥道:“我该叫你什么呢?杨寨主还是杨大爷,我若是你,早就跑回街头赌博喝酒去了,还在这里丢人现眼,我有一句话送你,全当作你高升的贺礼,你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腰,那根裙带千万要系紧了,否则,你可能连替我牵马的资格也没有了。”

“狗东西!你竟敢消遣老子。”

杨国忠胳膊一挽,握紧老拳冲了上去,别看他当年在王兵各面前吓得跟鸡似地,但对付杨慎矜这种文弱书生,却毫不含糊,此刻,他抡起老拳,当真变成了杨寨主.

狠揍了杨慎矜一顿。不!文明的说法应该叫肢体冲突,杨国忠才得意洋洋回到官署,老远便见一人站在门口,似乎有点面熟,他揉了揉被抓破了皮的眼睛,立刻认出来。是相国大人的儿子,新任兵部员外郎李银,刚才的杨寨主立刻变成了杨小弟,笑咪咪跑上前去,拉着他的手亲热道:“李公子当真瞧不起我么?想请你喝一顿酒都那么难。”

李银一见杨国忠顿时吓了一跳,只见他脸上、眼上都有被抓的痕迹,身上的官服也被撕了个口子,不禁暗暗忖道:“难道这杨钊也惧内吗?”

心中想,但嘴上却不能说,只当没看见。只拱拱手笑道:“我哪里敢瞧不起杨大人,只是我平时劣迹太多。怕御史中丞大人见了,弹劾我去。所以才不敢找你,想不到杨大人高升了,本色却不改,不用多说,我今晚要好好敲敲杨大人地竹杠。”

杨国忠立刻眉飞色舞道:“不如今晚去潜碧楼,我请客,那里的头牌我今晚包了。”

李银哈哈一笑,拍拍杨国忠的肩膀道:“我父亲对你评价颇高。果然不错,对我的胃口。不叫你杨大人了,叫你杨大哥!”

他见左右闲人颇多,便将杨国忠拉到一边低声道:“杨大哥高升可能嫉妒的人不少,我父亲让我转告你,要想不被人小看,就赶紧做几件实事出来,便可堵住所有人之口。”

杨国忠犹豫一下皱眉道:“我是想找事干,可是天下太平,却没事可做。”

李银见时机已到,便从怀里拿出那份地图副本塞给杨国忠道:“这就是一件事,沙州都督李清未经朝廷允许,擅自跨境偷袭吐蕃军,这份地图便是证据,我父亲指明要让杨大哥办此案,你可别辜负了他。”

杨国忠吓了一跳,怎么会是自己兄弟之事,这叫他怎么下得了手,李银见他眼中犹豫,便又冷笑一声道:“我再说一遍,这是我父亲特地关照你做的第一个案子,若做得好,我父亲会荐你到六部兼实缺官,若不想做,以后你也不用再登我家府门了。”

杨国忠地脸胀得通红,他是个聪明人,虽然皇上看重他,但宰相大人却万万不能得罪,否则将来有的小鞋穿,在切身利益面前,兄弟之情又渐渐消失了,李清的模样再一次被他抛到脑后,‘公事面前不枉私情!’杨国忠告诫自己一番,便慢慢伸手将地图接过来,揣进了怀里,又低声道:“请转告相国大人,他老人家的话国忠不敢不从。”.

若现在再让李清见李隆基,他一定会被吓一跳,只两个月的时间,李隆基便象老了十岁,夜夜笙歌使他生理调节开始跟不上,疲态毕露,他已经三天没上早朝了,每天早上他根本起不了床,一直要睡到日上三竿才慢慢起床梳理,然后来御书房坐半天,听取一些大事,小事便直接扔给高力士处理了。

可今天却有两件大事,先是兵部尚书裴宽赶来报喜,沙州大捷,都督李清率三千人歼灭来犯的吐蕃军七千余人,要求皇上嘉奖,这件事在十天前李隆基便在李清三日一次的报告中知晓了,而且所有的细节一字不漏地报告了他,因为敦煌城的城墙修补,无法守城,只能跨境迎头痛击,还有马匪的及时支援挽救了战局,李清请皇上赦荔非兄弟二人之罪。

对李清地坦诚李隆基十分满意,而他能以少胜多,保住沙州,击败前来偷袭的吐蕃军,更让他赞叹,他当即回信一封,将他和所有参战地将士好好褒奖一番,并答应他所提的一些合理要求。

可过了一会儿,另一件大事便来了,吐蕃赞普派特使来警告唐朝,沙州之事是唐朝主动挑衅,要求其严惩沙州都督李清,否则,一切后果都由大唐来承担。

话说得极不客气,言外之意就要出兵讨伐大唐,虽然李隆基并不想处罚李清,但从这封信便可看出来,吐蕃要对大唐用兵了,他现在急于知道陇右地备战情况。

‘诏李林甫火速进宫!’

但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杨国忠弹劾李清的奏折也递上了李隆基的御案.

注:杨国忠改名应是天宝九年,老高因剧情需要将他提前了;另外还有个大错误,老高一直把太真和玉真搞混,前面将杨玉环的太真妃写成玉真公主,错误巨大,罪不容赦,请大家批斗!批斗用的高帽已经用报纸叠好、戴上,上书四个大字:新年快乐!

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48章 冷刀子(五)第147章 东宫案(一)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349章 清洗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77章 捐钱募款(二)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339章 江山如棋(四)第199章 王忠嗣的进劝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46章 冷刀子(三)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68章 帘儿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62章 固执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256章 夜访第323章 安杨会第36章 贵人(二)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366章 劝说李豫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三百零八章第83章 孔方老道第262章 固执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250章 科举案(十二)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63章 夜泊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302章 外交的背后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265章 利用第360章 马嵬坡(三)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172章 至关重要的一战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13章 以字鉴人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279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下)第237章 赏牡丹贵妃思曲第304章 发动政变第29章 阆中(四)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226章 兴庆宫的早晨第149章 东宫案(三)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74章 绊脚石(二)第348章 后手第262章 固执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309章 夺权第182章 远谋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316章 敌踪乍现第30章 开店(一)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354章 战争与阴谋(四)第175章 比箭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235章 出家便是还俗第124章 滇东遭遇战第272章 诡异的刺杀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51章 暗流(三)第49章 暗流(一)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265章 利用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99章 二进宫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175章 比箭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语第329章 宫里的消息第25章 仪陇小摊(四)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
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48章 冷刀子(五)第147章 东宫案(一)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349章 清洗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77章 捐钱募款(二)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339章 江山如棋(四)第199章 王忠嗣的进劝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46章 冷刀子(三)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68章 帘儿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62章 固执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256章 夜访第323章 安杨会第36章 贵人(二)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366章 劝说李豫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三百零八章第83章 孔方老道第262章 固执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250章 科举案(十二)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63章 夜泊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302章 外交的背后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265章 利用第360章 马嵬坡(三)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172章 至关重要的一战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13章 以字鉴人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279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下)第237章 赏牡丹贵妃思曲第304章 发动政变第29章 阆中(四)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226章 兴庆宫的早晨第149章 东宫案(三)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74章 绊脚石(二)第348章 后手第262章 固执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309章 夺权第182章 远谋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316章 敌踪乍现第30章 开店(一)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354章 战争与阴谋(四)第175章 比箭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235章 出家便是还俗第124章 滇东遭遇战第272章 诡异的刺杀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51章 暗流(三)第49章 暗流(一)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265章 利用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99章 二进宫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175章 比箭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语第329章 宫里的消息第25章 仪陇小摊(四)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306章 试探性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