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兴庆宫的早晨

兴庆宫的早晨,大雨已初歇,空气中散发着泥土腥味和花香的混合气息,使人神清气爽,李清已在兴庆宫的政事堂大门前站了近一个时辰,无聊地望着几株残红凋零的桃树发呆。

现在已经过了巳时(上午九点),可李隆基的影子都没见到,‘难道这就是皇帝从此不早朝吗?’李清暗暗思忖,自从李隆基搬到兴庆宫后,每日的早朝没有了,?每天只是宰相们赶到兴庆宫和皇上商议国事,可这几日,每日一议也渐渐改成了三日一议,很快便结束,若有其他重大国事,要李隆基想到了什么才会召见某个大?臣。

‘李清!’一个夹杂着惊喜而清脆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路。

回头一看,一张娇艳如桃花般的脸庞出现在一丈外,只见她浓施粉黛、娥眉如画,却是杨花花,她身着浅黄色榴花长裙,前胸袒露,披着淡绿色纱巾,与厚重色浓的大唐皇室风格相得宜彰。

“你、你在这里做什么?”?杨花花的脸上飘过一抹绯红,眼睛也亮了起来。

“在这里自然是等皇上的召见。”

清微微笑一笑,“好久没见到三姐了,倒变得愈发高贵,快有点不认识了。”

被李清一夸,杨花花神情显出几分羞涩,可有又点担心道:“我就是我,怎么会不认识,若你不喜欢,我就换成原来的模样。”

“贵妃的姐姐自然不同于一般人,这样打扮更配你的身份,我看就不必再变回去了。”

李清见杨花花身边竟无一名宫女或太监伺候,略略有些诧异,“三姐独自一人在这里做什么?”

杨花花叹了口气,她慢慢走到桃树面前,蹲下去拾缀地上的花瓣,口气中略带一点伤感,“我也不知道走到这里来,我就这么一个人盲目的人,就象这雨后的桃花,凋零却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宿。”

李清忍不住笑了起来,“三姐说得太夸张了,你信不信,只要你喊一声,我杨花花想嫁人,那些什么尚书、侍郎保准排着长队前来应婚。”

杨花花蹲在地上,斜瞟了李清一眼,玉葱般的指头在土里画着圈圈,细贝一般洁白的牙齿轻轻咬着嘴唇,她低声问道:“那户部侍郎呢?他会不会来!”

李清淡淡一笑,“户部李侍郎是一堆牛粪,他不配插你这躲鲜花,而户部韦侍郎又太老了一点,儿子还小,恐怕也不适合!”

杨花花笑颜突敛,慢慢站起身冷冰冰道:“你来得太早了,皇上昨天睡得很晚,巡猎又受了点风寒,少说也要再过半个时辰才能来。”

说罢,她不理会李清,径直穿过花中小径,朝内宫飞快走去,可走到树下她忽然又回头,盯着李清看了半天,摇了摇头道:“你是个胆小鬼,连个女人都怕!”

李清一直望着她的背影消失,才无奈地耸了耸肩,今日所见,杨花花已经离虢国夫人越来越近了。

正如杨花花所言,李清足足又等了半个时辰,才见大太监鱼朝恩飞快地跑来,见到他便急声低喊:“李侍郎,皇上已经进书房了,你快跟我来!”

шωш★Tтká n★¢Ο

李清跟着鱼朝恩,快步向勤政殿走去,李隆基的御书房便位于勤政殿的最左首,这里已经戒备森严,李清经过一道又一道最严格的搜查,才终于走进了御书房,房内各种文书奏折堆了一地,高力士正跪在两本折子上,手脚麻利地整理着文书。

李清见李隆基正在御案前低头批阅几份奏折,他连忙下跪道:?“臣李清叩见皇帝陛下!”

“免礼!给李侍郎赐坐。”

李隆基并没有抬头,只随口答应,又过了一会儿,他写完了最后一个字,才将笔轻轻放下,搓了搓手对李清笑道:“朕最讨厌之人便是那帮御史,每次不是弹劾就是告状,一天的心情都不愉快,但爱卿却相反,每次来都会给朕带来好消息。”

他从抽屉里取出李清的那份奏折,兴奋之情溢于颜表,“今年朕最高兴之事,便是爱卿的六十万贯盐税解押进京,这才不到两个月,加上蜀中、荆襄、河东、山东等地,已经有百万贯入帐,看来不用等三年后,今年三百万贯的目标完全就能实现。”

他忍不住起身走到窗前,凝望着满院浓郁的春色,不禁感叹道:“其实治大国与持小家无异,一样为家境窘迫而发愁,朕之所以答应你推行新盐法,实在是因为国库空虚,眼看吃了上顿就没下顿,象一块沉甸甸的铅石,无时无刻不压在朕的心头,这没钱的日子令朕难熬啊!。”

他忽然回首望着李清,又似高兴又似埋怨道:“照这个趋势下去,今年少说也能收到五百万贯盐税,你却给朕说今年只有二百万,这差距也太大了一点。”

李清起身笑道:“禀陛下,新盐法推行,各地大盐商惟恐价格还会上调,一般都会多存一些货,

而这些存货消化尚需要一定时间,所以这一百万实际是透支了后两个月的税款,过几个月,若盐价稳定,榷盐量就应该会有所下降。而另一方面,二百万贯臣是按一个较低的价格估算,给自己留了一点余地,其实臣心里明白,今年三百万贯的盐税入库没有问题。”

李隆基点点头,回坐到椅子上,神情轻松,半开玩笑道:“你说得不错,谁没事会多吃盐,我大唐人口在这里,耗盐量是稳定的,这盐税也应该变化不大,不过从这件事上朕发现我们大唐的财力还是有潜可挖,你还有没有好的建议,再给朕一个惊喜。”

李清微微一笑,取出一本奏折,双手呈上,“臣是有一个建议,不仅能将民间的余钱利用起来,而且还能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李隆基轻松的表情渐渐变得严肃起来,隋之灭亡就是朝廷与地方的矛盾过于尖锐所致,大唐自开国以来便致力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如将基层官员的人事任命权收归朝廷,又如限制河东、山东大族的势力,虽然采取种种措施,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募兵制下朝廷财力不足,导致地方养兵,这又是一个隐患,今天李清却突然提出此事,着实让李隆基意外。

高力士上前接过李清的奏折,递给了李隆基,他摆摆手,命李清先坐下,便打开奏折细细阅读起来,内容就是李清对李林甫所言之事,成立国家柜坊,吸取民间储蓄,但今天李清给李隆基的奏折里却增加了很多内容,包括将柜坊分支延伸到每一个县,各县所收税赋直接上缴柜坊,就视同上缴朝廷,再由柜坊自己的体系将钱粮押运进京,统一由户部度支,这样,实际上就是将地方的财权变相地收归朝廷,从财政上遏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壮大,这才是李清的真实目的,要想避免安史之乱和将来的藩镇割据,必须多管齐下,从体制上不给安禄山之流发展壮大的机会,掐断他们的财源,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另外唐朝的货币流通比较薄弱,象百姓纳税、官员俸禄等等大多以实物为主,所以银行的兴起也会促进货币流通,逐渐减少唐朝实物交易的数量,将大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李清的建议俨如打开一扇大门,让李隆基看到了他从未见过的景色,他明白这份奏折的分量和内涵,其实就是改变了国家的财政分配制度,将以前朝廷与地方的财政收支各走其路,改成全部收归朝廷,再按各地预算下拨给地方。

房间里异常安静,高力士站在一旁忧心地望着李清,从皇上的专注的程度他便可推知李清的所奏之事必然事关重大,若涉及到朝政,他应先禀尚书省,再到中书省经丞相预览眉批后才能递到皇上这里来,上次新盐法的推行便绕过了李林甫,而现在再次越权上报,一而再、再而三,一旦被李林甫抓住不放,皇上也保不了,难免被责,看来,他行事还是嫩了一点啊!

“此事事关重大,朕要会同各位宰相商量之后才能决定。”

李隆基将奏折小心收好,望着李清半天,从御案上拿起他最心爱的碧玉镇纸递给李清温和地笑道:“朕已经老了,当年的雄心已不复存在,精力也不随心,唯一的心愿只想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让朕安娱暮年,爱卿年少有为,望卿能尽心效忠朕及朕的子孙,这镇纸跟了朕三十年,是朕最心爱之物,现赐予你,希望你能记住朕今日之言,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李清跪下,高举双手接过镇纸,沉声道:“臣决不负陛下期望,望陛下能保重龙体,带领我大唐臣民将开元盛世延续万年!”

李隆基点点头,“说得好!朕记住了,你回去吧!好好休息几天,养足了精神再来为朕效力。”

第8章 童生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314章 导火索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273章 浔阳惊变第160章 曲江流饮(上)第375章 京兆尹与左相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153章 东宫案(七)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48章 冷刀子(五)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240章 科举案(二)第276章 拉拢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315章 兵不厌诈第210章 寻第278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中)第107章 帘儿进京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262章 固执第50章 暗流(二)第335章 谋河西(下)第65章 杨家(四)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148章 东宫案(二)第93章 李林甫的烦恼第64章 杨家(三)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52章 暗流(四)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51章 暗流(三)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304章 发动政变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第99章 二进宫第95章 初见太子第144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下)第121章 美女与阴谋第293章 艰难的行军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94章 又见故人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17章 摸奖第170章 横峰突起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107章 帘儿进京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16章 义助第269章 意外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第51章 暗流(三)第220章 庆王之痛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265章 利用第218章 天地为媒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166章 谁是卧底?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50章 暗流(二)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137章 南诏内讧(下)第267章 蓄势第56章 暗访第124章 滇东遭遇战第17章 摸奖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362章 马嵬坡(五)第357章 战争与阴谋(七)第304章 发动政变第114章 成亲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57章 反击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35章 出家便是还俗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10章 寻第275章 角力开始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365章 微妙的朝议第253章 荐官
第8章 童生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305章 小规模战役第314章 导火索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273章 浔阳惊变第160章 曲江流饮(上)第375章 京兆尹与左相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153章 东宫案(七)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48章 冷刀子(五)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240章 科举案(二)第276章 拉拢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315章 兵不厌诈第210章 寻第278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中)第107章 帘儿进京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262章 固执第50章 暗流(二)第335章 谋河西(下)第65章 杨家(四)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148章 东宫案(二)第93章 李林甫的烦恼第64章 杨家(三)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52章 暗流(四)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51章 暗流(三)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304章 发动政变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第99章 二进宫第95章 初见太子第144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下)第121章 美女与阴谋第293章 艰难的行军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94章 又见故人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17章 摸奖第170章 横峰突起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107章 帘儿进京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16章 义助第269章 意外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第51章 暗流(三)第220章 庆王之痛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265章 利用第218章 天地为媒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166章 谁是卧底?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50章 暗流(二)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137章 南诏内讧(下)第267章 蓄势第56章 暗访第124章 滇东遭遇战第17章 摸奖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143章 高力士夜访李林甫(上)第327章 安禄山的时机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362章 马嵬坡(五)第357章 战争与阴谋(七)第304章 发动政变第114章 成亲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57章 反击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35章 出家便是还俗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10章 寻第275章 角力开始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365章 微妙的朝议第253章 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