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马嵬坡(六)

又开始大了起来,内院的房间里静悄悄的,充满了药力士出去还未归来,只有一个小宦官和御医在照料沉睡中的李隆基,忽然,隔壁佛堂里传来低而尖锐的争吵声,几个侍侯杨贵妃的宫女冒着雨惊恐地跑到院子里,挤在屋檐之下,小宦官蹑手蹑脚走院子里,从向屋里看去,不由吓了一跳,只见韩国夫人、国夫人还有右相国舅爷正围着贵妃争论什么,而贵妃则低着头一声不语。

这时,御医慌慌张张跑出来,向小宦官招呼,“公公快来,陛下醒来了。”

尖锐的低声往往比敞亮的高音更具有穿透力,李隆基被吵声惊醒了,他的身子动了一下,手撑着床榻吃力地坐起来,只觉头痛欲裂。

“内侍!内侍!”他轻呼两声,没有听见高力士的回答,只有一个小宦官惊惶地跑进来将扶坐好,“奴才该死,奴才到隔壁看情况去了。”

“你们高总管呢!他人到哪里去了?”李隆基捏了捏额头,感觉头痛好了一些。

小宦官不敢乱说,便战战兢兢答道:“大总管出去了,留奴才伺候皇上。”

“出去了?”李隆基心中疑惑,这么大的雨他会去哪里?这时隔壁杨国忠的嗓门忽然大了起来,透过雨雾隐隐传来他的一句话,“娘娘,你糊涂啊!”

李隆基的心思又转到了眼前,诧异地问道:“谁在隔壁吵嚷!”

“是韩国夫人和国夫人。还有国舅爷,他们好象在和贵妃娘娘争吵什么?”

“快扶朕去看看!”李隆基吃力地站起来,扶着小宦官向门走去,这时他又听见杨花花的声音传:“四妹,三哥说得对,这关系到我们杨家将来地荣华富贵,你就别犟了。”

李隆基忽然生出个念头,他不再向门口走去,而是慢慢走到窗边。这里和隔壁只有一墙之隔,声音异常清晰。

“四妹,你太固执了,将来皇上百年之后,你无儿无女还能靠谁?还不是要依仗我们这些兄弟姐妹,我们如果都被收拾了,那谁还能保你?四妹。你就算不为我们着想,也要为自己着想啊!你现在已快四十岁了,怎么还这么糊涂!”这是杨国忠,他的语气有一点急了,话语中又隐隐带着一丝威胁。

或许是‘四十岁’这三个字刺激了杨玉环,这时一直沉默的她忽然开口了,她声音轻柔。但语气却严厉,“二姐、三姐你们就别逼我了,不管立谁为太子都不是我应该过问的事,国,你既然想立永王,那就直接去和皇上商量。只要你理由充足、道理服人,皇上也会听的,为何每次都要我去说,我不想做这种事,你知道吗?”

“四妹,我说话皇上哪里肯听?若管用我还求你做什么!”杨国忠见屡劝无用,无形中语气有点恼怒起来。

其实杨国忠现在去劝李隆基立永王。李隆基未必不会不听。虽然李隆基一直打算立楚王。但忽然爆发了安禄山造反,又使李隆基对李豫的能力和威信担忧起来。在求稳的心态下,他便对李豫产生了动摇,否则就不会将李豫单独留在长安,这其实就是暗示他放弃了李豫,永王李璘看出了这一点,便抓住机会来找杨国忠,但杨国忠却没反应过来,还是走老套路来求杨玉环,不料却遭到了冷拒。

或许是觉得自己有点失态了,杨国忠又急忙放缓了语气道:“我当然也要去说,但你在皇上身边先劝,我再去说,这样才会有效果,否则就我一人去说,恐怕皇上真不会听我的。”

杨玉环的声音依旧轻柔,但语气却愈加严厉,“皇上不听你地话,那你应该检讨你自己,皇上一朝经历多少宰相,为什么别人的话皆听,就偏偏不听你,三哥,你当宰相这几年都做了什么?安禄山造反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我在宫中都听说了,这清君侧不就说你吗?你明明没那个能耐做宰相,却偏要逞强,最后把事情弄得一团家害死的,就是你!”

杨玉环越说越气,她似乎站了起来,生气地道:“我这就去看看皇上有没有醒来,若醒了,我就劝他罢你的宰相。”

旁边的是韩、二夫人立刻拉住了她,连声劝道:“四妹快坐下,先消消气,皇上已经病了,若你再气病,怎么得了!”

这时,李隆基已经完全明白过来,杨国忠想支持永王为太子,自己不敢来说,便撺掇玉环来吹枕边风,却被拒绝了,李隆基暗暗点了点头,这就是她喜欢杨玉环的一个重要原因,她不干政,最多就是为杨国忠求求情,和当年武惠妃地权欲熏心完全不同。

不过,杨国忠的话却从一个侧面提醒了他,现在局势大乱,若不早定太子,极可能会造成自己几个儿子间的内斗,不管是谁杀了谁,都是一个人伦悲剧,他不再听他们说话,而是慢慢走回床边,躺了下来,他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醒来时天已经黑了下来,雨淅淅沥沥的,还没有停止,高力士早已回来,睡了一个下午,李隆基的精神好了很多,不过吃晚饭的时候,杨玉环却一声不语,虽然她极力在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但从她两眼红肿便可看出她曾哭过,李隆基心中暗暗叹息,杨国忠说得对,她无儿无女,自己是应替她地将来考虑一下。

吃罢晚饭,杨玉环又去了佛堂,望着她孤单的背影,李隆基沉思了片刻,终于下定决心,回头对高力士道:“去!将永王替朕叫来。”

高力士也察觉到了气氛有异,杨家兄妹争吵之时他正好不在。等他回来后小宦官便退下了,没有人告诉他发

么事,可现在已经没有时间给他去慢慢调查,他只得去了,片刻,李璘匆匆赶到。他心中紧张到了极点,不用说他也能猜到皇上召见他是为了何事,杨国忠果然仗义,这么快就办成了此事。

李璘跪倒在地,必恭必敬地磕了三个头。“儿臣参见父皇!”

李隆基默默地注视着他,多年前自己就曾想立他为储。可后来因李亨中箭而不了了之,在诸子中以他为最沉默,虽然他的相貌不佳,但思路清晰,做事也颇为干练。只是心机较深,这一点让自己不喜。不过现在大唐社稷势危,却正需要一个有心机、有魄力、有手段地人来拨乱扶正,象李豫那样温良宽厚之人反而不适合了。

想到此,李隆基温和地笑道:“璘儿,你起来说话吧!”

“是!”李璘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垂手而立。

李隆基慢慢躺下,高力士急忙要替他将靠褥整理好。但李隆基却轻轻推开了他。自己将靠褥拉拉直,他瞥了一眼高力士,这才缓缓对李璘道:“现在地时局想必你也明白,朕来问你,若长安被叛军所占,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高力士碰了个钉子,心中正诧异时,却忽然听到李隆基说出这句话。心中大吃一惊,他原以为李隆基召见永王是要让他代表自己去安抚李清,毕竟他身体不适,可现在他这句话竟隐隐有托付大事地意思,高力士愣住了,今天下午,究竟发生了什么?

李璘却心中狂喜。这句话他没有问留在长安地李豫。而是问自己。这就是说他将舍李豫而用自己了,不过狂喜归狂喜。脸上却不能表露,李璘低头沉思一下,方才小心翼翼道:“安禄山虽攻入关中,但他的兵力也不足,现在李清率安西军精锐已至,最后鹿死谁手未为可知,而李光弼、郭子仪在河东、河北大胜,足以弥补长安的遗憾,更兼之益州有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完全可以训练出一支军队来,再有河南、江淮地义军呼应,儿臣以为用不了多久,安禄山必将成困兽之势,扑灭叛军指日可待。”

李璘一边说,一边偷偷观察父皇的脸色,他认为父皇现在如此沦落,心中的凄惶可想而知,所以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安慰,只要自己把目前有利的方面都罗列出来,让他得以宽慰,后面的事就好办得多。

不料李隆基却没有因为他地话露出宽慰地神色,眉头反而微微皱紧了,李璘说的话虽然好听,却没有半点意义,可以说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更重要是他没有抓住现在局势的最关键,那就是李清的安西军,如何将这支生力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最要紧的。

不过李璘地眼光看得还是比较全面,这多少让李隆基找出一点可赞之处,他点了点头道:“朕原本想立长孙为储,可他尚年轻,做事经验也略显不足,兼之反对他的人太多,实在担不了这副重担,朕就想问问你,如果朕立你为东宫,你可愿意?”

不等李璘跪下谢恩,高力士大骇,他再也顾不得内官应有的顺从,当即跪伏在地上高声喊道:“皇上不可!”

李隆基与李璘二人脸色同时大变,皆怒视高力士,此时房间里地气氛压抑之极,过了半晌,李隆基才挥了挥手对李璘道:“璘儿先下去,朕以后再和你说此事。”

李璘地脸色变得异常铁青,他恶狠狠地眼神几乎可以将高力士撕成碎片,万般无奈,只得暗暗一咬牙,含恨退下去。

李隆基没有说话,也不理睬跪在地上的高力士,他直勾勾地盯着窗外,淅淅沥沥地雨点敲打着屋檐,在这个沉闷的夜里显得份外刺耳,良久,他才开口道:“你说,下午你到哪里去了?不要告诉朕你到雨中散步去了。”

“老奴到李清那里去了。”高力士微微闭上了眼睛,低声说道。

“很好!你没有瞒朕,这很好!”李隆基一阵冷笑,“朕相信你,封你为骠骑大将军,把奏折都给你代批,更对你言听计从。连太子都要称你一声兄。这些朕都不计较,只因你是跟了朕五十年地老人,可你是怎么报答朕地?瞒着朕去私自和大将接触,还不知道你们都商量些什么,现在居然敢当面刺朕。朕真是瞎了眼,竟然会相信你!”

高力士泪水早流了满面,他浑身颤栗着,李隆基的最后一句话使他全身猛然一震,他再也无法克制内心地痛苦。从怀中取出一本折子,一咬牙双手奉了上去。“陛下!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

李隆基狐疑地看了看他,一把夺过折子,随手将它放在桌案上摊开来,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足有近千人。他上下草草浏览一遍,脸色霎时变得苍白。这竟然是拥戴楚王为储的签名,而且墨迹新鲜。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你、你又是从哪里得来?”着,连话都有点讲不清楚。

高力士在地上连磕三个头,“陛下,这就是下午李清给我地,是早上大伙儿刚刚签的名。”

“什么!”李隆基霍地站起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紧紧地盯着高力士道:“你再说一遍,你的意思说李清是从长安过来的吗?那叛军呢!他们没进长安吗?”

高力士他地胸膛剧烈起伏,心中积压地悲痛终于爆发,他悲声喊道:“陛下糊涂啊!难道就猜不到李清其实已经大败叛军吗?要不他怎么会突然来此!”

李隆基忽然觉得眼前昏黑、腿发软,他本能地向后抓了一把,却什么也没抓到,一下子瘫软在床上,几茎稀疏地胡子在簌簌地抖动。他望着屋顶的影子怔怔地发愣,心里已乱成一

防线,向他内心最深处袭来。

“陛下!李清有欺君大罪,当罪该万死!”不知何时,杨国忠出现在了门口,他是求杨玉环帮忙不成。决定自己来说服李隆基。不料正好听见高力士的悲喊。如果说李林甫一生最大的渴望是推翻李亨,那杨国忠这一生最大的梦想便是置李清于死地。假如一个人当他被自己的极端情绪所左右时,他往往就会失去理智,杨国忠就是这样,他浑然没有考虑到什么危险,而是生出一种终于可以置李清于死地的轰然狂喜。

他也不等李隆基召他进来,便一步跨进房间,向李隆基跪下行一大礼道:“陛下,臣有话要说。”

杨国忠地严厉之声使李隆基一下子从恐惧中挣扎出来,是啊!一日一夜地拼命赶路,病痛、饥饿,落魄于荒山野岭地屈辱,现在看来就象是猴子耍地把戏,整个长安地人都在一旁看他的笑话,一种被愚弄地怨恨深深刺痛了他帝王地自尊,他猛地坐了起来,顺手抄起一只茶杯,狠狠地朝高力士脸上砸去,‘啪!’地一声,茶杯在高力士地脸上开了花,血流满面,高力士身子晃了晃,晕倒在地。

“来人!”李隆基厉声大喝,韦应物当即率了两个侍卫冲进来,见此情景都愣住了。

李隆基一指高力士,对他们恶声道:“将他给朕拖出去,关押起来!”

韦应物不敢多言,立刻和两个侍卫将高力士抬了出去,李隆基一直目送他们远去,目光才收回来,望了杨国忠一眼道:“你有什么话要说!”

杨国忠立刻磕了个头,指着自己的心道:“陛下,臣虽然愚钝,但对陛下忠心耿耿,从无二心,而李清虽然能力很强,可他一但掌权便生了异心,这种人比安禄山更为可怕,臣今天就奇怪,他从凤翔去长安根本就不该走此路,现在才明白,他是专程追赶陛下而来,而且他只带一千军来,陛下不觉得奇怪吗?”

李隆基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弯下腰,冷森森地盯着杨国忠道:“你是什么意思,给朕说清楚!”

杨国忠向两边看了看,他跪着向前爬了两步,凑近李隆基压低了嗓音道:“臣怀疑他是想装扮成叛军,在这荒无人烟处对陛下下毒手。”

“这可能吗?”李隆基倒吸了口冷气,虽然杨国忠所说听起来荒诞不经,可细细一想,又确实有这个可能,尤其是他眼前这份千人联名书。如果自己死了,那李豫不就顺利登位了吗?

“这、这该怎么办?”种莫名地恐惧,而现在恐惧已经细化、具体化,就眼睁睁地摆在他面前。

“陛下,臣以为不如先下手为强,先杀了李清,以绝后患!”终于有机会在皇上面前说出了平生最想说的一句话。杨国忠心中顿时轻松了很多,而且对此事他地思维异常活跃。一连串的妙计从他脑海里冒出,但他见李隆基犹豫,便忍住计策。先替他解开心结道:“陛下,李清领安西军不过几年。还远没有到安禄山控制河北军的程度,臣听原安西判官王滔说,李清施诡计赶走高仙芝,很多人都不服。象毕思琛、康怀顺、陈奉忠这些大将都是表面服他,心却不服,还有李嗣业在军中威望极高,陛下发一纸诏书给他,他必然会站在陛下这一边。所以陛下根本就不用担心李清死后安西军会造反的问题,而且现在还有一个绝好的机会。”

“什么机会?”不知不觉,李隆基已经被杨国忠牵住了鼻子。他心乱如麻,耳畔只听杨国忠道:“他只带了一千军。而陛下的羽林军却有一千五百人。如果这个机会不抓住,将来再想杀李清,恐怕就难了。”

“不行!不行!”安西军,你这个办法太冒险了。”

“陛下。力敌不行,难道就不能智取吗?”杨国忠见李隆基已经有杀李清之心,便强摁下心中地狂喜。小心翼翼道:“今天陛下不是没有接见他吗?现在将他召来,趁机杀了他,再重重封赏他地手下将领,他们跟李清也不过是想混个前途,有陛下的封赏,我想他们不会不动心地。”

他见李隆基依然沉思不语,杨国忠又道:“臣还有一个更稳妥的办法。就是命陈玄礼以接交兵权为借口。将李清骗入军营杀之。这样,李清地亲兵随从也伤害不到皇上。”

李隆基心中烦乱。迟迟下不了决心,他向杨国忠挥了挥手道:“你先去吧!此事让朕再想想。”

杨国忠见他下不了决心,只得慢慢退下,到门口时,他又不甘心地说道:“李清极可能在后半夜动手,陛下要早下决心。”

李隆基慢慢走到窗前,他心中几乎要烦闷得发狂了,就象许多小老鼠在啃着一样,又象一盆火在燃烧,他想把什么东西都摔破,又想冲到雨中去乱跑。

此刻,他已经相信了杨国忠之言,李清就是来杀他,不管是他自己想篆位、还是为了李豫,如果换作是他李隆基,他也同样会这样做,这就是皇位争夺,残酷而无情,当年他追杀太平公主时,不就是这样下了杀手吗?

现在他唯一担心的就是风险太大,可如果不杀死李清,他一样会来杀自己,这却和风险无关了,就在这时,佛堂那边传来杨贵妃低微地咳嗽声,声音虽小,却如一道雷声在李隆基耳畔滚过,一下子将他敲醒,自己这是怎么了,这般犹犹豫豫,若李清先动手,不仅是自己死,还有爱妃,她如果被乱军玷污该怎么办?

李隆基终于

决心,就算要冒风险他也认了,他立刻走到案边,匆封密旨,又读了一遍,放进一只信封里封好了,走到门口低声令道:“来人!”

韦应物匆匆上前,半跪听令,李隆基将密旨递给他,低声命道:“你速去找到陈大将军,将朕地旨意给他,命他照朕的旨意行事。”

“是!”韦应物接过密旨,贴身收好了,转身大步而去,片刻便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李隆基望着黑沉沉的雨夜,心中充满了焦虑。

且说韦应物从驿馆里出来,他顺着小路迅速走了几十步,便进入了黑松林,马嵬驿位于一个小山丘上,周围都是树林,无法驻军,所以除了数百人在驿馆周围值勤保护外,羽林军的大队人马都驻扎在山丘之下,与李清的军队一东一西,在两翼护卫。

韦应物沿着泥泞的山路走了近百步,寻到一个僻静处,他小心翼翼地用尖刀挑开信皮。取出了里面地密旨,借着手上地火把,匆匆看了一遍,他不由大吃一惊,一下子跌坐在地,杨国忠竟给皇上出了这种主意,真是罪该万死了,一但兵乱,这会害死皇上的。他呆呆地想了半天,忽然将手中的火把踩灭了,一转身,竟李清的大营走去.

灯光下,李清抽出密旨看了起来,脸色变幻不定,半晌。他微微冷笑一声,又将密旨放回信封,递给韦应物道:“多谢你了,这封密旨你依然去交给陈玄礼。”

韦应物却没有动,他忽然跪了下来,给李清磕了个头,流着眼泪道:“这都是杨国忠怂恿皇上。请大将军看在过去皇上善待你的份上,放过皇上和贵妃娘娘吧!”

李清斜睨了他一眼,冷冷一笑道:“既然你向着皇上,为何又把密信给我,让陈玄礼杀了我不就行了吗?”

韦应物挺直了身子,他摇了摇头道:“羽林军从原来的两万人,逃亡到现在的一千余人,军心早已涣散。加之昨夜奔逃一夜,又被淋了两个多时辰地雨,直到今天下午才每人喝了一碗稀粥,大家心中早存不满,莫说大将军有亲兵护卫前去,就算大将军单枪匹马,他们也未必肯动手。亏杨国忠想出这种烂点子。这不是要害死皇上吗?”

说到这里。韦应物又向李清磕了个头,哀声求道:“说起来我还是大将军的下属。本不该提这些非分地要求,可皇上已近暮年,已活不了多久,而贵妃娘娘虽是杨家之人,但她和杨国忠之流完全不同,她宽厚善良,从不干政,我实在不忍心她被杨国忠连累,所以特来求大将军饶她一命。”

李清默默地点点头,“你的心意我知道了,我会考虑,现在你快些去吧!在我这里呆久了会引起人怀疑。”

韦应物见李清不肯直接答复,他心中长叹一声,只得去了。韦应物刚一走,旁边的荔非元礼立刻粗声粗气道:“大将军,不能听他的,皇帝老儿不能饶,还有那个贵妃女人,她是个妖精祸害,更不能留!”

李清瞥了他一眼,哼了一声道:“你这个莽夫,就知道杀,此事我自有长远打算,你不要多嘴!”

且说陈玄礼得了李隆基的密旨,他背着手在大帐来踱步,心中极为忐忑不安,皇上竟然命他杀李清,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心怀疑虑,但他不敢违抗圣旨,只得照办,已经派人去请李清来办理指挥权移交,又秘密在帐下埋伏了一百名亲兵,只等李清进帐时砍翻他。

可怜陈玄礼尚不知道李清是从长安来,否则打死他也不敢冒这个险,他只当皇上是想趁机夺李清地兵权,就象当初杀朔方节度使张齐丘一样,而且陈玄礼自己也隐隐藏有私心,一但李清被杀,那安西军极可能就交给自己。

现在只要手中有兵,他就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陈玄礼想到得意处,竟忍不住嘿嘿笑了起来。

约过了半个时辰,亲兵来报,李清来了,还带了三百骑兵相随,陈玄礼急忙迎出帐去,老远便见李清穿着一身盔甲快步走来,陈玄礼拱手笑道:“大将军,当年在南诏时我便说你前途不可限量,现在看来果然不错,三十余岁就当了安西郡王,比那哥舒翰可强多了。”

李清亦停下脚步,向他拱手笑道:“陈老将军在军中资历深厚,应是我向老将军交权才是,现在怎么反过来,让李清不安,我明日定给皇上说明此事,重新将权交给老将军。”

陈玄礼仰头哈哈一笑,“明天地事明天再说,来!来!来!大将军请随我进帐细谈。”

说着,他亲密地挽起李清地手臂,便朝大帐里走去,可他走出一步,李清却纹丝不动,陈玄礼心下一惊,急向李清看去,只见他似笑非笑,眼睛里充满了嘲讽之意,陈玄礼顿时明白过来,大骇之下丢下李清便往大帐里冲,可是已经晚了,李清一把揪住他的后脖领,用力一拽,竟将他拖翻在地,随即踩住他地头命道:“给我绑了!”旁边冲上来几个亲兵,将陈玄礼死死地绑了起来。

李清从他怀中搜出了密旨,向他冷冷笑道:“你连事情都没弄清便想杀我,实在是愚不可及!”

他将密旨往怀里一揣,翻身上马,从皮囊里掏出一只号角,仰天吹响,霎时间,四周喊杀声大作,伴随着嘹亮的号角声,群山震撼、空谷回荡,在黑暗的雨夜中久久不肯散去。

第179章 高原奇兵(一)第三百零八章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34章 美人计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317章 请君入瓮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2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二)第67章 官从天降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38章 去成都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347章 江山如棋(十二)第38章 去成都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342章 江山如棋(七)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43章 风骤起(二)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317章 请君入瓮第154章 东宫案(八)第213章 前夜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后忠告第263章 夜泊第58章 门生第29章 阆中(四)第366章 劝说李豫第11章 新政县的鲜于府(一)第290章 高仙芝的小鞋第238章 清平调李翰林醉酒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224章 李隆基的办法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105章 各怀心事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368章 宫中秘议第168章 皇杠被劫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260章 解谜(下)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语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第20章 官司(四)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205章 谁为左相?第176章 异乡第176章 异乡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94章 又见故人第40章 初到成都(二)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51章 暗流(三)第261章 策划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133章 毒杀皮逻阁第304章 发动政变第166章 谁是卧底?第237章 赏牡丹贵妃思曲第16章 义助第116章 故地重游第349章 清洗第364章 马嵬坡(七)第166章 谁是卧底?第241章 科举案(三)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297章 石国使者第253章 荐官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2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二)第95章 初见太子第32章 开店(三)第315章 兵不厌诈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85章 海家的把柄(二)第218章 天地为媒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63章 再别帝京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137章 南诏内讧(下)第260章 解谜(下)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227章 因爱生恨
第179章 高原奇兵(一)第三百零八章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34章 美人计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317章 请君入瓮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2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二)第67章 官从天降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38章 去成都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347章 江山如棋(十二)第38章 去成都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342章 江山如棋(七)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43章 风骤起(二)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317章 请君入瓮第154章 东宫案(八)第213章 前夜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后忠告第263章 夜泊第58章 门生第29章 阆中(四)第366章 劝说李豫第11章 新政县的鲜于府(一)第290章 高仙芝的小鞋第238章 清平调李翰林醉酒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224章 李隆基的办法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105章 各怀心事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368章 宫中秘议第168章 皇杠被劫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260章 解谜(下)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语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第20章 官司(四)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205章 谁为左相?第176章 异乡第176章 异乡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94章 又见故人第40章 初到成都(二)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51章 暗流(三)第261章 策划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133章 毒杀皮逻阁第304章 发动政变第166章 谁是卧底?第237章 赏牡丹贵妃思曲第16章 义助第116章 故地重游第349章 清洗第364章 马嵬坡(七)第166章 谁是卧底?第241章 科举案(三)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297章 石国使者第253章 荐官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2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二)第95章 初见太子第32章 开店(三)第315章 兵不厌诈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85章 海家的把柄(二)第218章 天地为媒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63章 再别帝京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137章 南诏内讧(下)第260章 解谜(下)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227章 因爱生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