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

大哥!我在这。”府门外一个中年男子在向高尚使劲幽暗,看不见他的脸庞,但从他的声音,高尚听出他便是自己的亲弟高云,便快步走上去,高尚是开元年间进士,候官不得,他便走了当时最常见的一条路,投身军阀权贵为幕僚,以博前程,他慧眼识人,不顾别人耻笑,毅然投靠了当时尚未发迹的安禄山,随着安禄山的一步步高升,他也慢慢向自己的人生辉煌迈进。

“云弟,你怎么来了。”黑暗中,在他弟弟的身旁还站着一人,背负着行李,想必是他的仆从家人,高尚一时也没有留意,他的弟弟在商州务农,平时来往甚少,今天怎么会有空来,而且是来长安而不是幽州,高尚着实不解。

“听说大哥升了官,我特来祝贺!”他弟弟一边道,一边打量安禄山气势恢弘的府第,连连感慨道:“这座宅子比州衙还气魄,当官就是好啊!”

“你说什么?”高尚一呆,他见旁边之人脸上带有笑意,不象是个下人,不由一指他问道:“这位是?”

“他不就是大哥派来接我的贾先生吗?”

“什么!”高尚大吃一惊,他忽然反应过来,这其中有诈,他大吼一声“来人!”转身便跑,但是已经晚了,旁边之人的笑容已经变得异常诡异、狰狞,他抬起手,‘嗖!’地一声,从袖子里射出一道寒光,直没入高尚的后脑,随即他连跑数步。纵身跃下台阶。等门口的士兵反应过来,他已经消失在茫茫地暮色之中。

安禄山父子赶来时,地上只有两具冷冰地尸体。安禄山半天也说不出话来,一个是他最信任的幕僚,而另一个是自称他弟弟的刺客,门口地士兵一口咬定,这个人就是同伙。

“父亲,这怎么办?”突来的变故使安庆宗惊慌失措。他越想越害怕,最后方寸大乱地回头喊道:“弟兄们都上马,我们冲出去。”

“混蛋!”安禄山狠狠地扇了儿子一记耳光,怒喝道:“滚回去!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准动。”

士兵们吓得急忙将安庆宗推进门去,这时安禄山慢慢走到高尚尸首前,最后再看了他一眼,长叹了一声。吩咐左右道:“把他抬走,好好厚葬了。”

他回到房中,强迫自己先冷静下来,现在已经没有时间来追查高尚的死因。惟有自己平安地离开长安才是当务之急,现在离城门关闭还有一个时辰。是走还是不走?安禄山遥望兴庆宫方向,突来的变故使他心中充满了忧虑,明日他能走得了吗?

‘罢了!罢了!自己已在人算计之中,如果再不走,必然还会生变,大丈夫当断则断,走!’

想到此,安禄山转身走到桌前,给李隆基写了一封信,只说契丹作乱,河北军民死伤籍枕,他心忧社稷,必须连夜赶回,来不及向皇上请辞,下次再来请罪云云。

写罢,他命安庆宗天亮后给李隆基送去,自己则在一千铁卫的护卫下,向城门冲去,他们刚刚离开,在安禄山府对面地房顶上,一条黑影便迅速起身,轻轻跳下地,向兴庆宫方向疾奔而去。

说来也巧,安禄山一行刚到明德门,正好遇见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从北都太原练兵返回,高仙芝调回长安已经一年多了,心境已从最初的愤怒、绝望转为平淡,他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右金吾大将军地位虽高,却是个闲职,高仙芝也随遇而安,和家人一起过过平静的日子,渐渐地,往日的辉煌与雄心都消磨在一日复一日的家庭琐事之中。

他是几个月前奉旨去太原练兵,一直到正月初三才结束返京,夜暮中,只见一大群骑兵拥挤在城门处,守门士兵不肯放他们出去。

高仙芝策马上前厉声道:“何事吵嚷?”

守门校尉认识高仙芝,急忙上前禀报道:“禀报高大将军,安禄山的随从要离京,可他们没有兵部遣返令,属下不敢放他们出城。”

这时,安禄山的亲兵都尉上前怒视校尉道:“我家大帅下午去了咸阳,刚刚派人来说,他那里不安全,所以我们要赶去护卫,这是我们分内之事,还需要什么兵部令牌?”

“下午不是我值勤,我不知晓。”推给了高仙芝,“既然在高大将军在这里,我们听大将军的命令!”

“这个.

高仙芝忽然发现自己上了贼船,不准,会得罪安禄山,准了,又怕有人弹劾他罔故法度,着实让他难办,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这么阴差阳错,若高仙芝一直在长安,他必然会对安禄山造反一事的传闻有所耳闻,也就不会冒这个险,他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只沉吟一下便道:“既然安帅在咸阳,确实是需要人护卫,这次情况特殊,就放他们去吧!”

“高大将军有令,可放行!”

守门校尉话音刚落,千余骑兵蜂涌而出,铁蹄击地,声若雷鸣,从高仙芝身畔风驰电掣而过,忽然,高仙芝发现了在十几名士兵中隐藏着

此人用黑巾覆面,但他的身子异常肥胖,正是安禄山在高仙芝一怔间,那十几人已经冲了过去。

“不对,那人应该就是安禄山。”高仙芝忽然反应过来,哪里是去接人,分明是安禄山离京了,离京就离京,却做得这般诡异,而且还没有兵部的调令,高仙芝疑窦顿生。

思量半天,他一纵马向兴庆宫奔去,擅自让安禄山走已经犯错,但隐瞒不报这就是错上加错,一般而言。倘若犯了错,领导大多不会放在心上。下次改正便是。但隐瞒不报,性质便完全不同,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所以欺君一直是大罪。自古以来就是这个原因。

高仙芝在兴庆宫前来回踱步。消息已经传进去了,若李隆基命他去将安禄山追回来,这可如何是好?正忐忑不安时,只见报信的太监匆匆走出来,手上还托一个锦盒,高仙芝急忙上前问道:“公公!皇上怎么说?”

他太监瞥了他一眼。拉长了声调道:“皇上说高将军辛苦了。过年也无法和家人团聚。”

他将手中锦盒递给他又道:“这是皇上赏赐给你地几件珍玩,让将军早一点回府休息。”

高仙芝一呆,紧张的心情随即便放松下来,他向太监谢了一声,接着锦盒转身便走了,那太监呲牙搓手。半天才望着他背影恨恨道:“连最起码地做人都不懂,难怪会被免职。”

且说安禄山冲出城门,按照高尚之计。先向东急行数里,随后掉头向西往凤翔(今天宝鸡)方向疾驰而去,至此,安禄山造反地车轮最终无法被阻止.

夜已经很深了。李清坐在书房里给女儿讲解诗经。他地妻子赵帘儿则坐在一旁默默无语,丈夫原定在家一个月。但这才过了几天,皇上一纸敕令便要将他赶回安西,她心中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

这次李清回安西,帘儿决定让李惊雁跟他去,以照顾他地起居,虽然李清没说,但帘儿已经知道他在安西有一个女人,来源是一封信,一封语气极谦卑地信,一个西域贵族,这件事她也不准备和丈夫挑破,

在西域戍边寂寞而漫长,男人身边若没有一个女人,这对他们是极为残酷,善良地帘儿最终原谅了丈夫,将此事隐忍在心,只要他还记住这个家,记住自己和孩子们,也就够了。

在灯光下,女儿的小脑袋紧紧到依偎在爹爹地怀里,想起她出生时的艰辛,想起她每次吃饭总要把自己最喜欢的炸小鱼用纸包一点起来,说是要留给爹爹,泪水便渐渐涌上帘儿的眼睛,女儿又将有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爹爹,不知他们父女再见时,又该是怎么一番情景。

这时,门口传来管家的声音,“老爷,邵先生来了,说有急事找你。”

“小月,你该睡觉了。”帘儿上前拉了李庭月的手腕,强作笑颜看了李清一眼,低头对女儿道:“小月乖,爹爹还有事,咱们先去吧!”

李庭月不甘心地对父亲道:“那爹爹睡觉前,可一定要来看看我。”

“会地,爹爹睡觉前一定会来看你。”李清一手搂着妻子削瘦地肩,一手抚摩女儿的头,对她俩坚定地道:“最多二年,我们全家就能永远在一起,不再分离。”

帘儿眼圈一红,向丈夫点了点头,带着女儿去了。

片刻,一脸紧张的邵天行匆匆进了李清的书房,躬身行了一礼,不等李清问他,他立刻道:“禀报主公,事情已经办妥,我们已经除掉高尚。”

“干得好!”李清大为兴奋,除掉高尚便是去掉了安禄山最得力的一臂,让他在很多大事上无法作出正确判断,他走了两步,见邵天行地神情依然紧张,不由诧异地问道:“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在高尚死了没多久,我们有人发现安禄山的千余亲兵出了明德门,我怀疑是安禄山跑了。”

“一定是安禄山跑了!”李清一皱眉,“城门怎么会放他们出去,他们有兵部的令吗?”

邵天行摇了摇头道:“具体不清楚,不过听说是高仙芝放他们走的”

“我知道了,你先去吧!”

李清将邵天行打发出去,自己则仰头靠在椅子上闭目不语,安禄山走了,李隆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控制他地人身自由,由此可见李隆基是希望他走,他还是打算慢慢谋算安禄山,不想将他逼反。

李清叹了口气,李隆基暧昧的态度使他心中微微有些失望,寄希望于他逼反安禄山的可能性看来是不存在了。

“我是该回去备战了。”

望着天花板,李清喃喃地自言自语道:“也好。那就让历史按着原来的轨迹走吧!”.

次日,安禄山离开长安地消息没有引起什么波动。倒是李林甫之死轰动了朝野。李隆基深表悲痛,特地休朝一日以示哀悼,皇城内地官员议论完毕后。纷纷开始打道回府。户部地官员却一个人也没有离开。倒不是他们不想回府去表示哀悼,

们的老上司,前任户部侍郎李清要求他们必须在两天的方案。

新年已过了五日。关中平原依然沉浸在欢庆地气氛之中,阳光明媚,暖洋洋地照在人身上,使人提不起精神,这也难怪,要过完上元节,天宝十一年的新年才算结束。

一行骑马之人在广袤肥沃的关中平原上飞驰,春寒料峭。但树梢枝头已经开始发青,河面开融,几只鸭子在水里游玩嬉戏,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大将军。前面就是高陵县了。”新任户部侍郎崔焕手指远方,李清打手帘遮住平射的阳光。一座城池在数里外隐约可见。

高陵县在长安北,这里人口密集,也是关中土地最膏腴之地,许多京城公卿权贵的田庄就分布在该县,此时正值新年,田野里看不见一个人,清晨地白雾薄薄地覆盖在土地之上,一只土狗在田埂上奔跑,不时将一群群觅食的鸟雀从田野里惊起,飞向另一处。

李清和崔焕是特地为移民之事而来高陵县,第一批近三千户的移民就将从华州、雍州以及京畿地区的高陵县、新丰县、武功县等土地兼并最严重的地区抽取,安置地在碎叶以南热海湖畔的叶支城,那是一片极肥沃的土地,阳光充足、水源丰沛。

李清明日便要返回安西,李隆基按照陇右节度的标准给了他七万四千人地编制,但这仅仅只是个额度罢了,钱、粮、兵源都要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还有移民的安置,修筑城池,这些都需要钱,甚至在遥远的安西,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所需的物资。

千年后地美国西部开发,用了近百年的时间,而他至少也要十年才可能看到一点眉目,这是一个浩大而漫长地工程,决非能一蹶而就,好在王昌龄在沙州经营多年,已经打下了不错的基础,无论干吏和开发经验都有很好的积累,这能使他少走不好弯路。

想着,一行人进了县城,县令早得了消息,忙率领县丞、县尉、主簿及一众县吏前来迎接,进了县衙,李清阻止他们张罗招待,对县令道:“朝廷在高陵县抽了五百户无地佃户,名单在前日便抄报与你,不知你准备如何了?”

县令面露难色,向主薄瞥了一眼,对李清勉强笑道:“下官这几日在筹办上元灯会之事,此事我已交给主薄去办,节度使大人可直接问他。”

高陵县主簿约三十岁,姓张,是天宝九年进士,眉目清秀,说话做事都恰倒好处,显得十分干练,他见上司将这个烫手的差事扔给自己,心里一阵苦笑,但他已是最低一级官,再无人可推,只得硬着头皮道:“那份名单下官和县里的户籍簿一一核对,并没有错,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李清听出点味儿来,不依不饶地追问他。

张主簿胆怯地向县令看去,向他请示是否该说,县令却拱拱手对众人笑道:“下官去给厨房打个招呼,午饭切不可办得奢华了,你们慢慢谈。”说罢,也不管主薄的苦相,一拍屁股跑了。

“说吧!实在得罪了人,我让吏部将你调到西域去,让你做县令。”李清见他没有搪塞自己,不禁对他生出几分好感。

张主簿抹了一把头上的冷汗,才低声对李清和崔焕道:“这五百户大半都是尚和乡人,在我帐簿里身份都是佃农,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了奴隶。”

这时,崔焕在一旁忽然问道:“是不是他们的主人手中奴隶已超过蓄奴令的上限?”

张主簿默默地点了点头,叹了口气道:“这样的话,我就没办法将他们西迁。”

“事情果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崔焕回头对李清解释道:“我在苏州当刺史时,知道有些权贵不敢超过朝廷颁布的限奴令上限,便采用不报官府的办法,实际上将佃农占为奴隶,这是一种常用的变通手法,通常官府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不敢得罪这些权贵。”

“那他们的主人是谁?”

张主簿的脸苦到了极点,他不敢和李清炯炯的目光对视,垂着眼皮、声若蚊哼般低低道:“是庆王!”

“庆王!”崔焕失声叫了出来,朝廷中人谁都知道,庆王虽然没入主东宫,但从这几天各种公开的仪式来看,他实际上已经在行太子事,他又是皇上的长子,若提他为储,无人会反对,可这件事情怎么又牵涉到他了。

事态十分严重,崔焕不敢再查,他不由紧张地对李清道:“大将军,不如我们先回去,或去武功县看看。”

李清却轻轻地摇了摇头,庆王?他暗暗冷笑一声,天赐良机,怎么能轻易放过,他不露声色地对崔焕淡淡一笑道:“我想去亲自尚和乡看一看,崔大人可愿一同前去?”

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375章 京兆尹与左相第329章 杨国忠的把柄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44章 冷刀子(一)第4章 复杂的人际关系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第276章 拉拢第268章 各逞心机第249章 科举案(十一)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149章 东宫案(三)第164章 河西走廊的马匪第51章 暗流(三)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266章 线索第291章 拉拢边令诚第339章 江山如棋(四)第138章 返京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298章 合作第348章 后手第38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81章 意外失足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270章 终下决心第62章 釜底再抽薪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375章 京兆尹与左相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247章 科举案(九)第6章 上元夜(二)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275章 角力开始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27章 阆中(二)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拢第224章 李隆基的办法第88章 刀刀见血第189章 三方博弈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138章 返京第236章 钓海鳖李白讽驸马第33章 密谋第138章 返京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145章 王昌龄求助第134章 图穷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121章 美女与阴谋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45章 冷刀子(二)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57章 反击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161章 曲江流饮(下)第212章 求婚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0章 以直报怨(二)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242章 科举案(四)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90章 奉命入京第46章 冷刀子(三)第210章 寻第375章 京兆尹与左相第159章 初见诗圣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
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375章 京兆尹与左相第329章 杨国忠的把柄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44章 冷刀子(一)第4章 复杂的人际关系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第276章 拉拢第268章 各逞心机第249章 科举案(十一)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149章 东宫案(三)第164章 河西走廊的马匪第51章 暗流(三)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266章 线索第291章 拉拢边令诚第339章 江山如棋(四)第138章 返京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298章 合作第348章 后手第38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81章 意外失足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270章 终下决心第62章 釜底再抽薪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375章 京兆尹与左相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247章 科举案(九)第6章 上元夜(二)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275章 角力开始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27章 阆中(二)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拢第224章 李隆基的办法第88章 刀刀见血第189章 三方博弈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138章 返京第236章 钓海鳖李白讽驸马第33章 密谋第138章 返京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145章 王昌龄求助第134章 图穷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121章 美女与阴谋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45章 冷刀子(二)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57章 反击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161章 曲江流饮(下)第212章 求婚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10章 以直报怨(二)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242章 科举案(四)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90章 奉命入京第46章 冷刀子(三)第210章 寻第375章 京兆尹与左相第159章 初见诗圣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