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至关重要的一战

人质和钱物的交换没有什么悬念,一切都按两位设计完成,当唐军点完钱物交接了人质后,近三千马匪突然从山里蜂拥杀出,前来交接的唐军见势不妙,立刻弃钱物而逃,而却不逃远,跑了一段路,又停下来远远观望,俨如一击未中的豺狼,等待再一次下手的机会。

人和钱都完好无损地回到马匪手上,太轻而易举了,似乎有点成了儿戏,匪首荔非元礼面色凝重,丝毫不感到成功的喜悦,无数个疑问在心中翻滚,他先将老母安顿了,一催马赶到荔非守瑜的马车前。

此时,荔非守瑜正从马车里出来,远远向唐军招手大笑,“去转告你家都督,多谢他的款待,。”

“老二,唐军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要去偷袭我們青羊山吗?”

荔非元礼身高八尺,青紫脸堂,生就一张血盆大口,一丛硬须如刺猬般炸起,若夜枭见了他,恐怕也会改了习性,白天出来。

荔非守瑜回头看了看大哥,神色郑重道:“我猜也是这样,你看这阵势,难道真是来交换的吗?若我没猜错,我前脚刚走,他們后脚便去了青羊山。”

荔非元礼大吃一惊,“那这可如何是好,这些钱物重得跟山一般,怎么赶得回去,而且那几百骑兵虎视眈眈,连藏都没地方藏。”

“不妨事!”

荔非守瑜立即摇头道:“把车都毁了。钱物他們几百人也拿不走,我們要地是时间,现在立即出兵,不过不是青羊山,而是敦煌,我們大张旗鼓去,我就不信他李清不回头!”

荔非元礼沉默一会儿,也道:“如果敦煌有守军怎么办。我們又没有攻城器,若攻不下来,而官兵又背后杀来,我們腹背受敌怎么办?”

荔非守瑜叹了口气,他负手仰望渺茫无尽的天际,徐徐道:“大哥。我其实还有一个想法,就怕你不答应

远空已经染成金黄色,不觉已到了落日时分,遥远的西南方向,群山渐渐消融在落日的余辉中,向大地投下长长地一抹浓影。

‘呜——’低沉、肃杀的号角声在甘泉水河谷二十里外响起,一队队整齐的吐蕃兵出现在广袤的高原之上,战旗飘扬,士兵密如蚁群,骑兵在步兵阵中穿行。没有人说话,只听见密集划一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大地上起伏。速度不快,但浩荡无匹地气势可以将任何阻挡之物碾得粉碎。

这是吐蕃军的六千主力。虽有步兵,但距前军的距离不过百里,高原男人特有的体质让他們背负着近百斤重的铠甲和补给,横跨千里急行军,超乎常人的耐力和悍不畏死地骁勇,打造了吐蕃军强大的战斗力,每逢战事,皆列队而上。退必斩之。

主将铁刃悉诺罗阴沉着脸,他刚刚得到探报。他的前军在甘泉水中了唐军的埋伏,全军覆没,胜败是兵家常事,他并不在意,但让他惊讶的是,唐军竟然知晓了他的偷袭,而且在原本无比天衣无缝的计划,在这一刻忽然被撕开一个大口子,看来事情并没有象赞普想的那样简单。

这时,一名斥候飞奔而至,老远便跳下战马,“报将军,前方三十里处发现唐军踪迹,约三千人,打的旗号为‘高’。

‘高?难道这是安西军不成?’

铁刃悉诺罗正在疑惑赞普的情报不准确,豆卢军似乎并没有减少,忽然听说是安西军,他顿时疑窦大解,但另一种不安却浮上心头,对方到底有多少兵?

“传令下去,大军就地扎营,多放斥候出去!”.

虽是盛夏,但高原上地黎明却异常寒冷,仿佛白日积下来的热量,一夜间都被无边无垠地宇宙吸走了,东天际已经微微泛起一丝鱼肚白,李清坐在一块大石,遥望南方远山的皑皑白雪,但此时它們还是灰黑色,仿佛蒙着黑巾地穆斯林妇女。

此刻,他在思念另一个女人,在南方的万里之遥,她应该回到母亲的身边,她的肚子也应该和帘儿一般隆起,那里面是自己的骨肉,分别已经四个月了,她渺无消息,不知她诞下孩子后,会不会北上来寻找自己,应该会,她也是一个坚强而执着的女人。

“阳明在想什么呢?一个人坐在这里。”

不知何时,李嗣业已经悄悄来到他的身旁,和他并肩着笑道:“我也是难以入睡,明天这场大战将是我們严峻的考验。”

说到此,他凝视着李清,“尤其是你,这将是你第一场正式地两军对垒战,此战成败对你将来的成就至关重要。”

李清眉头微微一皱,“我确实有点担心,担心自己明天指挥不了这场战役,而且还是以少击多。”

李嗣业笑着拍了拍他肩膀道:“这不是什么战役,真正地战役在后面,后勤、粮草、物资,兵源调动,一场一场战斗啃下来,最少也要半年时间,而明天还是一场遭遇战,和你在东打的那场战役是一样,不过是人数多一点罢了,所以,你大可不必担心。”

李清笑了,他站起身来,抖了抖身上的寒霜,伸开胳膊长长地挺直了腰,笑道:“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是有点等不及了。”

他长长吸一口刺骨的寒气,抬起头来,河对岸的的远山抹上一层微光,天亮了。黑沉沉的山梁背后露出一轮红日,夜的阴影已经消融,大地苏醒,气象万千:青藏高原辽阔的荒原上草垫厚密;河谷里雾霭茫茫,微光点点;东面,疏勒山和祁连山连绵并立,蓝紫色的光芒交相辉映,高入云天的山巅象块黑玉,覆盖着皑皑白雪,在殷红的晨光下斑斓璀璨。

李清将刺骨的寒气呼出来,头脑立刻变得清明无比,他大声高呼:“命令所有的士兵都起床,将所有的杂物一概抛弃!”

天空放出万道霞光,东风劲吹,李清屹立在军队的最前面,只见他身材魁伟、威风凛凛,乌黑的长发在高高

下随风飘逸,他的嘴角绷成一条直线,俨如花岗岩一硬的脸庞上充满坚强不屈、无所畏惧。

“呜——”嘹亮高亢号角声在河谷回荡,这是唐军起程的命令,其他号角声也应声响起,隆隆大鼓擂响了,一声一声、一阵一阵,直敲到人的心中,催人奋进,让战士們士气高昂。

“进军,向吐蕃人进军!”

他一声高喊,战马跃身飞出,在他身后,安西军的战旗在风中掩卷,一队队大唐士兵起拔,直向远方开去,李清纵马飞奔,白色的鬃毛飞扬,飘在他的头盔上,两边的亲卫呼啸向前,如同奔向海岸的汹涌浪花。

天气晴朗,空中飘着几缕轻云,风正转成西风,风速加大。

吐蕃军静静地簇立在一片宽广的山丘上,在山丘最高处,高骑马上的吐蕃主将铁刃悉诺罗打手帘凝望着远方,忽然,他看见了,约五里外出现了一条蠕动的黑线,缓缓向这边开来,越来越明晰,旌旗成云,盔甲寒亮,‘三千人!他最多只有三千人,’气,这一仗,他必胜无疑。

唐军在二里外停住了脚步,三千军,一千弓弩手作为驻军,在弓弩手的前面,一千重甲陌刀手集成方阵处于前锋,站列成三排,仿佛三面厚厚的铁墙,在队伍的后面则是一千轻骑。手执长槊,鞍胯横刀,战马已体会到即将到来地杀气,正低头咆哮,随时备战。

两军对垒,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候而待发,吐蕃军的强项在于盔甲。他們不似唐军配明光甲,而是大多披挂锁子甲,做工精湛、细密,普通刀剑绝难砍入,此外,吐蕃铸剑技术也较高。故吐蕃军的主要装备便是长剑,但吐蕃军的弱项却是弓弩,他的弓弩技术落后,射程不远,也难以射透唐军的铠甲,顾而配备也极少,他們从逻些(今拉萨)出发时,配备是步兵、骑兵各半,但前军二千骑兵在甘泉水被李清伏击,全军覆没。此时吐蕃军的结构便是四千步兵、二千骑兵,但吐蕃军死战的气势便是他們制胜地法宝。

唐军则不同。装备精良,弩、甲、刀是唐军的三大法宝。尤其是安西军,骁勇善战,军中多胡人,身材高大威猛,配备有重甲陌刀手,更是令它的对手闻风丧胆,罗斯之战,二万安西军远征万里。对阵大食二十七万联军,更创造了杀敌数万。已伤八百的辉煌战绩。

一阵狂风刮过空旷的战场,飞扬的沙尘将天空染成烟灰色,但两军依然没有动,吐蕃主将铁刃悉诺罗在等,等唐军先出阵而削弱唐军弩箭地威力。

唐军主将李清也在等,用恒古不变的耐心在等,吐蕃军先出阵,则用劲弩削弱敌人的有生力量,两员大将似乎是在较量心智,看谁能等到最后。

时间一点一点、一刻一刻地过去了,半个时辰过去了,李清的瞳孔已经成了一条直线,但他岩石般坚硬的脸庞上却没有半点表情,神情严峻,没有命令,唐军谁也不准动一动。铁刃悉诺罗方正的脸上亦冷冷冰冰,没有任何反应,终于,他的指头动了,手臂徐徐抬起,紧绷的唇线里蹦出三个字:‘步兵上!’

兵力占优的吐蕃军终于先出击,‘咚!咚’的皮鼓声敲响,震人心魄,六十人一排地吐蕃军缓缓启动,组成一座五十排的方阵,弥漫着滔天地杀气,每个士兵的眼中都呈死灰色,左手盾牌,右手长剑,一步一步向唐军开去,越走越快,盾高高举起,长剑闪烁冰冷地寒光。

越走越快,越走越密集,队伍整齐而不乱,这样的方阵是步兵对付骑兵的有效手段,在密集的防守前,骑兵的冲击根本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是用弓兵射乱阵脚,露出空挡,让骑兵突入。

李清默默计算着射程,吐蕃军已经到三百步了,进入了唐军伏远弩的射程,他忽然振臂大喝:“放箭!”

主帅的命令仿佛是响在耳边地一声惊雷,密集的梆子声敲响,一千名唐军分三排,轮番放箭,铺天盖地地透甲箭呼啸着射去,吐蕃军一齐高举盾牌,抵挡着飞速而来的夺命之箭,箭钉在盾牌上,将吐蕃兵們的手震得生疼,但吐蕃军阵势太密,箭矢无孔不入,从盾牌间的缝隙里射入,射在腿上、射在头上,不停地有吐蕃士兵中箭倒地,但巨盾挡住了大部分的箭,并没有给敌军造成多大的损失。

已经二百步了,李清见对方阵法严密,弓弩手射不乱阵角,用骑兵出战会不利,他毫不犹豫,一声低沉的令下,“出陌刀!”

仿佛龙吟一般,李嗣业一声长啸,山一般的身躯向吐蕃军压去,只见他巨大的头颅仿佛一头狮子,硕大而可怖,身上的铁甲重似千斤,将浑身裹得严严实实,头盔下只露出一双闪着可怕亮光的眼睛,一柄丈许长的雪亮陌刀在他手上翻飞,两边刀刃锋利异常,前方带着尖刺,可劈可刺,在他身后,一排排唐军战锋队排列得密不透风,仿佛一堵万丈的悬崖峭壁,个个身披重甲,后背巨盾,舞动着陌刀,冷森森的眼睛射出骇人的目光。

五十步.

象两座巨浪,两军步兵轰然相撞,激起万丈的恶浪,撞得浪浪开花、撞成骇浪惊涛,唐军陌刀泼风般卷杀向前,猛冲猛砍,刀剑相碰,发出克啷、克啷的声响,唐军个个高大臂长,特殊的训练使他刀法娴熟,力大威猛,这是安西军的王牌,犀利的刀将盾牌劈成两半,砍在铁甲上,或者头颅、或者膀子,顿时血箭冲天,号哭、呻吟骤起,刀锋将密密麻麻的吐蕃军一排排劈倒,仿佛割草一般,暴烈的唐军战锋队赛似风暴,踹踏一切、压倒一切、披靡一切。

虽然在厮杀中处于下风,但吐蕃军依仗着数倍于唐军的人数,顽强抵抗,一排倒下,另一排顶上,保持着阵列的不乱,同唐军鏖战在一处。

处于阵营中间的两名吐蕃千人长见唐军陌刀

嗣业蛮横异常,如凶神降临人间,所过之处,劈得血头颅满地,两人大喝一声,一左一右夹击上来,李嗣业早瞥见这两人,眼射微光,他猛地后退一步,让过拼死的一剑,大喝一声,手中陌刀如闪电般刺去,尖刺割断了对方的喉咙,将尸体挑翻在地,另一名千人长的剑已砍到,说时迟,那时快,他反手一刀,迎着对方的剑猛劈而去,剑被削断,刀势依旧迅猛,从右首连肩带臂将这个千人长劈作两半,唐军顿时欢声雷动,士气大涨。

这时,吐蕃主将铁刃悉诺罗见唐军陌刀队厉害,竟敌住了自己的三千步兵,心中震惊异常,但他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并不慌乱,他派步兵先上阵的目的就是引出对方的陌刀队,从而给自己的骑兵让出机会,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下面就该他的骑兵出战了。

他细细地寻找唐军布兵的漏洞,忽然,他发现了,唐军弓弩队与步兵相隔太近,不到百步,唐军主将竟没有及时后撤,让出距离,这样唐军的远射威力将大大减小。

发现了这个漏洞,铁刃悉诺罗冷笑一声,一声令下,一千吐蕃骑兵飞驰而出,向唐军陌刀队两边冲去,随即,他亲率一千步兵,在一千骑兵的掩护下,从侧面悄悄向唐军驻军袭去。

这边的唐军主将李清见吐蕃军骑兵已经出动。企图从侧面冲击陌刀队地阵脚。

他一声令下:“命骑兵出击!”位于唐军身后的一千骑兵立刻分作两列,在骑兵主将白孝德的率领下,向吐蕃骑兵迎战而去,兵对兵、将对将,沙场上一团混战,但又条理清晰,各自的阵法不乱。

忽然,一名亲兵大声惊叫。“都督你看!”

李清闻声看去,只见一支吐蕃骑兵和一支步兵沿着战场的边缘向这边悄悄摸来,由于速度缓慢,难以察觉。

‘不好!吐蕃人是想冲击自己的驻军了。’李清立刻猜到了对方的目的,他没有命驻军后退并不是他地疏忽,而是僵持时间太久。怕一但后退,将会影响到士兵的士气。

但这样也被对方寻到了机会,此时若用弩箭射击则会伤及自己的骑兵,李清不假思索命令道:“一到四营组成刀盾军,列阵迎战!”

唐军几乎每人都佩有横刀,背着巨盾,主帅一声令下,八百弩军立刻变成刀盾军,结成一个大方阵,抵抗吐蕃军的偷袭。这时,唐军的陌刀军已占了上风。只要再坚持一时半会儿,陌刀军就能击溃吐蕃步兵。反过来支援。

但在刀盾方阵的中间,第五营依然是弩兵,他們用三百步(约四百五十米)地伏远弩,向奔上来的吐蕃骑兵放箭,箭是透甲箭,箭尖细而长,无孔不入,这是对付吐蕃人锁子甲最有效的武器。箭力强劲,奔驰在最前面的一百多骑兵立刻被射倒在地。但距离太近,吐蕃的骑兵立刻奔到了眼前。

在阵法严密的步兵方阵面前,轻骑兵是占不了什么便宜,他們只能寻找机会将阵脚冲乱,一旦方阵崩溃,骑兵就成了步兵的克星。

吐蕃骑兵在唐军的刀盾军外围左右奔突,企图寻找漏洞,但刀盾军内部的箭矢却不断呼啸而至,将骑兵接连射翻坠地。

这时,吐蕃主将铁刃悉诺罗率领一千步兵已经赶到,他大声吼叫着、怒骂着,指挥吐蕃军向唐军冲去。

李嗣业陌兵队已经和吐蕃军战成胶着状态,陌刀军虽厉害,但敌军三倍于己,且个个悍不惧死,用血肉之阵死死缠住陌刀军。

唐军的骑兵相对而言却是最弱地兵种,一千骑兵与一千吐蕃骑兵堪堪战成平手,也无力支援唐军,随着时间慢慢流逝,吐蕃军兵力占多的优势便开始显露出来。

战场上地形势扑朔迷离,陌刀军依然占着上风,骑兵与对方不分胜负,最惨烈之处还是由弓弩军临时改成的刀盾军,直杀得血肉横飞,尸堆如山,一步步被压得收缩、变仄。

一千步兵拼死抵抗着对方两千人地疯狂冲击,却没有一个人后退一步,唐军主将李清在阵营中间被三百亲卫死死护卫着,他看见了每个士兵的脸,那是一张张不存希望,但求赴死的脸庞,激发出他們内心那种为了民族而战死的勇气,泪水不知不觉顺着李清的脸庞滑落下来,他从来没有象此时此刻这样感动,个人的荣辱、朝堂的争斗,这一刻都统统离他远去,他心中只有为了这个国家、为了民族而不惜流血战死的决心。

他毅然抢过一只巨大地号角,仰天吹响,号角声悲愤而苍凉,在战场上久久回荡,在每一个唐军将士的心中回荡,杀下去,直到最后一人。

忽然,远方象是应和一般,一声一声地号角也跟随着响起,一支骑兵挥舞着杂色的兵器,穿着斑驳的衣服,铺天盖地掩杀过来,在漫天的黄尘中,他們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和唐军一样的杀气,他們身上流淌着的,是和唐军同属一个国家的鲜血,他們虽是杀人不眨眼的马匪,但在捍卫民族和国家荣誉面前,他們一样都是大唐的军人。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天宝四年八月,吐蕃赞普派大将铁刃悉诺罗率八千兵偷袭沙州,企图打乱唐军的战略部署,为随后的陇右战役赢得先机,但在大雪山附近的吐蕃境内,却被沙州都督李清率三千唐军阻击,战事惨烈,最后在荔非兄弟率领的马匪支援下,唐军大胜,八千吐蕃军最后只剩不到千人逃回逻些,主将铁刃悉诺罗身受重伤,唐军也死伤惨重,三千人折损一半。

但此一战,正式奠定了李清在大唐军中的地位,沙州李都督的威名传遍了河西,也传遍了整个大唐。

第302章 外交的背后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374章 满月酒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87章 抓住把柄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53章 暗流(五)第311章 矛盾激化第176章 异乡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319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170章 横峰突起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拢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101章 相亲(下)第40章 初到成都(二)第117章 纯属误杀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259章 解谜(上)第189章 三方博弈第349章 清洗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25章 仪陇小摊(四)第194章 崔府请客第265章 利用第83章 孔方老道第17章 摸奖第94章 又见故人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8章 童生第62章 釜底再抽薪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33章 密谋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7章 县令第256章 夜访第91章 曲江邂逅第28章 阆中(三)第50章 暗流(二)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250章 科举案(十二)第249章 科举案(十一)第95章 初见太子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127章 滇东收官第319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53章 暗流(五)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317章 请君入瓮第42章 风骤起(一)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15章 各逞心机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51章 暗流(三)第222章 将计就计第4章 复杂的人际关系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341章 江山如棋(六)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259章 解谜(上)第203章 悲情牌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1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315章 兵不厌诈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286章 外放第75章 绊脚石(三)第68章 帘儿第296章 行猎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第292章 大国的决策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174章 纳妾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29章 阆中(四)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319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280章 把柄第93章 李林甫的烦恼第61章 连环计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57章 反击第63章 杨家(一)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24章 仪陇小摊(三)
第302章 外交的背后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374章 满月酒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87章 抓住把柄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53章 暗流(五)第311章 矛盾激化第176章 异乡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319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170章 横峰突起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拢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255章 南诏女王(下)第101章 相亲(下)第40章 初到成都(二)第117章 纯属误杀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193章 第一声春雷第259章 解谜(上)第189章 三方博弈第349章 清洗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25章 仪陇小摊(四)第194章 崔府请客第265章 利用第83章 孔方老道第17章 摸奖第94章 又见故人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8章 童生第62章 釜底再抽薪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33章 密谋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7章 县令第256章 夜访第91章 曲江邂逅第28章 阆中(三)第50章 暗流(二)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250章 科举案(十二)第249章 科举案(十一)第95章 初见太子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127章 滇东收官第319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53章 暗流(五)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317章 请君入瓮第42章 风骤起(一)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215章 各逞心机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51章 暗流(三)第222章 将计就计第4章 复杂的人际关系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341章 江山如棋(六)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259章 解谜(上)第203章 悲情牌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1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315章 兵不厌诈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286章 外放第75章 绊脚石(三)第68章 帘儿第296章 行猎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第292章 大国的决策第274章 必要的强硬第174章 纳妾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29章 阆中(四)第246章 科举案(八)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319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280章 把柄第93章 李林甫的烦恼第61章 连环计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57章 反击第63章 杨家(一)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24章 仪陇小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