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

刻,第五琦匆匆赶来,御书房太小,五个人显得有些豫便移到了隔壁,这时左相裴宽正好来求见,李清索性又建议李豫又将工部尚书崔涣、礼部尚书房琯、中书侍郎裴冕以及门下侍郎张倚等人也一并召来,这样,大唐几个核心重臣便为募兵之事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

现在整个关中只有安西军的二万余人,而洛阳安禄山虽然手上最精锐的幽州铁骑已经全军覆没,但他两次大败唐军,也收了不少降卒,再加上他同时也在招募士兵,李清估计他手上已经有十余万人。

不仅进攻安禄山需要军队,而且河西、陇右兵力空虚,若不及时布防,被吐蕃军趁虚而入,整个西域就危险了,所以募兵之事便成为重中之重。

关中地区人口有数百万,再加上陇右、汉中、益州,朝廷现在能控制的人口不下千万,兵源不成问题,关键是钱粮,按照兵部的计划,至少需要募兵三十万,其中十万军分布在西域,二十万军用来对付安禄山,而目前的存钱和粮食都远远不够。

房间里很安静,所有的人沉默不语,这时裴宽站了起来,他是这里面资格最老的一人,年纪也最大,他虽是左相,但却没有实权,执政事笔在李清手上,他老于世故,尽量不去和李清争权,不过既然做了左相,他若事事沉默,也会激起皇上的不满,怎样将话说得圆滑,几面都不得罪,这才是他要考虑的,他向李豫施了一礼道:“陛下!实在不行就再等几个月,待秋后钱粮入库后再行募兵之事,这几个月,我们可集中精力先将内政处理好。”

“不行!”裴宽话音刚落,李清当即表示反对,他站起来道:“陛下。若再过几个月才行募兵,臣担心安禄山会趁机南下,打通荆襄之路,继而沿江东进,一举吞并江淮,待到那时,我大唐危矣!再者,以关中之地的丰腴。陛下以为秋后会有多少钱粮可以入库呢?”

众人都明白李清的意思,关中土地丰腴、沃野千里,养活千万人都不成问题,可从开元后期起,年年都要靠中原和江淮的漕运才能维持京城的开支,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太严重,关中是权贵宗室集中之地。经历百年的土地兼并,自耕农已经十不存一,哪有税赋可征,而盐税也主要集中在扬州一带,现在漕运已断,也无从谈起。

现在李清更是一语切中要害,若安禄山放弃洛阳南下。那问题真的就严重了。

确实,安禄山之所以选择洛阳称帝主要是他的个人喜好,而且他也准备以洛阳为基地来进攻长安,如果局势发生巨变,北面李光弼攻下幽州、转而南下夺取相州,打通中原和河北地通道,再加上郭子仪从河东南下,安西军出关中。洛阳就会形成三面受敌之势,那时安禄山极可能会放弃洛阳,转而向富庶的江淮进军,将来即使能平定叛乱,大唐也会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就在众人各自想着心事之际,房间里忽然冒出一句话:“可是现在朝廷确实无钱无粮,难道相国想动用自己的家产来募兵吗?”

众人大惊失色。一齐向说话人看去。却是门下侍郎张倚。只见他面带冷笑,眼中充满了不屑之色。虽然听似荒唐之言,可众人都明白他指的是杨家的财产。

李清心中大怒,若是正常的意见相驳,他并不计较,但象这样暗中带刺,他岂能容许,不过李清却没有卤莽,张倚也算是老臣了,头脑不应该这么简单,再者,自己也和他无冤无仇,他为何敢说出这种话,他的目地又是什么?

李清迅速瞥了一眼李豫,见他先是一样错愕,随即眼中露出一丝赞许,李清心中不由冷笑一声,好一个精明的投机者,现在已经在皇上心中留下了一个不畏权势的印象。

这时李泌立刻接口道:“张侍郎,你休得胡言乱语,李相国说的很对,募兵之事确实不能再拖,第五尚书,你是户部尚书,不如你来说一说。”

第五琦的脸上却毫无表情,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什么也没听见,李泌的脸顿时胀得通红,十分尴尬。

这时李清站了起来,向李豫拱了拱手笑道:“陛下,臣有一个办法,可解募兵之急!”

李豫立刻坐直了身子,他急切地道:“李相国请讲!”

李清微微一笑道:“臣还是那句老话,非常之时,当用非常的办法,对于关中百姓而言,他们最需要地不是钱,而是土地,假如朝廷能拿出一部分土地,与百姓换取兵役,朝廷和他们签定契约,比如愿当五年兵者可换取土地二十亩,土地可以先给他们家人租种,等五年期满,这土地自然就归与他所有;如果不幸阵亡,朝廷再额外抚恤他们家人十亩土地,这样的话,朝廷只要准备粮食,不花一文钱,这募兵的问题便解决了,原来准备募兵的钱也可以用在别的地方,比如给陛下的书房添一只香炉,诸如此类,陛下你看这样可好?”

“这.朝廷哪里有土地?他隐隐约约似乎明白了什么,可是又一时想不透,但李泌却恍然大悟,李清说了半天,什么募兵都是假

真正是目地是想趁机打开解决土地问题的缺口,这不仇兼琼未完成的事业吗?

就仿佛将最关键的一个活套解开,他一直想不通一件事情也迎刃而解,那就是李清为什么要借叛军的名义杀害那些宗室,原来他的目的便是在于此,关中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被宗室所占,这样一来,他收回这些土地便易如反掌,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缺口,可一旦开了这个口子,这就为他将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埋下了伏笔。

“厉害!果然比章仇兼琼厉害得多!”李泌暗暗赞了两声,他也不露声色地注视着场上局面。

“各位爱卿对李相国地提议可有意见?”李豫无法决定,便将这个难题抛给了众人。

“李相国想用土地换士兵。想法是好的,可朝廷在关中已经没有公廨田,李相国该不会是想把安西的土地给他们吧!”

李清瞟了他一眼,见又是门下侍郎张倚,他轻轻冷笑一声道:“谁说朝廷没有土地,按我大唐律制,无主之地便归官府所有,比如张侍郎是正三品官。按标准应是职分田十顷,永业田二十五顷,但户部的记载实际只授田十五顷,其中高陵县五顷,河东汾州还有十顷,可据天宝六年章仇相国的调查,张侍郎在高陵县却有八顷土地。按李清的理解,另外三顷土地必然是冒充张侍郎的名,既然是冒充,那就是无主之地,既然是无主之地,那朝廷便可以收回重新分配,张侍郎。你说朝廷怎么会没有土地呢?”

张倚地脸一阵红一阵白,没想到自己地老底竟被李清掌握得这么清楚,他刚要张口争辩,李清却一摆手止住了他,“张侍郎不必解释,适才李清也说过,现在是非常时期,当用非常地办法。凡是朝廷封赏的土地,李清丝毫不动,但除此之外,我将一概收回,若不肯或是对抗官府,对不起!一律征用为兵去和安禄山讲理去。”

说到此,李清又转向李豫道:“陛下。安西军兵少。恐不能长久支撑。若吐蕃军进攻西域,或是安禄山兵犯潼关。皆是极度危险之事,所以此事甚急,请陛下恩准。”

此时李豫已经完全明白了李清地意思,他也知道李清征求自己的意见不过是给一个面子,就算不准,他也一样会强行征地,甚至用更狠毒的手段,可准了,这又不知会得罪多少人,他心中实在左右为难,不由向李泌望去,只见他轻轻点了点头,意思是劝自己答应。

李豫万般无奈,只得对李清道:“此事李相国便看着办吧!”

李清长施一礼,朗声应道:“臣遵旨!”

天宝十二年六月底,关中地区粮食告急,官价已到每斗八百文,但也是有价无市,而黑市粮价已到每斗一千五百文,一时关中民怨沸腾,朝廷当即出重拳,首先禁止黑市,违令者杀无赦。

同时又以户部牵头定出关中地区每户存粮上限,多余粮食必须一概交售官府,违者将处予重罚,并请出四鼓励告状,告密者一时蜂拥而来,有告邻人掘地藏粮,有奴仆告主人在田庄藏粮.

七月初一,安西军在长安大街当众将三百多藏匿粮米和私下售米之人斩首示众,与此同时,安西军又至各地田庄搜查,仅在前庆王李琮的八个田庄里就搜出粮食三十万石,此时庆王已死,李清遂下令将嗣庆王李及庆王妃杖毙,没收其全部家产。

此事轰动一时,长安贵者无不闻之色变,交粮者异常踊跃,到七月十日,各地官府收粮便超过了三百万石,常平仓当即调百万石粮食面市,长安粮价暴跌,上米每斗不过百文。

但事情并没有完,七月初,朝廷下令重新核查关中地区土地,李清从部分宗室入手,以当年章仇兼琼所核实的资料为依据,凡超过其永业田及特别赏赐部分地土地一律收归官府,宗室上下无不咬牙切齿,但李清依然命军队强硬执行,遂得田数十万顷。

李清当即下达募兵令,以土地换兵役,无论奴隶、佃户、自耕农皆可报名,三年兵役者得田十亩,五年兵役者得田二十亩,十年兵役者得田五十亩,其中奴隶愿服十年兵役者还可以全家脱奴籍,一旦被录用便可当场签定契约兑现土地。

消息传开,各地募兵点皆排成了长队,报名者不可计数,尤其是奴隶如蚁群集,半个月内征兵达三十万,李清从中挑选八万精壮扩充安西军。

随后,李清命大将田珍及大将白孝德各率五万人奔赴陇右及河西驻防,以防吐蕃寇边。

天宝十二年八月初,李清命大将南霁云率二万军悄然出潼关,经陕州奔赴南阳,防止安禄山南下取荆襄;九月,郭子仪率五万河东军也悄悄从太原南下,在灵宝渡过黄河,而李清则亲自率大军坐镇潼关,又命大将李嗣业率五万安西军进驻陕州。

就在唐军准备大举进攻洛阳之时,洛阳城突然传来消息:安庆绪发动兵变,杀死了安禄山。

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31章 开店(二)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111章 平淡是真第241章 科举案(三)第32章 开店(三)第13章 以字鉴人第61章 连环计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356章 战争与阴谋(六)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62章 釜底再抽薪第36章 贵人(二)第34章 美人计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338章 江山如棋(三)第171章 奇袭吐蕃军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350章 勒索第90章 奉命入京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278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中)第19章 官司(三)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101章 相亲(下)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253章 荐官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87章 抓住把柄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69章 县尉县丞(一)第160章 曲江流饮(上)第175章 比箭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295章 对手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87章 抓住把柄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48章 冷刀子(五)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364章 马嵬坡(七)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101章 相亲(下)第54章 品牌效应第297章 石国使者第386章 家国天下(六)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25章 仪陇小摊(四)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190章 扑朔迷离第194章 崔府请客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199章 王忠嗣的进劝第6章 上元夜(二)第176章 异乡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16章 意外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50章 暗流(二)第16章 义助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343章 江山如棋(八)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134章 图穷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20章 官司(四)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261章 策划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272章 诡异的刺杀第37章 发薪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第379章 两淮势力第272章 诡异的刺杀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第33章 密谋
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31章 开店(二)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111章 平淡是真第241章 科举案(三)第32章 开店(三)第13章 以字鉴人第61章 连环计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356章 战争与阴谋(六)第126章 暗渡陈仓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62章 釜底再抽薪第36章 贵人(二)第34章 美人计第139章 长安少年狂第338章 江山如棋(三)第171章 奇袭吐蕃军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350章 勒索第90章 奉命入京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278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中)第19章 官司(三)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101章 相亲(下)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253章 荐官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87章 抓住把柄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69章 县尉县丞(一)第160章 曲江流饮(上)第175章 比箭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295章 对手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87章 抓住把柄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48章 冷刀子(五)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364章 马嵬坡(七)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101章 相亲(下)第54章 品牌效应第297章 石国使者第386章 家国天下(六)第382章 家国天下(一)第25章 仪陇小摊(四)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第190章 扑朔迷离第194章 崔府请客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199章 王忠嗣的进劝第6章 上元夜(二)第176章 异乡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216章 意外第108章 南诏主导权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378章 请君入瓮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50章 暗流(二)第16章 义助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343章 江山如棋(八)第228章 安禄山再进京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134章 图穷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118章 纵横滇东(一)第20章 官司(四)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261章 策划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272章 诡异的刺杀第37章 发薪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第379章 两淮势力第272章 诡异的刺杀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第33章 密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