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争权论朝堂(二)

何苗只知道袁绍的前任妻室,已经过世多年。袁绍现任妻室刘氏,则出身汉室宗亲。这也难怪,袁绍与李膺的关系,在党锢时期,是个碰不得的禁忌。等到党锢之祸解除,袁绍又新娶了妻室,人们自然更加不适合去议论他的前妻了。

自诩对京都世家子弟的底细了如指掌的何苗,第一次发现,原来他的兄长,居然也是如此的喜欢探究别人的隐秘。

“总而言之,你以后不要轻易去见十常侍一伙,以免被袁绍知道了,以为我背着他,与十常侍来往。要是没了袁绍的支持,以后你的日子,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舒服!”

“明白了,兄长。以后除非有你同意,我绝不自己去见十常侍他们。”

何苗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对何进的要求,答应得非常痛快。特别是何进的最后一句话,对何苗的触动,是巨大的。

如果以后的日子,变得难过起来,对何苗来说,那比杀了他还要痛苦。光凭这一点,何苗就决定,以后要好好与袁绍拉拉关系。

何氏兄弟在议论袁绍,袁绍这时候,正好也在议论何进。

众所周知,袁绍有张邈张孟卓、何顒何伯求、许攸许子远、伍琼伍德瑜等好友,相交莫逆,称为“奔走之友”。在何进为下军校尉鲍鸿担忧的时候,袁绍与何顒,也正在为许攸担心。

“子远这次,怕是又要躲上一段时间了。”

袁绍在大汉朝野享有盛名,自然才能非凡。而他的相貌,也给他带来了不少加成。所有见过袁绍的士人,说起袁绍来,无不承认。盛名之下无虚士。

“怕什么,子远又不是第一次躲起来了。再说,有那么多同志1掩护,谁能抓得住他?”

许攸做的事,牵涉到废立天子,很是犯忌。袁绍虽然也在暗中参与了某些操作。毕竟没有暴露。只要许攸不被朝廷缉拿住,就绝无可能牵涉到袁绍身上。所以,对于这件事情,袁绍虽然上心,也不会时刻挂在嘴边。

不过,王芬之死,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朝野上下,却没有将此当做一回事。袁绍自然不会以为。以宦官们的触角,会查不出这件事情背后的隐情。

此事会被这样悄悄的压制下来,想必是天子也不愿意,将这件有些丢脸的事情闹大。连带的,朝廷对许攸、周旌、襄楷、陈逸等人的捕购,也只是在私下里,由十常侍操作进行。

“这次鲍鸿下狱,何大将军又要头痛了。”

对于鲍鸿的下狱。袁绍是持乐见其成的态度。这不是说袁绍与鲍鸿有仇,而是因为鲍鸿属于何进的死党。何进如果手中有足够的兵力。根本不需要与袁绍合谋。鲍鸿若是被解职,那么,在何进与袁绍的同盟中,袁绍的话语权,无疑能增大不少。

袁绍之所以愿意主动上门,拜见大将军何进。除了打算支持何进与天子暗中扛上,顺带打击“十常侍”以外,还有着自己的考量。

当年的“党锢之祸”,对党人一脉的伤害,的确是太大了。虽然中平元年【184年】。天子撤销了“党锢”,可是这十几年的打压下来,原本声望如日中天的党人,现在只能说是剩下小猫两、三只。

而且,由于党人们是从白身重新出仕,还需要一步一步的,从低级官吏做起。到目前为止,党人在朝廷的高层重臣中,还没有建立基本的势力。

如袁绍,王芬这样的,已经算是混得极好的了。就算是何顒,若非他与大将军何进有些疏远的亲戚关系,也没有可能深入的参与到何进的基本班底中去。

这一切的根源,终归到底,就是一条:

——朝中无人尔!

想要让党人重新快速的崛起,就必须在朝廷里,得到至少一个“三公”一级重臣的鼎力支持。纵观当今朝廷,有可能,也有需要大力提拔党人的重臣,只有何进一人。其余重臣,包括汝南袁氏在内,都是各有出处,对党人的态度,都不是太亲近。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与党人关系密切的朝臣,在当年的“党锢之祸”期间,毫无疑问会遭到宦官们的强力打压。只有与党人关系平平,没有直接联系的官吏,才有可能避免宦官的迫害,一路升迁。

比如袁绍本人,纵然身为袁氏的嫡子,下一辈的核心人物之一,在袁氏的庇护下,又没有做过什么明显针对宦官的事情,依然不能完全免遭宦官的猜忌。

大名鼎鼎的十常侍之一,车骑将军赵忠,就曾经在袁绍隐居雒阳,未曾出仕的时候,对手下的小黄门宦官说道:

“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袁绍这个小子,不肯做官,私下里却畜养死士,不知他想要干嘛?

话语里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指责词语,可是赵忠话语里的潜台词,稍微有点儿脑筋的人就听得出来,那就是:

——想造反吗?

这句话传到袁隗的耳朵里,可把袁隗吓了一跳。汝南袁氏的传统,就是在对立的双方之间保持相对中立。被赵忠这么一说,袁隗立刻将袁绍找来,臭骂了一顿,呵斥道:

“汝且破我家!”

——你要我袁氏卷入朝中纷争,家破人亡吗?

这件事情,充分的说明了袁绍与十常侍之间,到底有多么的不对付。

虽说袁绍在出仕后,并没有受到来自宦官的阻碍,可双方的关系,也一直没有什么改进。而在另一方面,袁绍哪怕再出色,有家中的几位长辈在,袁氏的资源,也绝不可能用于扶助党人的上升。

这样的局面,对于隐忍多年的袁绍来说,自然不能满意。

如今,袁绍一发现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居然与原来的盟友——宦官,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立刻就觉察到其中蕴藏的机会。

只要有了地位还在“三公”之上的“大将军”的支持,本来就声望卓著的党人们,算是真正拥有了一飞冲天的机会。如果在双方的激烈斗争中,弄倒几个朝廷的高官,这些空出来的位置,也是党人们可以试探的机会。

当越来越多的党人进入了朝廷,就能对朝政造成更大的影响。袁绍相信,以何进的卑微出身,不可能驾驭得了那些风格高洁的党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以党人的实力,说不定都能够架空大将军何进,从而真正操控朝廷大权!

“说起来,王文祖【王芬】这次,还真是输的莫名其妙啊!”

何顒一边饮着美酒,一边评论王芬这次的行动。

“本来冀州西部,有太行贼滋扰,让王文祖大为头痛。”

“好不容易等到太行贼自请招安,去除了王文祖的一块心病,还借助王子师【王允】之谋,将太行贼调动到西北,去与匈奴蛮子厮杀。结果,整个谋划都还没有真正施展,居然就被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探子,给探去了虚实。”

袁绍也饮着酒,感慨道: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话当真不假。建宁之事2,又何尝不是如此?”

“也不知道下一位冀州刺史,会落到谁的头上?”

何顒摇摇头,说道:

“冀州是天下大州。这次除了这么大的事情,不把事情的原委调查清楚,天子怕是不会派出下一任冀州刺史。再说了,刘益州【刘焉】之提议,已经被朝中接受,怕是刺史这个职务,以后都不会再设了。”

中平五年【188】三月,太常刘焉,以天下兵寇不息,上书灵帝,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以重其职。

刺史本为监察官。东汉以来,渐向地方行政官转化,拥有一州军政大机,灵帝为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遂从刘焉之议,改刺史为州牧,并选派列卿、尚书出任州牧。

于是,州牧成于居于郡之上和行政长官,握有一州行政大权,职位甚重。从此州牧各据一方,形同割据政权。刘焉本人也求取了“益州牧”一职,成为汉末最早的地方割据势力。

“可惜啊!可惜!”

何顒当然知道袁绍大叫可惜的原因。本来在王芬的治理下,冀州的党人势力迅速崛起,成为袁绍心中最为重视的外援地。但是,王芬的这一死,让袁绍原本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了。

想要出任州牧,必须是朝中的九卿一级重臣,方才有资格。目前的党人里,连一个有资格的都没有。也就是说,对州牧一职,党人们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若是接任的冀州牧对党人态度不善,则王芬为党人一脉,在冀州所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础,又将成为东流之水。

ps:??ps:1所谓“同志”,指志同道合的人。切勿想歪。

2建宁之事,指建宁元年,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宦官,反而被宦官诛杀之事。此事的后果之一,便是随后持续了十六年的“党锢”。

第32节 董卓起私意第97节 三英现峥嵘(上)第29节 程普抢先攻第35节 青史本无常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23节 黄巾密密铺(上)第81节 智者细细思第66节 大旗力可扶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76节 战歌当好战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29节 程普抢先攻第9节 冀土奇袭谐(一)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第4节 需胜方由己(下)第69节 汉军展奇袭!第53节 常侍非束手第31节 出阵有风险第30节 强敌徐徐随(下)第43节 欢宴隐杀机(下)第77节 交锋和观察第49节 时穷可当走?第7节 青州有变故(上)第59节 骄兵终有悔第29节 程普抢先攻第52节 内廷见尚书第40节 巨鹿外无援(下)第10节 踌躇黄河岸(中)第11节 两军窥匈奴(五)第47节 自当顺人意(一)第42节 元龙湖海士第19节 伏击成笑柄第75节 判敌未如判第3节 游侠探可疑(上)第71节 袁术累三军第13节 颜良何狂勇(上)第55节 磨刀向东胡第42节 元龙湖海士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20节 烽火遍地起(二)第52节 但须招曹操第12节 浴血豪强间(上)第42节 何得识天机(二)第35节 抽丝理乱麻第50节 回天因无意(一)第38节 列人内有乱(下)第37节 飞骑未可持第21节 复仇起草莽(三)第10节 冀土奇袭谐(二)第38节 白波起乱战(二)第77节 交锋和观察第35节 飞将非无敌(下)第74节 李肃有担当第65节 苦斗马不歇(中)第3节 诸侯汹汹势(一)第16节 一城独临危第42节 冀土意未宁(下)第2节 赫赫猛将威!第23节 伏兵城中来(二)第2节 纵败无降意(下)第9节 冀州一人故第7节 马骨空北羣第45节 何得识天机(五)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97节 三英现峥嵘(上)第29节 先登知是谁?(上)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66节 苦斗马不歇(下)第51节 王刘遭暗劫(上)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12节 冀土奇袭谐(四)第57节 真定藏麒子第64节 苦斗马不歇(上)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40节 称王成风潮第55节 阉党鸣挽歌(上)第95节 两军斗智勇(上)第3节 公孙忧何食?第87节 城中路何在?(上)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第85节 难解心内意(上)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15节 三英战吕布(四)第40节 称王成风潮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第27节 司隶又交兵(上)第29节 先登知是谁?(上)第23节 臧霸露破绽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56节 阉党鸣挽歌(下)第三 卷终·此去经年第82节 锐士悄悄至第47节 陷地终有计(三)第2节 名族遭毒手第42节 何得识天机(二)第67节 乐进布铁骑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27节 朝堂拟新帝(上)第54节 故王留胡族
第32节 董卓起私意第97节 三英现峥嵘(上)第29节 程普抢先攻第35节 青史本无常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23节 黄巾密密铺(上)第81节 智者细细思第66节 大旗力可扶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76节 战歌当好战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29节 程普抢先攻第9节 冀土奇袭谐(一)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第4节 需胜方由己(下)第69节 汉军展奇袭!第53节 常侍非束手第31节 出阵有风险第30节 强敌徐徐随(下)第43节 欢宴隐杀机(下)第77节 交锋和观察第49节 时穷可当走?第7节 青州有变故(上)第59节 骄兵终有悔第29节 程普抢先攻第52节 内廷见尚书第40节 巨鹿外无援(下)第10节 踌躇黄河岸(中)第11节 两军窥匈奴(五)第47节 自当顺人意(一)第42节 元龙湖海士第19节 伏击成笑柄第75节 判敌未如判第3节 游侠探可疑(上)第71节 袁术累三军第13节 颜良何狂勇(上)第55节 磨刀向东胡第42节 元龙湖海士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20节 烽火遍地起(二)第52节 但须招曹操第12节 浴血豪强间(上)第42节 何得识天机(二)第35节 抽丝理乱麻第50节 回天因无意(一)第38节 列人内有乱(下)第37节 飞骑未可持第21节 复仇起草莽(三)第10节 冀土奇袭谐(二)第38节 白波起乱战(二)第77节 交锋和观察第35节 飞将非无敌(下)第74节 李肃有担当第65节 苦斗马不歇(中)第3节 诸侯汹汹势(一)第16节 一城独临危第42节 冀土意未宁(下)第2节 赫赫猛将威!第23节 伏兵城中来(二)第2节 纵败无降意(下)第9节 冀州一人故第7节 马骨空北羣第45节 何得识天机(五)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97节 三英现峥嵘(上)第29节 先登知是谁?(上)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66节 苦斗马不歇(下)第51节 王刘遭暗劫(上)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12节 冀土奇袭谐(四)第57节 真定藏麒子第64节 苦斗马不歇(上)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40节 称王成风潮第55节 阉党鸣挽歌(上)第95节 两军斗智勇(上)第3节 公孙忧何食?第87节 城中路何在?(上)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第85节 难解心内意(上)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15节 三英战吕布(四)第40节 称王成风潮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第27节 司隶又交兵(上)第29节 先登知是谁?(上)第23节 臧霸露破绽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56节 阉党鸣挽歌(下)第三 卷终·此去经年第82节 锐士悄悄至第47节 陷地终有计(三)第2节 名族遭毒手第42节 何得识天机(二)第67节 乐进布铁骑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27节 朝堂拟新帝(上)第54节 故王留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