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新人

很快答案揭晓。

第二天宋九早朝,大家进奏。

不过今天奏本不多,赵匡义再三的暗示赵普,大多数人都知道了。

但天知道赵普会不会离开相位,这时言事言得不好,可能会让赵普产生联想的。

试问有几人不忌惮赵普?

一会儿没人言事了,按照规矩,有事早奏,无事退朝。这时黄门突然宣旨,元佐进封楚王,元佑进封陈王,元休封韩王,元隽封冀王,元杰封益王,并加同平章事。

皇子做王爷很正常。

况且再想想赵匡胤犯的严重错误,若是他早早将赵德昭培养起来,能轮得了赵匡义做皇帝吗,或者说能轮到他死得不明不白吗?

赵匡义是不可能再犯赵大错误了,应当来说,这次封王时间还来得晚了。

然而黄门还在面无表情的继续宣旨,司徒兼侍中赵普罢为武胜节度使兼侍中。

轰!

这是发自所有人内心的一声暴响,但大殿里却是鸦雀无声。

但还没有结束,以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琪、工部尚书参知政事李昉并本官同平章事,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石显加检校太保加枢密使,兵部尚书枢密使宋九加检校太傅枢密使。

检校太保太傅与兵部尚书是职官,但没有实权,枢密使是差官,它才是有实权的,而且加了检校二字代表着临时的,不是真正的太傅太保,迁一迁表示宋九仍在石显班上。

然而所有人又一起愣住了。

没道理啊。

凭什么宋李二人能做首相,宋九却原居不动,而且又将石显任为枢密使,这明显是牵制啊。

特别是柴禹锡,他当场呆住了,宋九做西府首相倒也罢了,凭什么石显跑到我上面。还上了一大截。

皇上,你节操呢?

宋九也傻了眼。

不是他想做真正的首相,实际上赵匡义就是让他做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也未必会接受。他非是历史教授,记的历史没那么清楚,但也隐约知道这三四年内宋朝是最关健的时候,一是西北李继迁。二是雍熙北伐。若处理不好,自己一家不得团圆,宋朝说不定还会走回头路。但处理得好,最少能将西夏危害减去了,说不定还能为收复燕云打下基础。因此这段时间他也不想离开西府。

然而为什么让李宋二人为平章事?

敢情赵普离开中书,还丢了两个大尾巴在中书。随时能起死回生啊。

这个就不提了,宋李二人因为附和赵普,已经公开与宋九有敌意了,若是没有中书支持,自己能做好事吗?

宋朝不是没人哪。

如开封府尹李穆,那怕就是赵普提上来的良臣辛仲甫,他也比宋琪识大体啊。老臣王祜。贾黄中,许仲宣,王明……宋九能说出十几个大臣,这些人要资历有资历,要政绩有政绩,要能力有能力,若做平章事,也不会弱于宋李二人。

难道这就是自己苦苦盼来的结果?

然而他忽然醒悟过来。

赵匡义数次敲打赵普。让他下,赵普就是不下。赵匡义也没有好办法,毕竟赵普替他做了那么多事。至于过去的仇恨,若连这个都放不下,还能做好皇帝吗?

可是灾害在逼,长子在逼,包括自己也在逼。赵普不得不下了。

于是赵匡义与赵普做了一些交易,不让自己去东府,免得自己打击报复,就是自己不打击报复。其他大臣看到这个动向了,也会纷纷向赵普开火。两个尾巴在中书一丢,其他大臣就不敢开火。那么赵普至少能过一个平安的晚年,算是赵匡义一个回报。

赵匡义又怕自己理解不了,于是派女官上门提亲,亲不亲的赵匡义无所谓,也料到自己必然会拒绝。主要是释放一个意思,朕还看好你,但你得理解朕。

想到这里,宋九不由苦笑起来。

宋李二人不怕,可这样一来,赵普还能东山再起啊。

接下来发展验证了宋九的猜测。

赵普在准备收拾行李,再度去洛阳。

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进入中书视事。

听到这个消息,宋九反而感到幸庆。赵元佐五兄弟进入中书能干嘛,这是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学习的。那么教还是不教,不教不好,教更不好。他五个儿子能独立理政了,赵匡义又会有何感想?

也许赵普也会有这个想法吧,因此他反而走得很快。

赵匡义刻意于长春殿设宴,赐赵普一诗送行。

赵普捧着诗当场泣不成声:“陛下赐臣诗,当刻于石,与臣朽骨同葬于九泉之下。”

“好忠心”的老臣,赵匡义为之动容,不由掉下几滴眼泪。

反正换宋九,肯定眼泪挤不出来的。

第二天赵匡义仍不能释怀,对左右大臣说道:“赵普为国立有大功,朕在布素时就与之从游,素有友情,我看到他年岁渐衰,不忍烦以机务,故择善地助他养天年。这也是我诗里的意思,没想到赵普感极且泣,朕也忍不住掉眼泪了。”

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反正宋九想吐了。

但也能反应出赵匡义的一些心情。

毕竟赵普这两年抹下脸皮为他做了那么多事,连金匮之盟都弄出来了,屁股在首相位子上还没有坐热呢,就下去了,赵匡义多少感到过意不去。

作为赵普手下大将,宋琪立即站出来替赵普表示忠心,也替自己表示忠心,说道:“赵普昨天至中书,执御诗对我流涕说道,此生余年没机会报效皇上了,愿来世再替陛下效犬马之劳。臣听了赵普的话,今再听陛下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也。”

好个尽善……

然而好景不长,隔了几天,赵匡义又下了一道诏书,以翰林学士李穆、吕蒙正、李至并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张齐贤、王沔并为右谏议大夫、同签署枢密院事。

李穆不用说了。是老臣,宋九说他是宰相之才,刻意将赵匡义拉到他家中替他平反。

主要是下面几人。

吕蒙正,三十九岁,太平二年进士。

李至,三十六岁,太平二年进士。

张齐贤。四十一岁,太平二年进士。

王沔,三十三岁,太平二年进士。

也就是他们花了六年时间,就从一个小进士升到了堂堂的东西两府副相的高位上。

特别是李至与王沔二人,初为将作监丞。再通判鄂州,然后成了知制浩,连一个独立知任州府的阅历都没有,就成了参知政事。

李至知过怀州,可才三十三岁……

大家再次傻了眼。

论升得快,宋九当年升得也快。

可实际从他在办学舍时就授官,也等于是一种磨砺。然后为农场察看了北方大部分地方。又南下荆湖岭南,西下巴蜀,用一串串耀眼的政绩点缀成最明亮的珍珠项链,中间起起浮浮,这才成了参知政事。

但就是这样,宋九进入中书后,对老臣们表达了足够的尊重,对部下也表达了足够的谦虚。同时又有才干,这才渐渐被大家接受。

这四个小家伙从哪儿冒出来的?

因此一起看着宋九。

宋九也摸着胡须苦笑,尽管他早就猜出新时代到了,可真到了,还是让宋九大吃一惊。

而且四人当中,除了张齐贤与吕蒙正那是他记得的名字,因此在中书刻意与他们交流。去辽东前又让赵匡义让他们二人去登州与密州,替自己掩护。

当然,这也是有私心,虽不说培养班底吧。最少以后能在朝堂上不会反对自己。

至于李至与王沔,他还真没有太注意。若让他选,最少能选出五十名官员才能在他们二人之上。就是在新进士中选,他也能选出二十人才能在这两人之上的。

只能说这两人运气好,李至为知制诰,时常与赵匡义打交道,王沔在赵匡义北征北汉时,曾到行营里觐见,因此留下了印象……

不过宋九稍稍松了一口气,吕蒙正去了中书,对自己还是有利的。

就不知道宋琪与李昉会不会打压他,将他生生逼出中书。

打压来了,但不是吕蒙正,吕蒙正很聪明的,他上朝时,有一个老官不服气,在后面指着他说道:“这小子也能混到副相了。”

吕蒙正很郁闷,便将此事对李至说了,李至道:“是谁?我去向他论理去。”

吕蒙正却劝住了他:“算了,一旦让你知道他姓名,恐怕终身难忘,还不如不知为好。”

但是他们四人所至之处,几乎吸引了所有人视线。

然后苏易简悲催了。

苏易简与王祜儿子王旦皆是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王旦在知平江县,这也不错了,前面一中进士,后面就成了知县。但与苏易简相比呢,二十六岁的苏易简就成了堂堂的知制诰。

而且苏易简持才为傲,再加上四个新人莫明奇妙地成了副相,我儿子难道比你差了吗?因此他时常挑剔,王祜找麻烦还不算,还有宋琪呢。

除了苏易简,还有一个年轻的知制诰,韩丕,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他胆子很小。因此写制诏时怕出事,写得很慢。但知制诰有一个规订,国家怕贻误时间,必须在规订时间内必须及时将制诏写好,以便迅速颁发。但因为韩丕写得慢,于是心中同样憋火,加上升为首相,更加盛人凌人的宋琪便公开地毫不留情数落他。

韩丕也要脸面啊,老宋同志天天来打脸,韩丕不堪忍受了,便跑到赵匡义面前说陛下,俺不能胜任知制诰之职,陛下,你还是将臣调走吧。

韩苏二人天天受的罪,外人看不到,这太风光了。

另一个状元胡旦看得眼红,俺是状元啊,为什么只是一个右补阙?但怎么才能吸引赵匡义注意自己呢?

正好滑州决口堵上,于是写了一篇《河平颂》,献给赵匡义。

古之王者,必有大患,然后彰大圣,必有大灾,然後成大功。贼臣多逊,阴泄大政,与孽弟廷美呪诅不道,爰构大难,赖天地社稷之福,圣皇之灵,觉而黜之。强臣普,恃功贪天,违理背正,构豪杰之罪,饰帝王之非,榛贤士之路,使恩不大赉,泽不广洽。八年夏,河拥积石,大决於滑,漂澶,荡濮,浮曹,沈济,灌于彭门,注于淮、泗,孟诸、钜野,漫漫而海。兽无攸处,鸟无攸居,况于民人乎?汉家法制,以灾异责三公。帝命有司明举旧典,谴普于邓,乃命臣守文役兵籍民,授以成算,是壅是塞,巨岸山峙,巨防岳载,洪流之迅奔,归故道以长往。是天子前黜多逊,后谴普,防大患而遏大灾,塞洪河之决,疏德泽之壅,彰大圣而成大功也……逆逊投荒,奸普屏外……

这个史称宋朝最牛的状元悲催了。

第231章 王者之城(中)第87章 巡察(下)第255章 两知州(上)第239章 太监国度第241章 金贵第243章 插花第154章 清明(上)第243章 插花第287章 春行(上)第456章 忠心第360章 小把戏第223章 皇后(上)第315章 脱变(上)第265章 折腾第385章 五十年第489章 大事不糊涂第495章 第一权臣第480章 不杀第228章 猛人哥第311章 同病相怜(上)第227章 双子星第130章 诘问(上)第205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上)第78章 孤家寡人第278章 公主(下)第170章 巫蛊第233章 千古遗恨第489章 大事不糊涂第329章 毒狐第450章 良机第276章 良臣第446章 野望(上)第222章 低产时代第138章 草芥第454章 燕南归第239章 太监国度第174章 嘉禾第319章 五字第123章 两重天(上)第100章 大舟第242章 抚桑第118章 三肥土(下)第366章 幕后者第34章 第一张画(上)第64章 糊涂第116章 流民(下)第341章 傲娇的战友第184章 求实(下)第530章 军事家(上)第95章 一把手的问题(下)第446章 野望(上)第434章 神的黄昏(二)第492章 疏忽第522章 第三十七计(上)第239章 太监国度第418章 荒诞(上)第301章 高下(上)第426章 上位(中)第216章 夜宴(一)第98章 建隆三年的那些事(下)第316章 脱变(下)第40章 挖祖坟(上)第306章 不杀人第343章 矫正(上)第66章 悬赏第437章 神的黄昏(六)第412章 铁血之路(十二)第514章 三忧第151章 花蕊夫人(下)一百零七章 种花养草第149章 背后(下)第42章 真小人第329章 毒狐第457章 我非张说,彼非姚崇第149章 背后(下)第198章 牛(上)第184章 求实(下)第224章 谁敢惹(下)第513章 寓言第157章 劲弩(上)第141章 又是豪赌(上)第335章 契丹恶梦之始(下)第338章 坦白第366章 幕后者第414章 铁血之路(十四)二百四十九章 暖冬上第516章 持中与未来第30章 这世界太危险(下)第40章 挖祖坟(上)第225章 大宋第一战将第506章 残忍的计划第188章 立必行第73章 南方(中)第73章 南方(中)第237章 宋无敌(上)第16章 约战(上)第237章 宋无敌(上)第467章 很短的飙风(下)第419章 荒诞(下)第435章 神的黄昏(四)
第231章 王者之城(中)第87章 巡察(下)第255章 两知州(上)第239章 太监国度第241章 金贵第243章 插花第154章 清明(上)第243章 插花第287章 春行(上)第456章 忠心第360章 小把戏第223章 皇后(上)第315章 脱变(上)第265章 折腾第385章 五十年第489章 大事不糊涂第495章 第一权臣第480章 不杀第228章 猛人哥第311章 同病相怜(上)第227章 双子星第130章 诘问(上)第205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上)第78章 孤家寡人第278章 公主(下)第170章 巫蛊第233章 千古遗恨第489章 大事不糊涂第329章 毒狐第450章 良机第276章 良臣第446章 野望(上)第222章 低产时代第138章 草芥第454章 燕南归第239章 太监国度第174章 嘉禾第319章 五字第123章 两重天(上)第100章 大舟第242章 抚桑第118章 三肥土(下)第366章 幕后者第34章 第一张画(上)第64章 糊涂第116章 流民(下)第341章 傲娇的战友第184章 求实(下)第530章 军事家(上)第95章 一把手的问题(下)第446章 野望(上)第434章 神的黄昏(二)第492章 疏忽第522章 第三十七计(上)第239章 太监国度第418章 荒诞(上)第301章 高下(上)第426章 上位(中)第216章 夜宴(一)第98章 建隆三年的那些事(下)第316章 脱变(下)第40章 挖祖坟(上)第306章 不杀人第343章 矫正(上)第66章 悬赏第437章 神的黄昏(六)第412章 铁血之路(十二)第514章 三忧第151章 花蕊夫人(下)一百零七章 种花养草第149章 背后(下)第42章 真小人第329章 毒狐第457章 我非张说,彼非姚崇第149章 背后(下)第198章 牛(上)第184章 求实(下)第224章 谁敢惹(下)第513章 寓言第157章 劲弩(上)第141章 又是豪赌(上)第335章 契丹恶梦之始(下)第338章 坦白第366章 幕后者第414章 铁血之路(十四)二百四十九章 暖冬上第516章 持中与未来第30章 这世界太危险(下)第40章 挖祖坟(上)第225章 大宋第一战将第506章 残忍的计划第188章 立必行第73章 南方(中)第73章 南方(中)第237章 宋无敌(上)第16章 约战(上)第237章 宋无敌(上)第467章 很短的飙风(下)第419章 荒诞(下)第435章 神的黄昏(四)